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CTO張晨:不排除引入第三方技術的可能性

本報記者 李靜 北京報道

11月19日,京東集團(NASDAQ:JD)發佈了2018年第三季度業績,該季度京東在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GAAP)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持續經營業務淨利潤為30億元(約4億美元),去年同期為10億元,同比大幅增長200%創單季新高。值得關注的是,在京東單季利潤創下新高的背後,京東Q3技術研發投入達到34.5億元,同步增長96%。11月20日,京東CTO張晨接受了《中國經營報》等媒體記者的專訪,詳解了京東在技術上的佈局和組織結構的變化。

2017年初,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劉強東宣佈把“全面技術轉型”確定為京東集團未來十二年的戰略方向。並表示,京東對於技術的投入,從長遠來看將達到千億級別。從最新公佈的數據來看,2018年前三季度京東集團用於技術研發上的費用已經達到86.4億元,超過去年全年的66.5億元。

“我們現在越來越強調技術驅動,技術投入就是基礎設施和人才的投入。目前我們在硅谷也有近200人的科學家團隊,大量的資金、人才投入為的就是希望儘快地彌補一些短板,真正變成技術驅動,而這確實需要一個過程。”張晨說道。

縱觀京東對於技術的投入,一些是在消費者可以看得見的地方,比如帶有情感的人工智能客服、防偽追溯的區塊鏈、無人機、配送機器人等等;還有很多消費者感受不是很明顯的地方,比如前端越來越懂消費者的需求、用戶體驗的提升、經營效率的提高,後端供應鏈精準性的提升、更及時的補貨和定價、無人倉給京東帶來成本上的降低等等。

“技術一直在不停地迭代,人工智能最大的特點就是數據迭代、更新,有些東西可能需要一定時間才能看到。”張晨告訴記者,京東對技術的投入主要分為短線投入和長線投入,對前端服務、供應鏈效率、後臺運營效率等偏重軟件方面的提升屬於短線投入;人工智能、IoT等技術需要通過物聯網、車聯網實現連接,之後才可以真正發現用戶的價值點,這些在未來會對用戶生活產生較大影響的技術屬於長線投入。

張晨說道,雖然物聯網已經說了數十年,但一直沒有獲得突破性發展的難點就在於,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如何融合的問題。“換一個冰箱可能需要七年,在物聯網沒有形成足夠大生態的情況下,對生活影響可能不大。”

從去年開始京東就在打造技術中臺架構,通過技術中臺將京東的技術對外輸出。“中臺架構的目的就是為了簡化流程、提高效率。中臺做到最後就是能提供組建式的能力,在中臺會有越來越多的組建,根據需求進行選取。”張晨表示。

劉強東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談到,京東增加了很多研發項目,經過這一年多的研究,對很多項目看得非常清楚了,所以將會對這些項目進行一些梳理。

張晨解釋道,京東一直在做技術梳理,首先會解決京東自己的問題,然後把能力對外輸出,“接下來做的更多是能力對外輸出”。

對於技術中自研和收購的比例,張晨表示,京東有很多清晰的場景,結合京東場景的核心技術一般都是自研,但是不排除引入第三方技術的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