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贏在起跑線更重要的,是讓孩子養成這個習慣

腳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書可以,眼睛到達不了的地方,書也可以。

比贏在起跑線更重要的,是讓孩子養成這個習慣

1.

剛放暑假那會,朋友發微信跟我抱怨說,孩子東東期末考試數學和語文又不及格,語文閱讀理解和數學應用題失分尤為嚴重。

不知道怎麼樣才能提升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

她一直都特別注重對孩子的培養,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買很多兒童經典、名著。

剛開始孩子還會“裝模作樣”翻開來看看,可是沒兩天,他就覺得枯燥乏味,看不下去了。

一轉身,就拿起了iPad玩遊戲,要麼就是打開電視看動畫片,買回去的書,也就只能擺在書架上積灰塵了。

聽她說完,我給她發了一個兒童聽書的體驗鏈接,剛好趁著暑假,讓她試試換種方式——給孩子聽書,而不是“讀”。

“爾欲善其事,必先激其趣”,溫敏摒棄了之前的方式,開始給孩子聽書。

效果立竿見影,20分鐘吸收一本書的精華,孩子一週就能聽完3本。

假期尾聲,她跑來跟我報喜說,聽書特別生動形象,孩子慢慢愛上了它,每聽完一本都不停地追著她要,追著她問問題。

慢慢地,孩子已經學會了複述故事,還講得有條有理。

不僅如此,在親子共聽中,還增進了她與孩子的互動。

孩子跟她一起在地圖上找秘魯和倫敦的位置;一起拿出紙筆,根據故事的線索,描繪畫面.....

這不,開學第一天的班會,老師讓同學分享一本暑假讀過的書。原本不敢舉手回答問題的東東,毫不猶豫地站了起來說:“老師,我想分享《魯濱遜漂流記》。”

他緩緩走到臺上,跟同學們講魯濱遜在荒島的求生故事,講他的精神,還把他在家與媽媽一起找過的倫敦到非洲幾內亞的航線線路畫在了黑板上......

頓時,贏得了全班同學熱烈的掌聲。

老師也很詫異,一個暑假的時間,這孩子居然進步那麼大。仔細問下來,原來東東已經聽完了30本書,並在不知不覺中記住了書中的故事。

給孩子聽書,意義不言而喻:書是有趣的且具有很強的互動性。

這樣一來,不僅激發了孩子的興趣,又能原汁原味汲取書本知識。

比贏在起跑線更重要的,是讓孩子養成這個習慣

2.

一個人在童年時聽過的、讀過的故事到底有多重要?

或者說,一個孩子到底能從童年的閱讀中得到多少心理或認知上的益處?

美國哲學家瑪莎·努斯鮑姆曾提過一個概念——敘事的想象力,她認為,這是一個人最基本的能力。

十六歲的武亦姝,精通2000首詩詞,在《中國詩詞大會》上鎮定自若,古典優雅,她腹有詩書,氣質出眾;

來自天津的6歲女孩李尚榮,詞彙量高達4000+,已經讀完《中庸》《論語》《弟子規》等,並且學以致用,出口成章:“小女子自天津來,常聞二位盛名,不曾相見,時常渴慕。今日得見,兄臺氣宇軒昂、溫文爾雅。阿姊明眸善睞、絕代風華,果然名不虛傳,不勝榮幸。”

幼年時期的知識積累,會成為孩子頭腦裡的一部分,不斷吸收,將知識融會貫通。

在遇到新鮮事物的時候,有不一樣的思考,使得他比同齡人更具備表達能力和敘事能力。

腳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書可以,眼睛到達不了的地方,書也可以。

4-13歲,是兒童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要特別注重對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抗挫能力的培養。

而聽書,就是培養孩子這些能力的最好方式。

形象生動的聲音通過耳道進入聽覺神經,讓大腦產生聽覺,刺激孩子的表達慾望,從而提升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書中的人物形象,有助於孩子發展個性、增強抗挫能力......

但是,4-13歲的兒童,不像我們成年人一樣具有較強的執行意識,想要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少量間斷的閱讀是不夠的,他需要的是大量的閱讀。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

只有堅持系統地聽書,孩子才最有可能厚積薄發,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

比贏在起跑線更重要的,是讓孩子養成這個習慣

3.

2017年4月18日,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佈未成年人閱讀調查數據顯示:

2016年0-8歲中國兒童的人均圖書閱讀量為7.76本,而美國兒童年均閱讀量為23本。

相較之下,我國兒童的閱讀量相差甚遠。

“抱道不曲,擁書自雄。”

當孩子們看過書裡的大世界,就不太可能被眼前的小浮華迷惑。

新學期,新起點,新希望。聰明的父母都不會放過任何一個讓孩子變優秀的機會。

想讓孩子養成閱讀習慣,提升閱讀力,聽書絕對是你的不二之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