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难封,到底冤不冤?

唐高宗时,洪州都督阎某大宴宾客,想请女婿吴子章作序夸耀众人,于是拿出纸笔按照惯例先请宾客作序,宾客大多推辞,唯独王勃毫不客气地挥笔行文。阎都督最初极为不快,没想到王勃满腹经纶,所作文章文采飞扬。写至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都督都不禁大叹天才。这篇文章就是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

在《滕王阁序》中,王勃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典故感叹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笔中满是无奈和心酸。但抛开文章,只就典故中“李广难封”一句而言:李广难封,真的值得心酸吗?

李广难封,到底冤不冤?

陆树铭饰演的李广,出自《汉武大帝》

久经沙场的名将之后

李广是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人。公元前166年,匈奴“大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作战,因为擅长骑射斩杀匈奴多人,以一个开门红迎来了自己的军旅生涯。此后李广参加了平定七王之乱的战役,又任边关官员,在上谷、上郡等地抗击匈奴,建立了一定的业绩。汉武帝即位时,李广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名气,以至于“左右言广名将”

翻开史册,李广比较具体的军事行动,多数是在汉武帝时期发生的,比较有名的有以下几件:

一.汉朝某次对匈奴用兵,李广和程不识随军参战,但两人的带兵风格完全不同:李广所部行军队列混乱,在靠近河流草场的地方扎营,士兵也不在营地内练习战斗技能,只远远布置哨兵;程不识所部行军队列整齐,士兵经常练习战斗技能,文书记录管理十分严厉。

李广难封,到底冤不冤?

有“不败将军”美誉的程不识带兵风格与李广完全不同

二.李广任卫尉从雁门出击匈奴时兵败被俘,李广在被押送途中抢了一匹马,摆脱追兵后逃回汉朝,之后被贬为庶人。

三.公元前123年,李广随卫青从定襄郡出击匈奴,许多将领在此战中的战功都达到了封侯的标准,唯独“广军无功”。

四.李广这次又和张骞搭档出击,却被匈奴左贤王包围。汉军在李广的指挥下奋勇作战,打到几乎全军覆没张骞才来救援,班师后张骞贬为庶人,李广功过相抵,无封赏。

五.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以卫青、霍去病为主将远征匈奴核心力量,李广多次央求汉武帝后才得以随行,却在行军途中迷路,拒绝受辱而自尽。

李广历侍三朝,经历了汉朝对匈奴政策从消极防守、韬光养晦到全面反击的转变,是一员资历深厚、忠心耿耿的老将。但是,他不能封侯的原因,正隐藏在他引以为傲的军旅生涯中。

文景难封侯:时代与糟糕的政治选择的限制

李广从军后不久就被封为汉中郡的郎官,虽然普通士兵而言这是一个不错开端,但汉中郎一职实在太小,以地方政府小官封侯显然不可能,但是汉文帝却对李广说:“可惜呀,你要是生在汉高祖的时代,那一定能封万户侯”。有人据此认为汉文帝有封侯李广的意思,但事实上这只是皇帝对臣子一般的口头鼓励而已,即便是真情实意,也只能证明李广刚刚从军时就有封侯的潜力,并不能证明汉文帝当时就想封侯。

李广难封,到底冤不冤?

或许正是汉文帝的肯定点燃了李广封侯的理想

同时,汉文帝时期的汉朝在面对匈奴时,仍然采取忍辱负重的态度,和为主、战为辅,因此文帝时很少有将领因战功封侯,这是文景两朝的时代特点,初出茅庐的李广暂时不能封侯也是可以理解的。

李广的出生年月不可靠,但根据他死亡时间(公元前119年)和死前“年六十有余”的遗言,取去世年龄为65岁的话,倒推文帝去世的公元前154年,李广此时年龄在三十岁左右。作为一个没有显赫出身,又处于大体和平的年代的地方将领,李广在文帝时封侯的可能性太小,而到了景帝时期,他因自己愚蠢的行为而彻底失去了在景帝在位期间封侯的希望。

公元前154年,七王之乱爆发。已经调到中央任骑郎将的李广作为军中的骁骑都尉随太尉周亚夫出兵平叛,并在昌邑之战中显名。战后,作为中央军将领的李广居然接受了梁王刘武的将军印,因此班师后未能获赏。《汉书》中关于这一段的记载让人时隔千年都对此十分不解和遗憾:

吴、楚反时,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战昌邑下,显名。以梁王授广将军印,故还,赏不行。

固然梁王和景帝关系甚好,景帝甚至曾应窦太后的要求答应死后把皇位传给这位弟弟(不过后来反悔了),但对中央皇帝负责的领兵之将擅自接受地方诸侯王的封赏,在任何朝代都是不可接受的公然威胁皇权的行为,景帝就算杀掉李广也并非不能理解。

李广难封,到底冤不冤?

梁国是西汉比较大的诸侯国,七王之乱时拖住了三十万叛军,为平叛发挥了重要作用。梁王刘武又颇受窦太后喜爱

李广接受梁王的封赏表现出他糟糕的政治敏感度,甚至表明他缺少基本的政治素养。有了这次的黑历史,景帝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再将这样一位可能威胁皇权(虽然李广没有这种想法)的人封侯。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去世,皇太子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此时的汉朝经过高祖以来数位皇帝的经营,已经拥有了一雪前耻的实力,汉匈全面战争一触即发。吸取了政治教训,又碰上有利时势的李广,这回该封侯了吧?

