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落第举子叛逃西夏并成中原大患,此人是谁?最终结局如何?

文史砖家


而因为一个人的叛逃,导致朝廷最终不得不修改科举考试制度的,当属北宋时期的西夏国师张元。


张元(他原本不叫张元,很可能叫张三,《水浒传》里这种角色颇多,比如邻村的老乡陆谦,再比如宋江的文书张三郎)是北宋永兴军路华州华阴县人,此人自认为才学出众,但是偏偏屡试不第。其实这怪不得张元,因为北宋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读书人地位非常高,这也就导致了,在读书考试这方面,人才太多太多。

所以你即便成绩达到了分数线,但是差额选拔,你依旧还要靠运气,一旦被选入死亡组,即便你的分数和别人一样,都是有可能被刷掉的。张元就很倒霉,每次进入的都是“死亡组”。

感谢张元,因为他,大家后来才有机会听到一个名词叫赐“同进士出身”。北宋嘉佑2年(1057年)在殿试环节,正式”扩招”,终于解决很多高分而不被录取的学子的问题。而在当时,更多的士子因为这个政策受益。

但是很显然张元并没有等到这个机会,因为这个机会是他给别人创造的。张元虽然在大宋没有太多的发展机会,但是他决定去西夏(当时还是李德明时期,还未建国,理论上还不能叫西夏)碰碰瓷。

张元到了兴庆之后,既不做生意,也不去人才市场应聘。而是躲到一个小酒馆里面,天天喝酒。在小酒馆里面,他认识了一个胡姓的朋友。两人志趣相投,便开始了学做姜太公钓鱼,专等李元昊上钩。

钓鱼要的是一把好饵料,张元果然有才,他把自己名字改成了张元,把胡姓朋友的名字改成了吴昊。合起来就是元昊。果然李元昊的耳目很快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李元昊。


李元昊自然是很愤怒的。因为都是汉人懂礼节,却有人故意犯自己的名讳。于是李元昊准备跟他们当面说法。结果话一聊开,就更震撼了。张元直接就说,你先把你的姓搞清楚。你究竟是姓拓跋呀?还是姓李啊?还是姓赵呀?这不典型一三姓家奴吗?

李元昊听闻此言论,相当震撼。果然有见识,我李元昊早有自立之心,然无奈未得有识之人相助。这两个人不正是上天赐与我的吗?即立刻委与重任,奉为国师。

然而张元叛宋降夏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宋朝,超便把他的家人全部抓了起来。目的就是你看着办啊,你要是真的乱来,那你就不要怪我对你家人不客气了。

李元昊比宋朝的皇帝可爱才多了,李元昊能成事也绝对不白给。他的一个小细节就让张元、吴昊对他死心塌地。李元昊派间谍到随州,偷偷救出张元的家属到兴庆与他共聚。从此,张元再无后顾之忧,一心辅佐李元昊。

西夏天授礼法延祚4年(1041年)好水川之战,让宋朝损兵折将,损失惨重,整个西线的边防惊若寒蝉。

导致了夏竦和韩琦兵败被问责。但是同时因为一首诗 “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也让北宋重新认识了张元这个人,但此时,北宋朝廷已经拿他无可奈何了。

好水川一战之后,张元当即有又鼓动李元昊攻取渭州,进军关中,接连取得了定川寨之战的胜利。然而夏军深入到渭州境内之后,被遭到宋朝原州军队包了饺子。毕竟西夏国力有限,自此西夏直捣关中的计划最终破灭。

张元在西夏期间,每日鼓吹李元昊攻打北宋。以至于在李元昊后来为了准备与大辽打“贺兰山之战”时,为避免两线受敌,便与北宋议和,即“庆历和议”。张元竟然千方百计阻挠,阻挠未果,竟然积郁成疾。此刻的张元已经被情绪控制了,已经在谋略上黯然失色了。甚至已经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军师了。张元于夏天授礼法延祚7年(1044年)病逝。


张元对北宋朝廷的愤懑和这种近乎丧心病狂的这种报复模式,都是出自于对于科举考试不公的不满。

文末彩蛋:

