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彝族新年(一)

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传统祭祀庆贺节日,有其独特神秘的传统习俗和古老方式。

彝族年是彝族人最独特、最古老、最神圣的传统节日。彝族年与汉族的春节一样,都有辞旧迎新的意义,但彝族年是彝族人自己的传统节日,过年的时间、过节的传统、形式以及意义都与汉族的春节有很大区别,在中国各民族的节日中也是一个富有鲜明民族特点的年节。

随着社会发展,彝族年已赋予更多丰富内涵。在2010年5月18日,“彝族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项目。

那么彝族年,在什么时候进行?有什么习俗?它又有什么来历呢?

不一样的彝族新年(一)

彝族年的来历

彝族年,凉山彝语称为“诺苏库斯”,意思是彝族过年。诺苏,是彝族人的自称,也意为黑色的民族。库史,意为过年。库,即年,有着回转、轮回之意。史,即过,有着祭祀、庆贺之意。

关于彝族年的来历,是彝族先民准确记录秋去冬来的结果。古时候人们发现四季更替无始无终,彝族人便定下一个送走当年年末的日子,叫“库史”。

不一样的彝族新年(一)

彝族年的日期

彝族年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在不同地区往往以家族或村寨为单位,各地过彝族年的时间也不一致。一般选在农历十月,庄稼收割完毕的季节。时间一般为三天。彝族年的头夜叫“觉罗基”,过年第一天叫“库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机”。

彝族年是根据古老的太阳历而来,在遥远的过去,彝族社会的历法计算方法是:一年十个月,一个月三十六天,十个月三百六十天,剩下的五天是过年的日子。而这五天就是一年中第十个月的年终岁首,也就是农历的十月和公历的十一月中旬左右,正当过年。所以,彝族人把彝族年称之为“过十月年”。这种历法计算方式在彝族民间沿用至今,有些地区也用历法来计算彝族人的吉凶祸福等等。

改革开放后,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把彝族年的时间定在每年公历的11月20日。但在彝族民间,时间至今无法统一。

不一样的彝族新年(一)

觉罗基

彝族年跟我们汉族的春节一样,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习俗。凉山彝族年,整个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即年前的准备阶段、年节的活动阶段和尾声阶段。

彝族年的头夜叫“觉罗基”,这一天全家团聚,杀猪、杀鸡,来庆贺当年人丁兴旺,来年吉祥安康等事宜。

不一样的彝族新年(一)

库斯

过年的第一天称为“库斯”,意为新年,主要仪式有搓年猪绳、除秽、煮过年粑、捉杀过年猪、讨要年粑、占卜、献祭、吃年饭,每一个仪式都有极其严格的规定。

早晨鸡叫以后,全村就要宰杀年猪,年猪要从同村同寨年长或德高望重的人家开始,依次序宰杀。年猪的胆、胰、膀胱表示主人家的吉凶,猪胆饱满、色泽好,无缺陷,膀胱丰满为吉祥,预示着来年人畜兴旺,家人安康,粮食丰收。同时分“舍富”、“舍民”两餐进餐,“舍富”主要是祭奠祖先,取猪肾、肝、舌、胰与荞粑一同煮熟,敬奉先祖。“舍民”是全家人集体餐。吃完“舍民”后,男子们要将猪肉切割成条块,妇女们则要灌制好香肠,在当天要将猪肉和香肠挂在火塘上烤烤,以展示主人家的年猪肥,人吉祥,并且显示出主人的富裕。

不一样的彝族新年(一)

朵博

第二天称为“朵博”,意为月首,主要以娱乐活动为主。不同地区活动也各有相异。主要为偷青菜、拔萝卜、玩磨尔秋、唱串门酒、看年猪肉、唱年歌、摔跤、玩猪脚、小孩聚肉、弹月琴、赛马、摔跤、斗牛、斗羊、斗鸡、赛猪膘肉等活动。

不一样的彝族新年(一)

上午妇女们组织全村孩子祭果树,即“社日”仪式。每个儿童要带猪蹄和意节粑,选一棵长势丰茂的果树,由一个孩子上树伴树神,其他孩子在树下祈求树神要多结果子,然后将孩子们带来的肉切成小片放在树枝上或树皮之中,为的是让孩子们分享,保佑孩子们健康成长。

不一样的彝族新年(一)

阿普机

第三天“阿普机”意为送走祖灵。鸡鸣时分,做好薄荞饼,将祭献品盛于餐具,在火塘上转三圈之后祭献祖先。同时,在门上挂上有炒面的口袋,意为让祖先在路上食用。下午要煮猪肠青菜吃,由妇女们拜年,男子们在家接待拜年队伍。

不一样的彝族新年(一)


Points

  • 彝族年没有固定的日期,一般选在农历十月,择吉日。
  • 彝族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觉罗基、库斯和阿普机。
  • 凉山彝族年中许多仪式均与祖先崇拜相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