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为何要屠杀满人?

五月_Jo


简明扼要的说吧:民族矛盾!

19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自然是阶级矛盾,满汉之间经过200年已经渐渐同化,矛盾减缓了是不假,但是,这民族矛盾并没有消除!

虽然太平天国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尖锐的民族矛盾,但决不能否认,它也是有一定的民族主义诉求的。

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目标很明显,其直接就把矛头指向清廷和旗人集团,为了争取更多的革命战友,太平天国自然需要大力宣扬满汉矛盾以撕裂民族关系,“屠满”是政治正确的任务,在《奉天讨胡檄》中,杨秀清就公开宣扬: “誓屠八旗,以安九有。”,而且他还自封为“开国平满大将军”。

而当时中国的满汉关系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和谐,清政府实行“首崇满洲”的国策,对满人提供更优厚的待遇,在各大城市中,八旗有专门的驻防城,俗称“满城”,在平时这是他们的安乐窝,可一到祸起,他们的灾难也来到了!由于居住地过于集中,太平军很容易就能将他们赶尽杀绝;而更糟糕的,平时对他们优厚待遇“恨之入骨”,又被太平军反满宣传鼓动的汉族市民根本不愿给他们提供任何帮助。

于是乎,整个江南的满城,从江宁,镇江到杭州,乍浦.......几乎都被太平军屠了个遍。

当然,太平天国由于其思想过于异端,始终无法得到中国主流社会认同,最终被当时几乎所有的既得利益阶层(课本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然而,其“反满”思潮却一直延续下来。一直到辛亥革命时期,很多革命党人仍宣称自己是继承了“反满”思想。


国史拾遗


太平天国为何要屠满?究竟有多少满人被屠杀殆尽?

众所周知,太平天国视满清王朝为死敌,视旗人为妖物,因而在战争中总是以诛杀满人为荣。这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太平天国专与满人过不去,进行了一系列的诛杀政策。

早在洪秀全创教之初,就已经指出:“我教之徒,其意专以满洲为敌。”在著名的杨秀清《奉天讨护檄》中,杨秀清公开声称:“誓屠八旗,以安九有”。

在洪秀全的天王府正殿对联上有这样的口号:维皇大德日生,用夏变夷,待驱欧美非奥四洲人,归我版图一乃统;于文止戈为武,拨乱反正,尽没蓝白红黄八旗籍,列诸藩服千斯年。

另有一对是:独手擎天,重建大明新气象。丹心报国,扫除异族异衣冠。可见,屠满是太平天国的既定政策,是一项基本军事准则。

太平军攻陷岳州之后,大举围攻武汉。武汉攻下后,太平军在城中搜杀满清官员,将满清官员一家大小屠戮殆尽。咸丰三年二月,太平军围攻九江、芜湖,满清官员拼死抵抗,城破之后。“惟满洲城,杀戮再惨,男妇幼孩,不留一人。”

三月,太平军围攻江宁。江宁将军祥厚见城破无力,自刎而死,副都统霍隆武在乱军中被杀死。祥厚的家人也全被被屠戮殆尽,太平军占领满城后“杀戮满人,寸草不留”。整个江宁“旗民4万余,童子三千人,悉数被戮,无一留者。”

太平军每攻陷一城,便对城中满人进行搜捕,凡是满清官员者抓住即杀。对普通人家,则问“是妖否?”、“藏妖否?”,此外还悬赏捉拿旗民,抓获一个旗民赏银5两,大官则会更多。

太平军攻入金陵之后,对城中满清官员和旗民搜而杀之。洪秀全下令对城中的妖物要毫不仁慈,于是太平天国的信众们一边呼喊着神爱世人、一边祈祷着将囚犯关入楼中,然后点火烧死。

在金陵,太平军对满人屠戮殆尽,全城“殉男妇6万余人,杀戮无遗,只留幼童四千人,悉数阉割,连肾囊剜下,身死者十居其九。”

