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孔捷多次败给日军,为什么解放后也能和李云龙一样授少将军衔?

踏雪寻梅wsy


导演给孔捷弄个少将孔捷都不愿意,难道大家要给孔捷弄个大校?大校军长?

战绩并不是凭军衔的唯一标准,孔捷的战绩也并不差

很多人认为孔捷多次打败仗,是一个十分无能的将领,凭不上少将,实际上是不对的,在授予军衔的时候,考虑的东西很多,基本上各个山头,履历,当时职务,等等都是重要的考核依据,唯独这个败仗不能作为考核依据。

因为评定的时候都是看你参加了哪次战役,指挥了哪次战绩,立过多少军功,只有这些才能为你加分,但是打了败仗,被人偷袭是不能做减分处理的,所以,授予军衔在战绩方面也只看胜不看败。

如果打了败仗就不能授予军衔,估计就没人有资格授予军衔了,没有人是常胜不败了,尤其是我军在前期大部分时候都是败的次数多,这个纵横就不展开说了,免得挨喷。

而孔捷的战绩并不差,我们在看亮剑的时候是以李云龙为主体视角,大部分展现的都是李云龙的战绩,是红花,孔捷是配角,是绿叶,绿叶衬红花那不是太正常了,没有孔捷打败仗,哪来的李云龙的胜利。

再说孔捷打得那几次败仗,其实也并不能完全怨孔捷,第一次是独立团在忻口战役的时候坂田联队被打败了,那属于大作战中的小单位,孔捷决定不了什么,坂田联队在3800人左右,而独立团初期有1500人就不错了;第二次是被山本特工队偷袭,来了个200比0的伤亡,这个本身山本就是偷袭,如果不是独立团抵挡住了,估计八路军总部都被端了;孔捷最大的失误是在朝鲜战争时候,一个军没能全歼美军一个营,这个问题,纵横也解释好几遍了,大家可以到我其他文章中去找。

在八年抗战中,孔捷肯定是打了很多次胜仗的,并且服从指挥,所以才能不断升迁,最后是晋西北铁三角中唯一一个到朝鲜战场上去的。

从孔捷的履历来说,给孔捷个中将都不过分

从孔捷的履历来说,少将其实给的有点低了,这也是为什么孔捷在知道消息后很气愤,孔捷最开始的时候就是独立团的团长,虽然是野鸡团,但按照亮剑的剧情来说,那也是主力团。

孔捷的上级陈赓被评为大将,然后孔捷被评为少将,这才说不过去,在八路军初创时期的团长,在55年的时候最差的也要凭个中将,所以,晋西北铁三角都给评个少将,其实是在打他们的脸。

其实他们几个人里面,李云龙授予少将军衔才是有意拔高的,虽然李云龙的战绩很好,但是总犯错误,到解放战争初期还是个团长,后来破格提拔为师长,没几天就被打医院了,从医院出来就是金门战役尾声了,也就是说,李云龙在解放战争中表现不是太佳。

另外有一点,就是李云龙、丁伟、孔捷三个人都是红四方面军的人,可能在评军衔的时候有意打压了一下。


史论纵横


别看书中和电视中为了拔高李云龙,把程瞎子、孔二愣子都有点糟贱,实际上,这些抗战时期的团长,个顶个都是能征惯战的战将,拿出来,谁都不是省油的灯。就说孔捷,虽然因为输给小日本被免职,但别忘了,面对山本的特种兵战法,李云龙也一样吃了大亏,孔捷被免职不是因为打了败仗,而是因为他们团担当的是总部警卫,关键时刻没顶住差点让总部被包圆。但也没过多久,孔捷就官复原职了。

虽然新二应该是个比不上独立团和新一的新部队,但孔捷搞得也是风生水起,比之李云龙和丁伟也并不逊色,要知道李、丁可都是眼高于顶的人物,能入他俩法眼、与他俩并列,足以证明老孔不差。而收复黑风寨,算不上孔捷的败笔,反倒算是他善于搞统战的佐证,尤其是在平安县城战斗中,他跟丁伟不约而同地判断出李云龙在搞大动作,并能毫不犹豫投入全部战斗部队,除了说明他们的战斗友情,更说明单位一线指挥员的军事素养和敏感。

