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价值链本土化到全价值链共创,一汽奥迪这样“吃螃蟹”

回顾中国豪华汽车市场的发展历程,有一家知名车企的名字始终无法绕过,那就是一汽-大众奥迪。

从全价值链本土化到全价值链共创,一汽奥迪这样“吃螃蟹”

首创加长、销量持续领先、合资合作、人才培养、供应商体系……回顾过去,这个在华逾30年的合资车企创造了行业内无数令人侧目的第一,也为中国合资品牌提供了首个从生产、制造到研发的“全价值链本土化”教科书案例。

中国古语有云:三十而立。在迎来第三十个生日之际,一汽奥迪也在不断突破自我,向新的标准前进。从“全价值链本土化”到“全价值链共创”的转型,不仅让一汽奥迪再次领先于行业,更是为自己准备的一份最好的生日礼物。

率先试水联合开发,A6模式大获成功

在一汽与奥迪达成合作的初期,二者共同造就的“在奥迪全球统一标准基础上,以‘全价值链本土化’为核心的一汽奥迪模式”就成为了合作的根本。这其中,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本土化研发及改进,可以被看作一汽奥迪全价值链本土化体系能力的一大力证,也是一汽奥迪30年来获得成功的最关键保障。

早在90年代中国汽车市场初具规模伊始,加强本地生产研发转型、贴近中国的行车习惯和交通状况、开发设计高质量的产品就成为了所有车企的重要任务。而在这一方面,大众与奥迪品牌走在了所有合资车企的前列。

从全价值链本土化到全价值链共创,一汽奥迪这样“吃螃蟹”


1996年1月,一汽奥迪合资双方签署联合开发奥迪A6(C5)的协议,在整个项目的谈判过程中,一汽与奥迪双方针对“加长”问题进行了反复的争论。通过中方反复的解释与坚持,奥迪也对中国市场与消费者的驾驶习惯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调查研究,最终奥迪高层决定将加长版奥迪A6引入中国。

这一决定的达成,不仅令中国高档车市场诞生了一款绝无仅有的标杆车型,也幸运地令一汽与奥迪加深了相互了解,正式打开了奥迪价值链本土化的养成之路。之后推出的A6L,A4L等车型,相对于全球版车型都有加长,成为了奥迪品牌车型在中国市场产品一道独特标签。

从全价值链本土化到全价值链共创,一汽奥迪这样“吃螃蟹”


以加长为原点,一汽奥迪在本土化研发的道路上还进行了更多创新。2003年,为了满足中国用户对于轿车高档齐全配置的追求,奥迪A4 1.8T车型配置了革命性Multitronic无极/手动一体式变速箱;2012年,全新一代奥迪A6L的上市不仅又一次为“加长”定义了新标准,更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度本土化研发,宽裕的后排空间和十余项中国专属配置,让这款车再次走在了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之前;2013年4月,同样没有“加长”的第四款国产奥迪车型——奥迪Q3,凭借在动力系统、底盘系统、内饰部件的十余项本土化研发和改进,更好的适应了中国路况和消费者的独特需求。

而对于中国一汽来说,奥迪车型的“全价值链本土化”开发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市场价值,更在于为国内培养了一批技术型人才。这种全程参与、全面介入的“全价值链本土化”模式,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标杆。

创新“豪华体验”,本土化营销与时俱进

作为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超级大国,中国市场的复杂性与消费群体的多样性对于每个车企而言都是前所未见的考验。而在一汽奥迪成立初期,中国消费者普遍对豪华汽车没有充分的认知,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如何做好本土化市场营销成为了一汽奥迪在产品之外的又一重要攻坚节点。

面对这一挑战,一汽奥迪选择了以用户体验为核心,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本土化营销道路,这一道路首先从渠道建设开始。

从全价值链本土化到全价值链共创,一汽奥迪这样“吃螃蟹”

1990—2000年,一汽奥迪开始了经销商网络本土首建及4S店模式。通过对经销商进行严格的把控和培训,一汽奥迪在销售各个环节中始终贯彻“高档”的概念,到2003年,一汽-大众奥迪的经销商网络体系实现了全国除西藏以外所有省份的覆盖。三年后的2006年,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正式成立,而在2018年,随着中国一汽与大众、奥迪在日内瓦正式签署合作备忘录,全新的一汽奥迪销售公司也即将正式成立。

与中国的经济增长水平一样,在中国的汽车市场中,一汽奥迪这样的车企们面临的不仅是如何从无到有树立品牌形象的问题,更是如何与时俱进地顺应市场变化而对自身进行调整的问题。

举例来说,以“官车”起家的一汽奥迪在千禧年伊始便开始着手改变其在中国市场形成的“官车”形象。1999年9月,奥迪A6首次亮相,一汽奥迪营销团队通过与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的广告合作,将奥迪品牌在中国“去官车化”。此后,历经数次换代的奥迪A6L车型更是在设计与营销方面越来越向年轻化靠拢,赢得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

从全价值链本土化到全价值链共创,一汽奥迪这样“吃螃蟹”


如今,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正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面对全新的挑战,一汽奥迪更注重紧扣时代脉搏,利用大数据工具进行营销创新,持续锐化奥迪品牌。在“粉丝经济”走红的今天,一汽奥迪通过与拜仁慕尼黑等顶级足球俱乐部的合作,将高端球迷资源进一步转化为用户资源,并为品牌树立了健康运动的新形象;在符合当下发展趋势的科技感营销方面,一汽奥迪则通过一系列开放式的体验活动,以还原奥迪研发工作间等形式拉近消费者与品牌的距离。

培育本土供应商,让中国融入全球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最懂中国用户的高档汽车品牌,30年来,一汽奥迪为近500万用户带来了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体验。但是,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一汽奥迪也十分注重供应商伙伴能力的提升,成功地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共同发展,而这背后离不开一汽奥迪强大的采购体系能力。

从全价值链本土化到全价值链共创,一汽奥迪这样“吃螃蟹”


在中国汽车产业刚刚起步的上世纪90年代,能够符合奥迪标准的本地供应商屈指可数,几乎所有重要零部件面临首次国产化,而一汽奥迪责无旁贷地扛起了培养本土零部件A级标准供应商的重任。

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案例是中信戴卡。作为国内第一家铝车轮制造企业,在2001年成为了德国奥迪A级供应商。在与一汽奥迪的磨合中,中信戴卡收到了一汽奥迪方面“手把手”式的培养。最终成功成长为了国内第一批达到国际A级标准的供应商,随后成功打开了奔驰、宝马、通用、福特等国际车企的配套供货大门,目前已经成为是全球最大的铝制底盘零部件供应商。

从全价值链本土化到全价值链共创,一汽奥迪这样“吃螃蟹”


像中信戴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从福耀玻璃到宁波福尔达,一汽奥迪对供应商的严格要求与悉心培养催生了一大批中国本土供应商走向世界,也为奥迪品牌成功培养出了一条本土化的全价值链体系。

从全价值链本土化到全价值链共创,一汽奥迪这样“吃螃蟹”


30年来,从“全价值链本土化”到“全价值链共创”,一汽奥迪模式已成为中国高档车合资企业发展的典范。从生产、研发到终端供应,一汽奥迪在中国市场所迈出的每一步都开创了中国高档车领域的先河。

而在“全价值链本土化”模式成功完成历史使命的前提下,一汽奥迪未来携手30年来在全价值链培育的本土人才与企业,正式打开了“全价值链共创”的崭新大门,以更领先的姿态继续进行颠覆行业的创新,为一汽奥迪与中国汽车产业下一步的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