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代的十二大成就,为中华文明奠定了基石

一、钻木取火

燧人氏的第一发明在今河南商丘一带钻木取火,成为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被后世奉为"火祖"。

人类从此学会了人工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炼等,人类的生活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拾遗记》云:"遂明国有大树名遂,屈盘万顷。后有圣人,游至其国,有鸟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

而创造火种的灵感,来自于一种叫毕方的鸟,来自于燧木。所以这个氏族就以燧木为号,我们把他称之为燧人氏族。但这个燧人氏族跟昆仑山上另外一个族群最后融合,融合成一个族,这个族叫羌族,今天还有这个族群存在。

上古时代的十二大成就,为中华文明奠定了基石

二、结绳记事

结绳记事是燧人氏第二个重大贡献,燧人氏开始发明了绳索,最早是草编绳索,由编草绳到开始编草席。此后有了发明织绳的人,被叫做织女,因为信仰的不同,又被分为玄女、素女、须女。古意中"玄"的本意是结绳索,颜色上是黑中红。商丘讲"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指的就是玄枵,是为先商的图腾,是商朝的祖先。

《破解"结绳记事"》--"结绳记事"不是"在绳子上打结记住事情"的意思,"绳"其实就是旗帜的前身,"结绳"是在旗杆上结上绳子的意思,一根旗杆上结着几条不同绳子,就是代表几个不同部族的联合,"结绳记事"的"事"字不是"事情"的意思,而是同事的"事",是做人帮手、为人打工的那种"事","结绳记事"就是举着结有几根绳子的旗帜的一些同事,"结绳记事"之后才有了三角旗帜,再之后才有了现在的旗帜,易旗的易字的下半部字形就是结绳的形象。

上古时代的十二大成就,为中华文明奠定了基石

三、创立八卦

伏羲,人奉之为天神,尊其为八卦祖师。也就是《周易》的始祖,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伏羲八卦中所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易经》云:保世滋大,概群藉而罗万有者,悉在此一画开天,人文肇始之。

远古时代,人对大自然一无所知。天气会变化,日月会运转,人会生老病死,所有这些现象,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人们遇到无法解答的问题,都问伏羲,伏羲解答不了时,感到很茫然,人们为此每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伏羲经常环顾四方,揣摩着日月经天,斗转星移,猜想着大地寒暑、花开花落的变化规律。他看到中原一带蓍草茂密,开始用蓍草为人们卜筮。

上古时代的十二大成就,为中华文明奠定了基石

四、生活方面

用网渔猎、驯养野兽、变革婚姻、发明陶埙、琴瑟、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铸鼎等。

五、发明农业

《史记·补三皇本纪》亦谓:“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纪。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因以火德王,以火名官,故曰炎帝。始教民耕种。

《白虎通义·号》说,神农氏能够根据天时之宜,分地之利,创作了来招等农具,教民耕作,使人民获得很大的好处,故号神农。

传说,那时,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草药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谁也分不清。神农氏就一样一样的尝,一样一样的试种,最后从中筛选出的稻、黍、稷、麦、菽五谷,所以后人尊他为“五谷爷”、“农皇爷”。

神农氏教民种五谷后,并不单单靠天而收,还教民打井汲水,对农作物进行灌溉。

上古时代的十二大成就,为中华文明奠定了基石

六、发明医药

据司马贞《三皇本纪》载:"神农氏,姜姓以火德王。母曰女登,女娲氏之女,忎神龙而生,长于姜水,号历山,又曰烈山氏"。《史记·补三皇本纪》谓:神农氏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

另一项医药的发明者是黄帝的《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 。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 。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上古时代的十二大成就,为中华文明奠定了基石

七、统一华夏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中国历史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后来,两个部落争夺领地,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之后又在逐鹿战胜蚩尤后,统一了华夏。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

八、仓颉造字

仓颉造字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一。仓颉,称苍颉,复姓侯刚, 号史皇氏,轩辕黄帝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据野兽的脚印研究出了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绩。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仓颉的籍贯,据《万姓统谱·卷五十二》:记载,"上古仓颉,南乐吴村人,生而齐圣,有四目,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乃轩辕黄帝之史官也"。 《明一统志·人物上古》亦记载:"仓颉,南乐吴村人,生而齐圣,有四目,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乃轩辕黄帝之史官也"。

