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著名宰相寇准,有什么特殊的嗜好?

文化名人堂


 

 

  寇准最大的爱好有三个:

  第一个,爱喝酒,爱摆阔。

  寇准为人不买田宅,不置办私产,把朝廷经费大部分都用在吃喝上。寇准每次宴会都把官衙大门紧锁,严禁官员中途溜走。然后,从白天喝道晚上,从晚上喝道天亮。晚上宴会时,寇准从来不点油灯,而是点蜡烛。每次离开,后继官员担任,看到即便是厕所中,那蜡泪也是堆积满地。

  第二个,爱跳舞,跳舞成狂。

  寇准喜欢跳舞,尤其擅长跳一种“柘枝舞”。柘枝是西域地名,柘枝舞变化丰富,既刚健明快,又婀娜俏丽,舞袖时而低垂,时而翘起,非常美丽。寇准每次宴会必定会跳柘枝舞,而且一跳就是一整天,当时人们都笑称寇准为“柘枝癫”,有点现代舞痴的味道。神宗朝时,沈括曾经见过一个老尼姑,曾经是寇准宴会上的一名舞姬。据说寇准的舞蹈跳的相当有水准。

  第三个,爱游山玩水。

  寇准晚年生活奢华,仁宗朝枢密使夏竦也一样。可是,世人都指责夏竦,却没有人批评寇准。夏竦觉得很委屈,就问门客为什么。门客举了一个例子。

  当初寇准在地方为官时,节假日经常和同僚一起到郊外巡游。到了饭点,大家团团围坐,不分等级,随意从容。席间,听到路边有车马嘶鸣声,寇准让随从去打听,得知是一个县令路过。寇准立刻邀请县令一起喝酒,根本不摆什么宰相架子(寇准虽然罢相,但依然享受宰相级待遇)。可是夏竦呢?夏竦也经常招待官员喝酒,可是,对待进京城(可能升官)的官员很好,对待出京(多数被贬)的官员很差。

  夏竦这人,势利到如此地步。别人又怎么会包容夏竦喜欢享受的毛病呢?夏竦听后,沉默许久。  

对于寇准的这些癖好,有人赞为名士风度,有人却抨击寇准滥用国帑,名不副实。


叶之秋


寇准是华州(今陕西渭南)人,所以也有称他“寇老西”的。这是整个宋朝排名前几的一个牛人,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他的事迹影响深远。我们不说澶渊之盟的外交事迹,不说皇位之争,只说寇准这个人。

年少成名

他19岁中进士,正是“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年纪,所以人家教他,等赵光义接见时,最好把年龄报大一点。

寇准答道,我这才刚入仕途,怎能欺君?

这就是极度自信,觉得自己的本事绝对会掩盖年龄的不足。

刚直敢言

人家常说“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而面对赵光义发怒,寇准反而会直接上前扯扯他衣服,说,别生气,咱们把话说完。

这是一个少年得志、头高高昂起、凡事有自己见解和套路的人,基本不考虑其他人包括皇帝的想法。

容易得罪人

寇准是个性格极其鲜明的人,完全凭个人喜好做事,喜好让人下不来台。所以容易受人赏识,但也不好相处,能够容忍他的算是人中圣贤了。我们来看看他怎么得罪丁谓的,这完全源于一次拍马屁。

拍马屁有很多种方式。比如私底下送钱送物,这叫贿赂,是通过经济利益拍马屁;

比如工作上刻意奉承,这叫配合,是通过曲意逢迎来拍马屁;当然,还有最低阶段的拍马屁,比如当众嘴里抹油、甜言蜜语、卑躬屈膝、拼命巴结,在一些地方,这叫擦鞋或叫溜须。

最后这种溜须方式,由于是当众,而且比较低级,有时很难让人接受,所以主要发生在所谓低素质人群中。

很不幸,溜须这个动作和词语,就是由丁谓和寇准这两个天才人物创造的。

寇准,是丁谓的恩人,当年曾有举荐之恩。现在一起共事了,丁谓自然会小心侍奉。

一次中书会餐,寇准不小心把汤汁弄到胡须上了。他自己还没反应过来,丁谓眼疾手快,马上起身过去帮他擦拭。换做一般的人,可能并不在意,甚至十分享受这种奉承。这事就算这么过了。

但寇准没有。岁月几多变迁,人性却从未改变。寇准一如既往地恃才傲物,皇帝脸色有时他都不看,怎会看得起如此下作之举?

