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野外大熊貓的產仔洞穴和它們的“熊貓村”

一束陽光從洞壁側邊“窗戶”樣的小孔中照射進來,小“虎妞”雖然還不能睜眼看到這一絲光線,但明顯感覺到媽媽開始活躍了起來,她不時用嘴叼起小“虎妞”放到自己的胸前,讓小“虎妞”交替吸吮著兩個乳房的奶水。洞壁上的“窗戶”,既可以通風,還能讓媽媽觀察到洞外的情況。

“虎妞”的媽媽名叫“春天”,自3月26日與雄性熊貓“大虎”成婚之後,經過5個月的妊娠,於7月下旬從2600米的高海拔來到了有產仔洞穴分佈的區域,尋找合適的洞穴,開始將一些幹樹棍和朽木段銜進洞中,鋪墊“產床”,然後產下自己的愛情結晶“虎妞”。

“春天”第一次做媽媽,不像其他有經驗的母親有它們早已利用過的洞穴。因此,“春天”找到的這個洞穴與另一隻母熊貓的洞穴直線距離不到50米,讓我們知道了產仔期的母熊貓會因為洞穴的分佈,而打破獨佔巢域的行為。有一次兩隻母熊貓相遇,大吵了一架,“春天”只好讓步,溜回自己的洞穴,將不滿2月齡的“虎妞”轉移到離洞100多米坡向南的小山窪中。那裡的巴山木竹雖然長得不高,卻非常茂密;空氣非常新鮮,能曬到太陽,還可以就近取食竹子。

探秘野外大熊貓的產仔洞穴和它們的“熊貓村”

△雪地中的“虎妞”

母熊貓在產仔和幼仔出生後的一段時期內,需要利用洞穴來哺育它的幼仔,這段時間為幼仔的洞穴期,時間長達100~130天左右,母熊貓會用部分或全部時間和幼仔生活在洞穴中。產仔育幼洞穴必須隱蔽和保溫,具備躲避天敵和應對外界氣候變化的功能。

“春天”在生出“虎妞”後的一週至10天左右(個體間有差異),一直不吃不喝也不出洞,始終抱著“虎妞”,每天哺乳7~10次。“春天”每次出洞前先將頭部伸出洞外觀察片刻,然後又縮回洞內在幼仔身上舔上一遍,這才出洞離去。母熊貓出洞期間,幼仔一聲不響地躺在洞中睡覺。雖然幼仔到30天還閉著雙眼,但它能夠憑嗅覺辨別出向它接近的物體。若有人接近洞口,幼仔會發出響亮的叫聲呼喚母熊貓。

探秘野外大熊貓的產仔洞穴和它們的“熊貓村”

△母熊貓撫育幼仔

探秘野外大熊貓的產仔洞穴和它們的“熊貓村”

△三月齡幼仔

“春天”在產仔後,除在最初的時間外,一般不在洞內排洩糞便。它會在洞口一側排洩糞便,有時會選擇坡度較大的地方排便,讓所排的糞團滾落坡下,或積成一堆。這種行為一方面可能是為了保持洞內衛生和良好的空氣,另一方面可能有利於迴避天敵。由此,也為我們調查產仔洞穴提供了明顯的標誌物。

母熊貓在幼仔洞穴期,覓食多在白天,夜間很少外出,這可能是因為夜間氣溫低,母熊貓需要用身體為其幼仔保溫。

幼仔4~7周後,母熊貓才帶著它離開洞穴。這時幼仔還不能走動,由母熊貓銜在嘴裡行走。當幼仔長得較大時,母體就用嘴咬幼仔頸部皮毛拖著前進。到採食場附近,就將幼仔藏在竹叢中或樹下。如果天氣不好,多將幼仔存放在偏巖洞下。洞內有落葉的就利用落葉作鋪墊物,或者銜一些幹樹棍作鋪墊物,為幼仔防潮。

探秘野外大熊貓的產仔洞穴和它們的“熊貓村”

△偏巖洞內休息

在四川臥龍的原始森林裡,大熊貓多選擇古老的空心樹洞或大樹根部的洞穴。在被採伐過的次生林中它們便選擇林中的天然石洞或石穴。能作巢的古樹直徑至少有90~110釐米,樹齡均在200年以上。母熊貓在營巢時常對空心樹或根穴略作加工。抓落一些木屑墊在巢底,或將根際的泥土擴大填平,然後再銜入一些樹棍作為鋪墊。

