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究竟为什么发动二战?

雨中飞鹭


德国发动二战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经济的原因。历史因素是主要原因,经济因素是促成德国走上战争道路的的直接推动力。

要讨论德国为何发动二战,就要先谈论一战。在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表面看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是一起刺杀事件。但其实根本原因是欧洲几个强国之间利益分配不均,互相不满造成的,核心目的是争取欧洲大陆的主导权。这场战争是无所谓正义不正义的。德国在一战中非常强势,如果不是因为内部问题,德国有可能一举夺得欧洲霸主地位。德国战败后,英法两国各怀鬼胎,英国希望保留德国的部分实力,去对付法国,而法国主张瓜分德国,然后自己称霸欧洲大陆。最终经过多方谈判,削弱了德国八分之一的领土,并且严格控制德国军队的数量。德国人从强国突然被打击成了失败者,德国军方极其不满,民众也对其他欧洲国家产生了敌对心理。

到了上世纪30年代,爆发了经济危机。德国在英美的贷款支援下,度过了经济危机。但没过多久,美国金融中心华尔街出现大动荡,美国停止了对德国的支持。很快德国陷入了经济困局,这时候希特勒看准时机,通过积极活动,赢得了德国中下层社会的广泛支持,并建立了纳粹政权。希特勒开始发展重工业,通过重工业恢复了经济,同时提升了德国的军工技术水平。希特勒其实是个非常极端的人,对一战中德国的失败一直充满了复仇心理。因此在时机成熟后,希特勒就制定了军事进攻计划,目标就是要让德国当上欧洲大陆的霸主,甚至是世界的霸主。德国军队里的很多人从内心里也是希望如此的,再加上德国客观上需要通过掠夺来让德国进一步强大,于是二战就这样爆发了。


兵说


英国学者A.J.P.泰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中开宗明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而且就一件事引起另一件事而言,事实上,它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两次战争之间还有更加深刻的联系。在第二次战争中,德国明确地是为推到第一次战争的裁决而战,为摧毁随它而来的清算安排而战。”

实际上,《二战史》作者约翰·基根也认为“若不参照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无法解释的;毋庸置疑,不管德国是否该为发动战争而受到谴责,它为了重新获得因1918年战败而失去的世界地位,于1939年走向战争。”

对于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德国人而言,1918年《凡尔赛条约》中的战争罪条款对德国奥匈帝国等实施了伤筋动骨的财政制裁、领土肢解和国际关系孤立,并且在军事上将莱茵兰地区非军事化,还剥夺了德国的空军力量。各个大国的霸道让德国深感屈辱,却没有痛下居心斩草除根,给了德国重新崛起特别是德国精英政客鼓动民众发起反击的借口。

希特勒之崛起便一直咬住《凡尔赛条约》的不公平条款对外发动谴责,对内动员国内民众。同时各个大国之间的绥靖、怂恿又给了德国以发动战争的机会窗口,德国的潜力得以揭发,到了1930年代中期,德国周围已经鹤立鸡群,周边各国都是其盘中餐了。这种状况诱使德国豪赌第二次欧洲统治权。

当然,最根源的还是德国为了获取国际地位的一种企图或者野心,但是这种目标的实现与否或者实现途径则受制于自身的实力、意志和国际竞争者(英国、美国和苏联等)的态度和联合与否。


南大毛维准


这个得问元首,不过肯定也是大多数民众的心理,大家压抑已久的情绪终于爆发而付诸于行动。



如果用德国粉丝的语气来说就是为了恢复丧失的领土主权,与真正的侵略者交涉,结果交涉失败…迫不得已开战。听着是不是很理直气壮?!



在旧帝国废墟上重建的国家必然要收回曾经旁落领土的主权,阿尔萨斯洛林(虽然阿尔萨斯洛林那个是拿破仑时代造成的,早就离散到法国了,所以都德的“最后一课”写的挺扯的,那地区本来就是德语系的人多)和西普鲁士以及还有其他的边境区域计七分之一的国土(甚至立陶宛有个城市也是)。说白了就是德国想扩大生存空间,之前已足够压抑。



当时德国人民不聊生且国家领土被人分裂出去一部分,纳粹之所以要极力宣扬德意志民族和种族,是这世上最优秀的民族目的,是为了激发出贫困的德国老百姓,心中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凝聚力。而纳粹之所以要极尽妖魔化一战同盟国,马克思主义者和犹太人,是因为当时一战胜利国的经济欣欣向荣,向战败国德国强行勒索了巨额战争赔款,要比德国富的多!为何要拉上犹太人?是因为很多德国人在通货膨胀的升级中,生活不如意,而德国的犹太人,却很多腰缠万贯!越是穷的人,就越是容易煽动得他仇富,纳粹之所以要与马克思主义者你死我活,是因为这帮人在贫富悬殊下,民心所向。



