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被争执一千多年,到底可不可行?

用户58665399105


不妨先来看看魏延的计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简单来说,他主张放弃常规的从西向东,慢慢攻取城池的战略,而由他带领五千精兵,只带少量粮食,穿越子午谷,奇兵直接攻打长安。


之所以提出如此的建议,魏延显然也是经过判断的。他的依据是:1、守长安的是夏侯渊之子夏侯楙,这人胆怯无谋,而长安城守备又不足。非常容易攻取。2、长安的粮食储备,足够维持魏延他们胜利之后进行坚守。3、魏国的救兵从东面赶来,至少要二十多天,而这时诸葛亮的主力也已经从斜谷赶来了。


基于以上考虑,长安在魏延眼里是唾手可得的,而且一旦长安拿下,长安西面的地方必然闻风而降。


但从事后的一些迹象来看,这个计划的确是充满了风险的。首先,夏侯楙的性格,只是魏延的主观判断。第二,攻城的难易是很难判断的,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攻打陈仓,陈仓只有几千守卫,但昼夜相攻二十多天都没有拿下。这就是兵家所说的,「用兵之术,攻城最下」。第三,魏国救兵的支援时间,魏延估计的也未必准确。因为后面诸葛亮让赵云佯攻郿县,魏国很快就让曹真调集了周边的军队驻防。第四,即使拿下长安,一旦诸葛亮的主力被沿途的魏军拦截,则长安将受左右的夹攻,仍然无法保有。派出的奇兵也将陷入绝境,毫无退路。


一个计划有那么多不可测的风险,性格谨慎的诸葛亮是断然不会把五千兵力丢进死地的。


所以他采取了让赵云、邓芝佯攻郿县吸引对方主力,而自己亲率大军西取天水等地的战略。从西向东,稳扎稳打,徐徐图之,才符合诸葛亮的战术思想,这从他北伐之前,先平定南中,从从他出师前,上表给刘禅事无巨细安排得妥妥帖帖就可以知道。


事实上,赵云和邓芝的疑兵也吃了败仗,足见魏国调集到郿县的军队,行军既快,战斗力也不弱。一旦魏延攻取长安,这支军队是可以很快地前往救援,对魏延进行反包围的。


相比较而言,诸葛亮的战略稳妥许多,他把魏国兵力吸引到郿县,所以天水附近一来无准备,二来守卫不足,以至于汉军主力一到,纷纷举城投降。若不是马谡在街亭的败仗,这一次北伐本来可以有更大的收获。


东土大唐三俗和尚


诸葛亮一出祁山,魏延建议出兵子午谷,此事演义史书均有记载,那就是确有其事。演义可以说是史实的夸张,但不可能改变基本史实。从历史上看,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建议,第一次北伐也失败了,现在我们就分析下,奔袭子午谷的可行性。

据史料记载,天下九州,魏国独得六州,蜀国仅有益州一州之地。魏国人口近500万,蜀国仅有110万,双方实力差距巨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中原农业生产的恢复,双方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俗话说:一力降十会。在绝对的优势面前,智谋的作用并不是很大。

魏延计划可以速战速决,在短时间内成功,而后可以分散一部分兵力坚守险要的潼关、武关、蒲坂津黄河渡口等地,确保关中的安全,而且可以防止魏军主力的快速增援。由于魏国陇右和河西地区兵力不多而且分散,完全可以在随后用步步蚕食之法加以各个击破。

还有一点,攻下汉朝旧都长安,这对以兴复汉室为最终目标的蜀军的士气是一种莫大的鼓舞,这对于国力弱小、兵力不足的蜀国来说,是颇为理想的。

诸葛亮最终没有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诸葛亮自知“曹魏非速亡之国,蜀汉非进取之地”,因此数兴北伐,实乃“以攻为守”,万不可置蜀军于险地。问题是,奇袭子午谷,风险究竟有多大?