很遗憾,仍然没有。

武帝难封侯:军功不足又垂垂老矣

从前文所列的李广在武帝时期的军事行动来看,他并不是文人墨客笔下“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的常胜将军,甚至有人毫不客气地称其为“败将军”(刘仲良《“败将军”李广》,《社会科学动态》2019年第5期)。从结果看,五个战例中除第一个结果不明外,其余四个李广都未有较大的战功,而这是武帝时李广参加的最主要的几次军事行动。即便是偏爱李广的司马迁,也拿不出更多的有代表性的战例夸耀李广。

李广难封,到底冤不冤?

司马迁对李广不吝赞美之词

史官的白纸黑字,打破了文人笔下的神话:李广并非一员一流大将。

李广难以封侯,或许问题就出在他军功不足方面。

另一方面,李广的年龄也是个问题。漠北之战时,武帝不允许李广出战,理由是“以为老”。即便是李广多次请求,武帝同意后,他也偷偷提醒卫青说李广运气太差,而且年龄大了,不要让他单独与单于交手(担心单于从李广手中逃走)。由此可见,汉武帝对这个白发苍苍的老将的能力已经有所质疑,

“六十有余”的年龄在古代也的确算得上高龄。在卫青、霍去病等年轻将领横空出世的时代,哪里还有这员老将的立功之地呢?汉武帝对李广或多或少的不信任,正是基于此。

李广难封,到底冤不冤?

汉军在漠北之战中大败匈奴,夺取了河西走廊,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但李广却闹出了迷路的乌龙

宋人黄震曾评论李广说:

每战辄北,困踬终身。

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李广凡是参与过的大规模出击,不是失败就是功过相抵,即便是如漠北之战的胜利也和李广没有太大关系,反而闹出了迷路的乌龙。这样的战绩,怎么能封侯呢?

黄震的评语笔者之所以只说“有一定的道理”,是因为细细研究起来,李广也没有“每战辄北”这么不堪,黄震之语是有失公允的。

不能封侯=一无是处?并不是这样!

李广的败绩大多发生在汉武帝时期,而武帝时正好是汉朝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时期,李广是不是不适合这种作战呢?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到其他模式的战斗上,李广会不会有更好的表现?

《汉书》记载了李广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汉景帝时,匈奴入侵上郡,李广得知在一场遭遇战中三个匈奴兵杀了数十个汉军骑兵,立即判断这是匈奴神射手并带领百余骑兵追击,最终杀二俘一。没想到李广却和数千匈奴骑兵遭遇。李广不紧不慢前进,并在离匈奴不远的地方下马休息。匈奴以为是汉军诱敌之计而不敢进攻,李广在当天晚上带着士兵偷偷逃走了。

李广难封,到底冤不冤?

李广侧身像

这个故事常常出现在各种科普性历史读物中,展现了李广过人的胆识和谋略。但比起真正运筹帷幄,指挥数万大军作战的计谋,这只能算是小聪明,不过这也侧面反映出李广起码有进行小、中规模作战的能力。

在文、景时期,李广曾在边境多地任职,取得了不俗的战绩,这也他能被称为名将、进入中央的原因。据《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李广镇守边地时,匈奴

“号曰汉飞将军,避之,数岁不入界。”连敌人都为之震慑的威名是实实在在打出来的,李广怎么会是一个“每战辄北”的庸将呢?

由此可以大胆推测,李广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将领,只不过他不擅长指挥大规模作战,作为一个镇守边地的防御型将领还是可以的。

除此之外,李广爱惜士卒,也受百姓爱戴。他自杀后,“百姓闻之,知与不知,老壮皆为垂泣”,足见他的个人魅力。

李广难封,到底冤不冤?

彻侯即列侯,因避武帝讳而改名

事实上,李广是有机会获得爵位的。汉朝中下等爵位可以买卖,但是李广没有买。一方面是他想要的“列侯”不能用钱购买,二是他常常把得到的赏赐分给士兵,“家无余财”,想买低级爵位也买不到。

古代文人与李广

古代文人推崇李广,并非他们不知道《汉书》中李广不够出色的战绩,而是如果以封侯的目的来看李广,他的人生有一份悲剧的色彩。而赞扬过李广的文人:司马迁、王勃等等都曾在仕途中遭遇挫折。他们更多地是想借李广来抒发自己内心的郁闷,感慨时运的不公。

另一部分,如严武作《军城早秋》、高适作《燕歌行并序》、王昌龄作《出塞》,都属于边塞诗,直接目的不是研究历史,而是借飞将军表明自己对杀敌安邦的美好愿望。而唐人诗作中本来就有以汉自比的传统,加之李广在同匈奴的边塞作战中又有“飞将军”的美名,古人尤其是唐人多次称赞李广也就不足为奇了。

李广难封,到底冤不冤?

唐代边塞诗人高适所作《燕歌行并序》

历史是历史,诗歌是诗歌,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将并不一流的李广塑造为一流名将也不失为一种艺术创作。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上和诗歌中的李广,才是学习历史的正确态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