还有《凡尔赛和约》德国人认为是战胜国强加在德国人民头上的不平等和约。它把全部战争责任强加在德国头上,是德国处在受掠夺,受奴役的屈辱地位。《凡尔赛和约》的实施不仅极大的伤害了德国人民的民族感情,而且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给新生的魏玛共和国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就这样德意志民族的肌体上又滋生了以希特勒为魁首的纳粹党这颗法西斯毒瘤。所以德国占领法国巴黎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凯旋门阅兵,和法国签订条约时还特地把一战输的时候签条约那节火车车厢运来!我想综合这些因素最终德国有一次发动了战争。


李三万的三万里


我们可以反过来看这个问题:如果德国不发动二战是个什么样子?

德国在一战战败后,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政治耻辱,这是一口恶气,如果不把这口气呼出来,国家是没有未来的。

当时的德国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情况?

德国边境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是英法的辐射范围,海上是英国,陆地上是世仇法国,东边是英法武装起来的盟友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这是什么?这是一个包围圈,英法虽然在走下坡路,但在二战之前,英法及其殖民体系仍然是世界最大的话事人,这个包围圈作用就是防止德国崛起,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包围、也是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包围,德国如果不突破这个包围圈,就永远无法成为强国。

而且德国人绝望的发现,在这个包围圈后面,美国和苏联都在飞快的崛起,一战的时候德国带着三个自己都要散架的队友也要手撕英法俄,就是为了打破包围,站在世界之巅。

这下不行了,如果不发动战争,自己连欧洲的话事权都要失去了,有远大理想的维也纳画家不能答应,肚子里憋着一股火的容克贵族们不能答应,好不容易吃到面包的德国民众也不能同意。于是在英法惧怕战争的绥靖政策下,德国通过讹诈、威胁、诡计不断壮大自己,最终成为了席卷欧洲的洪流。

当时不仅仅是凡尔赛体系的不稳定和经济危机的影响,而是,就算没有战争,最终苏联崛起后的东西阵营对垒的时候德国仍会被夹在中间......

“这可恶的出生点位!”——德意志黑鹰


历史区总柴


看到这个问题忽然想到一句德国外交官在一战时说过的一句话: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德国也要求阳光下的土地,德国发动一战是为了,争夺阳光下的土地,把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拉下王座,



那么德国为何发动二战呢?


第一,当然是为了资源,为了土地,当时世界处于严重的经济危机,很多人无家可归,饥寒交迫,(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德国在经济危机初期,也有近三百万人失业,后来希特勒上台,大力发展军工产业,绕开凡尔赛条约,把肥料厂变成炸药厂,拖拉机厂变成坦克厂,解决了德国的失业人口问题,德国经济不断发展,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多财富是抢劫犹太人的,在全世界都在走下坡路的时候,而德国的经济却在挺胸向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大国,


这也是为什么德国民众把希特勒当做神一样崇拜信仰,但是大力发展军工虽然解决了失业问题,但是生产出来的武器怎么办呢?

希特勒本来就有极大的野心,刚好趁此机会,大展伸手,挑起战争,发动二战,掠夺资源。


(签订凡尔赛和约)

第二,是因为一战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引起了德国人民的极大的不满,条约的内容简直就是丧权辱国,就连当时的战胜国的法国元帅福煦都说“这那里是和约,这是二十年的停战协定”,果然凡尔赛条约1919年签订,而1939年二战爆发,刚好二十年,德国人民随着德国的强大,加上希特勒的煽动,压抑多年的屈辱情绪,犹如干柴烈火,一点就着,德国的青年都踊跃参军,战争一触即发

至于种族主义,消灭劣等民族,为优秀的日耳曼人民族争夺生存空间,无非是为了师出有名的幌子罢了


我们是钠梨子


德国发动二战的原因也不是非常复杂,首先是凡尔赛体系带来的仇,一战的结果是协约国集团狠狠地讹诈了德国一笔,但却并没有解除德国的武装,德国失去了大片土地,东普鲁士成为飞地,德国背负了沉重的赔款负担,但德国军队和德国军事工业却并没有被彻底废除(虽然背上了枷锁但是由于英法的勾心斗角和衰落以及东欧各国各怀鬼胎,这道枷锁事实上很轻易就被希特勒挣脱了),这一切反而极大加强了德国人的复仇心理。而二十年代末的大萧条在德国人眼中则是又一场掠夺,这一切的结果就是纳粹的上台。