必须知道,欲达成“子午谷奇谋”,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而且一个都不能少:

第一、魏延率军从褒中出发,循秦岭东行进入子午谷,经子午谷到长安,十日抵达。在这个行程中,不允许发生任何意外情况;

第二、曹魏长安守将夏侯楙得知魏延军突然到来时,必须要弃城逃跑,不得作任何抵抗;

第三、夏侯楙逃跑时,必须留下大批可供蜀军食用的粮草辎重,不能运走或焚毁;

第四、曹魏军的增援部队只能在20天后才赶到长安,不得提前到达;而诸葛亮大军从斜谷出发,必须在20天内赶到长安,增援魏延。

因此,这几乎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计划!魏延的这个战略意图是雄心勃勃的,但韩信故事不是那么好学的。

世易时移,刘邦韩信当年能夺取关中,是因为项羽远在徐州彭城,而且正在和齐国田荣作战,无法抽身入关救援。而曹魏政治中心就在洛阳,南阳宛城也有重兵驻屯。蜀汉北进关中道路艰险,补给困难。

魏延的方案,两路军队分处相隔数百里的秦岭谷道,要做到完美协同,即使是在二十世纪的通讯条件都很难做到,更何况三国时代,所以跟本没有实现的可能。

更何况,诸葛亮的对魏作战方略是“以攻为守”,他要在伐魏的同时尽量保存蜀军主力。

据统计,在后三国,蜀汉全国的常规作战部队只有十万左右。拿一万人给魏延去冒险,岂不是自毁长城?当考虑到这些实际问题,相信一般人也会放弃“奇袭子午谷”的幻想,以诸葛亮之谨慎稳重,又怎么可能同意这种计划呢?


刀墓手札


先放图,再讨论 子午谷偷袭的战略计划是魏延亲自率领万余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当然也有记载是率兵五千,负粮五千)。

先吐槽下, 我看了下许多人貌似都有点常识性的错误,曹魏的都城是在洛阳(右上侧),距汉中800多里,不是在长安。魏延拿下长安和潼关是为了以此为根据地再图洛阳,那些说什么拿下长安曹魏群龙无首,效仿朱棣靖难之战直攻首都的是有多不负责任。。。。

子午谷四面皆山,中伏即败,而且天气多变难以观测。历史上兵出子午谷的人很多:曹真(历史上的曹真很有能耐)攻蜀就走的子午谷,下了几十天大雨被迫撤退;晋桓温派遣司马勋自汉中出子午谷,结果未出谷就被苻雄率领的前秦军队击败;明将孙传庭对抗农民起义军闯王高迎祥,高迎祥准备出四川至陕西,走的就是子午谷,孙传庭以新招募4个月的新兵(2万人)伏击高迎祥主力(5万人),高迎祥部基本被歼灭,本人受伤被俘。可以看出走子午谷的全部失败了,要知道秦岭六道,子午为王,子午谷是穿越秦岭去往西南及周边地区的道路的六条古道中,唯一一座多次被人谋划偷渡、但却从来没有成功过的险峻要塞。

那么子午谷奇谋到底有没有什么用处?个人感觉没用。诸葛亮伐魏一共才10万余人,1万精兵真的有点多,而且道路险峻过程着实危险。就算夏侯楙真的没能力,长安没一个人在子午谷布防,魏延把长安攻下来了,又有什么用处。1万人攻下了长安四面受敌还能守住吗,就算守住了诸葛亮在斜谷赶得过去吗,就算赶过去了,诸葛亮将在长安与魏国主力决战。深入敌境,后路一被切断你怎么办。现在荆州已经不是你的了,补给线只有从秦岭出,很容易被切断,看看街亭。街亭一失诸葛亮只有跑,就是一怕被炒后路,二是补给线被切。奇袭子午谷费力不讨好,所以历代战略家都不看好这玩意。


断120842556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被争执一千多年,当然是可行的!


