唐朝的一個考試科目,開創世界先河,可惜未能堅持下來

唐朝的一個考試科目,開創世界先河,可惜未能堅持下來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很多先進的文化都是當時遙遙領先的。尤其是在唐朝的時候,國力強盛,先後有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各種舉措都是領世界之先,其中就包括承接了隋朝而起的科舉制。科舉制無疑是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制度,比西方的選官制度要領先了很長的時間。然而,在科舉制度中,還有一個科目的考試更是新潮。

那就是明算科,在唐朝的時候,科舉制度並非只有四書五經,而是多大五十多種科目。明算科考試就只有算術一科,只要考試得中,就能直接當官。這在當時的科舉考試中算是很難得的,要知道就算是最重要的進士科,即使考中了人數寥寥的進士,也要等待選官以及一連串的考試才能當官。

唐朝的一個考試科目,開創世界先河,可惜未能堅持下來

因為當時民間並不教習算術,朝廷便於顯慶元年在國子監開設了“算學館”。這也是除了國子、太學、四門、律學、書學之外的第六個學館。另外,在各地的官學之中,朝廷也以各種方面推行算術科,並規定以《算經十書》作為教材。

這種思想,秉承了西周時期就開始的算術教學傳統。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國就已經有了專門的算術教學,當時的貴族子弟學習之中,“數”也是六藝之一,當時被稱為九數。

唐朝的一個考試科目,開創世界先河,可惜未能堅持下來

唐朝的算術教學更進一步,太史令李淳風組織編纂了《周髀》、《九章》等十部算經,這就是後來的《算經十書》,不僅成為了唐朝的數學教材,而且影響深遠,傳播到了朝鮮、日本、印度等地,甚至直接被朝鮮所照搬使用。

如果按照最完美的設計,唐朝的算術科不僅能鼓勵大批人才學習算術,這些人才又能走向前臺,就有可能推動唐朝的科技實踐精神。說不定,能讓古代封建社會從重視詩文、文章而變為重視自然科學。然而,這一切終究只是美好的願景,唐朝的算術科的實踐雖然很美好,但有著致命的缺陷。

唐朝的一個考試科目,開創世界先河,可惜未能堅持下來

最為重要的是考上明算科,雖然能被授予官職,但只是一些不入流的小官。小到什麼程度?因為太小史書對這些畢業生都沒什麼記載,但我們看教習明算科的老師就很清楚。當時的國子科博士的官階是正五品上,而算術博士的官階確實從九品下,是官員序列中最低的。老師如此,學生能好到哪裡去,恐怕就是授予縣官的文書等官職。

這樣一來,廣大的考生對於明算科就失去了信心。除非是實在對此有很濃興趣的人,一般人誰會花費畢生的精力卻學習這個毫無前途的科目?所以,明算科的應試人數一直很少,而到了晚唐時期,這個科目就廢止了。

唐朝的一個考試科目,開創世界先河,可惜未能堅持下來

另外,朝廷設立明算科的用途,也讓它很難有所突破。它使用的教材,往往都是在政府主導下編寫的,是為生產生活服務的,特別是為天文曆法服務的。這本沒有什麼錯,可它太過於重視實踐性,缺乏理論思考,也不啟迪思考。一切的宗旨,就是將天文、曆法、農業、水利的計算知識加以學習,並不要求從理論源泉追根溯源。這樣的算術,實際上仍然是經驗的口口相傳,無法使之從實踐再次走入理論,無法突破為現代科學。

就是這兩點的不足,相互影響,使得唐朝極具創造性的明算科最終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沒有能夠發揚光大。這是中華民族的遺憾,也是中華文明的一個巨大損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