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臨死前留下兩句話,為何曹操每讀一次就哭一次?

蔣顯禮


高山流水,知音難覓,曹操作為歷史上著名的大梟雄,勢比天高卻始終不稱帝,有人說曹操是奸臣,但在曹操自己來說,也許是忠臣難做,眾人皆醉而我獨醒!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先說曹操哭沒哭的問題,按道理來講曹操沒有那麼脆弱,更不會動不動就要學他的老對手諸葛亮哭鼻子抹淚,能讓曹操哭,必定是觸及到了曹操心靈深處最脆弱的地方,作為一個封建臣子,最大的本分莫過於忠誠忠心,然而就當是來說就是人來說,曹操怕是最不忠不義之人了吧。

曹操哭蒙恬,蒙恬臨死前說的一番掏心窩子的話的確道出了曹操面臨的同樣的處境,秦始皇死後,秦朝內部在都城的胡亥與在邊關的公子扶蘇就皇位繼承問題發生了爭端,胡亥在丞相李斯、趙高的協助下成功上位。


接著就是肅清公子扶蘇的勢力,而蒙恬也在肅清之列,當蒙恬接到胡亥的賜死詔書時,蒙恬就說了:“我家效忠秦王三世,如今我掌兵三十萬,我要是有叛逆之心,誰能攔得住我?我選擇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忠君道路,以證明我的忠心!”

曹操估計是覺得自己的遭遇與蒙恬太像了,要造反的話誰又能攔得住他,但他又為蒙恬的結局黯然神傷,如果說忠誠的結局是死亡,曹操顯然還沒有做好準備,但不死又變相印證了自己不忠的一面,兩難境地下曹操只會裡外不是人。

曹操不死其實就已經表明了他的態度和最終選擇,寧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這也許就是曹操的回答了吧!


歷史三日談


蒙恬死前說:恬罪固當死矣。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塹萬餘裡,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也。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蒙恬罪當萬死,從臨洮至遼東修了萬里長城,不可避免地破壞了風水,這是蒙恬的大罪。這段話不足以使曹阿瞞大哭,但足可以使曹操引蒙恬為知音:因為曹操曾親率大軍穿越沙漠北擊烏桓,威振匈奴!此戰後北方的蠻族皆不敢南下牧馬,魏、蜀、吳三國可安心內鬥而無外患之憂。

真正使曹孟德大哭不止,悲傷不能自已的是蒙恬的這一段話: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繫,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這段話中蒙恬說他擁兵三十萬,有反叛秦朝的資本與實力,但是他考慮到蒙氏家族三代有功於秦,秦王室待蒙氏極厚,特別是秦始皇視蒙恬為兄弟,選定為託孤之臣。故蒙恬寧願死也不願意背叛秦朝,也不願意辜負秦始皇。

曹操本為熱血青年,一心匡扶漢室,少年之時就謀刺於漢賊董卓,失敗後又糾結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在曹操的內心裡,他不想做大魏皇帝,他想做的是大漢丞相,想在青史上留下漢朝忠臣的名號。乃何時局混亂,群雄割據一方,不以雷霆手段,不獨撐大權則無法平定各路諸侯,則大漢不能復興。故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威震朝野,以國家公器為重,不以天子權威為重。天下群雄為了自己割劇一方,故稱曹操為漢賊,紛紛自立,曹操心裡苦,莫有人之!

曹操心懷天下,欲平定各方諸侯後還政漢室,但是漢獻帝急於收回權力,以漢獻帝的能力必然無法平定天下,天下仍會是四分五裂戰亂不休,故曹操始終沒有還政於漢獻帝。於是漢獻帝通過衣帶詔號令忠義之士誅殺曹操,先後有董承、于吉、馬超、伏壽、劉備等人封詔誅殺曹操。當然曹操命大,手段也狠,想殺他的人除了劉備外,其它的人都被他給殺了。

蒙恬在上書胡亥的表中寫道:昔周成王初立,未離襁緥周公旦負王以朝,卒定天下。及成王有病甚殆,公旦自揃其爪以沈於河,曰:'王未有識,是旦執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乃書而藏之記府,可謂信矣。及王能治國,有賊臣言:'周公旦欲為亂久矣,王若不備,必有大事。在這裡蒙恬將自己比作周公旦,希望繼續為胡亥效力,以保大秦江山。曹操亦將自己比如周公旦,他在《短歌行》中寫道: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周公旦是西周王朝的重要人物,周武王死後由周公旦攝政輔助年幼的周成王,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而周成王的叔父,被封為周公,故世人謂之周公旦。姬旦代王行政,平定了管蔡之亂,制定禮治穩定了西周江山,但是權勢太大,大臣們都說周公旦會謀反。後來周成王猜忌周公旦,意圖殺害他,於是周公旦逃到楚國。周成王將周公旦的留給他的遺書拿出來後,才發現周公旦是忠臣,是真心輔助他,於是封周公旦於魯國。

曹操與蒙恬都曾擊敗過外族,但都因功高震主而被猜忌,被大臣們說成是反賊,蒙恬以死明志,曹操忍辱負重。天下萬民皆曰曹操為國賊,紛紛欲殺之而後快,但是沒有曹操,可能北方大地仍然諸侯割據,戰亂不斷,不知多少民眾會死於戰亂。因此曹操引蒙恬為知音,以周公旦自比,他忍辱負重就為平定漢家天下,知音少絃斷誰人聽,故曹操每次讀《蒙恬列傳》皆會大哭不止。在曹操心中,他希望自己死後墓碑上寫著“漢故丞相曹操之墓”而不是“魏太祖武皇帝之陵”!