全国有多处纪念仓颉的遗迹,有仓颉造字、造字台、仓颉陵、仓颉庙、等。在众多仓颉及遗迹中,始建于汉代者有四处:河南南乐[22] 、虞城[23] 、开封[24-25] 和陕西白水[26] 。仓颉是通过鸟的足迹来造字的。

上古时代的十二大成就,为中华文明奠定了基石

九、制定历法

汉初的历法基本上是沿用秦以来的颛顼历。颛顼历是一种古四分历,以365 1/4日为回归年长度,29 499/950日为朔望月长度,十九年七闰。这是颛顼制的历法。

尧又重新订了一次,《尚书·尧典》上说,尧命令羲氏、和氏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情况制定历法,然后颁布天下,使农业生产有所依循,"敬叫授民时"。尧决定以366日为一年,每三年置一闰月,用闰月调整历法和四季的关系,使每年的农时正确,不出差误。由此可知,古人将帝尧的时代视为农耕文化出现飞跃进步的时代。

上古时代的十二大成就,为中华文明奠定了基石

十、创制了九州,完善政治

据《乾隆御批纲鉴》记载,中国九州的建置区划,创制于颛顼。黄帝时代虽然统一了中原地区,但和蚩尤部族长期形成对立局面。直至颛顼,才形成各民族真正统一。在此基础上,颛顼对中国区域建置进行明确规划,确定兖、冀、青、徐、豫、荆、扬、雍、梁九州的名称和分辖区域。《史记》上说他统领疆域"北至幽陵(今河北、辽宁一带),南至交趾(今广东、广西、越南一带),西至流沙(今甘肃一带),东至蹯木(今东海),"极其广大。

执政初期,还没有基本的国家制度,国家只是部落联合体,非常松散,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所以在尧积累了一定的施政经验后,开始建立国家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按各种政务任命官员,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较为系统的政治制度,为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上古时代的十二大成就,为中华文明奠定了基石

十一、治理水患

大禹治水的故事想必是人尽皆知了,尧的时代,又是传说中的洪水时期。"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水势浩大,奔腾呼啸,淹没山丘,冲向高冈,危害天下,民不安居。尧派禹的父亲鲧(gǔn)去治理水患,鲧没治成功,直到舜继位后,双派禹去治水,史记载:“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於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暐。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馀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禹在外治水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直到把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从此九州统一,四境之内都可以居住,九条山脉开出了道路,九条大河疏通了水源,九个大湖筑起了堤防。禹完成了别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此,华夏才得以繁衍生息。

上古时代的十二大成就,为中华文明奠定了基石

十二、道德教化

帝喾时代可谓上古时期的太平盛世。他的治国方略是:一要博爱于人,二要让民获利,强调以诚信、仁德使天下治,帝喾在人民群众中尤以诚信而著称。

史载尧之功臣九人,或说十一人,可谓人才济济。但他唯恐埋没人才,野有遗贤。所以他还常常深入穷乡僻壤,到山野之间去寻查细访,求贤问道,察访政治得失,选用贤才。在简陋的宫门前设了一张"欲谏之鼓",谁要是对他或国家提什么意见或建议,随时可以击打这面鼓,尧听到鼓声, 立刻接见,认真听取来人的意见。

舜以孝而闻名天下,舜与尧一样,同是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推崇的古昔圣王。而舜对于儒家,又有特别的意义。儒家的学说重视孝道,舜的传说也是以孝著称,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舜治国启用“八恺”与“八元”,即八族有德才与八族和善的人帮他治理国家,“八恺”的后代是掌管土地的官职,以处理各种事务,都办得有条有理。“八元”的后代,是向四方传布五教,使得做父亲的有道义,做母亲的慈爱,做兄长的友善,做弟弟的恭谨,做儿子的孝顺,家庭和睦,邻里真诚。全国上下和乐融融。

所以说尧舜禹的时代,对我国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传承意义。

上古时代的十二大成就,为中华文明奠定了基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