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意象|參展畫家——趙奇

趙奇

“當代意象”展覽,著重對一批人物畫家的梳理,已獲得“2017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的審批,將展示一批畫家的作品,以見當代人物畫家對時代風貌和現實生活的切身感受,旨在體現和傳承中國寫意精神的文化理念。通過梳理這批畫家獨具個性的精神意象和筆墨形態,將成果性地呈現新時代畫風的人文精神和學術理念,以期促進對人物畫本體語言與形式結構的挖掘和建構,從而對寫意人物畫無論是創作還是理論提供啟示。

當代意象|參展畫家——趙奇

趙奇,1954年生於遼寧錦縣。1978年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曾任教於魯迅美術學院。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教授,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

關於寫生的幾點看法

我們見到的中國畫家所談的經驗中,最多的是“筆墨問題”。這就暗示著,筆墨已經是中國畫家追求的目的,是至高無上的了。為什麼只有談筆墨我們聽起來才舒服呢?筆墨果然是那麼抽象、那麼超脫出內容之外的內容嗎?

當代意象|參展畫家——趙奇

暗夜 210x192cm 2015年

聽說那一年(1960年前後)潘天壽先生來魯美,有學生問他:表現鍊鋼工人,火光映照在他的臉上怎麼畫?潘天壽先生的回答是:避而不畫。

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知道,依據潘天壽先生的學識,其中必有合理的一面。但是任何問題都是具體的,都是有針對性的。如果我們把這一問題換句話,就是:用傳統的中國畫語言畫今天的現實人物,能說放棄嗎?作為我們民族視覺藝術最重要的形式,能夠不關注今天現實中的人嗎?

當代意象|參展畫家——趙奇

人群·蹲著 157x96cm 1991-1995年

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對於藝術都有自己的創作習慣和欣賞習慣,由此我們得出結論:語言的特殊性涉及了藝術的本質。或許事情就是這樣。但我們還要提醒自己:傳統具有廣闊豐富的涵義,它不會是簡單的符號和一些抽象的樣式。可惜我們看到,大家所追求的往往正是這些東西。想象一下吧,我們學習繪畫也往往是從這裡入手,從符號和樣式入手——對象變得不重要了。這正是我們面臨的問題。

當代意象|參展畫家——趙奇

時光 97x150cm 2006年

我可以明確表明一種觀點:今天繪畫的困境都是與此有關。並不是我們不理解傳統的技巧和表現方式,相反,是我們不理解現實,不理解藝術何為了。

我知道我的想法沒有什麼新鮮之處。有意思的是,許多問題我們看似清晰明瞭。實際呢,大家經常重複著同一種錯誤。現在說的“繪畫以樣式為目的”,就是屬於這類改不掉的習氣。

當代意象|參展畫家——趙奇

年輕時候 系列之五 78x118cm 2002-2003年

記得一位畫家在一次花鳥畫的討論會上,他沒講什麼,只是叨咕著作品的內容:梅、梅花、墨梅、白梅、綠梅、紅梅、雪梅——鷹、蒼鷹、雄鷹、鷹姿、飛翔的鷹——一口氣說出二十幅之多!而我認為,問題不單是在這裡。那些畫面的畫法是那樣相同!原因其實不用分析的。

中國畫的傳統講究畫法,什麼都有規矩,就像學書法一樣,只要做好臨摹練習就是了。我想有過繪畫經驗的人都知道,學習一種方式,就是學習一種標準。這也是我們非常理解潘天壽先生那種態度的緣故。但是,假如對傳統追隨僅僅是在形式上,那麼這種傳統就成了軀殼一樣沒有意義的東西了。

當代意象|參展畫家——趙奇

勞動的日子 系列之二 95x144cm 2002年

的確,我認為寫生非常重要,甚至認為這種方式決定繪畫的命運。假如我的說法不錯的話,那就是:如果我們把繪畫的批評標準放在客觀對象之中,而不是畫家的主觀態度上,這會帶來什麼變化呢?

還舉表現鍊鋼工人的例子吧。爐火映紅了臉膛,這是事實,畫家的能力在於怎樣敘述、怎樣描繪和怎樣處理。但還有一種事實:就是“我”與“鍊鋼工人”相遇。這應該不是人為的設計情節——我非常注意這個問題,因為這是經歷。

當代意象|參展畫家——趙奇

勞動的日子 系列之四 95x133cm 2002年

我們的生活感受只能從經歷開始,就像我們遭遇上山下鄉,遭遇學大寨、修紅旗渠、批林批孔等等。我們的情感依附於具體的事件之上,才可以產生作品。但是,我們不能把這種情感隨心所欲地發揮,那樣容易產生宣傳品和不適當的東西。

作為藝術家應該是以冷靜的心態,像科學家對待大自然那樣面對事實。這時候,你就可以感到,爐火映在臉上究竟應該紅得怎樣,用哪種顏料表現更合適,這就全在於觀察了。那是一種具體,作品因此而深刻。

當代意象|參展畫家——趙奇

溥儀出宮·民國十三年 267×576cm 2009年

福樓拜曾經這樣告訴莫泊桑:“某一現象,只能用一種方式來表達,只能用一個名詞來概括,只能用一個形容詞表明其特性,只能用一個動詞使它生動起來,作家的責任就是以超人的努力尋求這唯一的名詞、形容詞和動詞。”

福樓拜的這種追求“唯一”的、對待藝術的精緻態度,對我們應該是有啟發吧。我們還可以想想他描寫的人物,早已超越作品成為一種“存在”了。從一定的意義上說,福樓拜的文學成就,把生活的準確形象描繪給我們,在他的“客觀”“真實”的觀照下,我們思考自己的生存現實。這樣的感動,才具有公正的力量——這也是我們整個文學和藝術事業的基礎。

於2005年6月

當代意象|參展畫家——趙奇

本文節選自趙奇《關於寫生與創作的幾點看法》

編/周世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