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强劲的楚国,是如何失去和秦国争夺天下的资本的?

劉國東


在春秋的三百年历史里,楚国是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它与晋国争霸百年,平分秋色。楚平王上台后,任用奸臣费无极,听信谗言,屡兴冤狱。太子熊建被迫害出逃,伍奢、伍尚父子被处死,伍子胥落难吴国,由此楚国开始走下坡路。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发动一场史无前例的闪击战,以雷霆万钧之势直捣楚都。楚昭王狼狈出逃,死去的楚平王被伍子胥从坟墓中挖出,遭到鞭尸的命运。这一战,楚国几乎被灭,只是在秦国军队的帮助下才得以光复国土。经此一创后,楚国国力一落千丈,失去了争雄天下的资本。

进入战国后,楚悼王意识到,楚国外表强大,但已经失去春秋初期那种锐意进取、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缺少了“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一往无前的气概,朝廷显得暮气沉沉。他果断以吴起主持变法,希望楚国能涣发一新。可惜的是,变法尚未成功楚悼王便去世,保守的贵族们发动政变,处死吴起,楚国失去了一个机会。

在以后的日子里,楚国几乎没有过令人激赏的表演,它之所以还勉强维持七雄的地位,那完全是吃春秋时代的老本,只不过印证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罢了。

在楚悼王之后的楚肃王时代,楚国对外缺乏扩张气势。在西面遭到蜀国的进攻,只是被动地筑城防御;在北面,一直被楚国视为进取中原跳板的郑国被韩国所灭,楚国无力救援; 魏国更是多次发动对楚国的打击。作为一个大国,此期的楚国可谓颜面扫地矣。楚肃王之后的楚宣王,当了三十年的国君,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功绩值得一提。直到楚威王上台后,楚国才有了一点起色。

楚威王在对外扩张的战争中,最大的成果是打垮了越国。破越之役是楚国在战国时代所取得的最大胜利之一。在楚威王时代,向东吞并吴越、向北抗衡齐国,向西经略巴、黔中以西之地。不过,楚威王在位时间并不算长,前后仅有十一年,楚国的辉煌也只是昙花一现。

在楚威王时代,楚国国力略有恢复,然而比起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却是大大不如。经历变法后的秦国,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走上疯狂扩张之路。

公元前329年,楚威王去世,他的儿子熊槐继位,是为楚怀王。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楚国柱国昭阳率领大军发动伐魏之役,攻破襄陵,并掠取八座城邑。此时的楚国实力已经超过魏国,与秦、齐并列为三巨头。

楚怀王也意识到秦国崛起的巨大威胁。公元前318年(楚怀王十一年),踌躇满志的楚怀王率领楚、魏、赵、韩、燕五国联军,杀气腾腾地开向函谷关,发动对秦国的打击。只可惜的是,这支军队看似强壮,实则各路诸侯各怀鬼胎,当秦军出关迎战时,中看不中用的联合部队土崩瓦解。伐秦之役就这样虎头蛇尾草草终结。

五国联合攻秦的失败,是东方合纵运动的巨大挫折。秦国的势力不仅未受削弱,反而接连取得伟大的胜利,先是在修鱼之战中,歼灭八万名三晋士兵,继而又西灭巴蜀。伐蜀之役的胜利,为秦国侧击楚国打开了一扇大门。

伐蜀战役结束后,司马错以巴、蜀两地的士兵为主力,纠集十万大军,造大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沿着涪水飘流而下,向东进攻楚国。这次作战大获全胜,秦军攻城略地,秦惠王把这块新得来的土地并入秦国,设黔中郡。

紧接着,张仪以献六百里之地为条件,忽悠楚怀王与齐国绝交。楚怀王见利忘义,中了张仪之计,不惜与齐国反目。然而,当他要向张仪讨取六百里之地时,张仪的回答让他惊呆了:明明是说六里,哪来的六百里?