由上图可以看出,蓝色虚线就是魏延所设想的子午谷奇谋的路线。这条路线完美的避开了魏军的防守,同时便于行军。按照这条路线的设计,蜀军非常有可能像韩信一样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魏延当时也建议诸葛亮可以多点出击,吸引魏军各路防守人马。这样,魏延虽然率领的军队只有1万人,但是用兵之道就在于出其不意。一旦,魏延能够以出乎意料的方式攻到长安,那么一定会使得魏国国君和大臣们方寸大乱。恰恰长安守将也是比较懦弱的夏侯驸马。甚至还可能会出现,魏国君臣逃离长安的事件。这时候,诸葛亮自然可以采取围点打援的策略。比如从魏军勤王的路线上,选择一些必经之路进行伏击,最终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方面邓艾偷渡平阴只剩下2000兵丁也可以逼迫蜀军投降就可以看出来。因此,这个方法当时如果诸葛亮采纳了,一定会完全打乱魏军的部署,尤其是如果能够占领长安,使得魏军的老巢被拿下。最后必然会使得一心匡扶汉室的蜀国君臣士气大振。要知道,世界上很多战争的关键就是个别战役的胜利。而在此过程中,很多网友担心的粮草问题,实际上魏军根本不可能在自己的首都放火。其他的那些理由也非常可笑。比如这样的做法,不如诸葛亮的战略稳妥等等。实际上蜀国要想灭掉魏国,就如同一个没有多少赌本的赌徒,想要赢钱,只能瞅准机会all in。指望稳妥的投注,来成为赌王,这完全不可能。事实也证明诸葛亮直到其去世,也没有对魏国占有优势。最终,姜维虽然打仗很厉害,但是最后在没打赢的情况下,却被邓艾抄了后路,变成了丧家之犬!


地震博士


多说无益。先来看看子午谷的大致路线和地图:

经过的县市(从南到北):石泉县——安康市——旬阳县——镇安县——柞水县——西安市长安区。全长294公里,符合记载的子午谷600里的记载。全路线中只有约12公里是没有河流连通,其余588公里都都河流,可以用来运送粮食,但估计只能运送几万人的粮饷,再多也无法办到了。

从南向北,水路很长,基本上达到80%以上的水路运送。从北到南,水路很短。


比较韩信、诸葛亮二人的路线

韩信攻打关中出的是陈仓道,但刘邦入汉中时所烧的和后来所修的应该是子午谷这条路——因为刘邦是从咸阳去汉中的,应该是走这条路,可不能跑去郿县或者陈仓才南下汉中。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看起来是一个非常高明的策略。但一旦结合当时关中的形势,你就会觉得——刘邦暗度陈仓是现实需要

1、当时咸阳城已经被项羽烧毁,如果走子午谷攻打关中,刘邦要那一片咸阳废墟做什么——不能驻军,不能屯粮。

2、关中分为三国:章邯的雍国,都城在废丘(今天陕西兴平市);司马欣的塞国,都城在栎阳,今天西安市东北;董翳的翟国,都城在高奴,在秦上郡地方。

雍国和塞国的都城都在咸阳附近,如果刘邦直接走子午谷攻打,就会同时遭到两国的同时攻打,形势非常不利。相反,走陈仓道,只攻打雍国,而且是西部薄弱地方,很容易站稳脚跟


诸葛亮攻打关中原本的计划,在隆中对就已经计划好了:

从汉中沿着汉水西出,攻打凉州——秦国发迹的地方——再像秦国占领关中一样,慢慢从秦中步步为营的占领关中,最后到达长安。

在经历几次失败后,诸葛亮改为从褒斜道出发攻打关中中部。诸葛亮选择这条路最大的原因是——褒斜道前线有河流相连,对于蜀汉军队粮饷的运输非常有利。相比陈仓道和子午谷没有全程的水路,这就是褒斜道最大的优势。

全程水路运送粮草,这对于蜀国北伐的压力可谓是大大的减少。


魏延的子午谷路线能够成功

魏延是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提出子午谷突袭策略的。但诸葛亮在隆中对时就已经规划好了从凉州攻打关中的计划。这是诸葛亮拒绝魏延子午谷突袭策略的根本原因!

因为在诸葛亮攻打凉州的情况下,魏延的子午谷突袭策略实在无法形成呼应,二者距离太远。

如果诸葛亮一打算就是从褒斜道攻打关中,那魏延的子午谷突袭策略就可以达到彼此呼应,从而达到牵制魏军的效果。

魏延在子午谷突袭,让魏军集中防守长安;诸葛亮中规中矩从褒斜道以主力攻打眉县等关中地方,在关中实行屯田等方式站稳脚跟,最终完成北伐。

现在来看魏延子午谷突袭谋略:

《魏略》:


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由此可知魏延子午谷突袭策略是:

1、魏延出军自带粮草,不要后勤支援,轻装简出:“精兵五千,负粮五千”;