咸丰十一年,杭州被太平军围困,守城的满清将军瑞昌举火自焚,在大火中,有8000多人被烧死。其余旗民被屠戮者2万多人,河水都染成了红色。

此外,在历次战役之中,清军被太平军屠戮殆尽的事件经常发生。例如,咸丰五年,荆州副都统贵升在襄河抵御太平军,结果全军覆没。贵升及其手下300多人全部阵亡,其家眷也悉数被屠戮。在围困金陵之战中,清政府紧急调拨的2000多旗兵,在沙漫洲一战中,全部被屠杀殆尽,无一留存。

在北伐中,清政府纠集17万8千余人前来抵御,这股人马也大多被歼,只余少数。在历次与太平军的作战中,清政府出动满人大臣、将军,如赛尚阿、达洪阿、巴清德、向荣、祥厚、福珠洪阿、和春、乌兰泰、托明阿、德兴阿、吉尔杭阿、僧格林沁等等,大多被太平军击杀,剩下的也有被贬官的。

在太平天国14年的战争中,在太平军的屠满政策下。据保守估计,大约有30至50万的满人被屠杀殆尽。


稗史候说


僧,杀!道,杀!娼,杀!巫,杀!满,杀!汉,杀!敌,杀!民,杀!

后世尊它农民起义的太平天国运动,实际上是不折不扣的邪教运动,带有明显的原教旨主义的暴力色彩。

除了信奉自创的“拜上帝教”,其它宗教的一律该杀,洋人的教派算是远亲,保有几分薄面,其它诸如僧道尼之流,只要遇上,断逃不过一刀。

禁淫邪、禁偷盗的口号历朝历代都可以喊,只有太平天国运动把它落到了实处,早期太平天国运动,对待盗匪、娼妓之流,完全是动真格,概以“军法从事”论处。

巫者数量少,看风水的算命的量很大,对待这些堪舆、卜、筮、祝、命、相从业者,下场也是一样。

太平天国运动带来的直接人口死亡是7000万人,中国人口锐减40%,江南之地双方纵兵拉锯,太平军和湘军对于屠城都有广泛心得。对于太平军来言,

伤我亲爱兄弟姐妹的敌军固然不留,不欢迎我军的民众也不是我类,与其资敌,不如动动手一劳永逸。

在“斩尽清妖”的民族革命口号下,满人群体自然是重灾区,满人士兵焕发出少有的抵抗力,这进一步助长了太平军的报复心,对满人采取了典型的无区别杀戮。

攻打南京时,南京满人死战到底,妇女上阵、老幼助威,城破后,洪秀全下令全城捕杀满人,“有擒得旗人者,赏银五两”。旗人两万余人全部被杀。

民国《金坛县志》记载,金坛一战后“乡之遗民不及三万,城不及三千”。整个金坛从城市到乡村剩下不过三万余人,金坛原有人口为七十余万,简略计算即知,人口损失率超过95%。

“杭州之屠”,战前约100多万人的杭州,战后降为7万人。

后期的太平军血洗政策有所收敛,尤其是李秀成部,明令禁止杀戮,“不戮一人,有掳民间一草一木者,立斩以徇”。

清军却又不甘示弱,从九江、到安庆、再到南京,清军之屠杀,更甚于太平军,曾剃头的名头,不是白给。


历来现实


我们后世提到太平天国,往往着重于它独特的宗教意识形态,而忽略了它的民族主义诉求。

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包括许多中西方史学家在内,都觉得清朝立朝两百年来,满汉同化早已完成,殊不知直到太平天国起事爆发时,满汉的地位划分仍然非常明显。广大地区的满人都过着特权生活,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习俗,只跟自己族人通婚,在许多大城市里,大部分满人住在专为他们而辟的城区里,也就是所谓的“满城”。

满城往往位于筑有城门的更大城市里面,本身也有城门,以环城的高墙把自己和城外广大的汉人分开。清朝立国之初,满人凶猛彪悍,每到夏天,满人男子会回到北方的祖居地,习练骑射之术,而这样的本领,也正是他们征服汉人的最强力武器。