在电视剧《贺兰雪》里面,张元是因为爱上了李元昊的母亲卫慕双羊。李元昊因为母亲卫慕双羊被吐蕃人抢去,生了个异父同母的弟弟斯督铎乜,而感到耻辱,杀死卫慕双羊之前,张元为了救卫慕双羊,想和她私奔,最终被打入死牢死掉的。当然那是艺术创作,真正的卫慕双羊的确是被李元昊赐毒酒毒死的,但是那是为了铲除外戚卫慕氏而为的。


炒米视角


此人就是张元,陕西华阴人,出生年月不考,死于1014年。在其死后的24年,其一生辅佐的李元昊终于称帝,建立了大夏国,与宋辽等对峙。



张元为人放荡不羁,又自恃有才,早年也想读书致仕。当时宋朝科举实行末位淘汰,相当于今天公务员面试的差额选拔。结果这位老兄运气也够背的,连续几次“被末位”。这使得他心灰意冷,不免对大宋科举、官场甚至国家都极为不满。最终导致其愤而出走他乡,在西北边陲,被李元昊重用,其也“士为知己者死”,穷其一生智谋,为西夏谋划,客观上促进了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经济法律制度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从中原汉民族角度考虑,其所作所为与当年汉朝的中行说差不多,有汉奸嫌疑。



根据王咏的《燕翼诒谋录》卷五记载说,正因为张元当年的“走夏州”,即张元叛宋投夏之事,给宋朝以极大震撼与教训,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北宋改革了当时科举进士中的殿试实行末尾淘汰的录取制度,而对凡是中了进士之后的人一律授以进士出身!即使那些科举成绩可能不算太好的,也授以“同进士出身”尽量防止再出现文人叛逃为敌所用之事。也算是为后世的科举学子,拓宽了出路吧。


作册小吏


此人名叫张元,陕西华阴人,才华出众,但多次科举落榜,义愤填膺之下投靠了李元昊,当时李元昊刚建立西夏不久,广纳人才,于是张元成了李元昊的谋臣,官拜中书令,究其一点,张元在当时是个叛国者,在宋朝不得志主动投靠了西夏,后来为了自己扬名立万又不择手段。

图为西夏都城黑水城遗址。

张元最大的功劳就是在1041年,辅助李元昊与北宋在宁夏地区爆发了好水川之战,西夏军队诱宋兵、设埋伏、出骑兵、旋突袭,大破宋军,统帅任福自裁,各路将领均战死,宋军战死一万多人,西夏此次成功的伏击战,运筹帷幄的就是张元,随后升为西夏国相,西夏也稳据富庶的银川平原。

少数民族政权的史书都对张元有较详细介绍,但宋史对这位叛国者,只有寥寥一句:华阴人张元走夏州,为元昊谋臣。图为西夏势力图。

随后张元为西夏制定了占据长安、入主中原的军事计划,因实力有限计划破灭;在政治上西夏保留了赏项的奴隶制度,张元引入汉文化,增加了汉官系统,定制汉服,但是到了后来李元昊摈弃汉文化,还是实行游牧民族的奴隶制,张元受到冷落,在1044年病逝。

图为位于银川西的西夏王陵,晚年的李元昊沉迷酒色,强纳了儿子的小妾后,两人反目成仇,最后被儿子杀害。

当年宋仁宗得知一个叫张元屡试不第的才子叛宋投夏,给宋造成严重后果,于是改革宋朝科举制度,首先取消了门第限制,任何出身都可以参加科举,其次放宽了录取条件,只要能进入殿试的,都授进士或同进士身份。所以宋仁宗广开科举之门,笼络更多的社会精英为我所用,杜绝张元事件发生。


图文绘历史


宋朝落第举子叛逃西夏并成为中原大患的是张元和吴昊。他们是宋仁宗时期陕西的举子,通过了礼部的省试,但在殿试的时候被刷下来,因此投奔了西夏李元昊,张元最终官居国相。

1,张元吴昊早期经历

张元和吴昊不是本名,张元的原名是张源,吴昊原名是吴久侠。他们叛逃到西夏,为了引起李元昊的注意,故意把李元昊的名字拆开,各自放在自己的名字里。他们俩的新名合起来就是元昊。

