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教不好是老师不会教。你怎样看这句话?

物理天天


这种无知兼无耻的论调非常荒诞无稽,发出这种论调的人,不是真白痴就是假善人;绝对是心怀鬼胎,害人不浅,遗害国家,遗害社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条件,是从属于内因的,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因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因决定外因是否能起作用。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或者认为“教不好是因为老师不会教”这种屁话,直接否定了内因的决定性作用,而无限地夸大了外因的作用。

试想,如果家长动辄跟你讲法律,讲人权,讲民主,动不动“维权”,对他们的孩子不许教,不让管;孩子在这种家庭氛围里成长,教不得,管不得,不想学,不愿学;那么,再怎么好,再怎么尽职尽责的老师又能有什么用呢?

民主就是人人都可以自由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不能包括连基本常识都没有的噪声;民主就是人人都可以自由地发泄,但是并不包括严重污染环境的放屁!

警惕这样的“专家”,别喝这样的毒鸡汤,拒绝吸入这样的狗臭屁;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建设健康的家庭教育氛围;信任老师,支持和配合老师开展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令人骄傲的下一代!


欣然好志愿


这是教育界最大的谎言之一!

其实最早提出这句话人,是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他的原话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意思是只要我们找对方法,努力去教,学生总会有进步的!学生作为个体的人,总归是会有进步的!

但是,他的话被别有用心的人曲解了。尤其是某些领导,拿来教训手下的老师。貌似只要学生学不好,便都是教师的责任!

殊不知,“有进步”与“教好”完全是两个概念!

有进步,是与原来的基础相比。只要进步了,就是成功。比如,一位有智力语言障碍的孩子,你通过不懈努力,让他开口叫“妈妈”。你便是成功了!

而“教好”,便没有标尺了。培养孩子上了大专,算成功吗?培养孩子上了本科,算成功吗?培养孩子上了重点本科,算成功吗?还是培养孩子上了清华、北大,才算成功呢?

正是这种混淆了的、没有标准“教好”,害了广大教师。仿佛所有的孩子都必须取得让家长们满意的结果,才是成功的。才算是“教好”!

可是,学生个体情况各不相同。又怎么都能取得同样的成功呢?当然,也不应该、不能怪老师!

所以,这句话是彻头彻尾被曲解的“名言”!


姑苏讲堂


不请自来。

理论上讲这话没毛病。

就像我们说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肯定有开这把锁的钥匙。


学生就像是那把锁。

而钥匙呢,就是合适的老师,应用合适的方法。

可是现在呢,13亿把钥匙,就洒在河道里。

而船在一直往前走,往前走。

船上的人捞起钥匙去开锁。

什么时候能找到那把钥匙呢?

也许永远都找不到。

所以有些锁是无法打开的。

或者是等找到钥匙的时候,这把锁都已经烂了。


其实这句话本身并没有什么错。

有错的是用这句话的人。

这就像是刀,

本身并没有错。

错的是拿起刀的人。

他们把刀用错了地方。

随便乱用这句话的人,可能是没有真正明白这句话;

或者就是别有用心。

这就是书生的看法。


一介书生945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在基层任教的老师,听到的最多的是这句话,最让老师们抓狂的也是这句话。如果我们的“专家”或“教授”,来基层呆两年,他肯定不会再说这句话。

为什么呢?我们来看:

目前,几乎所有的学校,实行的班级授课制。就是一个班级里坐数十名学生不等,由老师统一授课,统一讲解。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大面积的培养学生,集中教学。不利之处是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和集中统一,不能很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易发挥学生的全部潜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才能。

正是如此,老师在讲授课程时,只能尽可能的照顾大部分学生,而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在需要学习十几门功课的初中生,即使老师有心,学生也没有太多的“被照顾”时间。

其次,学习成绩的取得,跟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家庭环境有很大影响。有的孩子接受能力强,班级授课制对他来说,他就能适应这种学习方式。而有的学生接受能力一般或较弱,他就不适应班级授课这种学习方式,就需要老师或家长给他“开小灶”。可老师的要管的学生太多了啊,顾不过来,怎么办呢?老师就把需要“开小灶”的学生分给了家长。而有的学生家里是什么情况呢?父母都外出务工,把孩子留给了爷爷奶奶。如果爷爷奶奶孩子较多,就会出现爷爷奶奶两个人在家照顾四五个孩子的情况。再加上爷爷奶奶年纪大了,顶多能对孩子从生活上加以照顾,学习上就顾不了了。