2、到达长安后有地方补充粮草:“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

3、从斜谷到长安所需路程为20多天,魏延1万兵马可以支持20日等到诸葛亮大军从斜谷赶来长安回军:“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

因此,魏延的子午谷奇袭的关键在于魏延子午谷和诸葛亮斜谷两路军打配合,一举而攻下长安,占领整个关中和凉州地区。


最后总结:

如果单从魏延的子午谷突袭策略来看,成功还是失败,机率都是50%,一半对一半。但如果从诸葛亮出斜谷、魏延出子午谷相互配合来看,即便魏延被击败,诸葛亮还是可以占领眉县等地方,为蜀汉在关中打出一片根据地。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子午谷奇谋,是三国时期的一段悬案,他说的是:

在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率军从汉中出发,伐曹魏,必须翻过秦岭,翻过秦岭有三条路,东边的一条叫子午谷,终点在什么地方呢?长安。中间的一条叫驻谷,终点在什么地方呢?在武功。第三条路在斜谷,终点在什么地方呢?在陈仓。

诸葛亮带领大军从正面出发,走斜谷,吸引魏军主力。魏延提出带领独自带领一队一万人的人马,五千精兵,五千人运送粮食。而魏延带着这支人马,走子午谷北上,到长安

长安是谁在守着呢?曹操的女婿夏侯楙。夏侯楙是年少,没有什么领兵经验,纵垮子弟,没有上过战场,打仗不行,如果夏侯楙发现末将的军队从天而降,肯定吓得屁滚尿流,弃城而逃,末将拿下长安,丞相带着大军从斜谷北上,两军会合,咸阳以西,可以一举拿下。诸葛亮不听,设有采纳魏延的这个计策,这个就叫做“子午谷奇谋”

《三国志》注引《魏略》记载: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子午谷奇谋”是三国历史上一桩悬案,

一派支持的,认为这是为数不多的机会,完全可以打曹魏一个措手不及。你把长安、咸阳以西都攻占了,“还于旧都”,就有了机会。

另一派意见认为诸葛亮是对的,因为魏延的这个计策,风险太大了。

军事上有一定的可行性,奇袭之,还是有机会搞一下的嘛,但是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战争又是政治的延续,不妨从政治上考虑,那么,政治主张又是什么呢?出师表有写到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口号喊得响,那么有没有机会呢?答案请看

隆中对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在刘备故去以后,诸葛亮派人与孙权重修就好,来自东面孙权的压力是很小的,还要再看天下大势,等待时机,两路出兵,一路刘备亲自率领带出秦川,另一路荆州,命一上将军攻打宛、洛,有这个条件吗?也没有!刘备已故,五虎上将者其三。其余大将战死的战死,投降的投降。

一,曹魏非速亡之国。

二,点益州非进取之地。益州这个地方的特点是什么呢?易守难攻。周边是崇山峻岭,中间是成都,四季常青,沃野千里,物产丰富,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诸葛亮的北伐其实是不可能成功的,诸葛亮自己清楚吗?诸葛亮个聪明的人啊,如何会不清楚呢?

既然清楚,那为什么还要不断地北伐呢?

读一读诸葛亮的《出师表》,开篇就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姐,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认为蜀汉政权正处在危急存亡之秋

是外部吗?曹魏的威胁?自从赤壁之战以后,后来灭蜀之前,曹魏可从来设有主动进攻过刘备和蜀汉,那个时候曹魏老打孙权的,相反,刘备征汉中,关羽围襄奕,诸葛出祁山,都是你刘备集团、蜀汉政权屡屡桃衅,怎么能说威胁来自北方呢?