张元吴昊都是陕西永兴军路华州华阴人,两人是同乡好友。

北宋时期,陕西人靠近西夏、吐蕃,多尚武精神。张元吴昊,年轻时性任侠。

曾经有一条大蛇,数丈长,喝水时就到一个大桥下面的大石头上喝水,人们都不敢过桥。张元扛了一块大石头上桥,等蛇出来喝水时,就一石头砸中了大蛇的脑袋,大蛇扭来扭去挣扎,最后死去,血流数里。

张元吴昊和姚嗣宗因为屡次进士不中,就相约一起在陕西游历山川,对当地的地理形势了解透彻。

这三个人也有武功,经常在月夜,吹着铁笛,游历山林,连山贼听了都害怕。

张元吴昊雇人拉了一块大石板,刻着他们的诗句,二人跟在后面吟诗大哭,希望进见一位北宋边帅,当一名幕僚。结果边帅不待见他们。

后来,张元吴昊投降了西夏。韩琦慧眼识才,举荐了姚嗣宗,姚嗣宗官至知州。

2,张元吴昊为什么投靠西夏

和黄巢造反的理由类似。张元和吴昊都自视甚高,但宋朝早期的科举制度多有漏洞,导致他们被殿试刷了下来。后来张元被县令挞笞侮辱,也不被北宋边将重用,最后投靠了求贤若渴的李元昊。

3,张元是好水川、定川砦之战的谋士

张元和吴昊都是李元昊的谋士,张元最终做到了国相。

张元给李元昊定下了总路线:联合辽国,西夏占领陕北和关中,夺取长安,辽国夺取河东和河北,两国夹击北宋。

张元还派刺客去刺杀北宋在陕西的统帅韩琦。

张元熟悉陕北的地形,好水川、定川砦之战,都是张元谋划,使北宋前后损失了十万大军。

4,张元的才华

因为张元是汉奸,西夏的文献资料又被后来的成吉思汗毁掉,所以历史上他流传下来的诗文很少,但他的《咏雪》可以跟黄巢的《菊花》相提并论:

五丁仗剑决云霓,直上天河下帝畿。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老毛同志在1935年写的《念奴娇 昆仑》“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就是化用张元的《咏雪》。

此时,老毛同志刚经过长征到达陕北,而张元辅佐的李元昊正是在陕北与北宋激战过,应该是有感而发吧。

5,张元之死

李元昊虽然在好水川、定川砦等地三次大败北宋,但西夏毕竟是个小国,经不起北宋的长期折腾。另外西夏东北部更强大的辽国对西夏也虎视眈眈。

李元昊见好就收,对宋称臣,接受北宋的岁币,于1043年底与北宋签订和议。

张元看到自己规划的南下占领长安、联合辽国灭亡北宋的梦想破灭,感到内心抑郁,最终身染重病,背疽(长期卧病在床引发褥疮)而死。

6,北宋的补救措施

张元吴昊叛逃西夏,给北宋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刺激了北宋君臣。

北宋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宋仁宗下诏书,对于礼部录取的举人,在殿试时不再淘汰,只是改变位次,对排名末位的赐同进士出身。(清朝的曾国藩就是赐同进士出身)

此后,北宋很少有落第举人投降外族的了,即使有也不太出名。

但扩大进士名额又带来另一个恶果,进士名额几乎扩大了一倍,冗官现象越来越严重,成了北宋的一项沉重的财政负担。

这又引发了王安石变法。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

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

这首诗中,出现了两个宋朝重要人物的名字,夏竦和韩琦。夏竦此人的其他功绩不必说,单说此人在被认命为宣徽南院使兼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防备西夏时,其麾下均是猛人,强如范仲淹都是夏竦之下属,并且很服他。

韩琦,自不必说,宋朝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元老,在军事和政治方面均有着不凡的成就。

按理讲,这两个能力不俗之人搭班镇守北宋西北边陲,应该是万无一失。然而,这两个人中之杰,却被一个落第秀才在好水川狠狠羞辱了一顿,而这位秀才在战胜此二人后,可谓意气风发,写下上述的诗句。