抗战之后,李云龙虽然成了华野的香饽饽,但客观来说,进步不算快。反倒是丁伟和孔捷,挺进东北之后算是走上了快车道,纵队司令、主力军军长……孔捷还去了朝鲜,跟美军真刀真枪干了一仗。当时四野去朝鲜的,个顶个头号主力(当然除了在海南的43军,彭总一激动给了38军一个“万岁军”,把43军上下那个激动,非要申请入朝作战搞个“万万岁军”),李云龙在台海前线也是很眼红,如果孔捷不够强,他提军长的时间可比李云龙早……

客观来说晋西北铁三角,丁伟是占一个大局观和战略敏感性,能那么早意识到中国国土的威胁在北不在南,这已经超越了军事范畴更近于政治家的层次(当然活得太明白也是丁伟的悲剧);李云龙是军事战术的天才,他对于特种兵作战和亮剑精神的吹捧,决定了他的上升空间其实有限;而孔捷虽然不显山露水,但却是三人中最均衡、最值得信任的军长。丁伟太聪明,李云龙太桀骜,唯独孔捷最有大局观、能堪重用。

所以后来的后来,丁伟不知所踪,李云龙被一帮党棍搞来搞去,唯独独掌一个主力军镇守北国边疆的孔捷,反而成了李家赵家托孤的最好去处,这并不是说孔捷有多聪明,或者有多识大局……性格决定命运,厚道的老孔,得善终也是情理之中。

所以,老孔绝对配得上少将军衔,更甚至,即便是卡55授衔的硬杠杠,老孔评个中将也不过分……


搬不动的小强


孔捷是老红军,八路军时期出任团长。在抗美援朝时,他已是军长。按照1955年授衔标准,孔捷授少将军衔只低不高!

1955年授衔的时候,我国参考了苏联、朝鲜等国的军衔体系,共设6等19级。授衔人数:10位元帅、10位大将、47位上将、177位中将和802位少将。当时,有三个因素作为授衔标准:各人当时的职务;在党内军内的资历;各人的军事战功。

第一,按照当时的职务。孔捷在抗美援朝时,就是军长了。军长授衔少将,属于最低级别了。

1955年授衔时,军长只有2人被授予大校军衔。一位是16军军长尹先炳,貌似是因为生活作风问题。另一位是28军副军长肖锋,因其下属的82师攻打金门失利,所以也是大校军衔。

第二,孔捷在党内和军内都算老资历。

孔捷在鄂豫皖时期就参加革命,只比李云龙晚几个月。绝对属于老红军老革命!1937年后,孔捷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独立团团长。之后,任新编第二团团长。抗战时的团长,很牛了。这时候的团长,就是建国后的军长苗子。

第三,再看看孔捷的战功。

首先,要澄清一点,孔捷只败给日军一次,没有多次败给日军。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能以一次失败评价一位将领。

李云龙也败给过山本特工队一次,而且,团部都被灭了,媳妇被绑走了,政委负伤了。要不是后来李云龙拿下平安县城,他李云龙肯定也会被总部处罚。

其次,李云龙因为负伤一次,很多重要战役都没有参加。而孔捷参加了我军四野的所有重大战役: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血战四平、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中南战役、海南战役。孔捷率军从松花江一直打到海南岛,这才成了军长。

而且,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孔捷还率军随四野H兵团入朝作战,参加了四次战役。有这份战功,孔捷授予少将军衔,完全没问题。

毕竟,孔捷没犯错误,作为军长就该授予少将或者以上军衔。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孔捷真是和大家以为的那样“弱”吗?答案是否定的,那只是被李云龙的主角光环掩盖了而已。


首先,李云龙,孔捷和丁伟被称为西北铁三角,可见三人的实力是不相上下的。也许比李云龙和丁伟二人的实力稍微弱一点,但是也是不容小觑的。

其次,孔捷在抗战时期已经是团长,经历过许多次战役,像打死了山崎大队,帮李云龙打平安县城,躲过了日军的大扫荡,虽然也经历过败仗,但是胜败乃兵家常事,李云龙不也被山本大队打败过嘛。