所以,他看着丁谓的奉承,浑身起了鸡皮疙瘩,并毫不掩饰耻笑道,参政乃国家大臣,就是为长官拂须的?

看着寇准当众赤裸裸的羞辱、厌恶、鄙视和不屑,丁谓羞愧难当进而恼羞成怒。

寇准没有留意丁谓望过来的那双发红的眼睛。人的心是红的,眼是黑的,一旦眼睛变红,心就变黑了。如果说,丁谓以前作为“五鬼”之一,还只是行迹诡秘、劳民伤财而已,并不直接害人,那这里就是他的转折点——由鬼转奸。

寇准最终就是倒在丁谓手中。


纪岩松


要说宋代名相寇准,他可谓是把宋代的文人治国表现的淋漓极致。

至于他的嗜好,最著名的就是:把人气的要死,最后还要念着他的好。

宋史里面有一个特别著名的事情,说有一天寇准和皇上讨论个事儿,寇准说话有点直,说着说着皇上生气了,起身就打算走。寇准一看,你还想走?上去一把抓住皇上的衣服,说:“先别走,这事儿还没完,有个结果你再走。”

皇上没招,压着怒气处理完事情才回去。这事多气人,但是后来皇上还是说:“寇准这人很不错,我有了他,就像魏征一样啊!”

再说澶渊之盟那会儿,宋真宗知道辽国大军入侵,本来是想南迁避难的。寇准知道了他的意思,一点面子都不给,连劝带吓唬的,逼着宋真宗御驾亲征。走到一半的时候,宋真宗又害怕了,寇准不仅自己劝宋真宗,还把宋真宗的侍卫拉到自己的阵线,把真宗吓的不敢逃跑了。

后来要议和,宋真宗给谈判使臣的底线是,一百万两银子。寇准听说了,找到使者说,我不管皇上是咋定的,你要是给辽国超过三十万两,回来我就把你砍了。皇上的旨意他都敢违背?你说气人不气人?不过后来谈成了三十万,把真宗美死了。

再比如寇准和王旦,这俩哥们儿其实合作还是很不错的,澶渊之战的时候,寇准当宰相,王旦就是他的副手。

王旦对寇准也是非常好,但是后来寇准被贬,王旦干了宰相。王旦想办法把寇准招了回来,寇准看着自己的副手干了宰相,心里不平衡啊,给王旦找了不少不痛快。

后来王旦要去世的时候,皇上让他再推荐个有本事的人,王旦告诉他:只有寇准能行!

虽然皇上很讨厌寇准的脾气,但是后来,还是把他招来了。查查史料就知道,寇准把王旦气得不轻,但是王旦最后还是要推荐他。

按现在话说,你就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小妖精。

再说个寇准的嗜好,那就是喝酒!

寇准自己喝酒就算了,他还喜欢找人家喝酒。有时候找了一些官员,在自己家喝酒,直接把门锁上,不喝过瘾不让走!一喝就是一晚上,后来一说喝酒大家都吓得不行。

澶渊之战的时候,宋真宗害怕啊,于是经常让人看看寇准在干嘛。来人一回报就说,寇准喝酒呢!宋真宗就放心了。

据说有个官员很能喝酒,寇准很喜欢,赖上这个酒友了,天天喝天天喝,快把人家喝死了,人家老婆来闹事儿,寇准才放过他的。

寇准不仅和官员喝酒,还和皇帝喝酒,宋史里面就记载,有一次他和皇上一起喝酒,喝的大醉才回去。


七追风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寇准!寇准喜欢和人拼酒!喜欢穷奢极欲,喜欢跳舞!