所以,教育不是万能的。有的学生出现掉队,学不会的现象,跟学校、家庭都有关系,这个锅不应该只让老师来背。同时,事物的发展,内因起决定作用。只有学生从内心意识到“我要学”、“我想学”,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切实提高成绩。


中小学英语微课堂


这句话是教育界最大的谎言,它的连锁反应的威力是巨大的。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信心满满、激情澎湃,一直信奉这句话的权威性与真理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贴身感到这句话有问题。

一、学生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具有群体性和社会属性,其思想意识已经在幼年成长中形成了,其运行轨迹与发展方向也已经初步具有决定性的模式了,教师只是在其运行和发展过程中起到提醒与纠正偏差以及指导的作用,但由于学生个体千差万别,其受到的的家庭教育各尽不同,并且家长的素质也不一样,如果家长不支持教师的教育行为,大多数时候教师是无能无力的。

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老百姓对子女接受学校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老百姓对教师的教育行为、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学生”这句话,就是基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倾入爱,对学生管理教育要讲究方法技巧,相信每一个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教师要有教育的信念的力量作为支撑点,强调教师个人的教育的责任。


三、随着国家高校招生机制改革,教育形势与政策多元化发展,高校招生录取形式多样化,新一轮高考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高考制度改革不光是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无疑又对家长实施的家庭教育又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一轮高考实施过程中需要社会和家长全面提高子女培养的意识,转变观念,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素养,提高对子女培养和家庭教育的观念,子女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管理同步进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管理紧密配合,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反如果家长的家庭教育不转变观念,学校教育管理也会很难取得成效,“教师教不好的孩子依然存在”。


四、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部分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个别学生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身上存在的恶习严重影响着学习的行为习惯。个别家长对孩子存在的问题不但不配合学校一起进行教育管理,相反对学校的教育管理严重不满,甚至对于教师大打出手,对教师蛮横无理,对学校进行勒索敲诈;在各地频发不断发生的愈演愈烈的个别家长大闹学校,殴打教师现象,让教师无所适从,让学校教育举步维艰,更加让学校教育管理陷入尴尬境地,让教师不由得感叹。

总之,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句话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主要要与教育形势与国家教育制度有关。也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对教育认识观念有关,这句话仅仅是一个教育发展时期的产物,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


时光匆匆微微甜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说出自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

这句话只是想表达需要"因材施教\

物理天天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曾一度将这句话奉为自己工作的动力,也身体力行了好几年,虽然获得过成功的喜悦,但也经历过不被理解的难过。到现在为止,我不能说这句话不对,但是如果把教育只交给学校的老师,肯定是行不通的。


学校教育只是人生中教育的一小部分,因为任何一个孩子都是生活在一个社会大环境下的独立个体,不仅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是的,如果孩子能扣好第一粒扣子,其他的扣子是否能扣好,才有了评判标准。

所以任何时候,老师都无法替代家庭教育。要想教好一个孩子,让他得到全面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好的家庭教育。而老师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也离不开家庭的配合,有太多的例子证明,家教好的孩子,在校教育就会得到良好的发展,反之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的情况下,老师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一些孩子的行为。

家庭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而父母就是孩子终身的老师,家庭兼顾着孩子的生活教育、人格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的职责。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否能够得到健康地发展,父母起着主要的作用。


所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没有错,但是前提是在良好的社会背景下,家庭教育也能同步跟上。


家庭教育辅导中心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可如果作为一种教育评价标准,其科学性、合理性就值得商榷了。

老教育家提出这句名言是有特定的条件或环境的,但什么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如果教育是万能的,学生都教好了,还制定那么多法律做什么?还要公检法做什么?

这句话明显的存在以下几个错误:

1、逻辑性错误

这句话的前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并不正确,结论肯定不正确。照“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观点推理,可进一步推出:

“没有不会教的老师,只有不会管的校长”;“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的医生”,“没有管不好的社会,只有不会管的警察”

原来病人治不好是医生不会治无能,社会上有杀人,盗窃,诈骗等案件是因为警察不会管,道路经常有违章也是不会管的交警的责任?

2、“好”的标准不同

品德好是好,学习好是好,身体好是好,具有审美的意识和能力是好,爱劳动也是好,究竟是按照哪一点来衡量教师所做的工作是好还是不好呢?

