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大师与兰州普照寺

蓝大师与兰州普照寺

张鸿俊

普照寺又名大佛寺,故址在今兰园(少年宫),据史书记载,为唐初敕建,历经宋、元、明、清数代重修、扩建,其规模已是兰州佛寺之首。普照寺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门、金刚殿、天王殿、大雄殿、法轮殿、藏经楼、观音堂、灶君殿、钟鼓楼等。山门悬元人所书匾额“敕赐大普照寺”。各殿均有塑像,其中大雄殿三尊佛像,塑工极佳。明间后壁所绘大悲观音佛像,计有十一个头,四十二只手臂,每只手各持法器一件,金碧辉煌,绚丽多彩。大雄殿后为法轮殿,是一座具喇嘛教特征的佛殿。该殿建于元代。“喇嘛”为藏语语音,译意为“上师”。普照寺法轮殿内有一嘛呢法轮,木制,高约10米,八面六层,每面每层各塑佛像一尊,计四十八尊法像,巨大法轮固定于大梁与地面间,即推即转。轮底有“明成化四年(1468年)重造”题记。轮前有明肃宪王朱绅尧题写“法轮恒转”、“雨花金界”八字轮额。轮旁有柱,柱上攀龙四条。法轮殿后为七楹藏经阁,阁内正中供奉文殊、观音、普贤三菩萨塑像,两侧分立药师、释迦、弥陀、韦驮等木雕佛像及铜接引佛,后壁绘千佛。阁内东、西壁各镶木橱4个,橱内存经书6358卷,其中有唐藏5048卷;明万历年间大藏经638函1612种,6344册。普照寺的明代藏经是用肃王朱绅尧和他的母亲陈氏施财在南京印刷的,经办人是五泉山崇庆寺的僧人镜授和徒弟怀藏,共印刷了三套,分别藏在五泉山和嘉福寺、普照寺。民国28年(1939年)2月,日本飞机轰炸兰州,普照寺不幸中弹,方丈殉难,所幸明代大藏经得以保存下来。

民国28年以前,普照寺的主持是悟明方丈,俗姓蓝,榆中大水子(今七里河区铁冶乡)人,清光绪五年(1879年)生,自幼在榆中兴国寺出家,法号众诚。后转入兰州普照寺(今兰园),为禅宗曹洞宗的传灯弟子,经、戒、慧、禅功夫颇有根基。成为普照寺方丈后,改法号为悟明上人,世称蓝和尚。民国14年(1925年),刘郁芬率军来甘肃主政。民国17年(1928年)刘郁芬擅将普照寺辟为中山市场,逼蓝迁出,遭蓝严词拒绝。刘郁芬又以委派蓝方丈一个县长做交易,蓝坚辞不就,据理力争,终将大雄宝殿、药王殿、观音堂、藏经楼保全。他还将辟做市场的殿宇壁画布遮泥抹加以保护。

民国20年(1931年),蓝大师在普照寺讲《北极玄机历法》,省内外名流听众颇多,其中有自四川来兰的直系军阀吴佩孚,吴对蓝讲经评价颇高。

民国22年(1933年),他与刘晓岚、杨思、水梓、裴建准等社会贤达发起创立兰州佛教协会,公推清末举人邓德舆为理事长,开创了甘肃佛教协会的先河。据弘诠《兰州普照寺和悟明方丈》介绍: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着名高僧心道来兰州弘扬佛法,悟明方丈召请各界善众聆听心道法师所作的“佛教与抗战”的演讲。蓝方丈亦从佛法的角度上宣扬维护和平、反对侵略、反内战、反饥饿、众生率等、团结抗日的道理,听者日众,影响深广。

抗日战争期间,日寇飞机常来空袭兰州,很多人都劝他暂出躲避,他总是对人说:“人在经存,经亡人亡。”1939年2月23日12时22分,日机20架,从东北方侵入,中国空军当即迎击。日机轰炸唐代名刹普照寺(今兰园)、黄家园、东大街(今张掖路中央广场以东段)、学院街(今武都路酒泉路至静宁路段)、贡元巷、黄河沿(儿童公园以南)、南关(今庆阳路安定门至南关十字段)、东城壕一带。投弹八九十枚,普照寺被多枚炸弹击中,燃起熊熊大火,蓝方丈让别人快走,自己却高诵佛号走上藏经楼去,以身殉经。在这次空袭中,普照寺被夷为平地,悟明方丈也倒在火光与血泊之中。只有“泰和铁钟”幸存于残垣瓦砾之中。劫后,山门、观音堂幸存,继由蓝方丈的师弟王月庵(法号众诚)住持普照寺,收拣藏经残卷,抗战后在水家花园修裱后送观音堂保存。寺内铁钟定名“泰和铁钟”,现悬挂五泉山公园,供游人、善信观赏、敬拜。

普照寺的幸存殿堂不多。民国30年(1941年)兰州正式设市,首任市长蔡孟坚为增强抗战实力,大规模进行市政建设,在普照寺废墟上,兴建了兰园,作为兰州文化体育娱乐场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