秦楚战争在楚怀王的盛怒中爆发,战争的结果,楚国人被斩下的首级共有八万多级,总司令屈匄、裨将逢侯丑等七十余名将领成为秦军的俘虏。这一战,楚国与秦国的差距已经尽现无遗了。屋漏偏逢连夜雨。楚怀王不仅与秦国交恶,也得罪齐国。齐宣王联合魏、韩,大破楚军于垂沙,击毙楚军总司令。

由于楚怀王政策摇摆不定,最终既得罪了秦国,又得罪齐国,成为名符其实的孤家寡人,遭到四强的鲸吞蚕食。

公元前299年(秦昭王八年,楚怀王三十年),秦国大举出兵进攻楚国,连下八城,兵锋之盛,楚军莫可抵挡。楚怀王被迫接受谈判,与秦昭王约定在武关会晤,岂知一去不复返,被秦国扣为人质,最终客死他乡。

楚怀王是楚国衰亡的关键人物,在诸强的打击下,楚国威风不在,尽管国土辽阔,兵力雄厚,却已经沦为二流国家,一直到灭亡,也没有过精彩的表现了。


君山话史


楚国打不嬴秦国,并非楚人不善战,亦非楚人兵器不好,也不是楚国没有名将;楚国庙堂昏庸是表面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楚国变法不深彻。七大战国,楚国虽然是第二个变法的国家,但是楚国却是所以战国中变法最浅也是最少的国家,可以说其它六国都是新战国,而楚国是半新半旧,或者说旧多新少的战国。

一、七大战国变法情况简介

秦国变法是最彻底地的一次变法,它不仅全面废除了实封制,更是彻底解放了奴隶阶层,释放了国家的生产力!最重要的是秦法完整细致,号称“事无巨细、皆有法式”;而且秦为上下只有一部法律,执法异常严格、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有功必赏,有过必罚。谁也逃不脱秦法的治理,而且变法之后的秦国历代君主都坚持秦法,守法护法!

秦国变法的蓝本是魏国的李悝变法,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秦国变法远比魏国深彻。魏国是战国之世最先变法的一个国家,但是变法并不彻底,变法历三代半君主。楚国是第二个变法的国家,吴起在楚国变法九年而死,原本就变得少,后来复辟后变得就更少了。韩国的申不害变法,历时19年,以术治韩,终申子之世无侵韩者,韩国也得到了“劲韩”的名号。但是申不害死后,韩国就复辟了,再也没有变过法了。

齐国先后三次变法,第一次是春秋时期的管仲变法,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第二次是齐威王田因齐变法,主要集中在吏治方面。第三次则是齐宣王田辟疆变法,大体跟秦国相似,但是变法没几年,变法的大臣苏秦便被老世族刺死了,变法也就搁浅了。燕国在燕昭王时期开始变法,历一代君王,之后变法就没有什么动静了。赵国在赵武灵王时,以胡服骑射的名义进行了变法,历武灵王、孝成王两代,之后就没有变法了。

秦国变法最彻底,是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东方六国虽然也变法了,但是并不彻底,且法治中还有礼治。这也是为什么六国能多次合纵攻秦的一个内在原因,因为新旧之间水火不相融也。

二、楚国吴起变法九年而亡、屈原想变法而不得

吴起从魏国逃走后,进入了楚国。楚悼王重用吴起变法,变法九年而有小成,攻伐列国,战无不胜,那是楚国在战国时代最光辉的一个时代。然则楚悼王死后,吴起被楚国贵族乱箭射死,从此楚国又恢复了春秋时代的老体制。

楚怀王时,屈原横空出世!屈原是一个热情而有才华、爱国而忠君的变法志士,成为著名诗人实非屈原本意!楚怀王的父亲重用屈原变法,借助六国合纵的机会,外抗强秦,内行变法,是楚国的崛起之路。但是合纵抗秦大军被秦国一击而破,楚怀王的父亲才把变法的路子铺开就死了!而楚怀王是一个典型的爬耳朵,素无主见,最终错失了楚国变法的机会,自已客死咸阳,不久屈原也投江自尽。之后楚国再无变法主张,直到灭国也没有再变法过。