再看看东边有威胁吗?夷陵之战以后,吴蜀两国就队复了盟好,威胁既不来自北方,也不来自东方

那么让诸葛亮感到不安的威胁在哪里呢?只有一个地方,内部

第一点:在这样的清况下,他就只有采取这样的政策,对外发动战争。战争对于转移注意力,加强凝聚力,镇压反对派都是很有利的。

第二点:主动出击,寻找机会

把诸葛亮北伐的原因锁定为四个字,就是“以攻为守”。

在政治上,我们可以算出这么一笔账:

一方面首先我可以守住自己。

另一方面,万一在进攻的过程中有个机会呢?那么就可以搞他一下喽!,他并不符合诸亮的政治主张,但是诸葛亮同时高举“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政治主张,同是又不能真正的,阐明现实情况,需要魏延这样的坚定不移的抗曹分子。

在一方面,出塞带了十万大军,这是蜀国的全部军力,是命根子,容不得半点马虎。

所以,诸葛亮才否定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也有历史上的一桩悬案。


历史的探寻者


诸葛亮是政治家,魏延是个军人,政治家的高度不是一个军人能够达到的,政治家考虑问题有自己的逻辑。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被争执一千多年,现在可以明确的告诉你,不可行,不可行,不可行,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诸葛亮绝对不会同意这样的计划,为什么呢?大家争执这个计划都在说这个计划的可行性,可是却从来没有站在诸葛亮的角度来考虑一下,诸葛亮为什么会反对魏延,只要真正明白了诸葛亮的理由,就能明白魏延的计划是完全不可行的。

对诸葛亮的介绍,百度百科是这样的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对于文学书法发明家大家可能很陌生,甚至会有写争议,但对于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肯定是没有任何疑问的,没错真相就隐藏在历史的细节里,诸葛亮的第一称谓是政治家,这就意味着作为一名政治家,诸葛亮考虑事情肯定首先要从政治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诸葛亮凭什么可以骂死王朗,就凭刘备以汉室宗亲自居,以光复汉朝为己任,把自己塑造成汉王朝法统上的继承者,所以诸葛亮才能以正统自居,来用最狠辣的语言来骂王朗这个乱臣贼子,让王朗无话可说,以为那个时代谁能代表正统谁就有政治正确性,谁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个,来赢得天下的民心。

蜀汉政权虽然一直在蜀地,但人家可从来称蜀,而称汉,一直是以汉朝正统自居,既然以天下正统自居,那就要做出天子的样子,做出正统应该做的事情。那么什么是正统王朝应该做的事情呢?

真命天子出兵讨饭叛乱,历来都是有一套标准的作战流程的,此时的魏国在诸葛亮的政治口号中,就是汉朝的乱臣贼子。原则上是所谓的有征无战,这个原则是从周礼演变为儒家的意识形态,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影响力。

欧阳修的诗里也讲过,“自古王者之师,有征而无战”,自古以来的传统就是这样,两年个政敌只有身份相等才有所谓的“交战”,但天子只有一个,所以天子无论去打谁,都叫做“征”或者“伐”,征伐是天子的特权,神身份高的人去打身份低的人,这下你终于明白为什么诸葛亮总说要讨伐汉贼了吧,原来这里面是非常有讲究的。

既然是王师是正义之师,就不应当偷偷摸摸去打敌人,而是要敲锣打鼓,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去打敌人,如果是偷袭当然不能敲锣打鼓。春秋里面,把这种不敲锣打鼓的行军叫做侵,侵略的侵。作为王师是绝对不能做出这种侵略行为的,如果诸葛亮用魏延的计谋派兵偷袭,那么诸葛亮王者之师的光环就没有了,北伐也就变成了两个地方割据政权的抢地盘,再也没有意识形态上的高屋建瓴的制高点上讨贼伐罪的“征伐”。

诸葛亮作为一个政治家肯定首先要考虑到政权的合法性问题,可怜的魏延只不过是一个武将,那知道丞相考虑的完全不是和自己一个级别的问题呢。

我们讨论军事问题,往往不能仅仅从军事层面来看问题,这样会遗漏很多重要信息,很多我们以为的应该如何如何的军事行动,实际上最高决策这肯能完全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问题的。

就像一些经济问题一样,在经济学家看来,大部分政治家都是傻子,很多经济问题本来很容易解决,可是他们不知道,政治家要考虑的是另外一个层次的问题,即便是知道什么是经济上的最优答案,但是还是会做出另一种选择,因为还要考虑很多层面的问题,而不是单单从单一维度上考虑问题。

争论千年的这个军事问题,其实最终的答案并不在军事上,而是在政治上,在蜀汉政权的合法性上,这才是诸葛亮最关心的 问题。


昭烈名臣


从”子午谷奇谋“本身来出发,注意到《三国志》对这一谋略的描述,即"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这里相比演义多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如韩信故事。”也就是说魏延希望像韩信反攻关中一样。

