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科創新社「觀點」新時代背景下金融科技創新發展與挑戰

作者:山東省支付清算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 丁延生

來源:2018金融科技創新與支付安全(山東)論壇


7月27日,由山東省支付清算協會、山東省信息網絡安全協會聯合主辦,由金科創新社承辦的“2018金融科技創新與支付安全(山東)論壇”在山東青島開幕。山東省支付清算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丁延生為論壇發表致辭。

金科創新社「觀點」新時代背景下金融科技創新發展與挑戰

以下為丁延生先生的致辭內容:

三十年前,也就是1988年9月,鄧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實踐證明,科技在推動我國經濟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歷程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在當前全球進入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蓬勃興起的信息化浪潮正驅動經濟社會各領域由網絡化、數字化向智能化的更高階段發展,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金融業作為數據和知識密集型行業,是新型技術應用的實踐者、推動者,也是直接的受益者。科技與金融的深度融合,特別是以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在支付清算、投融資與資本管理、風險管理、信息管理等各類金融功能的廣泛應用,顯著降低了金融交易的成本、提高了金融運行的效率,也進一步改變了金融功能的實現形式、金融市場組織的模式、金融服務的供給方式,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帶來新變化。

金融科技帶來的新變化

一是科技創新推動金融服務方式迭代發展。金融科技對金融業務的深度滲透和線上化的改造,大幅降低了金融服務供給活動對物理網點的依賴,銀行機構物理分支機構的重要性持續下降。總體來看,我國各銀行金融機構主動適應金融科技蓬勃發展的新趨勢,著力加強服務渠道協同發展和資源整合,聯動線上線下優勢,全功能、全渠道、全天候的金融服務體系日益完善。相關的數據顯示,2016年底,我國銀行業離櫃交易率達84%,同比提高了6.6個百分點。

二是推動支付需求更趨個性化和實時化。隨著社會消費品供給的極大豐富和社會公眾消費主權意識的增強,社會公眾對消費支付方式的自主權有了更大的需求,在強調極致客戶體驗的金融科技的推動下,客戶支付需求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例如,消費者從被動地接受標準化金融產品服務,到開始主動要求定製的個性化金融服務,從過去習慣於獲得型服務,到對服務即時獲得性要求大幅提升;從相對封閉化的交易支付場景向開放式、多元化的支付場景轉變。

三是提高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率。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在金融業務受理、交易數據傳輸、業務處理等各個環節的廣泛應用,對於優化金融服務流程,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發揮了積極作用,指紋識別、視網膜識別等生物認證技術,以及聚合支付、條碼支付等層出不窮的技術創新推動了支付業務的延展性、便捷性得到極大提升。

四是促進普惠金融發展和科技改善。金融科技發展成果的廣泛應用加快了金融基礎設施網絡向縣域延伸的效率和速度,降低了金融服務供給的成本,使社交網絡、電子商務、搜索引擎等形成的龐大數據得到更好的挖掘和利用,大幅提升了被傳統金融體系排除在外的長尾客戶的金融服務可得性,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金融科技面臨的新挑戰

我們應該看到,金融科技的發展,始終處於一個由探索到成熟的不斷循環往復的過程中。金融科技的創新和應用並沒有改變金融的功能屬性和風險屬性,在開放式、網絡化的條件下,金融內在的脆弱性和風險外部性有所增強,如不進行有效的控制和隔離,甚至可能發展為系統性風險。金融科技在協助解決傳統金融領域高成本、低效率、供需不匹配等一些老問題的同時,也在市場競爭秩序、風險管理、信息安全等方面面臨著一系列挑戰。

一是網絡規模效益與公平競爭機制的矛盾不容忽視。金融科技發展存在顯著的網絡規模效應,部分機構通過高額的交易補貼等跑馬圈地方式,快速搶佔市場份額,而業務規模的大幅增長往往伴隨著服務供給成本的持續下降,最終導致“贏者通吃”局面的出現,形成較高的行業進入壁壘,對業務創新造成較強的抑制,進而對公平的市場秩序和行業健康發展造成一定的衝擊。

