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难封”缺的不仅是运气,汉武帝的军功制度才是最大槽点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人们感叹自己时运不济时常引用的据典,不过我们别忘了,这据典实质上是古代仕人们死要面子、掩饰自己无能的托辞而已。李广此人是很值得钦佩的,至于他为何“难封”,许多人都说他缺的是运气,其实司马迁在《李广列传》里早已道出一切:“李广难封”一缺的是制度,二缺的是个人将才,最后缺的才是运气。

“李广难封”缺的不仅是运气,汉武帝的军功制度才是最大槽点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对李广最直观的一个概括

不可否认,对匈奴人来说,李广确实是一位名将,他最初的名气也正是来自匈奴。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包括汉武帝前期),汉朝对匈奴的战争策略一直是以防御性为主的,李广正是在这戍边期间树立起自己的军事威望。所谓防御战,就是无需主动出击(或仅存在短距离的防御性进攻),尽量凭借城池之险加上合理的军务安排,在非大规模进攻的情况下确保守地无虞则可。在汉匈拉开大规模战事之前,匈奴对汉朝的侵扰基本都属于小股军事活动,李广这样忠心尽责、个人能力非凡的人自然能胜任有余。

“李广难封”缺的不仅是运气,汉武帝的军功制度才是最大槽点

远程杀敌无助军功,匈奴人都如此躲着他

此外,由于李广的射箭之术一流,在每次防御战中,他必会箭不虚发地射杀不少匈奴人,时间一长,匈奴人自然就对这位长年戍边的汉将心生恐惧了,觉得侵扰有他守卫的城池划不来,还有丢性命的危险。李广就这样守了多年边关,虽然匈奴人都躲着他走,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就能因此“战功赫赫”,因为汉朝的战功授勋制度是以敌人首级、领地和俘虏数量等为依据的(沿用秦制),李广长期固守各地城池之内,又能获得多少这样的战功呢?如此一来,李广的前半生要“封侯”怕是永无指望。

汉武帝刘彻即位后,李广终于凭着多年戍边的威望受到了刘彻的重用,实际上,那时候的刘彻也不知李广真正的将帅能力如何,他需要的仅是一位军中有威望的将领而已。可是,李广第一次以上将军身份统兵出征匈奴,他就让刘彻失望了。

“李广难封”缺的不仅是运气,汉武帝的军功制度才是最大槽点

为名所累:三路主力都压到李广一人身上

那一次,汉朝兵分四路出发(前129年),匈奴人因为惧于李广的威名,竟将三路主力都压到了他身上,李广因此大败(还几乎被俘)而回。刘彻虽然失望,不过他也看出李广的大败是“为名所累”,尚没有轻视他的想法。后人评价说,那次出征将领中以李广的资历最老,如果他真有将才的话,又怎会忽略了战前的敌情侦探呢?连敌人出动了大约多少人马都不知道,这仗就是瞎打了。相比之下,那次出战中,毛头小伙子卫青却能探知到匈奴的龙城老巢兵力空虚,于是一举端掉了龙城,立下了汉匈战争中的头一功。

这一战,李广因为损失惨重当斩,后以钱赎罪成为庶人赋闲在家--花钱不丢命已经运气很好了,钱还是卫青出的呢。李广的首战失败可总结为:赖运气不好有欠厚道,只因他为将有点“名过其实”。

不两年后,刘彻再次起用李广守卫东线的右北平。为了能确保卫青秘密行军至河套平原一带(前127年),刘彻命他死守右北平,借此牵制匈奴的东线兵力,实现迷惑匈奴、隐藏汉军主力动向的战略目标。右北平守卫战和李广以往的戍边防御战类似,这一点上他确实很能让刘彻放心,不过又是守城,李广的“战功”能从何来?

有人说他这次没机会远征就是运气不好了,不过我觉得,刘彻能大度再次起用他已是很好的运气,否则他只能一直是个庶民,连小小的霸陵亭尉都敢欺负他。实际上,李广死守右北平对卫青成功进入河套平原也起到了很大作用,不过由于军功制度问题,他依然没机会“斩虏首夺侯位”。

“李广难封”缺的不仅是运气,汉武帝的军功制度才是最大槽点

对于是否起用李广,汉武帝刘彻心里其实一直很纠结

由于守卫右北平之功,前123年,刘彻决定继续给机会李广,让他任后将军跟随卫青从定襄出击匈奴,不过这一战,李广依然无建寸功(史书无交代过程,但一同出征的其他将领都因功封侯,独李广无功,这还是运气问题吗?)。前121年,李广与张骞共同出征,这本是李广毕生最有机会封侯的一次战斗,最后却被张骞的晚点破坏了;要真正说李广运气背的话,其实仅此一次而已,这次战争的失败确实不能归咎于李广。不过如此数战下来,刘彻心里那杆秤也有数了,他开始觉得李广确实难当大任,只好又将他贬为庶人暂时搁置,不再让他参战。