再次,孔捷参加过朝鲜战役,这是李云龙和丁伟都不曾经历过的,在朝鲜战场上的经历对孔捷来说可以说的上是一加分项。

总之,孔捷的能力不在李云龙之下,他是在李云龙的主角光环的照耀下才显得微不足道的。被授予少将军衔也是当之无愧的。


消失的月光


老实说,以孔捷的资历,评个少将属于非常正常的情况,如果说要评个中将的话有点勉强了。



55年授衔之时,军衔授予的参考因素主要有四个:

1、授衔之时担任的军队职务

2、党内军内的资历

3、过往的战绩

4、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

55授衔之时,孔捷的职务应该是军长级别,在入朝作战时孔捷是军长,在战场上吃过败仗,到了1955年级别也不太会往上升。

在55授衔时,军长和军政委这一个级别的将领,授衔基本以少将为主,有53人,另外还有上将2人、中将6人,大校3人。以孔捷军长的级别,少将军衔非常正常。



以党内军内的资历来说,孔捷是大别山区时期出来的,参加过长征,在红军时期已经是团长,后又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入朝作战,这个资历已经很老了。


孔捷在八路军时期担任的是杂牌团的团长,并不是129师的四个主力团团长。129师四个主力团团长活到55年的,有上将1人,769团长陈锡联,其他的都是中将。四个主力团长以中将为主,其他后来扩建的团长当个少将很正常。



过往的战绩孔捷确实是比较吃亏,谁叫他不是主角了?在独立团被山本特工队打了0:200,入朝作战时一个军没有打赢美军一个团,确实不太好看。但是一两场战斗不能说明什么,如果孔捷老是打败战,老总能让他去做新2团的团长?最后还能做到军长级别?



至于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问题,在此不在多说。孔捷是四方面军出来的,这一点是比较吃亏的。

但总体而言,孔捷被授予一个少将军衔,是实至名归的,授予一个中将的话,有点勉强!


胡史乱翔


胜败乃兵家常事。

陈赓的三八六旅主力都因大意被日军偷袭过,损失不小,叫刘帅狠批了一通 ,但这不影响陈赓的名将身份,因为没有百战百胜的将军。

实际上,由于日军在武器装备、机动能力和单兵素质等几方面对我八路军的较大优势,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吃了不少的败仗,作战环境确实艰苦卓绝,比如左权将军牺牲的十字岭战斗,在日军的合围下,没有武器的大批北方局干部和鲁艺学员等,或跳崖或被俘,伤亡非常惨重,彭德怀副总指挥也是惊险突围,难道还要影响他评元帅不成?

开国中将刘志坚与日军作战时受伤被俘,被抓进日军据点,后面是在王近山的组织下趁敌人押送时半路截击才抢了回来,这性质可比孔捷严重多了,历史是残酷的。



孔捷的新一团被日军特战队偷袭,在一群装备精良受过特种作战训练的敌人面前,大多数几个月前还是农民的八路军战士,吃亏是一定的。李云龙的团部所在地赵家峪不是也被山本袭击了嘛,损失惨重,政委负伤,这也是败仗。

另外,也不是多次吧?

被偷袭后孔捷降为副团长,李云龙不就调来了,再以后孔捷重新担任团长时,没看见有什么明显的败仗。人民军队就是在不断的对敌斗争中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失败乃成功之母。




著名的关家垴战斗,近万八路军啃不动冈崎大队(亮剑里表现不真实),新成立的决死一纵队也参加了那次苦战,伤亡极大,可是越这样的硬仗对部队越是锻炼,薄一波报告总部讲,关家垴打出了两个主力团。

至于解放后授衔,考虑的更多的是参加革命时间、从军资历和军中职务等等,孔捷在抗美援朝时已是军长,老红军出身,授少将一点没毛病。


度度狼gg


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武装队伍。

《亮剑》中的孔捷,为八路军129师386旅独立团团长。据悉,《亮剑》是近些年来拍摄的连续剧中,复播最多的一部。

1955年部队授衔时,原独立团团长李云龙、新一团团长丁伟、新二团团长孔捷均被授于少将军衔。那么为什么打过败仗的孔捷,还能授予将军衔呢?