但是随着安逸优裕的生活,满族男人不再热衷体能训练,武艺精进,个个也都成了“油腻的中年人”。终于,当噩运降临,他们束手无策了。

一八五三年一个初春的早上,汹涌而至的太平军冲破南京城外廓,他们大声叫汉人城民带路找满妖,当太平军推进到南京城里的满城边,一个个爬上将满城里的居民与外界隔开的城墙时,满城内两万左右的满族男人早已忘记该如何使用武器,他们丝毫没有抵抗,反而跪地求饶,希望能够侥幸活命。

然而太平军不怜惜这些满妖的眼泪,而是像宰畜生一般杀死他们,然后杀掉他们的妻子,他们的儿女。据当时在南京城的外国人记载,尽管被屠杀的满人人数不能确定,但这些满人确实遭到了种族屠杀。

实际上,在太平天国起事过程中,民族主义诉求一直被他们刻意使用,洪仁玕当政后的一番话,颇可见得此意,他呼吁太平子民:“正宜尊中国,攘北狄(指满人),以洗二百载之蒙羞”,洪仁玕宣告,自1644年明朝灭亡后,我们汉人“口其言语……家其伦类,毒受那满洲狗之淫污”,这些言论和思想都在助长民族怨恨。

↑洪仁玕刻意助长民族仇恨,以利于太平天国统治

太平天国提出“驱逐满人,还我中华”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其追随者的共鸣,还为了争取国外力量的支持,当时有许多国外媒体都把太平天国战争渲染成民族主义解放战争,“追求自由,反抗外族奴役”,“一部分中国人揭竿而起,欲使国家摆脱异族统治”。

需要说明的是,有时候类似屠城的行为,并非直接为太平军所为,而是在太平军进攻城市的压力下,城市官员不作为,直接导致了无政府状态,比如1860年忠王李秀成突袭杭州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当时天京正被江南江北大营团团包围,李秀成从唯一未被封阻的路线离开南京,经浦口过江到北岸,换上前几次战斗时杀死的敌人的制服,伪装成官兵,从东南迂回,一路占领数个城镇,最终在三月十一日神不知鬼不觉出现在杭州城外。

当时守备杭州城的民兵缺乏战斗训练,担心破城时遭到忠王部队的屠杀,军心溃散,民兵们纷纷拼命抢掠城中老百姓家的财物,然后窜逃。杭州城顿时一片混乱,杭州府的领导层官员也弃官而逃,其中一些官员带着侍卫队,洗劫了城里最有钱的人家,然后逃命,致使杭州城内群龙无首,城里居民和本该保卫他们的打劫者们在街头混战,与此同时李秀成的部队攻破城墙。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城里到处出现大火,很多女人根据乱世自处的道德指示,选择自尽(最后有数万名女子自杀),她们担心遭到太平军的强暴或杀害,于是上吊自杀,服毒自杀,投井自杀,或者直接用匕首自杀。

此时杭州城的满人指挥官带领部队退回城中的满城,并顶住了李秀成部队的进攻,李秀成攻打六天也未能攻下,不得不放弃进攻,回退南京,可想而知,如果李秀成打下杭州府的满城,里面的满人都是必被屠杀的结局。

但李秀成的战略目标已经达成,成功吸引张国梁四分之一兵力来支援杭州,从而为摧毁江南江北大营打下了基础。

可见,太平天国是有意利用并煽动民族仇恨来巩固它的民心基础,在这样的建国纲领之下,它所统治的区域内的满城,满人的下场可想而知。

具体数字不可考,但谁能说那些死于屠杀的满人不是冤魂呢?


我见青史多妩媚


这个问题要是换成

-------张角创立宗教太平道,为何要起义造反,反对当时的东汉政府?

-------方腊利用宗教摩尼教,为何要造反起义,反对当时的北宋政府?

-------元末朱元璋等利用宗教白莲教,明教等,为何要造反起义,杀元人,建立新朝?

-------清初天地会秘密结社,为何要造反起义,杀满人,反清复明?

就很容易理解了,因为换一下概念:

太平天国利用基督教,为何要造反起义,杀满人反清?

