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只是囚禁鰲拜,為何卻絞死作為愛新覺羅家族人的班布爾善?

混亂的性子


在《康熙王朝》裡把班布爾善描寫成一個及其腹黑的陰謀家。


他不但是鰲拜的智囊,而且在最後慫恿鰲拜謀反的時候,還留了一個無比惡毒的殺招。就是借鰲拜謀反之名,借鰲拜的手殺康熙,然後自己再以自己領侍衛內大臣的身份率領親軍營平叛,誅殺鰲拜。


好一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心思縝密,謀劃細緻,幾乎不成功沒天理。然而還是出紕漏了。那就是康熙先下手為強,在九門提督這個關鍵位置上,成功地俘獲了“鐵丐”吳六一的忠心。


而在凌晨密謀之時,班布爾善事實上並沒有能夠解決吳六一的事情。這是他最大的紕漏。這主要在於鰲拜在謀逆這件事情上,舉棋不定導致的。鰲拜雖然感受到了來自於康熙這邊的危險,但是在班布爾善等人慫恿謀逆這件事情上,他並沒有思想準備。因為他受順治恩惠甚重,他原本也是一心做一個忠臣的。


只是適逢“主幼國疑”的良機之下,自身慾望的膨脹,另外底下欲進者的慫恿,他難免迷失。所以在他內心掙扎的時候,自己就成了班布爾善這類陰謀家的傀儡。只是他自己並不自知。

這就是最終為什麼康熙要殺班布爾善,而並沒有殺鰲拜的原因所在。

但是真實歷史其實並沒有那麼複雜。班布爾善的確屬於皇族,但是出身較低,其實並不是他自己出身低,而是他老爹出身低。一個愛新覺羅家族的人,幾輩子連個貝勒都沒混到,只混到一個輔國公。


崇德4年(1639年),班布爾善老爹輔國公塔拜死的時候,他更悲催,不過承襲了一個三等奉國將軍。雖然經過他的不懈努力,到了順治8年(1651)成功坐回他老爹輔國公的爵位。

但是仍然對於一個皇族庶支的奮鬥青年(此刻已經中年)而言,道阻且長。關鍵是索尼死後,面對已經徹底失衡的朝局,他最終站錯了隊。

其實在那種形勢之下站錯隊的人很多,但大多數都為遭到太過苛刻的清算。那麼為何唯獨是班布爾善呢?

炒米竊以為兩點原因:

第一,他的皇族身份,這讓康熙嫉恨,自己人都不幫自己,反而去幫鰲拜,罪不可恕;

第二,也是最最重要的原因,班布爾善於康熙6年(1667年)以領侍衛內大臣拜秘書院大學士。沒錯,領侍衛內大臣這個關鍵身份。這本來理論上是保護康熙的最後一道防線。

如果真發生電視劇裡那種謀逆暴亂,康熙其實是沒有反制機會的,畢竟連內城的親軍營都掌握在鰲拜一黨手裡,是不可能留個“九門提督”的bug給你的。


炒米視角


班布爾善,清太祖努爾哈赤的親孫子,輔國愨厚公塔拜第四子,嫡出,生母為塔拜嫡福晉烏蘇氏,塔拜死後承襲了父親的爵位——三等奉國將軍。換句話說,班布爾善是清太宗皇太極的親侄子、清世祖福臨同祖父的堂兄弟,是清聖祖玄燁同曾祖父的堂叔,皆未出五服。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奇怪,作為清太祖的親孫子,按理說血緣不算太遠支,為什麼班布爾善起步的爵位這麼低?這還得從他的父親塔拜說起。



塔拜,清太祖第六子,按說齒序不算太靠後,相對於多爾袞、多鐸等人要靠前許多。但是,齒序靠前並沒有用,塔拜屬於庶出中的庶出。後金時期,努爾哈赤的後宮雖然沒有後來分級那麼細化,但是還是粗分為了幾個等級,即福晉(清太祖稱汗後也稱為大妃)、側福晉、妾、格格。通俗點說就是大老婆、有名分的高級小老婆、有名分的低級小老婆、沒名分的小老婆。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兄弟的生母就是大妃身份,也就是大老婆,因此後來者居上。而塔拜恰恰相反,雖然年長,但其生母卻只是妾。後金時期,皇(汗)家妻妾所生之子的待遇要比後來差別大很多。因此,出身限制了塔拜的發展,加之塔拜自身能力也確實一般,無法與皇太極、多爾袞等兄弟相比。終其一生,只得了一個三等輔國將軍的爵位,之後於崇德四年去世,在清太祖眾多兒子中可謂默默無聞。塔拜死後多年,直到順治十年才被侄子清世祖福臨追封了一個輔國公爵位,諡“愨厚”,從其諡號也能看出一二。