大秦鐵鷹劍士


當胡亥使者前來殺蒙恬之時,蒙恬曾說道兩句很經典的話,即:“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繫,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題主應該指的也是這個,蒙恬大致意思就是自己如今統帥三十萬大軍,其實要反你隨隨便便,只不過蒙家祖祖輩輩都為大秦效力,受了先主恩情,我只能守義而死,不能反叛。

蒙恬有能力謀反,但由於世代忠心於大秦,依然不能反,只能選擇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最終慷慨赴死。

曹操對於這的記載原話是:“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

其實他是哭兩個人,不止是哭蒙恬,還哭另一個人,那就是樂毅。當時樂毅因被新燕王猜忌,逃到趙國,而趙王后來要樂毅去伐燕,樂毅認為自己受先燕昭王之恩,因要盡忠不忍伐趙,因此垂泣而辭。



曹操為什麼哭他們兩人?因為他們兩人都有一個品質那就是忠心。想到這兩人事蹟,曹操就會被他們的忠誠所打動,對他們的做法不僅感動,還有敬佩。

蒙恬有能力反,但依然選擇盡忠而死;樂毅趙王給了他機會去報新燕王害他之仇,但他選擇忠於燕,而不去攻伐。

這種以德報怨的盡忠心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但這兩人做到了。曹操身處權力頂峰,自然也認為做不到他們兩這層面,對他們只剩下敬佩,當然也有對他們如此忠心,但最終卻這番結局的感傷。

想到這兩人,我想曹操也會感同身受,聯想到自己吧!曹操本來就是一矛盾的人,對於這事,估計他內心也是十分矛盾的。他或許會想如果自己處在他們那個情況下,他自己會如何抉擇呢?

曹操想像樂毅、蒙恬那樣忠於朝廷,但自己又無法做到他們那麼徹底,徹底到可以以德報怨。

對於他們二人,曹操是發自內心的佩服,曹操認為他們才是忠臣的表率。但二人結局是曹操無法接受的,兩人的結局讓曹操很難過,難過到潸然淚下,不禁心想難道這就是忠臣的下場嗎?一個逃亡異國,一個被殺。


夏目歷史君


蒙恬愚忠,不僅害了自己,更敗了社稷,雖是一代名將,然後世少有知音!四百餘年後,一位英雄卻獨獨青睞於蒙恬,他便是曹操,每逢回憶起蒙恬死前的壯語,曹阿瞞都悲傷不已,潸然淚下,也許這便是“英雄惜英雄”吧!

英雄的悲歌

當年蒙恬之弟蒙毅因罪被秦二世胡亥囚殺,後以連坐之罪,遣使者前往陽周賜死蒙恬,當時蒙恬面對胡亥派來賜死自己的使者,曾說下這樣一番話:

“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繫,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我蒙家世世代代出生入死為秦國效力,如今我手握著30萬重兵,就算被囚禁了,反叛仍然是易如反掌的事,但是我之所以不反叛是情願堅持守義,以死明志,不辜負先皇的厚愛和祖上的教誨。”!

當年北驅匈奴,為秦國立下赫赫戰功的一代名將蒙恬,終含恨自盡,命隕陽周。

英雄惜英雄

話說蒙恬這兩句話為何會讓曹操有如此深有感觸,每逢讀起都不禁潸然淚下呢?所以我常認為曹操確實是一個有真性情的人,而並非我們現在所認識的“奸雄”。其實曹操和蒙恬有許多相似之處,兩人都曾為江山社稷作出過巨大貢獻,蒙恬北驅匈奴,曹操亦北擊烏桓,在漢室衰微之際,打消的外族的野心。不過最讓曹操感慨的還是自己當時的處境,其實曹操早年和蒙恬一樣都是有著一顆忠君報國之心,反董卓,迎立天子,整治朝綱,後誅袁術,平呂布,滅袁紹,完成了統一北方的大業,最初迫使他做這一切是因為他有著一顆匡扶漢室之心,不過曹操所做的這一切貌似並不受時人所認可,也許他確實過於壓制天子,不受時人所理解,為此曹操自己內心也是特別矛盾,他希望自己是大漢的忠臣,他渴望得到時人的認可,然董承,劉備,馬騰等一批反對之人層出不斷,曹操內心也愈發糾結,但他不能做到像蒙恬那般忠義,能以死明志,故每當看到蒙恬的遺言都深有所感,這便是英雄惜英雄時的感觸吧!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墓碑上書“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其實曹操和蒙恬一樣,都不受後人所理解,人們認為蒙恬愚忠,害了自己,敗了社稷,而曹操更是一代奸雄。