答案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特别是元朝统治中国期间,到处都有反元起义,各种依托宗教的名义,杀元人,建立汉人王朝几乎是当时各路起义军的共同旗号。

因为当时汉人认为,元人是异族统治者,非我族类,自然要赶走。

太平天国起义其实和元朝红巾军明教起义性质,手段差不多。

具体一点说,有以下几个原因。

(1)原因一:时代大背景。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大败,1842年8月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可以说,这个条约对当时的中国人影响是很深远的。

1843年,清朝和英国签订《虎门条约》,英国享有最惠国待遇。

1843年,洪秀全读《劝世良言》,自行洗礼,接受基督教。

1844年,清朝相继签订《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1844年,洪秀全外出传教。

1844-1847年,洪秀全在家写书,去广州教堂学习系统的基督教知识。

1844-1846年,冯云山在广西传教,发展拜上帝会会众两三千人,太平天国后来的骨干很多都是他招来的。

清朝从入关开始就一直面对汉人和满人的矛盾,在这个时期,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因为一直和外国人打败仗,引起更多民族主义者的不满。洪秀全和冯云山是这些人中的一员。

(2)看看太平军的领导层和骨干人员是为什么起义的。

天王洪秀全:塾师,客家人,屡考不中,有着传统知识分子的忧国忧民意识,民族主义者。

南王冯云山:塾师,客家人,从一开始就是抱着反清的目的组建了拜上帝会,太平天国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军事建设都是他谋划的。

北王韦昌辉:富裕大族,客家人,但是无功名,多年来一直被官府和本地乡绅欺压,金田起义的金田村就在他的老家。

翼王石达开:富裕大族,客家人,不信上帝教,可能当初就是抱着反清的目的来的。

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客家人,贫穷至苦人家,这样的人肯定恨官府的。

燕王秦日纲:矿工首领,客家人,贫苦之人。

豫王胡以晃:客家人,富裕人家,被本地乡绅欺压,过不下去了加入拜上帝会。

太平天国中下层首领:初期都是客家人,另外有一些天地会的首领,天地会本就是反清复明的。

太平天国普通会众:早期几乎都是客家人。

为什么要强调客家人?

因为广西很特殊,本地土著和外来的人特别是客家人矛盾十分严重,而官府有意放任争斗,并偏袒土著,客家人生活难以为继。

所以,太平军早期不管是领导层还是普通会众,都是长期受到官府压迫的下层民众,反清很正常。

(3)清朝那个时候,各种打着宗教起名义起义的多不胜数,太平天国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

清朝当时的形势是,北方有捻军,幅军,南方有天地会等,无一不是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太平天国本身就有很多天地会的成员,又因为广西的天地会和清朝一直斗得很厉害,太平天国的主力又全都是广西人,不可避免的受到其影响。(洪秀全曾经说过一段话,反清不复明)


师明礼闲聊太平天国


你要是起义会不杀镇压你的人吗?满族入关夺取和维持统治靠的可不是讲道理,靠的是酷刑和屠杀,但凡有点脑子的人也不会忘了他们的暴行,谁会放虎归山,清朝的衙门不是用来服务大众的,是官僚阶层压榨劳动力的机构,美其名曰官府,太平天国对满族做的其实只是效法了满族入关的做法,一种轮回循环


时空漫游星海灿烂


天平天国并没有杀那么多人,事后统计的人口损失是按照以前的人口增长率算的。中国的人口损失有很大的责任是第二次鸦片战争造成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失去了关税权,中国的关税门户大开,西方国家单方面关税是中国的2倍有余,这造成了中国的工商业同西方国家的竞争中全面失败,本来中国有资金没技术,到后来变成了没资金没技术的穷光蛋。产业升级彻底失败,变成了三流国家。经济崩溃导致的各种问题,进而导致数十年人口减少才是最大的问题。


得法的很


满人是大清的根基,人民大众吃不饱穿不暖,必定会出来造反。有谁会静待饿死?与其饿死或生不如死,还不如拼命一搏。要推翻清朝建立一个新的朝代,人民才会有好日子过。因此,要推翻清朝必定要杀满人以及替满人服务的汉奸。


骂即拉黑对方者为垃圾


一切异族王朝非中华,汉人杀侵略者,不是很正常吗?


唐公子15


洪秀全汉族版的白彦虎而已,曾国藩与左宗棠做的都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