因此,崇德四年塔拜去世後,嫡子班布爾善能夠承襲的爵位只有三等輔國將軍,降等後到手的就只剩三等奉國將軍了。這種情況在清太祖的兒孫中其實並不少見。不過,班布爾善並不像父親那麼甘於平庸,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和經營,一步步升到了輔國公的爵位。後來黨附鰲拜,在索尼病逝之後,更是做到了秘書院大學士兼領侍衛內大臣的高位。



但是,班布爾善在政治上卻似乎並不太精明,最終還是錯了隊。以皇叔、“主子”之尊去黨附鰲拜一個“奴才”,最終鰲拜被擒後受到株連。康熙八年,班布爾善被諸王、大臣劾奏二十一條大罪,判處絞刑,子孫皆被廢黜宗室資格。雖然後來子孫恢復了宗籍,但最終全部淪為閒散宗室。



電視劇《康熙王朝》裡將班布爾善描繪成了一個腹黑BOSS,攛掇鰲拜謀反繼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想取皇帝而代之,個人覺得,有些誇大了。且不說班布爾善之父塔拜的庶出身份,清初的王公們可不是晚清的酒囊飯袋,都不是吃素的,雖然經過了皇太極和多爾袞的限制、清洗,實力大不如前,但不少還是手握實權的。即便皇帝不在了,怎麼輪也輪不上他班布爾善。說到底,班布爾善無非就是為了自身利益放下皇叔、“主子”的身段,黨附“奴才”鰲拜,以期獲取更大的利益罷了。



清聖祖之所以對其處以比“主犯”鰲拜還要重的絞刑,可能還是和其身份有關。



首先是氣。作為清太祖的親孫子,清聖祖本人未出五服的堂叔,高貴的“主子”,居然自甘墮落,放下身段去黨附一個旗下的“奴才”與自家人清聖祖爭權。既丟盡了愛新覺羅家族的顏面,也傷害了清聖祖的心。



其次是懼。班布爾善本身並不足懼,但是,他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即宗室勾結權臣。這股歪風如果不被剎住,後患無窮。清聖祖絞殺班布爾善與其說是懲罰和洩憤,不如說是做給活人看的。讓家裡的大爺、叔叔、兄弟們看看,以後宗室膽敢勾結外臣, 我這位大爺班布爾善就是下場。



再者是立威。清聖祖擒拿鰲拜之後,對於外臣來說是個不小的震撼。但是,對於自家的大爺、叔叔、兄弟,也就是清朝的宗室王公們而言,鰲拜畢竟是“奴才”,不足以引起驚恐、重視。清聖祖殺了堂叔班布爾善,等於是明確告訴這些人,我不單隻對外人,對自家人同樣不手軟,太祖的親孫子也不例外!各位大爺、叔叔,你們自己掂量著辦……



除此之外,也是做給官員和普通百姓看的。作為皇帝,清聖祖對於犯罪、乃至謀反之人一視同仁,沒有例外。就算是太祖的親孫子,自己的大爺,只要犯了事,照殺不誤。


不務正業歪醫生


班布爾善全名為愛新覺羅.班布爾善,他爹是愛新覺羅·塔拜,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六個兒子,愛新覺羅·班布爾善也是努爾哈赤的親孫子,標準的“黃帶子”,從輩分上排班布爾善是康熙的親叔叔。


其實在歷史上關於班布爾善的記錄並不多:

“鰲拜入見時,侍衛以撲擊之戲抓捕之。自此,設善撲營,以近臣領之。王大臣議鰲拜三十大罪,當誅族。康熙帝詔令以其屢立戰功,免死拘禁,其黨班布爾善等伏誅。"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班布爾善因為是鰲拜同黨所以被殺。