此人便是张元。

张元,本是宋人,准确来讲,是个宋朝读书人。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大多都有一个当官梦,而实现这个梦想的途径,便是通过科举考试。然而,这位张书生虽然自命不凡,但是现实一次次让他失去希望——屡试不中。

恰在此时,西北李元昊公开反宋,张元看到了机会,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于是乎,张元投奔了李元昊。李元昊为了能够与宋朝抗衡,急需学习宋朝的先进制度和其他方面,张元便为李元昊带来了这些。



在张元吴昊(另一位与张元经历相似者)的努力下,西夏的实力大为增长。在好水川之战中,西夏运用谋略,斩杀宋军一万余人。这是西夏真正崛起为独立政权的开端,也是宋夏全面战争的开端。

正史中对张元的记载并不多,但根据已有史料记载,此人的结局并不是很好。最后郁郁而终。

张元的所作所为,让宋朝领略了落第秀才的可怕之处,为了防止再出现这种不第之人投降帝国然后回来报复的情况发生,宋朝政府在此事后不久即给不第书生提供了相当不错的待遇。


庭州行者


科举制在宋朝迎来真正的兴盛期,大量贫寒子弟通过考试入仕,甚至封侯拜相,堪称人生赢家。然而有得意者,便有失意者,由于录取名额有限,在考试中被淘汰者极多。在这些科场的失意人中,有两人因屡试不中,最终竟愤而投靠西夏,并帮助敌国屡屡入侵中原,堪称宋朝的心腹大患。这两个人,便是张元、吴昊。


张元本姓张,名不详,原是北宋永兴路华阴县人,年轻时好读书、喜任侠,常以意气风流自诩,与吴姓同学关系极好。张、吴二人自诩有廊庙之才,然而在科场上却连番名落孙山,连出仕的资格都没有,在蹉跎多年、伤心绝望之余,最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投靠西夏王李元昊。



张、吴潜入西夏后,为迅速引起轰动效应,便借助李元昊的名讳,分别改名为张元、吴昊,并在酒店的墙壁上提下“张元、吴昊来饮此楼”等字,故意等待官差的抓捕。李元昊见到二人后,便愤怒地质问他们为何不避讳,张元、吴昊却说:“大王连自己姓什么都不在意,又何必在乎名字呢?”(李元昊本姓拓跋,其先人曾先后接受唐、宋皇帝所赐的国姓)。


既入国,二人自念不出奇无以动听,各更其名,相与诣酒肆,剧饮终日,引笔书壁曰“张元、吴昊饮此”。逻者执之,元昊责以入国问讳义,二人大言曰:“姓尚未理会,乃理会名耶?”...闻言竦然,异而释之,日尊宠用事。见《西夏书事·卷十四》。


李元昊欣赏张元、吴昊的勇气,便与之交谈,在发现两人是大才后,便提拔他们做官。张元、吴昊感激于李元昊的知遇之恩,便竭尽全力地辅佐他跟宋朝交战,所建功勋极多,尤以张元为甚(此后,吴昊的事迹不见于史书中)。不久(1038年),李元昊称帝(更名为嵬名曩宵),并拜张元为中书令(宰相)。



曩宵称帝的消息传至宋朝,宋仁宗勃然大怒,为惩罚他的僭越之举,便下诏削除其官爵、停止互市,并在边境屯驻重兵,由此导致双方矛盾愈趋激化。曩宵为破解困局,便在张元的建议下,率主力入侵宋朝的泾原路,并在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北)设伏围歼万余名宋兵,令宋廷无比震惊,时在1041年。


好水川之战后,在张元的极力主张下,曩宵派兵进犯渭州,并伺机攻取长安。然而夏军深入渭州后,却遭到宋朝原州知州景泰的顽强阻击,几乎全军覆灭。战事的失利让曩宵无比震惊,加上宋朝实行的封锁政策又让西夏经济凋敝,无奈之下,只好跟宋朝进行议和。但对于此,张元却持强烈反对意见,由此渐被曩宵疏远。