三、楚国虽大,实力却弱

楚国占据了整个南中国地区,面积比其它六国加起来还大!但是一则当时的岭南地区开发较少,属于蛮荒之地;二则楚国变法较浅,国内世族林立,相当于国中国的封地太多,因此楚国无法凝聚国力。楚国王族与其它六大家族共治楚国,征粮征兵都要大家商议而后定,不然啥事也做不成。楚国虽然地广人众,但是常备兵力就30万左右,而且是部族私兵居多,春秋旧制军队居多,战斗力不强。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楚国虽大,却打嬴魏、赵、齐三国,更不要说打嬴秦国。


本头条号“大秦铁鹰剑士” 专注先秦两汉的历史与文化研究,欢迎大家关注我,以便相互交流讨论,共同学习进步,共同弘扬国学文化。


大秦铁鹰剑士


周朝建立时,因感念楚人出兵帮助灭商的缘故,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让他到丹阳建立了最初的楚国(方圆五十里)。到了500多年后的春秋中期,楚国已经从一个方圆五十里的小国拓展为数千余里的大国。尤其是雄才大略的楚庄王执政时期,楚国的霸业到达了高潮。

终春秋之世,齐国(齐桓公)、晋国(晋文公)、楚国(楚庄王)、秦国(秦穆公)四国因国力强盛、幅员辽阔,有别于其他的诸侯,因此被称为“春秋四大强国”。


(楚国在春秋时期的主要强敌是齐、晋等大国)

可惜楚灵王、楚平王在位时期(春秋末期),楚国因常年征战、扩张过度,最终日渐衰弱,被东南的小国吴国所灭。后来的楚昭王虽然借助秦国的力量得以复国,但楚国的国力已一落千丈。由于国力的中衰,所以从楚昭王开始,后面的楚国历代国君都以恢复楚庄王时代的霸业为己任,停止扩张,休养生息。

到了战国初期,中原以三晋之一的魏国最为强大。尤其是魏文侯、魏武侯之世,魏武卒东压强齐,西掠秦土,南侵楚境,显赫一时。公元前391年,魏国击破楚军于大梁,夺楚国襄陵,并一路南下。面对魏国的咄咄逼人,楚悼王只能退让妥协,献地求和。

直到楚宣王、威王、怀王时期,楚国才实现全面复兴,开始由休养生息转为战略扩张。尤其是楚威王熊商在位时期,不仅趁魏国衰落之际扩张到黄河南岸,更一度兵临泗水与齐威王的军队对峙。当时的楚国疆域辽阔、幅员五千里,终于成为战国七雄中疆域最大的诸侯王国。

《史记》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

楚威王去世前给楚怀王留下的正是全盛时期的楚国,史称“江、汉之小国尽亡于楚”,唯有当时的齐、秦等大国可以与楚国相抗衡,而赵、韩、魏、燕等国则不可同日而语也。可是,全盛时期楚国正是毁在了楚怀王手中。

随着国势渐安,楚怀王日渐昏庸。他听信张仪的片面之词,贪图六百里商於之地,与盟友齐国断交,后来又与秦国交恶,乃至腹背受敌。为了报复张仪“诈”楚,楚怀王恃国力的强大,贸然出兵攻秦,结果先胜而后败。公元前312年,楚军在丹阳之战中被秦军击败,遭斩首八万余级,连楚军主帅屈丐都当了俘虏。

(丹阳之战,楚军大败)