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將班布爾善描寫成陰險小人,甚至鰲拜準備行廢立之事都是班布爾善的慫恿,但是在歷史上卻沒有相關的記載。

班布爾善雖為清太祖之孫,但是由於其父塔拜是庶妃所生,又沒有戰功所以地位並不高生前僅是輔國將軍,死後追封為輔國公,班布爾善能夠在康熙六年成為領侍衛內大臣,負責宿衛皇宮得到皇帝的信任著實不容易。

在《清史稿.太祖諸子傳》中是這樣說的“班布爾善,累進封輔國公。以附鰲拜,譴死”。為什麼權傾朝野的鰲拜免死拘禁,而身為皇室成員又非主謀的班布爾善伏誅呢,我個人覺得其中有兩個主要因素。

首先,康熙之所以不殺鰲拜是不僅僅因為鰲拜戰功顯赫為大清江山立下汗馬功勞,更重要的原因是鰲拜的三十條罪狀中並沒有謀逆這種不可寬恕的罪名,康熙懲治鰲拜立威的目的已經達到沒必要趕盡殺絕。當然鰲拜雖然免死,但是不久就在禁所死去,既全了康熙的寬仁之名,又沒有了後顧之憂。

其次,班布爾善身為皇室成員吃裡爬外依附鰲拜,這是讓康熙最無法接受的,如不嚴懲如何保證宗室一心。

最後,嚴懲班布爾善很可能他確實有大逆不道之舉,只不過家醜不能外揚。


一點點歷史


由於受到小說和影視劇的影響(比如《康熙王朝》和《鹿鼎記》),很多人都誤認為鰲拜是一個謀朝篡位的奸臣。但其實歷史上的鰲拜雖然專橫,但還達不到奸臣的地步。康熙帝之所以要抓捕鰲拜,一方面是因為他思想保守,跟不上大時代趨勢;二是結黨,成為滿洲保守派的利益代表,威脅了康熙的至上皇權

因此康熙為了維護皇權,他需要搬倒鰲拜這個絆腳石。但是康熙在抓捕鰲拜後,卻並沒有殺他,而是改為永久禁錮。究其原因,其實還是鰲拜功勞太大了。康熙實在沒必要趕盡殺絕。


那麼鰲拜究竟有何大功呢?不恭維的說,沒有他的努力,康熙連皇帝都做不了。

崇德八年八月,皇太極突然暴斃,由於他沒有留下傳位詔書,於是滿洲親貴在由誰這個問題上產生了矛盾。當時最有競爭力的是睿親王多爾袞和肅親王豪格,但是多爾袞老謀深算,豪格太嫩根本不是對手。一時間風向全倒向了多爾袞一邊,比如後來位列順治四大託孤大臣的蘇克薩哈就倒向了多爾袞。

當時身為鑲黃旗護軍統領的鰲拜沒有牆頭草兩邊倒,他堅決站在了豪格一邊。因為如果讓多爾袞當了皇帝,兩黃旗和皇太極一脈子孫的利益必然受損。鰲拜與兩黃旗的其他大臣,如索尼、譚泰等八人會集於豪格府邸,兩派“共立盟誓,願死生一處”,密謀擁立肅親王豪格為帝。誓要與多爾袞爭個高低。

到了正式議事那天,鰲拜於當天清晨與兩黃旗大臣再次盟誓於大清門,堅決擁立皇太極之子繼位,不讓多爾袞得逞。而且鰲拜還密令兩黃旗精銳護軍全副武裝環衛崇政殿,作好了跟多爾袞火併的準備。於是,當會議之中爭論不休時,鰲拜與效忠於皇太極的兩黃旗將領紛紛離座,按劍而前,齊聲說道:“

我們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飯,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可從死先帝於地下!”實際上是以武力威脅多爾袞不得覬覦帝位。

在這種咄咄逼人的形勢下,多爾袞不得不做出讓步,提出擁立皇太極第九子,當時只有六歲的福臨繼位,由自己和鄭親王濟爾哈朗一同輔政。這一折中方案最終為雙方所接受。福臨即位,改明年為順治元年。因此可以這麼說,鰲拜之於順治,有擁立之功。如果沒有鰲拜的拼死力爭,皇位輪不到當時才六歲的順治頭上


