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張良在沂源,這些村名就是佐證

一代名相張良在沂源,這些村名就是佐證

悅莊西邊有一條北起“轆轆嶺”,南至“沂河頭”,並行三十里的“西嶺”和“西河”。在嶺的中段西邊不遠處有“南石臼”、“北石臼”、“寨裡”三個村;在嶺的東邊中段北頭有“北營”、“中營”、“南營”三個村和東、西、北三個“僚軍埠村”;在嶺的東邊中段南頭有南、北、中三個“張良”村;向東南十里又有東、西、北三個“消水”村、“石漏”村和“偏良山”村。相傳這些村的名字,都是因為西漢的張良決沂水淹“東安”而得。

一代名相張良在沂源,這些村名就是佐證

秦漢時期,這個地方屬東安縣,縣城就在離此四十里路的沂河岸邊的東安村北。張良奉劉邦之命,帶兵攻打東安城,因城垣堅固,秦軍死守而久攻不下,只好下令退兵四十里,在現在的南營、北營、中營這個地方安了三個大兵營;在寨裡村這個地方紮了中央大寨;在南、北石臼這個地方安了糧草、軍需供應處;在東、西、北僚軍埠中間的山頂上設了瞭望臺。之後,便在西嶺上日夜操練兵馬,伺機再攻東安城。當時正值雨季,陰雨連綿,道路泥濘,張良心中非常煩燥。這一天,他帶了幾名隨身士卒沿沂河而行,看到沂河水暴漲,白浪滔天,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心想,如能攔河堵水,以水代兵,攻破處在沂河下游的東安城豈不是易如反掌嗎!於是他轉身回到中軍帳,傳令全軍,立即築堤堵水。命令傳開,幾萬士卒,立即挖山填河,運土石築大堤。不幾天就築起了一座長99丈,高33尺的攔河大壩。

一代名相張良在沂源,這些村名就是佐證

東里鎮東安村新貌

這天傍晚,傾盆大雨下個不停。河水被堵越漲越高,連附近的一些小山巒都淹沒了。張良看到時機已到,下令決堤放水。轉眼之間,受堵的河水如同翻江倒海,奔騰呼嘯,直衝東安城而去。張良正暗自高興,忽然士卒來報,說大水淌到小水以後水量劇減。張良說:“小水者,消水也。”叫大家不必擔心。大水繼續往下淌,又過了一會,士卒匆匆來報,說大水淌到石樓村一帶,水勢又小了許多。張良仍然鎮定自若,說:“石樓者,漏水也,這段是為潛流,不必為此驚慌”。

正說著,又有士卒來報,說大水淌到偏涼山後,經山阻折,水位提高,水勢猛增,眼下正直奔東安城而去。張良聽後,滿心歡喜,說:“‘偏涼’即‘偏良’,偏向我張良啊!秦軍敗局已定矣。”果不其然,東安城被大水衝為平地,秦軍全軍覆沒。張良獲全勝,班師回朝。臨走時,將老弱病傷士卒留下,賞金就地安家落戶。這些士卒的後代因感其德,即將居住地以張良和當年駐軍的營、寨取名為北營、南營、中營、僚軍埠、北張良、南張良、中張良、南石臼、北石臼、寨裡;並將石樓村改為“石漏”,下水村改為“消水”,偏涼山改稱“偏良山”,西嶺改稱“走馬嶺”,西河改稱“飲馬河”,還將東安古城東一座狀似大墳的山取名為“張良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