不同的学生及其家长对老师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学生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不同的。学生及其家长要求教师把学生教好,最强调的是学习,其次是品德。

而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的是品德教育,即做人的教育,其次才是传授知识。

如果仅以学习成绩论英雄,那在广泛实施选拔性考试的今天就产生不了“会教”的老师,因为这种选拔性考试制度决定了始终有成绩“不合格”的学生。

即便中国教育的祖师爷孔子也算不上“会教”的老师,因为他“三千弟子”只有“七十二贤人”,优秀率才2.4%!

如果从这一理论出发考查每一位老师,那么所有老师都是“不会教的老师”,因为没有哪个老师的所有学生都能达到优秀。

3、违背教育客观规律

学生的成长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是家庭教育、学校培养、社会影响特别是孩子自身的资质与努力的结果。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

教育的成功是学校、社会、家庭的有机结合。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学校教育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影响教育效果的负面因素。家庭的变异对孩子的成长往往不利;社会的黄、赌、毒及其它不良现象更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把所有的教育责任全推给老师,显然违背教育规律。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最多占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分别是学生所受到的非学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生自己的自我教育。教师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同一个班的学生,接受的教育信息应该是一样的,但结果大不相同,原因何在?除接受能力、智力水平的客观差异外,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内因,是学生自己,老师的教育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化才能发挥作用。学生自己不想学,老师再用心教都没有用。

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过分强调了外因的影响,忽视了内因的决定性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对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的理想化。


有书肖潇傻洒2018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说实在这是某个教育家长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才这样说的,多少有点从道德角度去绑架老师。

作为一线的教师其实都知道这话说的那是欠妥当的。毕竟教育也是个综合系统的工程,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仅仅靠学校、靠老师是远远不够的。人们常说父母才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校开家长会的时候通常会告诉学生家长怎么一句话:5加2等于零,意思是在校五天即使勤快念书,在家两天如果放松不严格要求自己,等于一个礼拜就落后了。

当老师的人其实都知道,在学校一般情况下老师都是一视同仁的教,很难会厚此薄彼的。那么为什么一样的老师,同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会差那么多呢?

第一:学生自己的资质问题。有这么一句话,有的人适合念书,又的人不适合念书。确实有些学生天资聪慧,老师一说就懂还能举一反三,而又写学生看似很努力,但是这么也学不会。

第二:学校是花精力去教了,可是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家长有的重视,有的不重视。数据统计,家长重视的学生比家长不重视的学生成绩高多了。

第三:溺爱,现在的家长多数溺爱学生,导致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也使得学生容易叛逆,在学校就无法安心念书。

第四。。。。。。。。。

说的再多无非就是教育不能仅仅靠老师,更多的应该是老师和家长一起配合,只有只有才能使得学生健康成长。


无聊感悟人生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果这是老师自己所想的,那我觉得这个老师值得佩服,但如果有人拿这句话来评价老师,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这句话人人都说,随便说,但有没有人真正思考过这句话到底对不对。


学生教的好不好和老师有关,但不是绝对关系,较好和教不好都是有条件的。

首先除了学校老师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都是很重要的,老师只是其中的一环;还有好不好的标准不一,什么样的学生算好,什么样的学生算差,就目前拿我们应试教育来说,你成绩好考的分高就是“好学生”,成绩差就是“环学生”,但着这仅仅用分数来说话,小编觉得不能让人信服吧。


其次,抛开应试教育不说,就拿学生的思想来说,是不是都是“人之初,性本善”呢?不一定。每个人都是呱呱坠地都是一杯白开水,清澈透明无杂质,但在上学之前,已经有颜料洒到了杯子里,有家长的、有社会的,有些东西是很顽固的,你想重新漂白也不是不可能,但也无法保证百分之一百的成功。

还有,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呢?理论上没有,但也有句话说“朽木不可雕也”,这也是圣人的原话,而且现在强调老师对学生不能打,不能骂,但反而出现了学生打老师,骂老师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难道只是一味的说教吗?搞得老师们权益受了损害缺只能忍着,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可以作为一个老师的自律准则,但不是评价一个老师合格与否的标准,也不是我们苛求老师的理由,老师不是万能的,教育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努力的,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只有环环相扣才可能真正培养好我们的学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