寇准天资聪慧且勤奋好学,是个早慧的天才。他在19岁的时候就高中了进士甲科,这个成绩在北宋没几个人比得上。所以后来寇准写诗自我表扬说,“十九中高第,弱冠司国章”。不到30岁就进入北宋权力中枢,先后做了盐铁判官、尚书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寇准经历过人生的辉煌,但更多的是黯然神伤!不要担心寇准会想不开,他有自己的解压方式,就是大开宴会喝酒跳舞,顺便写诗填词,以浇心中之块垒。寇准就是诗人的性格,率心由性,得志之时喜形于色谁也不放在眼里,失意之时放浪形骸终日宴游而无所顾忌。

1.寇准是个喜欢排场甚至穷奢极欲的人,这源于他幼年时期的极度贫困!在传统的戏剧中,寇准往往是以一个贫穷的、清廉的官员形象出现的,那贫穷的程度和明代清官海瑞有的一比。但是在正史的记载中,寇准是个穷奢极欲的人。《宋史•寇准传》记载,“准少年富贵,性豪侈,喜剧饮,每宴宾客,多阖扉脱骖。家未尝爇油灯,虽庖匽所在,必然炬烛”。这一点,后人对他颇有微词,甚至连司马光都把他当成反面教材写入诫子书中,“近世寇莱公(准)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2.寇准喜饮酒,酒量特大,还特别喜欢和别人拼酒!这源于他豪放不羁的性格!他尤其喜欢和下属拼酒,经常把下属们喝得七荤八素上吐下泻,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引起下属妻妾们的不满,曾经有下属的妻妾举牌子到寇准的府邸上访,要求寇准放过那些酒量不佳但又不得不舍命陪领导的下属。直到寇准和一个道士 “对瓶吹”拼酒大败之后,他喜劝人喝酒的毛病才有所收敛。

3.寇准喜欢热闹,爱歌舞,尤其沉湎于一种名为“柘枝”的歌舞,“会客必舞柘枝,每舞必尽日”,被人戏称为“柘枝癫”。舞酣之际,寇准免不了大手大脚大规模地赏赐。寇准的一个小妾写了首词劝诫他:

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寒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不愧是名相之妾,出手不凡,颇有白居易的“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的情怀。寇准写了一首回赠道:

将相功名终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梭。人间万事何须问,且向樽前听艳歌!

“人间万事何须问,且向樽前听艳歌”,看来寇准是不准备痛改前非,而是要娱乐至死了。事实上,寇准歌舞升平也好,醉生梦死也罢,都是无可奈何地掩饰自己的失意之情。


好玩的国学


带着问题去核查寇准,看见了功劳,看见了才华,看见了担当,看见了仗义,就是没有发现什么特殊嗜好。

在中国传统戏曲里,寇准虽然高居宰相之位,却是以杨家将配角的身份出现。由于他和其他忠臣的一贯支持,出谋划策,化解危机,杨家将才能建立不世之功。在戏里戏外,他都是正面人物。

真实的情况是:北宋第三代领导人宋真宗执政初期,辽国20万大军来犯,告急文书“一夕五至”,东京汴梁慌做一团。朝中大臣有的主张迁都金陵,有的主张迁都成都。大厦将倾,寇准临危不乱,保宋真宗御驾亲征并取得胜利,签订了对宋有利的“澶渊之盟”,宋辽之间获得100多年的和平。御敌保国的忠臣良将正是寇准。

如果一定要寻找寇准的嗜好,有这样几条蛛丝马迹。

一是喝醋嗜好。依据出自电视连续剧。在《寇老西儿》中,寇准带着一个醋葫芦,经常非常满足地呡上两口。经过主创人员的共同努力,一个勤政,廉洁,贫穷,正直,有才,受人喜爱的清官栩栩如生的出现在荧屏上。然而这个形象纯属虚构。寇准是陕西人,不是山西人,即使会吃醋,也不至于达到须臾不可离开的地步。

二是听歌嗜好,依据出自宋诗。即使是最小的《宋诗一百首》,也会有一首蒨桃的《呈寇公》,其中一首云: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寇准一改穷酸形象,成为一个奢侈浪费的炫富者,歌女唱一首歌,就给一束绫做点歌费。

