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解放軍建軍史上55式與07式軍服改革

 軍服是軍隊形象的重要體現,是軍人身份的重要標誌,是國威軍威的重要象徵。新中國成立後,為適應不同時期國家和軍隊建設發展的形勢,解放軍先後進行了十餘次較大規模的軍服調整改革,分別研製裝備了50式、55式、62式、65式、71式、78式、85式、87式、97式、07式軍服,其中最具歷史意義的是55式軍銜服裝改革和07式軍服改革。

55式軍銜服裝:解放軍歷史上首次實行軍銜制的服裝

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軍隊建設的需要,解放軍就著手服裝制式的規範統一。從1954年至1965年期間,先後進行了4次服裝改革。即:首次為實行軍銜制而研製的55式服裝,隨後是對55式服裝進行調整和補充的58式服裝,改進軍服結構配套的62式服裝,以及為取消軍銜制而採用的65式服裝。其中55式服裝是解放軍歷史上首次實行軍銜制的服裝,是幾次服裝改革中最具歷史意義,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服裝改革。

揭秘:解放軍建軍史上55式與07式軍服改革

毛澤東審查55式軍銜服裝

早在1953年1月,總參謀部即致函總後勤部,提出要研究軍銜服裝的樣式、顏色。三總部(總參、總政和總後)聯合向中央軍委作了彙報。毛澤東和軍委各領導同志對此高度重視,明確讓中央軍委副主席賀龍主管55式服裝的改革工作,具體負責此項工作的還有時任總後勤部副部長的洪學智,以後又增加了副總參謀長張愛萍。具體業務工作等由總後勤部承辦。

總後勤部立即開展各項準備工作,由總後軍需部負責蒐集樣品,研究設計樣式、用料和顏色;由總後軍需生產部負責樣品的製作與保管。同時向國家有關部門瞭解所需各種服裝材料的資源情況,並通報軍隊製作軍銜服裝需要原材料的大致概算。根據賀龍的指示,蒐集了蘇聯、羅馬尼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美國、朝鮮、日本等國家的各種軍服樣品。還蒐集了袁世凱的元帥服、偽滿洲國和國民黨軍隊的服裝樣品,作為研究設計的參考。在賀龍的主持下,確定了軍銜服裝的設計原則,在此基礎上由總後勤部提出軍銜服裝的制式標準方案報軍委。

1955年4月7日,中央軍委批准了方案,並以國防部名義批覆總後勤部。隨後,服裝改革進入樣品設計和製作階段,每套服裝做完後都繪製了標準制式圖樣。

全套服裝樣品完成後,連同蒐集的外軍服裝和中國近代軍服樣品,陳列在北京祿米倉軍需樣品試驗所。經主管領導審查後,於同年5月20日將全套樣品陳列在中南海勤政殿。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先後審查了服裝樣品,並作了修改的指示。經修改後的樣品於6月5日由中南海搬到三座門大高殿展出,徵求總部機關、駐京單位官兵和來京開會的各大單位領導的意見。總後勤部根據展出中大家所提的意見,組織有關部門認真研究,修改了樣品,並就確定的樣式等有關問題專題報告國防部。7月16日,國防部長彭德懷召集各大單位領導討論通過,於7月27日簽發呈報毛澤東。

 報告提出,確定軍隊常服樣式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一是要表現軍容的整齊、嚴肅和全國軍隊的統一,並便於操作活動。二是要保持解放軍艱苦樸素的傳統,不要那些奢侈的花飾,避免與政府人員和群眾的服裝水平懸殊過大;容易辨認上下級的區別,以利戰時指揮和平時管理,但又不使官兵服裝的質量相差太遠;注意體現中國軍隊服裝的民族特點。三是在質料上用國貨,不用進口貨。軍官禮服的樣式主要貫徹儉樸的原則,不要和兄弟國家軍隊的禮服差別太大,以免在參加典禮和外交活動時顯得過分懸殊。禮服只發給將官、校官和執行特殊任務的尉官。