不妨来看看路线,汉中至关中有五条道路,自东向西: 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祁山道,秦汉之际,傥骆道和褒斜道尚未开辟,刘汉出汉中只有三条道。韩信先使人佯攻陇西,造出祁山道假象;又使人在子午道修栈道,让章邯错误地布防于子午道出口;汉军主力却出陈仓道,不可阻挡。这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韩信反攻汉中图

而“子午谷奇谋”是兵出斜谷和子午道,明显与韩信反攻关中的路线大不相同,所以这个“如韩信故事”只可能是像韩信一样,兵出栈道后关中望风而降,没有任何抵抗。魏延这就是没想明白,当时的形势和楚汉争霸之时可是天壤之别。当初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却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封在三秦之地,无数痛失亲人的秦人自是对三人恨之入骨,又怎会服他们的统治,因此汉军约法三章之后关中才会望风而降。而诸葛亮北伐之时,曹魏在关中人心不失,还有关中世家的支持,蜀汉想要挺进关中可谓是难如登天。

子午谷奇谋示意图

当魏延设想的敌军望风而逃没有出现的时候,一万经过长途跋涉且无攻城器械的疲惫之师攻打以逸待劳固守坚城的敌人,胜负可想而知。全军覆没对蜀汉是小事一桩,但这种突击行为势必彻底激怒魏国,定然会在前线增兵反扑,而这种激烈的消耗战不是蜀国能消耗得起的。而诸葛亮不仅是军事主帅,还总览全国内政,他很清楚虽然天下三分,但蜀汉是最弱小的国家。所以他六出祁山,每次都是设计夺取几座城池,或者击杀敌军几员大将。他的目的是温水煮青蛙,以最小的代价蚕食凉州,最终增强蜀国国力,达到能真正与魏国分庭抗礼的程度。因此,显得急功近利风险极大的“子午谷奇谋”自然不会被诸葛亮采纳了。


冷月抱寒江


答诗: 《子午谷的叹息》诗

西蜀魏文长,

才高国栋梁。

二十投先主,

骁勇征沙场。

三十守汉中,

十载威名扬。

六出祁山战,

仗仗先锋当。

英雄遇错人,

孔明小肚肠。

功高不受尊,

还污反骨长。

杨仪耍奸计,

马岱屠刀殃。

全家被诛杀,

蜀汉毁良将。

子午奇袭计,

后世多褒奖。

君为计可得,

多是惜文长。

君为计不成,

谨慎诸葛亮。

兵者险又诡,

胜败难度量。





草庐先生说


这问题的根本不在子午谷可不可行,而在于诸葛亮想干什么 是一统中原 还是袭扰以延长偏安。

如果是想延长蜀汉寿命,在有生之年不被灭国,以报刘备知遇之恩,那子午没什么好争的,不可行。

如果是想一统中原,拿不下关中拿了陇西三郡也没用,因为什么,陇西和益州的连接处很窄且多山,很容易被切断,事实也证明了如此。而且拿了陇西,所谓打草惊蛇,曹魏必向关中增兵,事实证明诸葛姜维十多次北伐连陈仓都过不了。

外面铁板一块,人家人多地盘大,兵多将广,你凭什么正面刚,别被演义误导,诸葛亮就被曹真击败过,曹真并不是那么窝囊,魏国也并非只有司马能挡诸葛。

拿下汉中后,刘备伐吴,诸葛亮南征,对魏而言,双方消停了这许多年,魏对蜀在秦岭一带放松也是有可能的,正面刚根本就行不通,为何不用奇?

蛰伏数年,一朝奇兵北进兵临长安并非完全不可能。当魏延首出子午之计,吾惊为天人,但后面几次北伐,关中也换了主将,魏延还每次提子午谷恨亮不能用,这就是他自己性格的问题了。

出子午的机会只有一次,就在第一次北伐时,出午计未必能成,但不行此计 正面刚想取关中胜算为零,还不用“约”字。第一次北伐既不用子午计,蜀汉已再无机会,子午计胜算确实太小,但从战略上来说,不用子午计根本就不用北伐。 史实已证明了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