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無前例,央行與財政互懟

史無前例,央行與財政互懟

近期央行研究局局長徐忠發文《當前形勢下財政政策大有可為》,首次通過公開媒體向財政喊話,要求財政認真執行積極財政政策,擴大赤字規模。隨後財政系統回懟央行,我花的都是納稅人的錢,怎麼可能想用就用。雙方你來我往互相揭短,一時之間激起媒體廣泛討論。雖然雙方論證的觀點和論據涉及專業性較強,一般百姓很難從中看出端倪,但大家卻樂見其成,紛紛搬出小板凳,拿出小西瓜。作為國家最為重要的金融部門公開論戰,彼此互不客套的亮出自己的觀點甚至是不同意見並以全面的公開的形式展開,這絕對是開了歷史先河,我們從來是家醜不便外揚,各部門本著內部問題內部解決的思路常常是關起門來搞建設,所以很多政策和矛盾都缺乏透明度,社會知曉度也較低,更不用說形成全社會共識了,大家只能被動的感受和接受政策的變化。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建設,經濟更多的依靠市場的機制進行調節,需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因此作為上層建築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部門必將由此而開始向現代化治理結構和治理方式轉變,因此我們也就看到這樣的場面。

央行和財政互懟,雖然是屁股決定腦袋的事情,各自從自身的角度考慮問題,甚至媒體認為央行首先錯位幹了財政的事情,但是通過這樣的公開辯論也讓大家瞭解到經濟政策的難點和重點,這無論如何是好事,醜事遮著掩著不能變成好事,問題卻可以通過暴露加以糾正,互懟絕對是件好事,我們歡迎更多的部門加入論戰,最後形成共識。我們不希望因為分歧而造成對立,也不要為了制衡而放棄效率,爭論不能僅僅變成爭吵,最終一定要有一個確定的聲音和觀點發出來,引導微觀經濟體嚮明確的政策導向上前進。

通過本次爭論,透過那些專業性較強的政策術語,我們一般百姓應該明白些什麼?

首先我們要明白兩個部門的作用。央行負責的是貨幣政策的制定和調整,就是根據市場財富的增減調整流通貨幣的多少,我們通常說放水,就是在財富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加大了貨幣投放數量,這樣錢就會傾向於貶值,購買力就會下降,但錢多了,投資就會增加,促進經濟增長,社會財富也就有可能繼續增長。相反,央行收縮貨幣政策,像美國這次縮表加息,就會減少流通的貨幣數量,錢傾向於增值,購買力上升,貨幣升值會引導外部資金流入,同時增加實體經濟資金成本,防止經濟過熱,降低通貨膨脹。總之央行就是管貨幣,通過各種金融工具管理市場上的流通貨幣數量,實現對經濟和金融的部分調控。財政系統負責政府的收支,保證政府機構和公共服務部門的正常運行,就是國家財富的總管家。財政一方面通過稅收、發行國債和一些非稅收費積累國家財富,另一方面要向全體公務人員以及社會保障人員支出人頭費和機構運行費用,最後還要向國有企業注入資金,增加國企的投資資本,特別是像通過購買不良資產等方式向金融機構注入資金,確保金融穩定。無論收支,財政都像我們個人家庭一樣需要保持收支平衡,資產能夠覆蓋負債,國家赤字不能無限擴張,否則資不抵債,個人、企業甚至國家都會破產,經濟受到沉重打擊。

由於我國的經濟主要以國有經濟為主體並長期依賴的是政府投資拉動,民營經濟尚未像國外一樣成為經濟的主體,所以貨幣政策有時候並不能像國外那樣做到全面覆蓋並對經濟產生更為全面的影響,央行放水如果財政對國有公司和政府投資加以限制的話,放水的作用就有限,央行說不以增加財政赤字的積極財政政策是耍流氓就是這個道理。大量的民營小微企業吸收貸款的能力有限並且金融機構為了自身的安全特別是國有大行很難去服務民營小微企業,放水面臨著放不出的尷尬,因此央行直接喊話財政,可見其著急程度。

央行印鈔票一定得財政配合才能發出去,這是很多人不明白的地方。不是說央行開動印鈔機,銀行就把錢發給企業和個人了,央行首先是受到社會總財富的制約,大家全部總財富有多少就是那個GDP總量,那是大家所有的錢,包括個人、企業和政府的,央行印鈔票一般不會超過這個總量(M2/GDP比例至今未有一個權威的解讀,但大體上隨著經濟的高度發展這個比例是逐漸平穩並降低的),因為超過了意味著多印的錢沒人認領,不知道該給誰,如果是無償的給了政府使用,則政府面臨的道德風險和信用喪失

,那樣政府其實是變相搶劫人民財富,而不是通過發展經濟增加稅收來維持政府運行。央行投放貨幣的速率也就是貨幣M2的增速一般也與GDP速率保持正相關,一個政府如果不是通過財政收支來管理經濟 ,而是通過印鈔票解決自己財政的缺乏,其後果就是違背市場原則和經濟規律,變相搶劫人民的財富,最後導致的結果只能是貨幣超速貶值,經濟衰退,政府信用下降甚至崩潰。發展中國家一般M2/GDP比例較高和M2增速較快,就是貨幣超發較多也跟國家治理不現代化和經濟發展不充分有一定關係。這次央行和財政互懟中,我們可以看出財政角色發生的巨大轉變,就是財政和央行並沒有聯手通過印製鈔票搶劫社會財富,財政嚴格按照稅收等收入決定國家財富的支出,量入為出,這是現代管理國家金融和經濟秩序穩定的基礎,充分說明了國家這些年通過全面預算管理和收支統計等等手段逐漸走上了現代化國家經濟治理的道路。央行希望的是增加政府的負債,加大政府投資的力度和對金融機構的注資,但財政自己知道每年的收入是多少,不敢盲目擴大赤字,否則政府將面臨債務風險。

通過互懟,我們明顯能感覺到經濟下行的壓力,近期一個月上百家P2P機構關閉跑路,一些企業和政府債券違約等等,無不說明經濟面臨的風險,缺錢了,很多資金鍊條面臨斷裂。央行急切希望與財政攜手加大社會貨幣投放、擴大的投資的衝動,但是現在的條件下金融既面臨去槓桿降低金融風險的任務,又害怕過快擠爆泡沫引發金融動盪甚至加速經濟危機,再度放水能拖延問題爆發甚至解決問題麼?

統計局近期也喊話,加快落實房產稅落地,為什麼?同樣是缺錢了。為了防止房地產泡沫加劇,國家下決心凍結了房地產流動性,抑制房價繼續高速增長,這樣土地財政就難以為繼,這將是未來的趨勢,土地不能無限供給,房價也不可能一直瘋長,為此,對存量房產收稅必將成為政府一個重要的稅收來源。

面對這樣的局面,作為個人,必須瞭解大勢,盯緊政策方向,做好自身風險的防範,不過度舉債保持流動性穩健,找好結構性投資機會而不是盲目擴張全面投資是為正途,特別是房地產投資未來只會有結構性機會,那種閉著眼睛買房躺著掙錢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關注伯易微信公眾號,一起發現事物背後的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