根據毛澤東和國防部確定的原則,總後勤部調整修改了全部服裝標樣,包括陸、海、空軍的將官服、校官服、尉官服和士兵服,再次陳列於勤政殿,請毛澤東召集有關領導審定。1955年8月5日下午,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來到勤政殿再次審查軍銜服裝樣品。之後,周恩來將彭德懷給毛澤東的報告和軍服、軍銜圖片樣本呈送毛澤東,毛澤東審閱後批給周恩來說:“請總理辦。”當天晚上,周恩來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和其他中央領導的建議,歸納為六條意見:一是大簷帽的圓帽頂不要太大,陸、海、空軍的帽頂尺寸應該一樣,不要把海軍的帽頂做得特別大。二是軍官、士兵的軍服上衣一律定為風紀扣的立翻領,同現在的軍服一樣。三是士兵為了扛槍、背東西,可以不要肩章,應改為領章。設計的兵種符號,老百姓和士兵不容易看懂,應重新按照中國的習慣另擬圖樣,有的符號不一定和蘇聯軍隊的完全一樣。四是軍服釦子,除軍官禮服可以用金屬扣外,從元帥到士兵的常服,一律用膠木扣。五是各兵種軍官的肩章,分成各種顏色,仍然不易識別,是否可以在肩章的銅釦上打一個字,例如騎兵的肩章,就在銅釦上打個“騎”字。六是女同志夏服上衣擬改為西服式大翻領,以配穿裙子。女冬服上衣仍可以用小翻領(開關領),因為冬季不穿裙子。周恩來還指示,要進一步廣泛徵求各民主黨派和各方面人士的意見。

1955年8月20日,總後勤部將軍服樣品陳列在政協禮堂,邀請黨外各界人士參觀,前往參觀的有宋慶齡、程潛、張奚若等人。他們對軍服樣品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見。此外,當時各社會主義國家駐華使館的武官也應邀參觀了軍服樣品的展示。

8月24日,服裝改革小組將上述各方人士參觀情況及所提意見,以張愛萍、洪學智、張令彬的名義給周恩來寫了專題報告,並由洪學智面呈周恩來。周恩來審閱了報告全文,並在每個問題上方的空白處,逐條作了眉批,如在冬季絨帽問題上方批示:“冬季絨帽同意不要帽簷。”在有關各兵種勤務符號問題的上方批示:“騎兵、汽車部隊符號,仍用原定的騎馬人和汽車為符號,不要採用蘇聯符號。軍樂團可用新符號,但號穗應短點。”類似批註全文共達21處,最後在報告首頁批示:“除騎兵、汽車部隊符號仍用原樣式外,餘均同意。”

1955年9月16日,國務院召開第18次會議,通過了軍銜服裝的報告,並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銜、服裝從10月1日起施行。全套軍銜服裝定名為55式服裝。

55式軍銜服裝的分類

55式軍銜服裝分禮服和常服兩類。禮服主要配發校以上軍官,在重大禮儀場合和出國訪問時穿著。同時,還設有海軍艦艇尉官禮服和水兵禮服以及軍樂團、儀仗隊、文工團、體工隊禮服。樣式為大駁領雙排六粒扣西服和西式褲(女軍官為裙子),加各種緣飾和繡飾,配白襯衣,系藏青色領帶,大簷帽(女軍官為無簷軟帽)、皮鞋。大元帥、元帥、陸空軍將官和校官的軍服顏色為海藍色,海軍為藏藍色;大元帥、元帥和將軍的軍服用料為純毛華達呢,校官的為純毛嗶嘰。軍銜由肩章星花圖案、衣褲緣飾區分,元帥肩章繡國徽,將軍肩章繡星花,校官肩章繡縱條線加星花。校以上女軍官的禮服為裙服,裝飾、用料與男軍官禮服相同。