这诗是寇准自己家里的人写的,事情肯定真的发生过。然而人家的重点是心疼钱财,认为给歌女的缠头太多了,要想想人家纺织女工是多么的辛苦啊,并没有寇准乐此不疲的证据。几乎所有的注解都说,寇准看了这首诗后,很快就变成一个知艰识苦的人。

三是喝酒嗜好,依据出自宋史。里面说寇准:少年富贵,性豪侈,喜剧饮。相信寇准好酒,但是更相信不会成为嗜好。据说在澶渊之战的紧急关头,六神无主,惊慌失措的宋真宗就是派人去一线打探寇准的动静,听到寇准泰然自若喝酒下棋的报告,才控制住逃跑的念头。真正的英雄豪杰当然不会成为酒的奴隶。

宋史是24史里最不可信,最无聊的一部。为了证明寇准的豪侈,除了拿喝酒说事以外,又说人家每次招待客人时,要关起门,卸下交通工具不准走。还说人家不点油灯,只点蜡烛。“阖扉脱骖”,觉得是寇家待客真诚的表现。至于家里哪个房间点灯,哪个房间点烛,难道是一国总理、三军统帅考虑的问题?

四是写诗嗜好,依据有《寇莱公集》和《寇忠愍公集》等。在诗词里,寇准一改果敢刚毅,用于担当的大将风度,笔下清丽婉转,柔美多情。有《江南春》为证: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

论写诗,寇准喜欢王维和韦应物,走的是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和韦应物“林中观易罢,溪上对鸥闲。楚俗饶词客,何人最往还?”的路子。


十一老爹


寇准,生于公元961年,华州下邽人(今陕西省渭南市)。其先祖苏岔生因为在西周当过司寇,所以就以寇为姓。寇准的父亲叫寇湘,是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54年的状元。

寇准天资聪明,喜欢读书,在十几岁的时候就精通《春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二十岁的寇准考中了进士,当时宋太宗赵光义亲自到殿前来考试,看到年纪比较小的都不录用。

有的人就劝寇准要多说几岁,这样才能够被选中了,寇准一口就拒绝了,他说:我才刚刚入仕,怎么能够一开始就欺负陛下呢?寇准被选中了,先是担任归州巴东知县,后来又担任成安知县,再后来担任了枢密直学士。

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寇准对宋太宗直言劝谏,宋太宗实在听不下去了,生气的想要离开,寇准竟然抓着宋太宗的衣角,劝他再坐上,说自己还没讲完,宋太宗这时候反而不生气了,说:我得到了寇准,就像唐太宗李世民得到了魏征一样。

宋太宗一直没有立皇储,因为宋太祖死后,并不是太祖的儿子继位,而是自己做为宋太祖的弟弟继位的,再者,烛影斧声的说法也十分流行。对于宋太宗来说,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还是太祖赵匡义的儿子,还是自己的弟弟,他自己也很头疼。

群臣们也不敢讨论这个话题,当时有一个大臣叫冯拯,曾经上书请求立皇储,直接让宋太宗给贬到岭南去了,这样大家更不敢提起这个事情了。

有一天,宋太宗问寇准,应该立谁为皇太子,寇准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选太子这个事情,不能跟后宫,宦官讨论,也不合适跟大臣讨论,而是应该选一个众望所归,能够让大家都服气的人来当太子。

宋太宗想了一会儿说:你看襄王赵恒怎么样?寇准说:你是最了解你的儿子的,你觉得可以,那肯定是可以的。宋太宗就任命襄王赵恒为开封府尹,之后立为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宋真宗。

有一天,宋太宗与赵恒一起去拜祭祖庙,回来的时候,大家都争着看太子,还有人喊:少年天子。宋太宗听了老大不舒服,这人心都向着太子,那也把我摆在什么位置呀?寇准却向宋太宗庆贺说:这说明你选对人了呀,这才是国家的福气呀!

宋太宗听罢之后,心情大好,与寇准对饮,直至大醉而归。当时有人向宋太宗献了一通天犀,也就是一种犀牛角,宋太宗让人做了两条犀带,一条给自己用,另外一条送给了寇准,可见宋太宗对寇准是多么的重视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