秦嶺大熊貓的產仔巢穴98%位於海拔1600~2000米的針闊混交林和落葉闊葉林中。在此海拔高度範圍內的森林,歷史上都曾經遭受過人類破壞,缺少可供大熊貓營巢的大樹洞。因此,它們選擇利用岩石與地面之間形成的空穴和天然石洞建立巢穴。洞穴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偏巖式,另一種是隧道式。

偏巖式洞穴,外大內小,隱蔽性差,是在幼仔長到40多天離開產仔洞以後,熊貓媽媽臨時存放幼仔的洞穴。在幼仔學會爬樹前的2個多月中,熊貓媽媽會讓幼仔轉移2~4個偏巖洞。熊貓媽媽很少利用偏巖洞產仔,在實在找不到隧道式洞穴時,才在這種洞穴中產仔,熊貓媽媽還要銜來一些竹枝圍成一個筐狀窩巢供存放幼仔之用。

探秘野外大熊貓的產仔洞穴和它們的“熊貓村”

△偏巖型產仔洞穴

隧道式洞穴多為天然石洞,有的是岩石塊之間相嵌形成的洞穴。條件好的洞穴甚至可分2~3個洞室,中間以隧道連接。產床多設在內室,母熊貓產前還要銜些樹枝和幹木棍及少量竹枝鋪墊成產床。這種隧道式洞穴的特點是隱蔽性好,安全係數高,乾燥、保溫,洞內氣溫通常要比洞外高出2℃。

探秘野外大熊貓的產仔洞穴和它們的“熊貓村”

△隧道型產仔洞穴

母熊貓對產仔洞穴的地理位置選擇也很有規律性。多選擇朝向東南、正南、西南方的向陽坡面,這樣每天可以接收到更多的陽光。二是避風,有利於洞穴的保溫。熊貓幼仔是極端晚成性的,在出生時發育程度很低,而育兒洞穴可部分起到類似於子宮對幼仔的保護作用,相對較為安全。三是與竹林接近或在竹林中,便於近距離取食,並照管好幼仔。四是距離水源較近,以便母熊貓飲水不致跑很遠的地方,可以節約出更多的時間來照顧幼仔。坡度一般≥40度。坡度大,則少有人類和天敵活動。相對微生境條件好的洞穴,母熊貓則多次利用,為提高幼仔存活率提供了有利條件。而微生境條件差的洞穴或受地理條件限制,缺少洞穴的地區不但不利於大熊貓種群的繁育,也限制了大熊貓種群的分佈。

近年來,我們對秦嶺大熊貓的產仔洞穴分佈及其生態學特徵研究發現,熊貓產仔洞穴的分佈特徵也類似於人類的村莊式分佈格局,產仔洞穴就是熊貓家族的房子。我們用了三年多的時間,在佛坪自然保護區約28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找到了102個洞穴,其中可供熊貓產仔用的洞穴有75個,大約集中連片的有7個小區,其中,最集中的三官廟火地壩、大小灣溝和西河的早陽坪、大坪這四個小區,每小區的產仔洞穴多達10餘個。邊緣區域有3個孤立的分佈區,每處僅1~2個洞穴,如龍潭子保護站轄區,大古坪的松埡子,黃桶梁。因此,我們把這些洞穴的集中分佈區域稱做“熊貓村”。

探秘野外大熊貓的產仔洞穴和它們的“熊貓村”

△大熊貓棲息地

我們發現了熊貓產仔洞穴呈村落式分佈格局之後,便將大熊貓種群數量調查的分佈點與洞穴分佈點(均採用GPS定位)在圖上疊加。明顯看出,熊貓洞穴分佈密度大的地方,也就是熊貓種群分佈密度最大的地方,熊貓種群就是熊貓村的居民。由此證明了“熊貓村”分佈特徵的確切性。

北京大學大熊貓研究小組,在秦嶺曾用大熊貓DNA研究大熊貓種群社會結構呈小組式分佈,這與熊貓村的分佈格局也相吻合。

一個區域具有數量較多,結構優良的產仔洞穴會有利於大熊貓種群發展。大熊貓成功繁殖,提高幼仔的成活率的關鍵是讓幼仔安全度過洞穴期。因此,在規劃野生大熊貓保護工程中,應該在主要分佈區,按照大熊貓選擇優良洞穴的各種生態因子建設一些人工洞穴。(來源|《看熊貓》雜誌 文/圖 雍嚴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