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祖努爾哈赤為什麼要處死親兒子褚英?

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努爾哈赤53歲了。那個時代,女真人的平均壽命都不高,五十多歲已是高壽,努爾哈赤不得不對自己的身後事作出安排。經過再三的斟酌,他於萬曆四十年(1612年)六月,正式立褚英為太子,並授命其執掌國政。

清太祖努爾哈赤為什麼要處死親兒子褚英?


褚英18歲開始領兵打仗,22歲執掌白旗,參與議政。23歲被指定為儲君,秉執國政,是努爾哈赤親手培養的繼承人。然而,實際上不論資歷還是威望,褚英都遠沒有父親那樣至高無上。再加上年輕氣傲,見識短淺,心胸偏狹,也沒有經歷過真正的政治上的訓練,在權力角逐和抗衡中,不懂韜光養晦,所以,做了很多錯事。

此時,他本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他卻對父王“愛如心肝”的四大貝勒和父王“信用恩養、同甘共苦”的五大臣心存忌憚,總想著趁努爾哈赤在世時,逐漸削奪四大貝勒和五大臣的權力,鞏固自己的儲位,為自己順利即位鋪平道路。他的這種做法使四大貝勒和五大臣人人自危,更促進了他們的聯合,使他陷於孤立。

愚蠢的是,褚英對自己的處境不但沒有省察自警,反而為了樹立自己的權威,竟號令諸貝勒與諸大臣對天發誓,效忠自己。四大貝勒和五大臣怎麼能買他的賬呢?

於是,紛紛上書告狀,狀告其缺乏治國公心,離間五大臣的關係;逼迫弟弟們在夜裡發誓,揹著父親忠於自己;並且威脅貝子們如不順從自己,將在父親死後斷絕對他們的供養,即位之後,弟弟和大臣們誰反對他,他就殺掉誰。努爾哈赤接到這些告狀後,心情十分沉重。他拿著那些狀告文書當面對褚英說:“兒子,這是你四個弟弟和五大臣告發你的文書,你先看看,如有不實之處,你可以據理辯白。”這其實是給褚英一個檢討自己、痛思悔過的機會,只要他能把事情解釋清楚,承認自己狹隘偏私給兄弟和大臣造成的傷害,或許會得到父親的寬恕和一如既往的扶植。可是,褚英仍然固守己見,表示無話可說。他的態度惹怒了父親,他在立儲之時,本就顧慮褚英“從幼偏狹,無寬宏恤眾之心”,本希望他通過執掌政務得到錘鍊,能夠“棄其偏心,為心大公”,不想他一意孤行,不思悔改。於是,努爾哈赤下令削奪了他的權力,並將其所屬部民和牧群等悉數收回,分給了其他兒子。至此褚英從被立為儲君到他最後失去執政權力,只經過了短短的3個月時間。

清太祖努爾哈赤為什麼要處死親兒子褚英?


之後,努爾哈赤兩次率兵征伐烏拉時,都讓他留守建州,卻把守城之責先後委代善、莽古爾泰和皇太極,明顯表現出對他的不信任。對此,他不但沒有反躬自省,心中反而更加憤怒和不滿。於是當父親出兵在外的時候,他竟焚表詛咒努爾哈赤及諸貝勒、眾大臣兵敗。並揚言說,如果他們兵敗回來,他是不會讓他們進城的。

努爾哈赤回來後,褚英的詛咒被部下揭發。努爾哈赤盛怒之下將他因禁。被押兩年之後,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八月二十ニ日,距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只有不到4個月的時間,褚英被努爾哈赤以不思悔改之名下令處死,年僅36歲。

清太祖努爾哈赤為什麼要處死親兒子褚英?


幾百年來,人們一直在探詢:是什麼讓努爾哈赤殘忍地殺害了自己的親生兒子?有人試圖從努爾哈赤性格上找原因,說他是一個生性殘暴的人,“雖其妻子及素親者,少有所忤,即加殺害”。也有人認為努爾哈赤殺褚英是要保住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

其實,努爾哈赤同樣也是一個情意深重的父親,他一生最後悔的事就是因殺了長子褚英。特別是年老之後,努爾哈赤每每回顧這件事情,都痛徹心扉,久不平靜。

據《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三記載,為了不願再看到子孫們骨肉相殘的事,天命六年(1621年)正月十二日,努爾哈赤召集諸子侄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阿濟格等對天地神衹,焚香設誓:“吾子孫中縱有不善者,天可滅之,勿令刑傷,以開殺戮之端。……若弟中若有作亂者,明知之而不加害,俱壞(懷)禮義之心,以化導其

愚顧。…自此之後,伏願神衹,不昝既往,惟鑑將來。”對於這柱史上鮮見的父殺子的悲劇,有史學家認為,努爾哈赤是一位具有遠大政治抱負的政治家,當他的力量還很弱小時,他需要一支強有力的骨幹隊伍,同心同德,朝著既定的大目標共同奮鬥。當時這個骨幹隊伍主要是兩個集團:一個是宗室貴族集團,以四大貝勒為代表;另一個是軍功貴族集團,如五大臣。當褚英被推到執掌國政的地位時,因為他沒有恰當地處理好各種關係,兩個集團的主要成員都反對他。

努爾哈赤不處理褚英,就會出現三個不合:宗室貴族不合、軍功貴族不合、宗室貴族與軍功貴族不合。除掉褚英之後,使宗室貴族合與軍功貴族大合,從而為建立後金政權、創立大清事業莫定了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