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基金”數量增加投資者擇“基”應理性

隨著公募基金2018年三季報披露完畢,越來越多的“迷你基金”及基金清盤現象引發市場關注。Wind資訊統計顯示,剔除發起式基金,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全市場資管規模低於5000萬元的“迷你基金”數量增加至572只,較二季度末的490只增加82只,增幅超過16%。其中,混合型基金佔比超過一半,達306只,債券基金和股票基金分列第二、第三位。

與往年存量眾多的“迷你基金”相比,今年的清盤基金數量格外多。算上不久前剛清盤的銀河滬深300成長增強指數分級基金,今年以來已清盤或正在進行財產清算程序的基金已多達330只(按A/B/C類合併統計)。而自2014年出現首隻清盤基金以來,2014年至2017年每年的清盤基金數量分別為4只、31只、18只和102只,今年330只的數量已遠超歷年清盤基金總數。

好買基金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雷昕認為,“迷你基金”的形成與公募基金清盤的原因有很多相似之處。主要有3方面:一是基金本身的工具化意義減弱。隨著資管新規發佈,銀行理財門檻降低,貨幣基金收益回調,一些追求高收益的資金開始“搬家”,基金工具化作用減弱。二是類通道業務收縮。在監管部門一系列去槓桿、去通道舉措發揮作用下,過去充當委外定製類基金的部分產品規模出現明顯回調,少數委外基金在經歷大額贖回之後容易形成“迷你基金”。三是市場行情低迷,導致部分權益類產品短期贖回壓力增加,規模縮水。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負責人劉亦千表示,“迷你基金”數量增多是公募基金市場優勝劣汰的必然結果之一。基金髮行註冊制預示著基金產品的“誕生”不再受限。在此環境下,市場上發行的基金數量必然增多。當投資者對基金的投資興趣增長速度低於數量的增長速度時,小微規模基金的出現就成為必然現象。當產品規模過小時,“迷你基金”會成為基金公司的負擔,部分小微基金清盤或轉型就是必然選擇,兩種手段各有優劣。“從成本來講,轉型成本一般更低。但如果轉型沒有獲得新的資金支持,轉型也難以順利實施,清盤就成為自然的選擇。”

針對為何混合基金中“迷你基金”數量最多的問題,劉亦千認為,混合型基金是最近幾年發行的重頭戲,發行數量非常多,在各類基金類型中佔比最大,高達46%,發行基數較大導致迷你基金的比例也最高。

“如果某家基金公司旗下的迷你基金數量超過10只,將可能被暫停申報新基金。因此,絕大部分的迷你基金都會走向清盤的道路。投資者應理性看待,謹慎選擇迷你基金產品。”雷昕說。(記者 周 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