但楚怀王仍不知悔改,同一年里又出师十万攻秦,虽一度推进到陕西蓝田,但同样因孤军深入遭到秦军的全歼。

公元前299年,楚怀王被秦国扣留,最终死在秦国。此后,楚国从战略主动彻底变成战略被动,失去与秦争夺天下的资格。

为了报复楚人,秦国联合了齐、魏、赵等国多次攻楚,在20年里先后夺下了汉中、房陵、重丘、上庸、巫郡、黔中、析城等数十城,楚国的整个西北全部被秦国占领。至此,楚国已丧失了近三分之一的国土。另外,在丹阳之战、蓝田之战、黔中之战中折损的楚军超过20万。更加致命的是,在秦昭襄王25年,秦将白起率师伐楚,直取郢都。白起攻陷楚国郢都后,掘开楚国的王陵,焚烧楚国宗庙。楚人东溃,哀嚎之声不绝于耳,从此一蹶不振。


(楚军守卫郢都)

楚国原本是与齐、秦相提并论的强国,但在楚怀王、楚顷襄王时期丧失了大量的军队与国力,最终日渐衰落,彻底失去了与秦国争霸的资格。尽管后来的楚考烈王在位时期,曾经灭掉北面的鲁国,实现短暂中兴,但对于楚国衰落的迹象已经无法逆转了。


历史的荒野


楚国是春秋时期的超级大国,也是唯一能够长期和晋国抗衡的国家。可以这样说,自从晋文公称霸以来,春秋时期的历史就是一部晋楚争霸的历史。但是,自从进入战国时期,晋国一分为三,楚国也逐渐走了下坡路。

楚国的没落,主要是因为守旧。当中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从春秋列国向“战国”进化的时候,楚国仍然像一头迟钝的巨兽,踯躅不前。

其实,楚国曾经有过机会。

公元前390年,因为受到排挤,吴起由魏入楚。当时楚国的国君楚悼王,对吴起十分信任,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

吴起发现,楚国虽然地大物博,却是“贫国弱兵”。究其原因,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换句话说,楚国王室孱弱,权力下放,大臣与封君各自为政,导致楚王有名无实,国家积贫积弱。

吴起在楚国的改革,也就是针对这一弊病来展开。比如他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精简无能无用之官,节省这些开支来供养“选练之士”。提出要把旧贵族迁到荒凉地区去,让他们去垦荒生产,充实国家的粮仓。他还着手整顿楚国的吏治,“塞私门之请”,也就是禁止私人请托办事,一切政务,公开办理。

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吴起改革一度收到成效。楚国的国力大增,“南收扬越,北并陈蔡”,而且派兵北上,与当时的霸主之国魏国争锋,几乎将魏国肢解。但是,楚国的旧势力实在太强大了。楚悼王一死,他们便起来造反,将吴起射杀于楚悼王的灵堂。

秦国起用商鞅变法,虽然最后也杀死了商鞅,但是商鞅变法的原则被保留下来了,秦国因此而强大。而楚国起用吴起变法,在楚悼王和吴起死后便人亡政息,一本还原,甚至比原来更退步。

吴起致力于打击贵族势力,贵族势力却比原来更强大。楚国的军政大权,牢牢掌握在昭、景、屈三大家族之手。政出于私门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楚国灭亡。

吴起“破横散纵,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也就是不准说客到楚国来游说。楚怀王却轻信张仪的花言巧语,被秦国人耍得团团转,最后客死他乡。

甚至,吴起改革楚国人落后的“两版垣”筑城法(用夹板填土筑墙),采用中原的先进技术来扩建郢都,都遭到旧贵族反对,弃而不用。后来,在装备先进的秦军面前,郢都的城防不堪一击,楚国被迫迁都。

《吕氏春秋》写到变法的重要性,曾经以刻舟求剑的故事来比喻因循守旧的愚蠢,而且感叹道:“荆(楚)国之为政,有似于此。”这也说明,在战国时期,楚国的顽固不化是众所周知的。

韩非子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而富强。”这句话用于回答本题,也许再合适不过。


龙镇


其实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来说,秦国统一天下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当然秦国统一天下确实占据了太多的天时地利人和。秦国到最后也是不得不统一六国了。