二是專業化分工深化與風險控制軟約束的矛盾不容忽視。近年來,隨著金融業務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信息技術薄弱的村鎮銀行、民營銀行等草根金融機構數量的不斷增加,金融業務專業化外包所涉及的流程、環節不斷增加,金融服務分工日趨專業化、精細化,在大幅提升業務處理效率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風險控制軟約束、佔據規模優勢的外包機構對委託的機構形成反向控制等問題。

三是業務流程高度信息化與信息安全能力不足的矛盾不容忽視。金融科技的廣泛應用推動金融業務實現了高度集中化和信息化,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風險監測控制的自動化水平。與此同時,部分支付業務經營機構的風險意識和風險管理能力未能同步提高,部分機構過度依賴信息技術的風險控制功能為單方面追求支付效率的提升,以犧牲資金和交易安全為代價,過度簡化業務流程和風險管理環節,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部分機構在業務開展過程中,採集了海量客戶行為數據和交易數據,但因信息系統安全防控水平和安全管理能力不足,存在因網絡攻擊或內部非法訪問竊取數據等信息洩漏風險,數據信息安全管理任重而道遠。

金融科技的新舉措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新時代的大背景下,對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以安全和效率為目標,充分運用金融科技優勢,降低服務成本,提高業務效率,優化業務流程,加強風險管控,創新業務模式,建立健全與現代化經濟相匹配的金融服務體系,助力山東加快實施新舊動能轉換戰略,支付清算行業責無旁貸,也大有作為。

一是彌補傳統的金融服務短板與滿足經濟實體需求相結合。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重大部署,各機構在落實過程中應以補強傳統金融服務為短板,著力點以業務適應力為原則,推動科技與金融結合,不斷強化服務能力和管理體系建設,主動對接實體經濟發展和民生支付需求,努力提供多層次、綜合化、針對性強的金融服務,致力於解決當前金融服務領域的痛點和難點問題,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需求。

二是推動實現安全與效率的有機統一。“安全”與“效率”是金融服務供給繞不開的兩大目標,需要實現兩者的動態平衡,既要防止因過度強調效率引發風險失控,又要防止過度強調安全遲滯業務創新。各機構應把支付安全生產放在更加重要、更加優先的位置上,確保支付創新的方向正確,切實防範打著改革創新的旗號,搞規避法律監管、脫離實體經濟需求的偽創新。在此基礎上,以客戶為中心審慎推進業務創新,積極提供“一點接入、全程響應”式服務,滿足客戶各交易場景支付服務需求,不斷地改善客戶體驗,為經濟社會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的支付服務。

三是強化支付業務監管的穿透性和全面性。針對金融科技發展創新速度快與現有金融監管框架存在諸多不適應的實際,應與時俱進地調整完善法律規範、監管規則、自律規則等制度性安排,對從事支付服務的金融機構和非銀行支付機構採取統一監管標準,積極探索和運用監管科技,提高監管精準性和實時性,努力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探索構建預警監測、風險評估、風險處置各環節的全面風險管理框架,實現對支付風險的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切實保障支付業務資金安全和支付消費者合法權益。

支付清算是金融科技重點的應用行業之一,無論是大數據、人工智能還是區塊鏈等技術,都與支付清算行業發展息息相關。金融科技在改善支付效率的同時,深刻影響並推動支付體系的變革。作為支付清算行業的自律管理組織,我們一直高度關注這些問題以及會員單位在金融科技創新與支付安全方面的訴求,高度重視支付市場的健康平穩運行,支持會員單位在支付領域的創新發展,並致力於引導廣大會員單位提升風險防控能力和業務合規的經營水平。相信通過本次論壇,能夠使在座的各會員單位掌握最新的金融科技發展動態,提升金融科技在支付及票據行業應用的能力,進一步提升風險合規意識和水平,切實保障廣大客戶的合法權益,推動支付行業持續規範健康發展。

最後,預祝本次論壇取得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