在国共合作的八年抗战中,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代价。才从本土赶走了日本侵略者,至于孔捷所打过的败仗,只是当时八路军坑战时历史的一个缩影。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新四军同样付出了惨重的牺牲代价,才换得了最后的胜利。


在《亮剑》中,作为386旅的三个主力团:李云龙的独立团、丁伟的新一团、孔捷的新二团。在抗日战争中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虽经九死一生,但最终迎来了最后抗战胜利的时刻……

在抗美援朝时期,孔捷作为一名师长率部入朝作战。最后也是以胜利者的身份回到了祖国。


在1955年授衔时,孔捷随同丁伟、李云龙一起授予将军衔也是名至实归。


水煮老牛慢火炖


孔捷授少将军衔是实至名归,孔捷的能力不比李云龙差,而且两人算得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孔捷在抗日战争时期,只被山本一木的特攻队偷袭一次,其余没有大败。属于稳打稳扎的,不急不慢。但是孔捷的部队却十分有凝聚力,孔捷要被调走的时候,全团上下都哭成一片,这说明孔捷这个人非常厚道。


孔捷立下的功劳也不小,当时在所谓的晋西北铁三角中,孔捷的防区是和国军、以及日军重叠最复杂的地区,孔捷可以做到游刃有余,实在难得,要是换李云龙去守。估计看到友军部队的装备后,他李云龙也敢去摸,所以考虑到这一点,当时的陈庚大将才会派孔捷去守。

并且孔捷不仅参加了解放战争,而且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孔捷是为数不多的同美国人交过手的将领。从后来孔捷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孔捷部打的很顽强,担任的也是攻坚战。孔捷对美军的战斗力也深有体会,孔捷也见识到了什么叫现代化战争。对于一个将领,经历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后来李云龙同常教员争论的时候,孔捷没有过多说话,因为孔捷知道现代化战争需要的是什么,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罢了。



而且后来孔捷担任的是北方的边境防务,指挥的是最精锐的装甲集团军,而对手是强大的苏军。孔捷可以担任此重任,说明其能力是非常突出的。并且孔捷性格沉稳,不张扬,这样的性格才能适应外界快速的变化。孔捷在后来也真正成为了将帅之才,文化水平也是非常高的,孔捷的论文更是研究的装甲集群突击和火力打击的,孔捷这个少将实至名归。


小司马迁论史


说一句实话,1955年授衔时的共和国第一代将军们,只要是和日军正面对垒超过一年以上的,极少数有没有吃过日军败仗的。

或者说,在当时严峻的形势下,八路军和日军对于“胜仗”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对日军来说,将八路军的敌后武装完全消灭掉或驱逐出日军占领区,才能算是胜利。

而对八路军来说,只要能在日占区里活下去,扎下根,保持存在,就是胜利。

即便在面对日军数次大规模扫荡时,八路军判断反扫荡胜利的标志也不是歼灭了多少日军,缴获了多少武器,而是日军最后退出了根据地,八路军的敌后武装和敌后根据地依然存在。

所以对于八路军将领而言,被日军追的满地乱跑,丢失几个村镇,甚至打出很难看的战损比来都不是什么丢脸的事,只有被日军彻底赶出了日占区,完全无法牵制日军才算丢人。毕竟八路军敌后武装和日军的装备差距是无法用精神去弥补的。

在这样的战略战术指导下,国民党的敌后根据地和敌后武装1944年前几乎全部被消灭掉了,但是共产党的敌后根据地和抗日武装却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日军对八路军在不断胜利,八路军包括孔捷这样的中级将领面对日军在不断的吃败仗,但是八路军却越发展越壮大,日占区却越来越小直到被彻底消灭。

能在残酷的敌后战场活下来,并且不断壮大自己,你说孔捷应不应该授衔将军?

至于敌我装备相差不大的情况,有兴趣的可以去查一下升级了装备后的山东八路军是如何正面痛打日军的。


皮耶霍


孔捷授少将,当之无愧!