1044年,宋朝与西夏达成“庆历和议”,规定曩宵取消帝号并向宋朝称臣、奉正朔,由宋朝册封其为“夏国主”(实际上在国内仍自称皇帝)。作为交换条件,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并在边境设立榷场,恢复双边贸易。和议达成后,两国间的战争正式结束,进入相对和平的局面。


和议的达成对宋朝、西夏来讲均是好事,但对于野心家张元来讲,却意味着梦想的破灭。因为在他心中,一直还期望曩宵能攻取中原,做全中国的皇帝,而他也可借此名垂青史。如今,这一切全成梦幻泡影。就在和议达成的同年,张元郁郁而终,临终前整日对着天空喃喃自语,迹类疯癫。



元至夏不二年,官至太师、中书令。国有征伐,辄参机密。常劝元昊取陕右地,据关辅形胜,东向而争,更结契丹兵,时窥河北,使中国一身二疾,势难支矣。既元昊议和,争之不听,及与契丹构兵,知所志不就,终日对天咄咄,未几,疽发背死。见《西夏书事·卷十七》。


张元、吴昊因为屡试不第,竟然叛宋降夏,祸害中原多年,令宋朝君臣愤怒、震撼之余,也不得不从其中汲取教训。等到嘉佑二年(1057年),宋朝在科举制度上做出重大改革,规定在殿试中不再采取“末位淘汰制”,即使成绩极差者,也授予“同进士出身”,以尽量避免再出现文人叛逃为敌所用之事。如此一来,天下读书人受惠极大。



旧制,殿试皆有黜落,临时取旨,或三人取一,或二人取一,或三人取二,故有累经省试取中而摈弃于殿试者,自张元以积忿降元昊,为中国患,朝廷始囚其家属,未几复纵之。于是群臣建议,归咎于殿试。嘉佑二年,诏进士与殿试者皆不黜落。是一畔逆之士子,为天下后世士子无穷之利也。见《燕翼诒谋录·卷五》。


史料来源:《宋史》、《西夏书事》、《续资治通鉴》、《燕翼诒谋录》


文史砖家


这个人原名叫什么历史没有记载,出身年月日不详,只记载他后来改名叫张元,陕西华阴一介书生自负其才,高清、狂放屡试不第,投奔了西夏,得到了重用。“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就出自此人之手笔。张元叛逃西夏,屡献计谋之策:元昊攻宋的许多谋略都是张元提出的,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使数十万宋将士阵亡,都有张元参谋赞画之功。元昊那句“朕当亲临渭水,直据长安”的豪气干云的通告,也出自张元的手笔。庆历三年(1043年)元昊与宋朝和谈时,张元坚决反对和谈。真的不知道为何如此仇视宋国呢?你叛国投敌,宋国还优待你家属,保送你到身边一家团圆,不知图报也就罢了,还恩将仇报。后来,张元渐渐不被李元昊信任,气急攻心而造成背痈死去。





领略非洲风情


宋朝落第举子叛逃西夏并成中原大患,此人是谁?最终结局如何?

说到此人,还真让人佩服。年少时空手能够搏杀大蛟。其才华曾被沈括、洪迈及岳柯乃至毛泽东称颂。又因其恃才傲物吃过官员的大板,甚至于叛宋投夏。投奔前,特意在经过项羽庙前,高歌三天痛哭不止,在临行之前,又将一块大石头搬到大道上作诗言志飘然而去,使得镇边诸将追赶不及。这样一位传奇人物究竟是谁呢?让我为您细细说来。

《宋史》中记载:“华阴人张元走夏州,为元昊谋臣” 所以此人便是张元。 又有记载:“华州有二生张、吴者,俱困场屋,薄游不得志,闻元昊有意窥中国,遂叛往,耻于自媒,到处题诗。元昊闻而怪之,招致与语,元昊问他们为何触犯其名讳?又为何进入夏境?二人大声说:“姓尚未理会,乃理会名耶?”元昊大悦,日尊宠用事,凡夏国立国规模,入寇方略,多二人教之。”

