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三国故事——任人唯亲

“任人唯亲”这种官场现象古今有之,在东汉帝国更显突出。我以为,其根源就在于东汉帝国的官员任免制度——察举制。

理论上,任命官员的流程是:有举荐权利的官员将地方上有才能或品行出众的人物推荐给朝廷,再由尚书台决定任命可否。

这种制度的先天性缺陷就是:一旦某些权贵家族影响力长期控制朝廷,这种制度也就成了权贵家族的特权。

这里的权贵家族的主体就是世族,同时外戚(东汉帝国的绝大部分外戚都是世族)集团,宦官集团,地方豪族(其影响力主要在地方)都能够影响到官员的选拔。

世族的影响力自然不必说。地方上的豪强则是通过权钱交易获得被举荐的机会;身居朝廷中枢的宦官们依靠皇权,当然也能轻松获得举荐的机会。宦官们当然不用掏钱,只要派人给有举荐权的官员打招呼就行。

范书《盖勋传》:时小黄门京兆高望为尚药监,幸于皇太子,太子因蹇硕属望子进为孝廉,(盖)勋不肯用。范书《蔡衍传》:(蔡衍)稍迁冀州刺史。中常侍具瑗托其弟恭举茂才,衍不受,乃收赍书者案之。范书《陈寔传》:时中常侍侯览托太守高伦用吏,伦教署为文学掾。

外戚亦是如此,甚至外戚的未成年亲属都可以入朝当官。

《太平御览卷242》引《梁冀别传》:(梁)冀妻孙寿从弟安,以童幼拜黄门侍郎、羽林监。

当然,这种权钱交易与人情交易的政治现象是见不得光的。

本初元年(146年)汉桓帝刘志登基后,下达的第一份诏书(时由大将军梁冀专权,皇太后梁妠掌政。)中就提到:杜绝邪伪请托之原,令廉白守道者得信其操。

——由此可见,在梁冀专权时期,整个官场环境中已经存在这种不正之风了。

这种不正之风也是源于察举制自身的缺陷,是根本不可能被消灭的。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也曾有正直的士人希望以一己之力来改变乱象,结果仍然以失败告终。

例如约在延熹六至七年(约163-164年间),光禄勋陈蕃与五官中郎将黄琬合力改善官场风气,在选拔三署郎时【即光禄勋下左、右、五官三署。】,拒绝向权贵家族屈服,而选拔出身寒门的士人。此举果然招来权贵家族的忌恨,最终,两人均被中伤免官。

范书《陈蕃传》:自蕃为光禄勋,与五官中郎将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埶家郎所谮诉,坐免归。范书《黄琬传》:(黄琬)稍迁五官中郎将。时陈蕃为光禄勋,深相敬待,数与议事。旧制,光禄举三署郎,以高功久次才德尤异者为茂才四行。时权富子弟多以人事得举,而贫约守志者以穷退见遗,京师为之谣曰:“欲得不能,光禄茂才。”于是琬、蕃同心,显用志士,平原刘醇、河东朱山、蜀郡殷参等并以才行蒙举。蕃、琬遂为权富郎所见中伤,事下御史中丞王畅、侍御史刁韪。

多年后,仲长统在《法诫篇》中写道:至如近世,外戚臣竖请托不行,意气不满,立能陷人于不测之祸,恶可得弹正者哉!

——大概就是说这件事吧。

党人的大多数人都是出身地方的士族寒门,他们的政治前途受到权贵集团的排挤,他们却很少向世家、外戚示威,反而将矛头多指向宦官集团,认为政治黑暗的源头是宦官。后人反而也是这么认为,却不能公平看待,真是咄咄怪事!

刘宏从执政一开始(172年之后)也有“任人唯亲”的恶习,亲信违法乱纪,他去偏袒;这可能是刘宏源于舅舅董宠被杀时,自己无力解救的挫败感使然。

约在熹平元年(172年),尚书令桥玄弹劾太中大夫盖升,并检举其在任南阳郡太守(属荆州)时,贪污数亿,要求免官禁锢,没收财产。但是盖升曾任河间相【刘宏旧籍为冀州河间国乐成县。】,和刘宏昔日有恩,刘宏不同意桥玄的奏请,反任命盖升为侍中,留在身边。因为侍中和尚书令都是在宫省之中办公,桥玄又怎么愿意见到此人呢!所以干脆托辞生病拒绝当官。

范书《桥玄传》:时太中大夫盖升与帝(刘宏)有旧恩,前为南阳太守,臧数亿以上。(桥)玄奏免升禁锢,没入财贿。帝不从,而迁升侍中。玄托病免。《全后汉文·卷77·太尉乔玄碑》:时河间相盖升,以朝廷在藩国时邻近旧恩,历河南太守、太中大夫,在郡受取数亿以上,创毒深刻。

无独有偶,约在光和六年(183年),董太后的外甥张忠【张忠为刘宏的姨表兄弟。】也在担任南阳郡太守时,贪污数亿。荆州刺史徐璆赴任前,董太后派中常侍向徐璆传话,嘱咐关照张忠,徐璆不从。董太后大怒,随后就指使刘宏提拔张忠为司隶校尉,避免被徐璆惩治。

范书《徐璆传》:时董太后姊子张忠为南阳太守,因埶放滥,臧罪数亿。(徐)璆临当之部,太后遣中常侍以忠属璆。璆对曰:“臣身为国,不敢闻命。”太后怒,遽征忠为司隶校尉,以相威临。

刘宏“任人唯亲”的恶习放在宦官身上,自然为宦官违法乱纪保驾护航。

例如在中平元年(184年),张让的门客私通黄巾军,被揭发后,张让磕头认错,而刘宏竟然不了了之。

范书《王允传》:(王允)于贼中得中常侍张让宾客书疏,与黄巾交通,允具发其奸,以状闻。灵帝责怒让,让叩头陈谢,竟不能罪之。

这个“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执政弊端,带坏了整个官场环境,刘宏大概是到中平五年(188年)才有所改变,生命都快走到终点了,这也是后话。

有人会问,难道那些花钱买官的世族就不会影响“举荐制度”吗?他们就不会腐败吗?是的,都是人,他们就一样会的。但必须再次提醒大家的是:史书是士人写的。懂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