55式常服分夏常服和冬常服兩種。陸軍為棕綠色;空軍為上棕綠下藏藍色;海軍夏常服為上白下藏青色,冬常服為藏青色。女軍官冬常服與該軍種男軍官相同,夏常服上衣為小駁頭翻領,下為裙子。夏季男軍官戴大簷帽,女軍官戴無簷軟帽。冬季,男女軍官均戴栽絨帽(皮帽)。海軍士兵穿水兵服,戴水兵帽,艦艇士兵冬服為呢制水兵服。裝甲兵、騎兵、傘兵穿馬褲。軍官穿著常服時佩戴軍銜肩章。大簷帽配圓形“八一”紅五星帽徽,校、尉官扎武裝帶。常服顏色按不同軍種區分。

1955年授銜時,人民解放軍共有5個軍種:陸軍、海軍、空軍、防空軍、公安軍。按軍服和軍銜標誌仍分陸、海、空三個系列,防空軍和公安軍的顏色與陸軍相同,空軍、海軍自成系統。主要兵種有步兵、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鐵道兵、通信兵、防化學兵、海軍陸戰隊(1957年6月撤銷,20世紀70年代重建)。軍銜等級從大元帥至列兵,共設6等19級。

帽徽,為圓形,分大小兩種。大帽徽正中為“八一”軍徽,外圍為金黃色麥穗、齒輪。陸軍帽徽為海藍色襯底;海軍帽徽為藏藍色襯底,襯金黃色鐵錨;空軍帽徽為天藍色襯底,襯金黃色飛鷹雙翼。小帽徽正中為“八一”軍徽,海藍色襯底,外圍為金黃色麥穗和齒輪。

領章,1955年授銜時,領章分軍銜領章和軍兵種勤務符號領章兩種,士兵佩戴軍銜領章,軍官佩戴軍兵種勤務符號領章。

肩章,主要包括元帥肩章、將官肩章、校官肩章、尉官肩章以及海軍軍士、兵肩章等。各類肩章樣式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滿底金,正紅邊,綴國徽和加松枝的大元帥星徽;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滿底金,正紅邊,綴國徽和元帥星徽。大將,滿底金,4顆將級星徽;上將,滿底金,3顆將級星徽;中將,滿底金,2顆將級星徽;少將,滿底金,1顆將級星徽。大校,2條縱線,4顆校級星徽;上校,2條縱線,3顆校級星徽;中校,2條縱線,2顆校級星徽;少校,2條縱線,1顆校級星徽。大尉,1條縱線,4顆尉級星徽;上尉,1條縱線,3顆尉級星徽;中尉,1條縱線,2顆尉級星徽;少尉,1條縱線,1顆尉級星徽;准尉,1條縱線,無尉級星徽。上士,寬橫線1條;中士,窄橫線3條;下士,窄橫線2條;上等水兵,窄橫線1條;列兵,底版無橫線。

船形帽風波

55式服裝裝備全軍後,全軍上下普遍反映,該套服裝符合中國民族特點,既適用美觀,又保持瞭解放軍艱苦樸素的光榮傳統,但也提出了一些改進的意見,其中較為集中的意見是對陸、空軍士兵船形帽反應最大,可以說在全軍上下引起了一個不小的風波。一是由於過去美國兵和國民黨兵戴船形帽,大家在心理上不能接受;二是船形帽的戴法是向右歪戴,不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習慣。很多人,特別是士兵對船形帽都很反感,尤其是老百姓,歷來不習慣歪戴帽,再加上戰士頭髮都很短,歪戴船形帽,露出左邊半個光頭就更加難看。因此在軍內外反應非常強烈。

1957年5月30日,《解放軍報》發表了《軍內外同志對船形帽有意見》的文章之後,一石激起千重浪。幾乎天天都有成百上千的讀者,從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工作崗位,以個人名義或幾個人聯名向《解放軍報》撰稿寫信,表達自己的心情,建議改革船形帽。許多同志在來稿來信中表示,他們在《解放軍報》上看到以上文章後,感到是替士兵說出了心裡話,十分高興和贊同。如南京部隊司令部大尉朱赤在信中說:“改革船形帽這並不是少數人的意見,不論在部隊和機關裡從沒聽見有人說過船形帽的優點。”他認為:士兵不願戴船形帽,他們戴上了就顯得沒精神,還時常發牢騷;群眾看不慣船形帽,徵兵時不少青年因為怕戴船形帽不願入伍,影響了兵役工作;士兵不願戴,軍官就批評,也影響了官兵關係。某部隊政治處下士唐天祥說:“為戴船形帽我在部隊受過幾次處分,為戴船形帽也引起母親的生氣,說我不像個樣子,為此我也很難過,我應徵入伍服兵役,卻沒想到為船形帽出亂子。”