然后从经济角度来考虑,希特勒上台后的“振兴”计划中,很大程度上是靠着发展军事工业和债务来发展的,财政负担年年增加,一片欣欣向荣的表象之下是威力越来越大的定时炸弹。这种“振兴”是不可持续的,如果德国人不靠掠夺来维持,那么“第三帝国”的财政崩溃在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对国内犹太人的掠夺和侵略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经济上的目的。

而欧洲各国则会因为战争而显著削弱,苏联很可能做的就是趁着欧洲各国处于衰弱的状态重新点燃世界革命的火种,而且这一次由于红军和红海军已经具备了极为强大的实力,欧洲变红的可能性并不小。总而言之,德国肯定会走向灭亡,这一点不会有太多的改变。


川陀太空问答


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做为惩罚,它不仅交出了海外所有的殖民地,还有本国百分之十三的土地,以及2300亿的巨额战赔款,这也无形中在德国德国心中埋下复仇的种子。

一战后,德国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可以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众期盼有个领导人出现,能够彻底改变这种状况,这就为德国纳粹的崛起提供了广泛的人脉。

1933年,希特凭借他天才般演说与激进的口号,赢得了德国中下层民众的热烈支,如愿登上德国总统的宝座。

希特勒执政后,对经济进行了伤筋动骨的大整顿。他首先对德国工作岗位进行调整,把一个人干的活,变成两个人干,甚至三个人干,让无数食不裹腹的失业者一下子填饱了肚子,接着,有带领德国人赶走贪婪的美国财团和犹太资本家,彻底扭转了经济的颓废。他还实行免费教育,改善德国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希特勒这些有效措施,使自己与纳粹党在民众的心目中升华到一个神话的地位。



军队建设与发展,更是希特勒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由于受到“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德国不能拥有大型战舰与飞机,但希特勒还是偷偷摸摸搞了起来,起初,英法还进行过干涉,后来,由于苏联的崛起,英法欲借德国的力量制衡苏联,就对德国大规模扩军视而不见。短短六年,德国就有一个战败国变成欧洲第一军事强国。


发展军事工业需要大笔资金投入,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哪来那么多钱?这就要感谢美国,一个喜欢发战争财的国家。正是由于美国银行的巨额贷款,才是德国有充足的金钱与物力大规模扩冲自己军工工业。

有了强大的武装,有了民众复仇的种子,有希特勒称霸地球的野心,这就是德国为什么发动二战的原因。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今我们有一个邻国的发展与二战时的德国何其相似!希望全世界人民提高警惕,以防二战的悲剧再次上演。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德国是欧洲历史上经历战争最多的国家,从条顿骑士团开始开辟德意志开始,这个民族就浸淫在战戈交击的声音中。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更令人奇怪,整个欧洲陷入了一场混战,但是却没有任何主义之争或者是正义非正义,说了到底一句话是“帝国主义之间狗咬狗的战争”。并且德国在漫长的战争期间,没有明显的处于下风。直到德国国内爆发大规模革命,德国才不得不宣布投降。这时,德国士兵们还在法国的领土上。

既然战败了,就只能是接受惩罚。英法美等协约国集团,对德国的战后处罚问题上有明显的差异。美国人号称是民族自觉,美国并不管德国会如何,而英国人一直奉行的是离岸平衡,英国人不希望欧洲有一个一家独大的霸权国家,不管是德国还是法国。

一个被过分削弱的德国不符合大英帝国的利益,但是法国人却是和德国人仇大了去了,法国总理甚至主张肢解德国。最后经过妥协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惩罚依旧十分苛刻,

德国的军队被裁减到只能称之为警察力量,空军不允许存在,海军只留下近海舰艇。德国人损失了八分之一的领土,七分之一的人口,甚至东普鲁士被新生的波兰割裂开来,成了一块飞地。更为屈辱的是,来莱茵河地区,德国人还不能驻军,德国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再次沦为二流国家。这个打击在大多数的德国人心里留下了深刻的阴霾,甚至战胜国的将军们都明白:这根本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

1929年到1933年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让德国人损失惨重。德国在战后经过英美贷款的扶持,总算是渡过了经济恢复阶段。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华尔街股市的崩盘,可怕的连锁反应来了。美国人的金融寡头们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更不用说保德国人了。