意思是说,华阴人张元由于时运不济,总是被宋朝科举差额选拔制淘汰。几次后,便失去对宋科举、甚至官场制度失去热情,想另投出路。与好友吴昊(真名不详,原姓胡)听说元昊立志攻打北宋。于是来到西夏,二人在一家酒馆里,终日饮酒,并用笔在墙壁上写下:“张元吴昊来饮此楼”。李元昊问他为什么不改名避讳。其傲然说,“就连姓也不要了,还管什么名讳!”元昊听后非常惊奇,就释放了他们,并且委以重任。

在得到李元昊的信任后,张元发挥自己独特的才能。

根据清人吴广成的《西夏书事》记载:“国有征伐,辄参机密,常劝元昊取陕右地,据关辅形胜,东向而争,更结契丹兵,时窥河北,使中国(宋朝)一身二疾,势难支矣!”

张元在帮助西夏立国的同时,出于对宋的不满,其对外政策极力主张对抗宋朝。不仅支持元昊叛宋自立,还亲自参与规划入侵宋朝的总方略。

后李元昊因国力有限,与宋实行议和策略,共同对付北辽,这让张元十分不爽。常对天感叹,发出“咄咄”声,最后疽发背而死。


笑傲江湖149553812


西夏国相张元。

张元原为宋人,因累试不第,叛宋投夏。

李元昊称帝后,张元被任命为中书令,和李元昊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西夏国力由此增强。

庆历二年,宋伐西夏,张元在好水川战役中辅佐李元昊,去宋军采取诱敌深入,大破宋军。

张元为西夏政权的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后任西夏国相。

随着西夏政权的稳定,李元昊逐渐疏远张元。最终张元郁郁而终。


五味社


宋朝被当代学者视为经济高度发达,文化繁荣,其开国太祖赵匡胤,曾立誓言“谏官无罪”。实行文官治理国家,有“士大夫治国”之说。但在如此重视读书人的朝代,也有漏网之鱼,且这个落第举子逃到别国后,穷其一生智谋来帮助对方立国,且对抗宋国。

这个读书人就是张元,其祖籍陕西华阴,出生年月不考,真实姓名历史也无记载。年少时常随身带铁笛,出游吹笛而行,曾因空手搏杀大蛟闻名江湖。这使得其行走江湖时,诸州群盗闻其笛声而避之不及。但其有文才,早年也想读书致仕,但时运不济,每到面试时,总是被宋朝科举差额选拔制淘汰。几次后,便失去对宋科举、甚至官场制度热情,想另投出路。

文既不成,便想通过武力求取功名。当时正值西北党项人崛起,时时骚扰宋的边境。其便前往镇边诸将领各处毛遂自荐,可惜没受到重用。

于是想投奔西夏,投奔前,特意在经过项羽庙前,高歌三天,然后痛哭不止,与另外一位郁郁不得志的吴生,一同出关投奔西夏。临行之前,他将一块大石头搬到大道上,作诗言志,然后飘然而去,镇边诸将追赶不及。

到西夏国之后,其和吴生自称张元、吴昊,故意犯西夏国主李元昊名讳。士兵把他们抓到李元昊面前,李元昊问他为什么不改名避讳。其傲然说,“就连姓也不要了,还管什么名讳!”

当时李元昊还在用北宋赐的“赵”姓,听了他的话,立刻改容尊其为上宾,自此其改名张元。其与吴昊遂留在西夏,帮助西夏仿效宋朝建立国家制度,其最终官至相国。

在帮助西夏立国的同时,出于对宋的不满,其对外政策极力主张对抗宋朝。不仅支持元昊叛宋自立,还亲自参与规划入侵宋朝的总方略。《西夏书事》记载:国有征伐,辄参机密,常劝元昊取陕右地,据关辅形胜,东向而争,更结契丹兵,时窥河北,使中国(宋朝)一身二疾,势难支矣!

其在宋时,曾向名将韩琦求职,韩琦和他交谈颇为投契,但却最终没用他。当西夏在好水川大战中,大败韩琦等人率领的宋军时,张元不禁在当地寺庙的一棵大树上题诗讥讽韩琦,并故意署名: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张元随从大驾至此。

后李元昊因国力有限,与宋实行议和策略,共同对付北辽,这让张元十分不爽。常对天感叹,发出“咄咄”声,最后疽发背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