順治登基之後,多爾袞仗著攝政王身份,黨同伐異,擅權自重。他首先打擊的就是他的爭位對手豪格及其擁護者。鰲拜本是豪格的堅定擁護者,又不阿附多爾袞,也遭到殘酷打擊。在多爾袞攝政期間,鰲拜多次受到迫害,兩次差點被害死,算是當時跟多爾袞硬鋼的代表人物了

等到多爾袞病死,順治親政後。鰲拜和索尼等人因為忠心護主,得到了順治的重用。有一次鰲拜因戰傷復發,臥床不起,順治還親自去府上慰問。足可見順治與鰲拜的關係不一般。

所以鰲拜在政治上支持順治,這是不可忽視的功勞。若是沒有鰲拜,順治很難登基,康熙也不可能接手順治的帝位。他的這一份功勞,順治一直記著,不然也不會讓他當輔政大臣。

儘管鰲拜後來殺蘇克薩哈,專權跋扈。但是怎麼說呢,鰲拜專權跋扈是事實,但他殺蘇克薩哈也並無不妥。因為蘇克薩哈其實也是個牆頭草,他早年依附於多爾袞,後來在多爾袞死後又迅速反正,站在了順治一邊。因此鰲拜很瞧不起蘇克薩哈的為人,覺得他就是一個政治投機分子,真小人。

只是因為蘇克薩哈迎合康熙的意思,與鰲拜較勁,所以蘇克薩哈才會有一個賢臣的名號。但縱然如此,也掩蓋不了他喜歡政治投機的本色。



康熙親政兩年後,將鰲拜逮捕,並且將鰲拜一黨全部剷除。接著康熙命議政王大臣等審訊鰲拜。大臣們審實後,宣佈鰲拜三十條罪狀,應處以革職、立斬。不過康熙後來念鰲拜曾經救過皇太極,擁立過順治,對上兩代皇帝都有的功績的情分下,保住了他的性命。遂對他寬大處理,免死禁錮。

因此康熙除鰲拜,屬於正常的政治鬥爭。中國歷史上這種先帝指定的託孤大臣被繼任皇帝批鬥的例子多不勝數,遠的如霍光,近的如張居正。只不過康熙能耐大,他在鰲拜還活著的時候就把批鬥這事給辦了。因此站在勝利者的角度說,康熙沒必要趕盡殺絕。而且鰲拜也是有功之人,功是功過是過,不能因為有過就否定其功,否則會讓人寒心。

後來鰲拜的弟弟,兒子未受牽連,該當官還是當官,該授爵還是授爵,並未因為鰲拜的事情株連九族。


至於班布爾善,他雖然是康熙的堂伯,對大清也有貢獻。但是身份和功勞都不大,否則也不可能僅僅只是一個輔國公。並且,皇族身份其實也是一面雙刃劍!皇族子弟雖然生下來就含著金鑰匙,衣食無憂,但是相應的代價就是會遭到猜忌。如果放在明朝,班布爾善這種人是要禁錮在封地的。清初因為制度不完善,所以才會給他上躥下跳,勾結鰲拜亂政的機會。

也就是說,鰲拜只是外臣,他頂多就是專權亂政,他不可能篡位,否則就是找死;班布爾善是皇族,他的威脅更大。並且這廝身為皇族卻與外臣勾結,並且還當過領侍衛內大臣,掌管康熙的警衛工作。豈料這廝卻完全辜負孝莊和康熙對他的信任,先投蘇克薩哈,後來又背叛蘇克薩哈投靠鰲拜,實乃兩面三刀之人,太沒有底線了。他自己連臉都不要了,康熙何必要念其皇族之身份呢?被處死也是自找的!