于是德国在这场经济危机面前瞬间崩盘,大企业纷纷停工,全国失业人口一半以上。更可怕的是德国的货币崩盘了,大量的小资产者,中产阶级在一夜之间沦为赤贫,德国就像是一座随时会喷发的火山。

纳粹党正是在这个时刻,登上了德国的政治舞台。希特勒用他那出色的演讲天赋,给每一个人许诺,我会给大家工作,会给大家维持生活必须的食物,还有尊严,我会让德意志重新伟大。且不管是否重新伟大,选希特勒有工作,于是中产阶级和大量中下层支持者,让纳粹党迅速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希特勒先是成为德国总理,之后又成为集总统总理大权与一身的德国国家元首。

希特勒实现了他的诺言,他通过国家投资大型工业、修建大量基础设施的办法,让大多数人有了工作。之后开始秘密的扩军备战,他兑现了竞选时候的一切承诺。德国的经济在迅速恢复,甚至是在高速发展。到1936年,德国成为整个欧洲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综合国力、工业产值等指标开始列居世界前列。

在这之后,希特勒早已规划好了他的目标,他要用德国的剑为德国人争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他要让在他看来是劣等民族的犹太人、斯拉夫人、吉卜赛人都被消灭。在合并了奥地利和吞并捷克之后,希特勒撕下了所有的伪装,他直接大打出手而。大部分的德国人仍然是支持希特勒的,一方面是民众们受到欺骗,并不知道纳粹犯下的暴行;另一方面,从希特勒上台开始,德国的国力始终在跃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这才是最吊诡的地方。

最终,德国人在报复心理以及受蒙蔽的情况下,被拖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且为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等到一切尘埃落定,希特勒自杀之后,这个民族又慢慢恢复了理性。


历史风云录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希望多多关注。

首先简要说下德国的历史。近代德国在1870年才完成统一,但发展迅速,在20世纪初,就已经超越英法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仅次于美国。然而,当时的全世界几乎已经被瓜分完毕,德国缺少想要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地。资源的分配不均致使德国参加了一战。但是由于后方爆发革命,德国在军队还没打输之前就被迫投降战败了。一战后签订的凡尔赛合约不仅苛刻的对待了德国,对德国人来说,就是一种耻辱。

一战后,德国政治积弱,经济崩溃,国民不仅大量失业,还饱受精神摧残。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趁机抬头,用迎合德国人心理的办法索取到了权力。希特勒认为,必须重建德国的政治生活,首先就是要全面废除凡尔赛合约对德国的诸多限制。接着,要为德国人寻找生存空间,以改变德国地少人多,资源紧张的问题,使德国经济能够得到发展。而这一切都要靠战争这个手段去完成。

由于英法等国对新生的苏维埃俄国的仇视,使得希特勒数次的军事行动都没有收到阻挠,大大助长了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的嚣张气焰和野心。开进莱茵不设防区,吞并奥地利,强夺捷克苏台德区,进而攻占捷克,把斯洛伐克列为保护国一系列侵略行为先后得逞。

之后,希特勒又把目标瞄准了波兰的但泽。一战后,为了让波兰拥有出海口,英法将德国东普鲁士的但泽割给了波兰。这成为德国人心中难以抹去的伤痛。放开胆量的希特勒决定武力收回但泽,但这将最终触犯英法的底线,二战也因此爆发。

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德国人发动二战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影响,更是希特勒疯狂野心的体现。


史书上冬眠的蛇


这跟一战受辱割地赔款;经济危机和纳粹复兴经济的手段;社会达尔文论和种族主义思潮的推波助澜;英美绥靖政策等多个方面有关。

第一,一战中,德国惨败,英国、法等欧洲各国费大了劲算是惨胜。为了出这口恶气,法国和英国为主的战胜国对德国勒索了巨额赔款(316亿8000万美元的庞大赔款,丧失八分之一的领土和十二分之一的人口),甚至波兰这种刚刚光复的国家也抓紧时间过来趁火打劫。德国被禁止拥有空军,军备被严格限制;海外殖民地完全丧失,比如咱们中国的青岛,还有东非地区。

早期的纳粹冲锋队制服,土黄的颜色不精神,衣料偏薄软,那是因为这身制服本是配给干旱炎热的东非殖民地的军装,一战后德国彻底失去了海外殖民地,军装成了清仓库存货,便宜甩卖给了早期手头还比较局促的纳粹党。