第一,看资历。

孔捷在抗日战争时期,即成为独立团团长,这份资历无论怎么说也够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团长,授上将的都有,授他个少将,资历没问题。

如果孔捷战功再大些,授个中将也在情理当中。

第二,看能力。

很多人觉得孔捷的能力在晋西北铁三角中偏弱,不如丁伟和李云龙,错!

首先看孔二愣子的几次战斗。

一战坂田联队,在装备、兵力全部落后的情况下,打得英勇顽强,艰苦卓绝,政委李文英牺牲,孔捷负伤。敢打敢拼!赞!

二战山本特战队。黑夜遭遇袭击,装备同样全面落后,依然成功地阻击了山本,保护了总部。伤亡虽重,非战之罪,实乃出其不意也。李云龙连老婆都被抢走了呢!

孔捷的“弱”,是和带着主角光环的李云龙相比较而已,和同级的指挥员相比,孔捷同样强悍地很。屡次违抗命令的屡次被撤职成天喝酒犯错误的李云龙都能授少将,孔捷凭什么不能?

第三,看人心。

孔捷被撤职去养马,独立团战士送别孔捷,那种依恋,那种深情,那种发自心底的佩服,不正好说明了孔捷的带兵能力吗?如此得人心的团长,能是弱鸡?

第四,看成绩。

在敌我顽势力交错的晋西北,面对不停地扫荡和艰苦卓绝的铁壁合围,孔捷带领独立团转战南北,从不言弃,把独立团带得嗷嗷叫,这就是最大的功劳。在抗战最艰苦的时候有这样的成绩,牛!

第五,看强弱。

很多人觉得李云龙比较厉害,但李云龙的成功,是建立在兵行险着之上的。

当时,各个根据地被鬼子分割得七零八落,通讯不畅通,各团、营、连各自为战,李云龙爱冒险的特点成为一个优点。

但是,当根据地连成一片,当我军由各自为战的游击战模式转变为大兵团作战时,喜欢冒险的李云龙就不可避免地成为短板。淮海战役时,他作为师长,撤离岗位,私自带领突击队突入敌后,自己差一点被干掉。

所以,在以大兵团为单元的作战中,能够严守纪律坚决执行命令的孔捷,发挥的作用比李云龙更大。这也是孔捷能够入朝作战的原因之一。

象李云龙这样的家伙,好用是好用,就是让人提心吊胆的。

第六,看战功。

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孔捷有功,虽未有李云龙那么突出,但是遍观我军战史,老十八集团军在解放战争时期,,无一弱者。

问题是:李云龙在淮海战役负伤之后,同样再无战功。

更大的差别在后面。那就是孔捷参加了入朝作战。这个履历很牛X,是丁、李二人所没有的。这是建国后第一场大战,我们英勇的志愿军,在全方位落后于敌人的情况下,硬是靠亮剑精神把,敌人赶回了三八线。

毫不夸张地说,这场战争震惊了整个地球。

在各方面都落后的情况下,浴血奋战,艰苦卓绝,一个积弱百年,刚刚建国的国家,硬是把以头号强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回了三八线。

壮哉志愿军!

所以累积朝鲜之功,孔捷授少将就名正言顺了。

第七,加分项。

孔捷参加的朝鲜战争,有几个特点:

一是朝鲜战争是我们跟世界是军事力量最强大的国家直接对垒。

二是朝鲜战争是在武器装备差了整整一代的情况下的不对称战争。

三是朝鲜战争是我军首次接触现代化战争。

四是朝鲜战争是我们跟十几个国家的联军硬杠。

五是我们首次跟全机械化、立体化的军队交手。

六是我们首次出境作战。

毫不夸张地说,跟这样一个高度工业化、现代化、机械化的强敌交手,经受了血与火的现代战争的洗礼,战争打开了孔捷眼前的一扇大门,他看到了全新的天地和不一样的战争。

在朝鲜指挥一个军之后,孔捷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现代战争视野的将领,在某种层次上,他已经超越了很多同时期的将领。

那么,有情、有义、有勇、有谋、有担心、有热血、有资历,有战功,敢打硬仗、服从指挥、服从大局、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的孔捷同志,授个少将过分吗?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脂肪故事。专注《亮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