除此之外,其他方面的意見主要還有:軍官肩章底版太硬,不便於操練、勞動。原軍官肩章有金黃色、銀白色之分。規定軍政幹部佩戴金黃色肩章,後勤幹部和科技等業務幹部佩戴銀白色肩章,因而出現了“黃牌硬、白牌軟”的反映。各級軍官和軍士、兵的夏常服用料,一是差別大,影響上下級團結;二是不符合中國經濟條件。軍士、兵的常服原為緊袖口,夏季悶熱,冬季凍手,廣大士兵感到很不方便。

針對以上意見,國防部根據國務院的批示,於1958年1月28日向全軍發佈了修改部分現行軍服和肩章、領章的命令。將原銀白底肩章取消,改為金黃底肩章,原來佩戴銀白底肩章的軍官換髮金黃底肩章。海軍士官、兵大衣肩章及海軍陸勤軍士、兵,海軍航空兵軍士、兵冬常服肩章改為領章。部分軍士、兵的冬常服由緊袖口改為散袖口。另外各級軍官的夏常服和尉官的冬常服改用平布製作。7月,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作出《關於修改服裝制式的決議》,把陸、空軍士兵的船形帽改為解放帽,軍官大簷帽作為節日、外交等場合佩戴肩章時戴用,平時也改戴解放帽。帽徽大小也作了相應的改變。

55式軍銜服裝首次突破瞭解放軍單一制式軍服的侷限,使軍容儀表有了較大改善,將校呢、大簷帽、肩章、武裝帶等,都給人民群眾留下了深刻印象,軍威國威得到體現,是解放軍軍服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07式服裝:實現新的歷史跨越

 07式新軍服的換裝計劃擬定在3年內完成。總後勤部部長廖錫龍解釋說:“這樣安排有生產週期上的考慮,但主要是為了從我軍實際出發、堅持勤儉建軍、儘量節約資源。換裝的錢是該花的,但我們必須始終堅持精打細算。一方面,通過科學論證、選優擇廉,儘可能把經費預算壓縮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採取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的辦法,一邊發新的,一邊用舊的,用3年時間完成調整改革任務,可以充分利用現有庫存,減少浪費。”

07式服裝由禮服、常服、作訓服和標誌服飾四大系列構成。與87式軍服相比,在許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突出表現在:

一是理順了軍服制式,體系更加科學完整。為保持統一的軍隊形象,駐港澳部隊軍服制式與全軍統一。為減少品種,提高效益,便於組織供應,陸、空軍官兵夏常服、春秋常服樣式相同,幹部學員與軍官、士官與兵的軍服用料相同,官兵領帶制式相同,海軍男士官改穿水兵服,帽徽、領花樣式三軍相同。由於禮服穿著時機少,製作成本高,只配發給軍官,四季通用。為體現女軍人特點,將大簷帽改為卷簷帽。按照使用功能的不同,將大衣區分為常服大衣、作訓大衣兩種制式,軍官配發常服大衣和作訓大衣,士兵配發作訓大衣;增配了內穿襯衣,與禮、常服配套。為解決官兵部分服裝穿著不統一的問題,軍官增發了內衣褲、襪子、常服手套等品種。

