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在中國文明進程中不過60年,為何卻被後世如此津津樂道?你怎麼看?

司馬賴氏


三國在中國歷史地位就有這麼高嗎?

為什麼三國時期,獨獨是三國時期,在我國的歷史上有如此的影響?就一部三國演義使然?中國歷史中亂世太多了全沒三國的典故我們耳熟能詳。而且似乎每個歷史人物都有一段故事。



想了一下,結合網友的觀點,如下理由:

1 深遠的影響

三國的格局及其之間的對立聯合對後來中國歷史的演變影響很大,所以三國在中國歷史上佔有較為突出的地位。

三國時期,蜀漢和東吳受魏國的逼迫,向西、南、東擴張,也帶動了中原文化的擴張,這無形中是有利於中國發展的。

春秋時期漢民族還未從文化上統一。南方的楚聯盟尚不屬於炎黃華夏體系,是標準的蠻夷。秦自己是就是“戎”的出身,不過他反而比楚先加入華夏集團。

漢以後直到今天,炎黃華夏一直是中國立國的文化之本。所以本身在文化上就處於主導的地位



2 靠文學作品使然

個人以為顯然不是。蓋因三國演義和其他演義平話相比,他是相當接近於正史的。基本都按著正史的脈絡來寫的。這一點和其他平話:說唐、說岳、水滸有明顯的差別。所以我個人以為3國之所以吸引人,主要靠的是歷史本身的魅力,演義中的藝術誇大與神話成分反倒不是那麼有味道。



3 英雄主義的抬頭與統治者的鼓吹

漢朝正是中華民族的強盛和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時期。” 劉邦時期壓不過項羽,劉徹雖強,卻遭史謗,英雄主義的第一次真正抬頭,就是三國。

此前的春秋戰國秦,因漢文化還未定型,思想上未統一,雖有勇士,上不到3國英雄的高度。

又:董卓造亂,給割據者和用武者堂堂正正師出有名的機會,使其在道德審美上的高度也達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水平。

特別適合於被傳誦。歐洲之史詩,即國人之3國也。後世的君王們沒有多對春秋戰國做更多宣傳和吹捧,我以為主要是這個原因。所以君王們吹捧基於漢文明的英雄主義,首選3國,後世N多朝代,也只有大唐,和南宋岳飛比較傑出。



大家必須明白 ,三國真正火起來的時候是唐朝 真正之前可與之相比的 不是五代十國 不是魏晉,是春秋戰國 他們之間的對比 讓無數人產生疑問 為什麼揚春秋戰火卻更贊三國。太多深層次的原因,他已成為一個熱門的歷史現象。本人才疏學淺,大家可以在評論區暢聊起來!


九生趣事


三國為什麼會被後世津津樂道?

這段歷史的特殊性有這麼幾點

歷史上在這段歷史上有著太多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比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都是載入歷史史冊的著名戰役,就讓後世的文人墨客有了很好的文學創作題材。

羅貫中,我們這代人很多多三國這段歷史的認識都是來自他的三國演義,所以一部好的流世鉅作,也會讓這段歷史為後世人所追捧。

這段歷史形成的底層邏輯,自秦漢統一以來,第一次的長時間的分裂割據局面。

在秦漢時期成長壯大起來的一個群體,地方豪族,也就是世家大族,他們在經濟實力越來越強的情況下就需要在政治權利上得到更多的話語權,而以魏蜀吳為代表的寒族,還有當時的皇帝,宦官,外戚等等各個階層都需要重新整合,所以天下大亂是遲早的事,而亂的目的也就是為了去尋找一個讓各個階層都能平衡的政治統治策略,所以北方中原的曹操,西川巴蜀的劉備,江東平原的孫權都非常有地域性的統治,為以後得歷史演變提供了很多的參照。

所以歷史上很多朝代每每提到這段歷史,記載描述上都有不同的方向,有尊劉貶曹的,有尊曹貶劉的,還有都不認可他們的,都是利用對這段歷史的評價來表明自己時代的立場。

我是唐不三不四藏,一個歷史愛好者,喜歡可以關注我一起探討歷史,個人觀點,多有疏漏,還望斧正。




唐不三不四藏


嘴上,我們談的是三國;心裡,我們談的是自己。



一、羅貫中《三國演義》的貢獻。史學研究本來是精英階層的“專利”,與世俗文化有著天然的隔閡和距離。普通大眾主要通過“說書”、“戲曲”等方式,對各種歷史情節不斷進行演繹、傳播,瞭解的都是一些碎片化的歷史。所以,後世有許多被演繹的故事,比如:潘美本是功勳卓著的宋初名將,結果成了奸臣;蘇定方乃赫赫有名的大唐名將,結果也成了奸臣,這就是市井演繹的結果。《三國志》太正,老百姓不喜歡,但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不是正史、是小說,普通大眾都能讀的懂,就像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孫皓暉的《大秦帝國》一樣,讓本來對歷史有著敬畏感和距離感的普通大眾能夠置身其中,淋漓酣暢的讀歷史,架起了普通大眾熟讀歷史的橋樑。僅僅能讀懂還不夠,關鍵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還太好,屬四大名著,有極高的文學價值。歷史小說多了去了,但有幾本歷史小說能比的上《三國演義》的水平,開篇一句“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就征服了無數讀者的心,稱得上是“前無古人,至少到目前為止依然後無來者”的鴻篇鉅著,其擁有的“粉絲量”恐怕大到驚人。