李广觉着自己年岁渐大,再不参战就永无机会建功封侯,于是他一有机会就央求刘彻,刘彻心一软,又让他随卫青二出定襄北,这一年是前119年。这次,李广因不被允许担任先锋,有点负气地受命从东道出击,与卫青的正面部队一同包抄匈奴王的大本营,岂料李广竟因迷路没能及时与卫青会师,导致匈奴王最终逃匿。

定襄北之战后,李广深感此生封侯无望,对部下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说完后拔剑自刎而亡。许多人都将李广自刎的黑锅扣到了卫青身上,其实有两点足以证明卫青是没错的:其一,李广所部乃步兵,卫青只能安排能快速移动的骑兵为正面先锋;其二,汉武帝刘彻在出征前念及李广的年迈及能力问题,也曾交代卫青别给李广委派最艰巨的任务。不过就这么个轻松的包抄行军,李广竟也迷路失措,差点导致该役全盘皆输,他的死又能怪谁呢?

“李广难封”缺的不仅是运气,汉武帝的军功制度才是最大槽点

性格所累:私下杀了欺负过他的霸陵亭尉

司马迁在这事件上也有暗揭李广心胸狭隘之意,他曾在《列传》中两次指出了李广心胸不够宽广的一面(另一事例为私下杀了欺负过他的霸陵亭尉)。

终李广一生,虽经大小七十余战,却始终未能依汉朝的战功律例建功封侯。对他这命运,有人说是因刘彻任人唯亲,有人说是因卫青的排挤,更多人说是因为他“时运不济”。前二者基本可否决,但至于许多史学家都认可的“运气”说法,我却觉得不然--依前面所说,李广运气不好的战争也就一次而已,哪一次失败不是他自己的原因?

有鸣不平者提出了这一新鲜说法,我觉得也很有道理:李广在战争过程中擅长使用弓箭中距离射杀,即使杀了敌人,尸体也往往被战马驮走了;而擅长近身肉搏的将领则能砍下一个是一个,杀敌的数量就会有目共睹。在这方面上,李广也许同样杀敌良多,但碍于那刻板的军功制度,他只能算是无功而获。

司马迁在《李广列传》里较为详细地记述了李广的生平,言语间虽多有“揭短”之意,另一方面却又对他的一生进行了总结性的赞美。实际上,去除那些赞美之词后,司马迁对李广的生平描述还是颇直白不留情面的,既指出了他为将上的才能不足,也道出了他为人方面的劣短之处。作为将领,李广一生都没能适应汉武帝军事策略上的重大转变,一直只懂得他那套硬碰硬的传统打法--那打法应对小规模战斗是有效,但用来应付大规模战争就显然不适用了。

“李广难封”缺的不仅是运气,汉武帝的军功制度才是最大槽点

年轻时候,这样的李广谁人不爱?

从将领角度说,李广的一生只能是“太守命”,而不具备将帅命,因而将他列为“汉朝名将”是有些牵强的。在“揭短”的同时,司马迁也正面肯定了李广担任多地太守期间的伟大功勋及其个人才华,其“亦褒亦贬”的意图实际上给予了李广最中肯的评价:一位优秀的戍边战将,但也是一位不合格的统领将军。

为何司马迁在指出李广许多缺点的同时又如此赞美他呢?这正是司马迁的良苦用心之处,他真正的意图其实是要指出,汉朝早就该调整秦朝的那套战功授勋制度了。

说到这里,“李广难封”的主要原因已跃然纸上:汉武帝虽曾锐意革新过许多秦时的旧制,却一直有板有眼地沿用着老一套的授勋制度。正是这样的授勋制度,将李广半生戍边的功劳尽数排除在外,李广的尽责戍边在汉朝皇帝眼里就成了“吃皇粮交功课”,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司马迁还极力赞美了李广个人的智勇和技艺,在否认他是能将的同时又肯定他是一位超群的“能人”,这里面就暗含为他鸣不平的成份:所谓能者有功,同样是为国家出力,李广以其卓越才能戍边多年保护了汉疆的安宁,为何那样的功劳就不能编入战功呢?

“李广难封”缺的不仅是运气,汉武帝的军功制度才是最大槽点

大阵地的作战模式,李广之材无法发挥

司马迁就这样借李广又赞又讽,其意直指汉朝的典章制度,这一点汉武帝应该是能看出来的,否则他也不会对《史记》又爱又恨了。《李广列传》其实已经说得很明白,“李广难封”不是因为他功劳不高,不是因为他运气不好,最大的原因还是那不合理的军功授勋制度。

至于司马迁也暗指李广并非为将良材,那也只是他实话实说,总之呢,李广作为军人是足够著名和优秀了,但还距离“名将”(卫青、霍去病那样的水准)的评价则尚差甚远。且不说汉朝的授勋游戏规则是否合理,如果说“军功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话,李广毕生难封就只能怪他自己了,“岂非天哉”或许就是李广怨恨自己的临终自白。

本栏目内容均为“坊间五千年”结合资料的版权原创,图片部分来源网络,观点均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