楚国确实厉害从春秋争霸开始,可以说秦国统一六国结束,楚国都算是所有国家中比较厉害的了,都是靠前的。但是最终还是倒在了秦国的铁蹄之下。

首先从变法,制度上来说,秦国就完胜所有国家,秦国的商鞅变法,直接让秦国走上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最大的优势就是,所有国家政令都必须要中央朝廷来做出。任何贵族或者官员都无法做出决断。楚国虽然经过吴起变法,但是不够彻底,而且吴起被杀后,变法还是失败了。楚国一直都是贵族制度,这个也是楚国最大的问题,各个贵族都有自己的权利,军事,财政等等都不需要听从中央的调令。即使到了秦始皇时期,灭楚国的时候,也只有项燕的二十万大军,其他的任何贵族军队都没有站出来。其他国家也一样,在历史的选择中,毫无疑问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是要完胜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度的。



在制度上的缺陷也就导致了在军事上,已经政策上的失误。先是失去了争夺巴蜀地区的机会,导致秦国占领巴蜀之后,使之成为秦国的大后方,其实从一开始楚国是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机会来占领巴蜀的。在军事上,经过白起的几次伐楚,楚国也是一日不如一一日。占领鄢城,之后又攻破楚国郢都,楚国也是被迫东迁。而且国土面积也是一步步缩小。要不是出国前期积累大量的土地,到这时候说不定已经被灭了。到了战国末期,楚国屈原改革还是遭到了制止最后被流放。到了这时候楚国还是一样的无用。



楚国最后被灭也是顺理成章的了。


小伍讲历史


是从楚怀王时期开始衰落的。

春秋时期楚国是南方不折不扣的霸主,领土最为广阔,但进入战国时代后,由于旧体制惯性过大,变法阻力也最大,实际上只经历了吴起主持的短短数年变法,改革最为浅层,整个国家的运转效率也最低,楚军战斗力更是可想而知。这一点在楚怀王的对秦战争中可见一斑。

当被张仪忽悠之后,愤怒的楚怀王下令发兵攻秦,结果丹阳之战损兵八万,大将军(注意,这是楚国的最高统帅)屈丐、裨将军逢侯丑等70多名将领被俘,楚国的汉中郡也丢了。楚怀王不肯善罢甘休,进一步增兵攻秦,这次一直打到蓝田,又一次被秦军打败。两场战役都是在楚怀王十七年。

这不是楚国遭受的最大打击。

由于外交路线摇摆不定,今年依附秦国明年依附齐国,从楚怀王二十六年开始,楚国吃的败仗陡然增多,这一年齐、韩、魏三国共同伐楚;二十八年,秦国又加入三国联盟共同攻楚,杀楚将唐眛,取重丘;二十九年,秦国又攻楚,斩首楚军二万,杀楚将景缺。三十年,秦国又取楚八城。也是这一年,楚怀王被骗入秦国并遭到扣押,成了列国间的笑柄。

这仍然不是楚国遭受的最大打击。

秦国本想通过扣押楚怀王以勒索楚国献地,楚国却立了太子横为新王,也就是楚顷襄王。秦昭王由于盘算落空发了飙,兵出武关攻楚,又是斩首五万,连取析城等十五城。两年后,楚怀王在屈辱中客死秦国。

这还不是楚国遭受的最大打击。

楚顷襄王即位的第十九年,楚军再度败于秦军,割让了上庸、汉北地。次年,鄢郢之战开始,白起水淹鄢城、火烧夷陵,又拿下巫郡、黔中郡。屈原也因此投水自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重新崛起的希望了,等到楚考烈王即位,局势成了“是时楚益弱”。