二、影視劇和遊戲的傳播力量。僅僅靠《三國演義》,三國故事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了。但還不夠,除了古代的各種戲曲外,現代影視技術繼續傳播三國故事。比如:《三國演義》、《新三國》、《品三國》等影視節目,《三國群英傳》、《三國無雙》、《三國志》等遊戲,這些貼近普通大眾的傳播手段,讓三國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必學科目”。即使完全不懂歷史的人,也都能說上幾個耳熟能詳的三國人物,講上幾段三國故事。三國這段歷史不再是精英階層的“專利”,而是普通大眾唯一能、也願意津津樂道的歷史片段。每一個普通大眾都結合自己所熟知和理解的三國故事進行各種演繹,把三國變成了一種大眾文化。

三、三國文化的普世價值。三國這段歷史,沒有固定的主導價值,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每一個普通人幾乎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臉譜”,有人喜歡奸詐的曹操、有人喜歡仁義的劉備、有人喜歡智慧的諸葛亮、有人喜歡忠武的關羽、有人喜歡儒雅的周瑜、有人喜歡隱忍的司馬懿。在這個世界裡,沒有好人壞人之分,大家看到的是謀略的碰撞和智慧的較量;在達成平衡的天下三分中,沒有誰是英明神武的,沒有哪一方勢力是一家獨大的,孫權夷陵之戰打敗劉備,立即要遣使求和,防備曹魏“黃雀在後”。這個世界充滿權謀、奸計、自私,但也充滿忠義、智慧、奮爭,如:桃園結義、三顧茅廬、青梅煮酒論英雄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濃縮版、現實版。赤壁之戰前,我們或許還能看到在諸侯兼併過程中,一些諸侯犯下低級錯誤導致自己最後身死國滅。但從赤壁之戰開始,我們發現每一次較量都是高手過招,看不到明顯的失誤。到後三國時代,我們發現,諸葛亮也扶不起劉阿斗,曹操祖孫三代都熬不死司馬懿,又感覺人生如三國一樣,奮爭與努力的背後,還有不盡的無奈。從此,三國不再是三國,而“演義”成了一種文化,成了一種植根到我們每一個人骨子裡的文化。

嘴上,我們談的是三國;心裡,我們談的是自己。


笑傲江湖149553812


首先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亂世出英雄,同時又是一個天下合久比分的年代,在分合的爭奪上體現了令人讚歎的智慧。有曹操這樣的一代梟雄,由弱變強,可愛的一面,殘酷的一面,不為人知的一面也讓後人對這個已故徵西大將軍到曹侯充滿了想象空間;有關羽這樣義薄雲天,有張飛這樣魯莽而不失可愛卻又在嚴顏身上提現了智慧;還有趙雲這樣完美形象,經過三國演義的文學加工更讓後人推崇備至;還有諸葛亮等等數不盡的形象都讓這段故事充滿了色彩,引人入勝。同時大量的計謀體現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人文智慧,人心叵測與爾虞我詐也顯得讓後人多了一分處世哲學,豐滿立體的史詩畫卷波瀾壯闊地展現在人們眼前,這樣的三國怎能不讓人由衷喜歡呢?


CompleteCosmos


因為世界越亂 人的潛力越大 三國恰好是最亂的時代,所以是最精彩的,而曹操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可以說曹操是一個不是皇帝卻勝於所有皇帝的人物,有這樣一個人物在的時代,這時代怎能不精彩。


2020年的PDD


三國時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年代,整個文化發展是非常好的,如建安七子和曹氏父子的文采就非常能代表當時的成就,另外各方在爭奪天下之間的鬥爭可以說是精彩絕倫,加上三國演義這本小說的渲染,更增加了三國時期各方勢力之間爭奇鬥豔,爾虞我詐。名將和謀士數不勝數。讓後世人看一直回味無窮。


歐陽落雨


三國,就是儒家思想經典,有人物,有場景,有故事,有演繹,只有在社會,官場實踐就可以了。儒家思想是文明進步嗎?不錯孔聖人,教育開了先河,並不是,他理論是代表進步的。儒家思想,有奴性,沒有血性。中華文化,最恨就是漢奸,深入國人血液裡去了。為什麼那麼反感儒家思想,就是迫著人去做漢奸。讓人敬畏權威,強權,那這個社會還有希望嗎?權威,科學技術發展進程中,不敢挑戰權威。強權,社會發展進程中,只有強權,沒有公平,公正可言,那社會還有進步嗎?其實商鞅變法,法律思維,才是社會最大進步,社會最大文明!


鳳凰231960427


一個亂世,各種智慧、武力在大比拼,形成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另外,尋求統一和道義,也合乎中國人普遍的價值觀。


新華通迅


三國時期的混亂,造就人才輩出的年代,各個領域的風雲人物,各領風騷,卻又相互制衡,彼此間縱橫交錯,呂布的勇猛,關二爺忠肝義膽,曹操的梟雄才略,諸葛亮運籌帷幄,貂蟬敗月之容,各個均為經典


風凜雨山


首先是三國時代的精彩如同當初的戰國七雄!世家門閥之中人才輩出,生產力的發展使得各種奇謀妙計層出不窮,使得歷史發展節奏之快遠超戰國之時!

三國時代也是世家門閥政治發展到高峰期的最後表現時期,各方門閥中的人才以三國為舞臺競相鬥豔,留下的智慧結晶為後世之模本。有趣的是三國之主的出身都非十分顯赫。

三國之亂也是未來五胡亂華的開端,多難興邦,沒有三國耗盡中原元氣也沒有後來的五胡南下,漢族最終走向中華民族!由此可見當年秦始皇平六國後北拒匈奴的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