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区100公里,为何几万德国精锐山地部队走了3年也没走完?

韩本熙


精锐也是人啊。在苏联伟大卫国战役中,北极防线名声不算大,但对于盟军向苏联运送补给行动的成败,却是至关重要的。德国人在1941年确定的北极方面作战计划是插入并切断摩尔曼斯克的基洛夫铁路(连接列宁格勒到摩尔曼斯克的铁路),进入科拉湾消灭甚至俘获北方舰队。德国人的战略目标其实有点复杂了,而且这个区域最大的问题,是极度不适合发动进攻。摩尔曼斯克一线是山地苔原,气候恶劣,不光是寒冷,雨雪和狂风十分常见。另外因为是高纬度所以有极夜。地形上,各种大面积沼泽和冰川侵蚀的巨型绝壁使得大规模军队可供运动的区域极为有限,换言之,想要打仗,路线都是固定的。

问题里面提到的银狐算是德国1941年北极突击的其中一部分,另一部分被称为北极狐,计划的主要执行者是德国和芬兰联军,说实话北极作战方面,德国人不如芬兰人强大。德军在航空兵方面占优,但苏联也得到了英军的支援,更好玩的是,苏联人在这个方向有制海权。

德国人战前的侦查效果基本是垃圾,所以1941年6月德国人竟然准备在苔原上玩机械化突击,结果7天后直接放弃改为步兵突击,虽然击退了苏联NKVD的边防部队,但北方舰队从6月底开始在芬兰和德军侧翼搞两栖登陆,还炮击了德军机场。7月底德军放弃。转入对摩尔曼斯克的连续数年的袭击,最终这个城市几乎和斯大林格勒一样成了一片瓦砾。

1942年德军原本准备再次发动突击,但苏联方面却抢险开动,虽然苏军的进攻行动几乎是个灾难,但也耗尽了德国人的力量。


强武堂


这只是简单的看了看地图而已,简单的量一下子从边境线到港口的距离,实际上它没有考虑到地形因素与气候环境的,更没提苏军的防御情况,可以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那个地方实际上已经在北极圈了,气候条件已经是可以说是极北级别,也不是普通的地形,那个地区已经是本身就是地广人稀,几乎就没有什么道路可言。

不能只考虑了边境到目的地,还要加上德军从后方基地到边境的距离,这里已经是偏远地区的偏远地区,后勤补给线已经非常长了,遇到的困难远比想象大。这个地区气温很低,白昼时间很短,在夏天也许可以说一天没有就没有晚上了,而到了冬天几乎就没有白天。地形条件非常差,许多车辆根本就没法通行,德军的坦克装甲车辆根本就没有使用。

这种情况下推进起来就非常困难,看是100公里,也许可能感觉徙步两三天就走到了,实际上不是一两天可以到达的,而且苏军在这一方向上还有一定的兵力,不是不设防。

整个二战期间,双方在这一地带一直有交战,不是大家想象的相安无事,德军受到了相当大的阻力,只不过这种战斗相对特殊,双方都有一种力量使不出的感觉。


讲武堂


首先德军在该方向上的进攻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从6月24日开始进攻到7月17日全面转入防御,在距离摩尔曼斯呢28英里的地方停止了前进。此后德军再没有发起过大规模的进攻,相反一直为守住现有的阵地而进行苦战,苏军不断的投入新锐部队进攻德军,企图彻底逐退德军,保证摩尔曼斯克的绝对安全。

在最初的突袭中,德军投入了两个山地军,芬兰投入了一个军,总计六个师的兵力,分别从三个路线上进攻摩尔曼斯克,由于地形、天气的极端恶劣,加上苏军的顽强抵抗,他们无限的接近了摩尔曼斯克,却最终由于力量耗尽而停滞下来,决定性的因素在于补给情况的恶劣,他们需要空军的空投补给支持,以及大量的道路修建队,还有4到6个师的援兵,但是这些都无法得到,陆军总司令部将这里定为次要战场,此时他们的眼光正在聚焦在基辅和列宁格勒上。



显然在1941年德国并不知道西方国家已经展开对苏联的全面军事援助,而摩尔曼斯克作为苏联唯一的不冻港将是最重要的补给基地,而斯大林明白摩尔曼斯克的重要性,源源不断的军队通过铁路运往了这里,向德军发起了强大的进攻,从1941年冬季到1942年这里的德军一直都在进行着激烈的防御作战,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虽然德国最终发现了这个北极航线,明白摩尔曼斯克的重要性,但是却无法为其提供足够的兵力,希特勒向这里提供了一部分援兵来守住现有的桥头堡阵地,以待夏季攻势胜利后抽调兵力再度发起攻势,然而在南翼遭遇了严重的失败,一直都在忙于应付同苏军在南翼的决战,再也无暇顾及摩尔曼斯克的战事了。


小小狼王


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残酷战争的导火索究竟是什么?希特勒又为何会对犹太人如此仇恨?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战争中的启示与实录......