张不叁读秦史


《史记》是中国最伟大的史书,详细记录了汉武帝以前的磅礴中华史,但也存在少数谬误的地方。其中,对楚怀王的描述谬误最多,严重抹黑了楚怀王的形象。

楚怀王继承楚威王遗志,吞并了庞大的越国,可算是有为君主,但被《史记》描述成白痴君王,屡被张仪欺骗,直至客死秦国。《史记》的描述几近小说,与张仪的情节尤其不可信。

当时之世,超级大国魏国败于齐国的两次大战和秦国的趁火打劫,实力迅速消减,而秦、齐在西、东两边迅速崛起,没有其他对手,只有横亘其间的庞大楚国是两国的障碍。

楚国国土庞大而物产丰富,是饿狼口中的大肥佬,于是秦、齐暗地联合起来,两边夹击削弱“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大楚国。楚国不像其他国家,内部贵族分权严重,楚王无法集中力量对抗,自然抵抗不住秦、齐的联合行动。楚怀王十七年,秦国举国攻打秦国,直至离咸阳仅四十公里的蓝田,但被魏、韩攻打后院而失败,秦国也不得不割地求和,这是战国期间秦国受到的最大军事打击。后来,秦国派战神白起屡次进攻楚国,洗劫国都,楚国实力不济抵挡不下,在战国中后期跌落为大而不强的二等国,失去与秦国争夺天下的资本。


积微Derek


诚邀。


在我国,楚国是西周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 楚国在周文、武之世开始崛起,奄有江汉,史称“大启群蛮”。

公元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楚成王时,楚国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楚庄王时,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问鼎中原、邲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进入战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 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

那么为何实力强劲的楚国,在战国时期失去了和秦国争夺天下的机会的?事实上,楚国到了战国时期开始走向衰落,失去一统天下的机会也是必然的。


首先,楚国变法不彻底,旧贵族长期把持朝政;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而楚国在改革方面做的远远不够,虽然楚国有吴起变法,但是变法随着楚王的去世而夭折,吴起也被反对派杀害。楚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君主权利过于分散。纵观楚国八百余年的历史,楚王都没有实现像商鞅变法后秦王那样对国家的绝对控制权,楚国的大宗族,像春秋时的斗氏、战国时的屈、景、昭三大家族,几乎垄断了楚国军政大权,楚国虽然有权但是过于分散,对于权利不能如臂使指。

其次,楚国历代都有一个问题:战略失误,错失良机;


楚国有几次全盛的时期,都存在着统一天下的可能性,但都被白白浪费了机会。春秋时期晋楚两大国的战争对彼此消耗太大,后来开了两次弭兵之会,实际上就是停战协定,各国商议尊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这就把楚国进取中原的路截断了。到了战国时期,楚国没有出兵巴蜀,使得秦国捷足先登,此后楚国门户大开。

再次,楚国人才大量外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楚国本地盛产不少人才,但楚王不能尽用,加上旧贵族把持朝政,人才不仅纷纷流向他国,还为楚国拉了很多仇恨值,最典型的是伍子胥,被楚王残害一家后投奔吴国,带兵复仇差点灭了楚国。另一位本来为楚国效力的张仪,因为涉嫌窃玉受到楚令尹昭阳残害,无奈投奔秦国当上了相国狠狠报复了楚国。

最后,楚国缺乏统一天下的决心,也没有为此做出什么;

楚国是传统大国,习惯了以大国霸主自居、周围各种小国俯首帖耳的样子,北方又苦又寒冷,楚人根本就不愿意前往征伐,即便楚国势力最强大的时候,也最多守住淮河一线,坐拥半壁江山,不再进取,楚国缺乏统一天下的决心,这是不争的事实,战国时期各国征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楚国过于安逸确实不可能统一。


由此可知:楚国虽然拥有千里疆域,看似强大,其实外强中干,加之统治者统治不利,楚国想统一确实不太容易,楚国坐失良机,战略失误,逐渐失去争夺天下的资本也是必然的。


源稚生


作为"楚国人"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我认为楚国并没有丧失争夺天下的资本,而是作为腐朽的旧楚王族统治者在没有获得人民支持下被秦灭了国,但其强大的潜力是存在的,这就是为什么流传一句话"楚虽三户 亡秦必楚",并且由于强大潜力,秦始皇只往两个方向派来重兵,一个是北方军团30万,一个是征伐百越的南方军团60万,有重兵控制楚国用意,而且楚国灭亡之后局部仍然一直在持续反抗。