時也!勢也!命也!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我知道我有實力,但是為了國家我選擇死。

蒙恬從小習武,立志保家衛國。蒙恬和弟弟蒙毅在軍事方面天賦異稟,加上自己的努力,成就了自己的威名。

秦國統一六國後。蒙恬又帶著部隊北上抵禦匈奴。蒙恬猶如神一般存在鎮守邊疆,保境安民。蒙恬不僅收回被匈奴佔領的河套地區,還打的匈奴不敢再來犯。



當一個人站的越高,也就越容易被小人妒忌。蒙恬一次不知怎麼得罪了趙高,趙高得勢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剷除蒙家兄弟。儘管蒙恬有能力躲過這一劫,但為了不辜負自己對國家的忠心,最終還是選擇一死,來表明對國家的忠誠。臨死之前說了兩句話【我知道我有實力,但是為了國家我選擇了死】


這話為何對曹操的影響這麼大?讓曹操久久不能忘懷呢?

站在人生巔峰的曹操回想一下蒙恬,回想一下曾經的領導皇甫嵩,他們都是風靡一時的人物,但最終都為了國家而選擇了死。

回首曾經的自己,意氣風發、滿腔熱血,誓要剿除漢賊,匡扶大漢。這一路走來,卻離自己的初衷越來越遠,不禁黯然神傷。


左將軍


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寫道,“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此二人即指燕國樂毅和秦國蒙恬,他在文中引用蒙恬事例,“胡亥之殺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其勢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蒙恬說以他手下三十多萬兵力,還有先祖在秦國的餘威,要背叛秦國並非難事,可以不聽詔令自盡的,但還記得先皇恩德和先祖教誨,不敢當反賊,所以束手聽命受死。每讀必哭泣,是曹操以蒙恬的忠自比,說他家也受漢朝數世恩澤,不會當反賊。不能以他權重而懷疑他。


蒙恬祖父蒙驁在昭王時位列上卿,父親任內史,累世將門虎子,他在統一六國中有破齊之功拜為內史,與弟弟蒙毅深得秦始皇的信任尊寵。(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秦統一天下後,秦始皇讓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又率軍修了萬里長城和九州直道,是開發寧夏第一人。前210年秦始皇巡遊路上崩於沙丘,趙高李斯密謀擁立胡亥,忌憚掌兵在外的蒙恬與扶蘇,矯詔殺害二人。扶蘇先自殺,使者要蒙恬自盡時,便有了上面一番話。以個人的忠誠和家族的沐受國恩有能力反而不反,以成忠臣孝子之名。


《讓縣自明本志令》寫於210年,當時曹操正官居丞相,又封武平侯。為了釋疑和凝聚人心,出臺了該文,“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它詳盡地敘述了曹操的政治抱負和平生志向與心路歷程。運用各種歷史事實來烘托主題,生動的敘述和詳盡的表白自己的政治抱負與遠大志向。其中引用樂毅蒙恬故事,說明他權勢雖大,但也認同上下之份,尊崇先賢以大事小的品德,故不能私自揣度他有異心。(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這篇令文,既對內也對外,既對敵也對友,感情真摯,直抒胸臆,事例生動,說理逼人,有實事例證也有虛文修飾,道出不能相忘於江湖的苦衷後,再用承諾結尾,“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於邑土,可得而辭。今上還陽夏、柘、苦三縣戶二萬,但食武平萬戶,且以分損謗議,少減孤之責也”。以推辭減少封地表決心,至此完成對內對外的統戰任務。


南方鵬


看了蒙恬的兩句話對天長嘆:可憐的始皇,悲哉也秦國!蒙恬舍大義以死成小忠,使秦二世而亡。以蒙恬之能,當時完全可以殺趙高扶太子扶蘇豋位,繼承始皇遺志保秦江山。趙高能篡權,是蒙恬的糊塗和李斯的自私造成的。曹公(曹操)為什麼每讀一次流一次眼淚?哀惜秦國心痛蒙恬,大一統江山拱送劉氏。曹操在三國亂世中對蒙恬的處境身受同感:小忠不能成大義,心弱不能促霸業:不可沽名學蒙恬!


情歡江川


蒙恬的愚忠害了大秦,但也側面說明始皇大帝的人格魅力!蒙恬明知道聖旨是假的,也慨然赴死,那是他知道始皇已死,甘願隨赴而已!


追夢丨先鋒


大致意思是:我蒙家世代為為將,故里遍佈天下,我是有能力反秦的,但是那樣我就不忠了!所以我選擇從義而死。世人把這理解為愚忠我覺得不對的,歷史上每一位皇帝倒臺都是腥風血雨的到來,對於利己者是對的。


哦——呵呵


我簡潔明瞭的說幾句!曹操為什麼哭,就是哭給放下的人,告訴他們要以蒙恬為榜樣,不要老想著反叛!後世的朝代為什麼誇諸葛亮而不誇司馬懿,把諸葛亮寫成神話般的人物,也是要給當世的人要忠誠,以諸葛亮為榜樣,不要想著叛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