康熙處理鰲拜的兩百年後,慈禧太后處理咸豐託孤的八大臣,也是依次套路。鄭親王七世孫愛新覺羅肅順被處死,怡親王愛新覺羅載垣和鄭親王愛新覺羅端華被賜自盡,至於其他五個只是外臣身份的託孤大臣:富察景壽、託和絡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則只是罷官。看見沒,姓愛新覺羅的全處死,外臣反倒沒事。這就是所謂的皇家無親情,有的只是利益。


Mer86


在《康熙王朝》中,這個班布爾善是個十分有心機的人。

他攛掇鰲拜造反:自古以來為臣者有三大險境,其一是功高蓋主,功高蓋主的大臣威脅皇權只能是死路一條。二是臣子勢力大,可以震懾朝廷,所謂一山不容二虎,所以鰲拜也是必死無疑。三則是臣強主弱,為了削減臣子的勢力,所以鰲拜也難逃一死,這樣說的鰲拜可能是怕了,怎麼說鰲拜只是一介武夫,只能請求班布爾善來尋求自救之法。班布爾善自然不會放棄這個機會,就想方設法讓鰲拜造反:禪讓,廢立或者毒斃,讓他廢掉康熙,另立新君。



而鰲拜什麼反應呢,鰲拜其實並無反心,也算是一屆忠臣,他說寧可死也不願意做千古罪人。他想的只是權力,並無反心。而班布爾善作為康熙的親堂叔卻想著攛掇著鰲拜廢掉康熙另立新君,他意欲何為呢?就是想借鰲拜之手殺掉或者是廢掉康熙,自己藉此上位而已。

而這只是電視劇杜撰的,有一定的虛構意義在。在史實之中班布爾善是努爾哈赤的親孫子,是康熙的堂叔,算是一家人卻幫助外人鰲拜來反對自己的侄子。但是史實中沒有在《康熙王朝》中這麼腹黑,只是說鰲拜入朝見皇上的時候,侍衛將他捉住,王公大臣建議康熙,鰲拜其罪當誅,康熙看在鰲拜是功臣的份上只是=將他拘禁“其黨班布爾善等伏誅”

班布爾善只是作為鰲拜的同黨,並且還是大清皇族,康熙皇帝的堂叔,而鰲拜只是一個大臣,為什麼鰲拜只是被拘禁,班布爾善卻被殺呢?

鰲拜雖然算是功高蓋主,但無謀逆之心,只是依傍自己的權利,但是這已經對康熙造成了威脅。康熙欲除掉他,但是鰲拜終究對大清是忠心耿耿,如果殺了他難堵悠悠之口。這樣將他囚禁合著算是被判了無期徒刑,算是對他的處罰吧。

但是班布爾善就不一樣了,作為愛新覺羅家族的人,他卻一心向著外人,結黨營私,一定要殺雞儆猴,也許班布爾善就和《康熙王朝》之中演的那樣,借鰲拜之手出掉康熙,藉此上位也說不定呢。


消失的月光


康熙最不能容忍的便是宗室背叛。

鰲拜是權臣,康熙智擒鰲拜後,清算鰲拜黨羽。

因此,鰲拜對康熙已經構不成威脅,加上康熙為“仁義之君”,念及到鰲拜為大清的開國元勳,圈禁鰲拜即可,還能為自己留下好名聲。

但班布爾善則不同,他為清朝宗室,是努爾哈赤之孫。

關於班布爾善之死,《清史稿》記載為:以附鰲拜,譴死。

雖然依附鰲拜,但出謀劃策的基本是他,充當鰲拜師爺一角色。甚至最後希望通過“勤王”進而控制大清朝,其心險惡甚於鰲拜。處死班布爾善,可起到震懾宗室。

從康熙對胤礽的態度上,就可以看出,康熙即為重視宗室之情,講究“忠孝”。

更何況,班布爾善雖為宗室,但地位很低,僅為“三等奉國將軍”。


五味社


班布爾善他爹塔拜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六個兒子,在清太祖眾多兒子中可謂默默無聞。塔拜死後多年,直到順治十年才被侄子清世祖福臨追封了一個輔國公爵位。

班布爾善是努爾哈赤的親孫子,清太宗皇太極的親侄子,康熙的親叔叔,他與父親不同,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和經營,一步步升到了輔國公的爵位,後來依附鰲拜,做到了秘書院大學士兼領侍衛內大臣的高位。領侍衛內大臣是保護康熙的最後一道防線。