第二,严重超出德国承受能力范围的赔款又导致了20年代的两次鲁尔危机,西方掠夺式的压榨激起了极大的民愤,全国人民都想出口恶气,战争成为了报复和重拾民族自信的手段。

第三、2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三十年代初的德国经济崩溃,已经倾家荡产了。当时的德国马克就跟现在的今天津巴布韦货币差不多。家里生火取暖不用再去买柴火了,而是直接烧钞票取暖,因为烧钞票比烧柴火还便宜。

生活困顿的人们一般更为关心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而不怎么关心有关行使公众权力的人应当怎样推选出来和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大萧条为肆无忌惮的和野心勃勃的政治冒险家,为阿道夫·希特勒这样的独裁者开辟了道路。

三十年代中期,纳粹上台后,将犹太人财产拿出一部分补贴德国选民,换取支持。同时,兴建公共工程、高速公路网和铁路网(苏联老大哥给提供的建材和资源,还包邮),建成了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鼓励发展汽车产业和其他工业大量军事订单刺激容克企业。魏玛时代在经济大萧条下600多万人失业,到了了36年柏林奥运会前,德国已经俨然成为了世界强国,老百姓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甚至有的工薪阶层也能担负起私家车,或者出国度假。为大家改善了生活的国家领导人和他的政党俨然成了日耳曼民族的大救星。

但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是缺乏可持续性的,德国经济主要是靠政府花钱修建大量公共设施、重整军备,扩大军工生产等行为的刺激而繁荣起来的,不是传统的依靠消费的带动的模式。这种由军火订单所创造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为了使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持续下去,大量的军工生产必须有消耗才能走向循环,所以,短期的经济繁荣尽头就是战争。

第四、英法等欧洲主流国家的绥靖政策的姑息纵容,在英法等国的眼皮子底下,德国重建了空军,德军开入莱茵非军事区,奥地利被强行合并,苏台德被吞并,种种违反凡尔赛条约的行径,英法都妥协了,妄想着祸水东引,觉得苏联才是最大的敌人。

第五、利用新兴媒体宣传纳粹思想,不断洗脑。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新兴媒介技术兴起的时代,无线广播,有声电影,摄影可谓当年的新媒体,其传播速度,效果像今天的移动自媒体一样吸引民众,尤其是青年人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

纳粹上台就控制了广播业,把主流媒体国有化,政府补贴生产廉价收音机,让千家万户都能收听希特勒的演讲。巧妙利用了当时德国人的非理性心态和民族复仇心理,纳粹政府不惜代价的动员当时最先进的科技手段向人民灌输纳粹思想,让大家觉得发动战争是正义的,是被英法国等国逼出来的。

除了电影、广播等新兴媒体,他们无所不用其极,海报,邮票,图书,火柴盒甚至饮料瓶都被用来宣传纳粹的思想。

连可乐包装也不放过的宣传

戈培尔曾说过,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

当时德国人民被宣传洗脑的有多狂热,举个例子,为了不给优秀的日耳曼民族拖后腿,甚至自愿把自己的残疾子女送去安乐死,或者主动去做绝育手术。

无线电广播的现场直播——戈培尔正进行煽动性的演讲

第六、社会达尔文论和种族主义思潮的推波助澜。

动不动就搞个“惊天动地”的大型团体公众活动,上至35年纽伦堡大会、36年柏林奥运会下至村镇普通中小学的“青年团”游行。激发起了德意志人骨子里的法西斯式的美——欢盛大的仪式,雄伟的建筑,精致的机械和饰品,健美挺拔的身姿,高贵纯正的血统,战无不胜的神话......

让德意志民族成为完美典范,觉得自己“棒棒哒”,增强民族自信心,国家自豪感爆棚。

用种族矛盾(描述犹太黑心资本家,一战奸细,叛徒形象)、民族矛盾、国家矛盾(全世界压榨德意志民族)来掩盖阶级矛盾。鼓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元首”,独裁+种族主义,融入了当时非常盛行的“社会达尔文论”,利用欧洲的排犹传统,叫嚣犹太人将侵蚀德国,应当被驱逐,斯拉夫人是低劣的民族等等。鼓吹日耳曼人是最纯正、高贵的雅利安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所以其他的劣等民族要为优秀的日耳曼人腾出生存空间——然而,腾地方肯定不能靠嘴皮子,当然得武力解决。

1935年,认真听希特勒演讲的德意志青年团成员,不知道照片中的少年有几个能活到战后——那个时代所有的德国少年所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忠诚、练就健康体魄,理想就是要时刻准备为元首、祖国牺牲奉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