在1940年12月时,德国高层就已经决定配合芬兰军队向苏联展开一次辅助攻势,配合正面战场的“巴巴罗萨”行动。这次行动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夺取苏联北部的不冻港——摩尔曼斯克,而它也是苏联能获取西方盟国物资的一个重要途径。拿下它,不仅可以切断盟国对苏联的海上援助,对苏军的士气无疑也是一次重大打击。

为了展开这次代号为“银狐”的辅助攻势,德国人筹备了“挪威”集团军,下属4个德国师,2个芬兰师的兵力用于对摩尔曼斯克的突击行动。然而,现实远比德国高层想的要复杂的多。

英美对苏的“北极航线”最主要的港口:摩尔曼斯克与阿尔夏格尔斯克,作为苏联北部少有的不冻港,在战略上的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大多数盟国海上的运输物资也是经由这两条补给线路运输至苏联内陆与前线,切断它们,无疑将对卫国战争的走向构成一定影响。

爱德华迪特尔(1890-1944)在“银狐”行动中所指挥的“挪威”山地军(下属第2、第3山地师)将承担攻打摩尔曼斯克的重担,然而这位在1940年的纳尔维克防御战中大放异彩的山地兵将军,指挥数万德国山地精锐却始终走不完在拉普兰地区这100公里路。

作为在东线战线最北段发起进攻的德国精锐,第2、第3山地师在得到进攻命令后随即取消了所有的休假,进入了紧张的战前训练当中。然而山地兵们在战前就遇到了十分棘手的障碍:军官们拿着过时的地图来分析战情;指南针在这个地处北极圈的区域完全失灵,辨别方向只能依靠太阳、星星;迪特尔的部下缺乏冬装与白色的迷彩服,而上面的补给却迟迟没有送到;与此同时,现代化的车辆在拉普兰的极地也派不上用场:因为汽油很快就会冻成一团疙瘩,连防冻剂也无可奈何!

在翻过无数险要的地形之后,1941年6月22日当日,迪特尔的“挪威山地军”总算抵达了芬兰与苏联的边境。在过了一周以后,“银狐”密令才姗姗来迟,就此,迪特尔的山地兵们对苏联的进攻开始了。

1941年“银狐”行动开始后德军向摩尔曼斯克方向挺进的战局图。北方的“挪威”山地军挑起了整个战线的大梁,负责进攻摩尔曼斯克,而南方的第36军自苏芬边境的罗瓦涅米(Rovaniemi)地区向苏联的萨拉地区(Salla)发起进攻。

“银狐”行动发起后,德军士兵越过苏芬边境,开始了进攻。

经历了重重困难之后,“雪绒花”们突破了数支苏军的防御阵地,在1941年7月2日时杀到了距离摩尔曼斯克仅60公里的利察河一线。然而由于补给陷入停滞,迪特尔不得不暂停了进攻。虽然补给在5日恢复,但连战4天,德国人仍然没能越过利察河,在河东岸立足。这里,无疑也是德国人在拉普兰地区所能推进的最远的地方了。

“雪绒花”们在拉普兰还要面对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由于遍地冻土层,在挖掘散兵坑和堑壕时,一铁锹下去甚至连个坑都不会有!为此,德军甚至不得不出动炸药,将冻土层炸开,才能在这里挖开一道浅浅的战壕,用于防御!

在1941年-1942年初转入防御之后,拉普兰地区的德军似乎被人遗忘了。而在1942年4月-5月底,苏军在此地段发起的进攻一度让德国人好不容易在利察河附近修筑的防御阵地功亏一篑。然而由于天气原因使得苏军的攻势陷入停顿,得到援兵的德军最终收复了失地,将战线稳了下来。

在1942年6月-1944年6月期间,拉普兰地区再也没有大规模的交战。而受制于补给和地形的德军再也没能有机会突破苏军的防御,挺进那座距离他们只有100公里之遥的战略城市——摩尔曼斯克了。

让德国人十分头痛的苏联海军步兵,在1942-1944年两年当中,不时地会乘坐小艇发起突击行动,威胁德国山地兵们脆弱的补给线。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1944年10月德国人彻底撤出拉普兰地区

在拉普兰地区的德军往往只能依靠马匹和驯鹿这些畜力,才能将火炮和必须的物资送上阵地。而双方的雪上巡逻队也在这块怪石嶙峋,遍地冻土的极寒地带你来我往,直到德国人撤出苏联与芬兰地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