二是優化了服裝顏色,整體風格典雅質樸。適應國際軍服發展趨勢,禮、常服色彩以低明度、低純度的冷色調為主。陸軍常服顏色採用松枝綠,在保持綠色調的基礎上,加入了紅軍、八路軍軍服的灰色調,繼承和發揚瞭解放軍的光榮傳統。海軍服裝顏色,藏青色調整為深藏青色,本白色調整為白色,上白、下藏青色調整為全白色,與世界海軍軍服接近。空軍服裝顏色,在現行藍灰色基礎上適當加深,使三軍服裝形成溫和、協調的近似色搭配風格。冬帽、領帶和襯衣,與陸、空軍常服和海軍軍官白色常服作同類色搭配,使服裝整體風格保持協調一致。為增強作訓服的偽裝防護效果,參照不同地域植被和地貌背景,作訓服區分林地、荒漠、城市和海洋迷彩,迷彩圖案選用國際流行的數碼迷彩圖案。

三是改進了服裝樣式,造型更具時代色彩。大簷帽調整了翹度,軍官增加了帽簷花,空間感、立體感更強,顯得更加威武。對貝雷帽帽頂模具進行了調整,成型性更好,佩戴更為方便。禮服採用雙排扣隊列禮服形式,既符合國情軍情,又威嚴、莊重。短袖夏常服採用束腰式結構,夏褲立襠改淺,穿著精幹利落,制服特點突出,戰鬥風格濃重。陸、空軍和海軍白色春秋常服採用獵裝式,後腰加橫帶,腰身收緊,顯得體型修長;下襬開衩,解決了收腰後下擺起翹問題,適合東方人的體型特點。陸、空軍軍官冬常服改為開領式,與關領式相比,現代感更強。海軍軍官藏青色春秋常服和冬常服採用西服式,男軍官雙排扣,女軍官單排扣,軍銜級別在袖口表示,便於艦上識別和國際交往。在常服結構上,男裝採用“T”字造型,威武挺拔;女裝採用“X”造型,英姿颯爽。常服大衣採用簡練的暗排扣設計,腰部加束帶,配圍巾。作訓大衣為派克式活膽短大衣,配可拆卸毛領和防風帽,夏作訓服由夾克式改為散擺式,袖口可上卷,符合作戰訓練需要。

四是改換了服裝用料,軍服質量明顯提高。為使軍服材料與造型達到最佳結合,根據不同品種的特點和風格,綜合機理織紋、塑形性、懸垂性、保暖性等因素,選擇了不同的服裝材料。禮服採用檔次較高的彈性毛滌貢絲錦,線條光滑,質感細膩,挺括性好。夏常服採用透氣性、保型性好的滌棉包芯紗面料,穿著舒適,挺括美觀。春秋常服採用粗紋毛滌嗶嘰,風格粗獷,抗皺保型。冬常服仍採用毛滌混紡馬褲呢。水兵服由羊毛粗呢改為加厚仿毛嗶嘰,便於統一供應。將官大衣採用羊絨大衣呢,輕薄柔軟,懸垂感強。男軍官和女軍人絨衣改為制式毛衣,採用防蛀純毛毛紗,可外穿,可水洗。冬作訓服採用粗斜紋布,作訓大衣面料採用滌棉細紋帆布、絮料採用滌綸絮片,防風保暖,結實耐穿。外腰帶、士兵褲腰帶由人造革改為牛皮面革,提高了質量。禮服皮鞋採用漆皮面革,色澤光亮,便於保養。

五是增加了標誌服飾,搭配組合比較協調。軍官增加了姓名牌、級別資歷章、綬帶,官兵增加了胸標、臂章,士兵增加了國防服役章,短袖夏常服領尖、胸部分別增加了領花和胸標,突出了識別功能,強化了軍服美感,體現了軍人榮譽。考慮到軍人立功、受訓、部隊經歷等比較複雜,操作難度較大,功勳榮譽部分暫不考慮。禮、常服服飾以金黃色為主色調,既符合民族傳統,又能體現軍隊威嚴。常服肩章底版顏色與服裝一致,使標誌與服裝搭配協調,標識也更加清晰。作訓服、作訓大衣採用色澤較深、面料色差小的布質標誌,既能起到識別作用,也便於隱蔽偽裝。根據服裝功能與色彩的需要,標誌服飾在亮度上採用同類色、近似色、對比色、相對色等色彩搭配,格調典雅質樸;工藝上採用亞光、刺繡、植絨等不同處理,製作精細,綴釘方便。標誌服飾主體圖案,較多采用“八一”軍徽、長城、盾牌、鋼槍、飛翅、鐵錨等設計元素,象徵人民軍隊是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的鋼鐵長城,體現解放軍官兵保衛祖國、獻身國防的堅強意志和勇往直前的戰鬥精神。