班布爾善極有野心,總想尋機翻身。於是投靠四大臣之一的蘇克薩哈,後見蘇失勢,投靠鰲拜。鰲拜獨大後,鼓動鰲拜造反,併為其的造反做準備。而且在最後慫恿鰲拜謀反的時候,還惡毒的設計借鰲拜的手殺康熙,然後自己再以自己領侍衛內大臣的身份率領親軍營平叛,誅殺鰲拜。

康熙智擒鰲拜後,清算鰲拜黨羽,只將鰲拜關押,反而將班布爾善誅殺,原因主要有三:

1、當時外部環境不穩,東南沿海臺灣尚未統一,吳三桂等三藩王蠢蠢欲動,中原漢人對滿人心中滿,西北蒙古各部落伺機而動,北方的毛子侵我之心大長。

鰲拜門生遍天下,軍機重要守將都是其總下。一旦鰲拜被殺,勢必會有“兔死狗烹”的感覺,勢必造成內亂,而不殺鰲拜就等於公開喊話:鰲拜都可不殺,更不會誅連你們,你們儘可安心效力。

2、康熙最不能容忍的便是宗室背叛。班布爾善身為皇室成員吃裡爬外依附鰲拜, 殺一警百。

3、殺雞駭猴,做給天下人看的,作為皇帝,對於所有犯罪一視同仁,就算是太祖的親孫子,自己的大爺,只要犯了事,照殺不誤。


美麗青春您真痘


《康熙王朝》這部電視劇改編自小說《康熙大帝》。看過電視劇的都知道,康熙在扳倒鰲拜一黨之後,只是將鰲拜關押,反而將班布爾善誅殺,原因何在?原因如下:

第一、假設吧鰲拜殺了的話,可能出現的結果:

1、鰲拜背後的勢力很大,而且,勢力主要遍及軍方,鰲拜的很多門生故吏遍及天下。很多地區的守將,甚至京城周圍的很多將領都是鰲拜的手下。一旦鰲拜被殺,勢必會有“兔死狗烹”的感覺,其餘的鰲拜一黨雖然不一定造反,但是,勢必人人自危,這個對於康熙來說是不想看到的,畢竟東南沿海還有臺灣沒有統一,南邊、西南的三個藩王也是康熙心病,中原漢人不服從滿人的統治,西北方向蒙古各部落也在蠢蠢欲動,北方的俄羅斯也不甘寂寞。如果鰲拜殘餘勢力全部清除,勢必造成內亂,而且清除之後自己有這麼可用之人嗎?沒有!這是一不可殺。留著的目的是為了告訴鰲拜殘餘一黨,我康熙連鰲拜都不殺,你們我更不會追究,你們可以安心為朝廷效力。

2、鰲拜可是順治皇帝留下的四位輔政大臣之一,索尼病死,蘇克薩哈被殺,遏必隆被貶,加上鰲拜被殺,是否會造成順治朝遺留人員的人人自危呢?而且,自己也會背上不仁的罵名,這也是康熙不殺鰲拜的原因之一。

第二,殺了班布爾善不僅沒有上面的結果,反而可以震懾那些心懷不軌的人。而且班布爾善是領內侍衛大臣(相當於首長身邊的警衛員的領導之一)。

所以,鰲拜活著比殺了有用,班布爾善必須死。


依稀似夢裡


鰲拜威望很高,勢力很強,留著他遠比殺了他更有利,可以穩定人心,不至於造成大的動亂。而班布爾善相比之下威望不是很高,勢力也不是很大,原本就是想借鰲拜和康熙斗的兩敗俱傷,然後他出來收拾殘局,加上班布爾善又是皇族,雖然是旁支,但不殺他不足以威懾其他懷有異心的人,所以康熙為了更快的穩定局面,留著鰲拜,殺了班布爾善。


用戶7702005350460


班布爾善出生低微,他的母親是庶妃,他連貝勒都不算。雖有戰功,但朝廷的人都不待見他。其本人極有野心,總想尋機翻身。於是投靠四大臣之一的蘇克薩哈,後見局勢不好,投靠鰲拜。鰲拜獨大後,鼓動鰲拜造反,併為其的造反做準備。所以說可能是野心太大再加上人品導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