六是完善了冬服配套,保暖標準規範合理。冬服配套,建立了作訓服、常服兩種保暖標準。作訓服以滿足冬季軍人野外執勤、訓練為目標,高寒區為皮帽、冬作訓服、寒區棉衣褲、毛(絨)衣褲、絨背心、內衣褲、作訓大衣、內外手套、防寒鞋、輕型防寒鞋,保暖量為6.5克羅(clo);寒區為皮(栽絨)帽、冬作訓服、棉衣褲、毛(絨)衣褲、內衣褲、作訓大衣、內外手套、輕型防寒鞋、防寒鞋,保暖量為5.5克羅;溫區為栽絨帽、冬作訓服、棉衣褲、毛(絨)衣褲、內衣褲、作訓大衣、內手套、輕型防寒鞋,保暖量為4.6克羅;亞熱區為栽絨帽、冬作訓服、棉上衣、毛(絨)衣褲、內衣褲、作訓大衣、內手套、輕型防寒鞋,保暖量為3.7克羅;熱區為作訓帽、冬作訓服、毛(絨)衣褲、襯衣、內衣褲、作訓大衣、作訓鞋,保暖量為2.8克羅。經實驗室檢測和部隊試穿試驗,各氣候區冬服保暖量能夠滿足官兵作戰訓練和執勤需要。冬常服以滿足軍人冬季日常工作生活為標準,冬服配套品種為冬帽、冬常服、毛(絨)衣褲、絨背心、襯衣褲、常服(作訓)大衣、冬手套、防寒鞋(皮鞋)等。

七是調整了號型設置,適體性能顯著提升。在總結現行軍服號型設置經驗的基礎上,根據軍人體型特點,參照國家服裝號型標準,以擴大適體範圍、便於組織供應、易被官兵接受為原則,設置了禮、常服和作訓服、軍鞋號型以及軍帽號碼共4個號型系列。軍帽號碼,按照頭圍尺寸,以釐米為單位,設置了53cm至60cm共8個號。禮、常服號型系列,參照國家號型標準,以釐米為單位,採用“身高/胸圍”形式表達,包括軍官禮服號型和常服號型兩類。考慮到軍官體型變化複雜,禮服適體要求高等特點,軍官禮服號型按照軍官人體胸腰落差分佈規律,劃分為正常體和偏胖體兩個體型,男女軍官每個體型各設置5個號別,每個號別按照胸圍分佈分別設置3至4個型別;為方便日常供應,常服號型不區分體型,男軍人設置5個號、每個號設3至6個型,女軍人設置5個號、每個號設1至7個型,男女常服號型總數均為25個。作訓服、棉衣、毛(絨)衣、內衣褲號型在禮、常服號型基礎上,簡化型別設置範圍,男女軍人各設置5個號別,每個號設3至4個型。軍鞋號型,以毫米為單位,按照腳長尺寸,男鞋設置了235mm至290mm共10個號;女鞋按照蹠圍尺寸設置了肥瘦兩個型,每個型設置了220mm至260mm共9個號。

總後勤部部長廖錫龍說:“軍服不僅僅是服裝,也是部隊的重要裝備,是構成戰鬥力的物質基礎。因此,我軍官兵的‘穿衣’問題,從來都是國防和軍隊建設中的一件大事。”07式軍服調整改革,是解放軍軍服史上最全面最系統的一次改革,標誌著解放軍軍服建設水平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全軍換髮新式服裝,不斷完善軍服配套,優化軍服顏色,改進樣式結構,調整號型設置,是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胡錦濤作出的重大決策,對於提高官兵生活質量,更好地展現國威軍威,增強軍人榮譽感、責任感,增強部隊凝聚力、戰鬥力,推進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