所以我先声明一下,楚国虽然与秦国相争失了天下,但是亡秦的乃楚国传统贵族人士项羽,且最终建立第二个大一统王朝的开创者也是楚人刘邦,只是刘邦出身寒门在六国覆灭后,并不再想去强调原先六国之一楚(作为寒门,强调也难以获得法统地位),而是要开创一个全新的伟大王朝"汉"。

那么我们再来讨论一下为什么强大的楚会输给秦?

1:旧楚国国运下降的没落趋势与新秦兴起的鲜明对比。

任何一个事物乃至王国朝代都是兴衰更替的,作为几乎与周同时兴起而并存800年的南方中心楚其实一直游离于周的体系边缘,与周一样共同经历了兴衰。周在立国400年后开始走向衰落主要由于北方强国林立,而楚一直希望成为南方的与周在北方同样的中心地位,而且楚也做到了,由于南方很少出现强国,楚国通过6-700年持续扩张统一了南方,成为中原无法渗透的大一统的南方王朝,作为南方地区拥有独特独立起源的楚文化,为华夏贡献了第二个图腾"凤凰",足以说明楚国在南方的成功和成就,但是我们如果放大到目前中国的大范围作为更强势的古老起源北方强势文化,及后来的大一统史观,人们都将楚看作一个地方政权,实际上楚国统治者一直认为自己可以与周同立,甚至一度称王问鼎中原,还有了一段周楚有名的城下德政对话(王孙满春秋时周大夫。楚庄王八年(前607),楚攻陆浑之戎,至洛,陈兵于周郊。他奉周定王命前往劳军。楚王问周鼎的大小轻重,意欲代周,他答以:“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终使楚军退去),让楚王知道了天下归心乃德政。但楚一直与周并立称王。我们得感谢最终先统一天下的另一个"蛮夷"秦,否则今天中国的文化将一定程度改革古老的华夏起源。因为秦虽然也是北方为周养马的家奴蛮夷出身,但其受主人影响很大,况且东周之后给秦的封地是原先西周的"王兴之地",所以秦继承了华夏文化并作为后兴国家改革发展成郡县制。作为后来的颠覆者,必然颠覆旧周和旧楚。



2:改革的秦成功和楚的失败。

我们说秦国立国出身并不好,其是周的养马家奴,常年在北方草原,立国之后基因并不是固定人才来源的贵族文化,秦基本上有名的人才都来自于东方各国,各国人才就像现在一样都纷纷去西方的美国"(当时的新兴秦国)"各显身手。而楚作为独立起源,贵族文化根深蒂固,楚国几大家族牢牢控制着整个国家的利益,楚王甚至都一度无真正实权。这样的一个政权基本上不大可能真正蜕变改革。所以商鞅能在秦国改革成功,但吴起在楚国注定中途失败。

3:制度的先进性对民力的高效调用。

经商鞅改革之后,秦的制度在当时非常先进,极大的优化了战争与生产的协作效率与积极性。农忙时耕作,打仗时当兵,而且,耕战与军功奖励制度调动了人民积极性,可以将有限国力发挥到极致。而楚国的贵族文化导致利益只会向贵族分配集中,人民是不会为统治者卖命的。

4:南北的国力民生差异。

我们说中国有华夏5000年历史,首先发源于北方,在当时的战国时代,民智民力及文化的早期发展北方已经历经2-3000年,作为农耕文明北方的土地开发利用及人口发展都比南方稠密,而南方的楚国虽然地盘大,人口基数也比秦多,但分布比较散,而且早期的生产力开发限制很多土地并没有开发利用。

5:文化影响。

文章开头提到了楚庄王问鼎中原与周天子的一段对话,原本可以灭周的楚庄王因文化德政自卑而罢兵撤退,开始了与中原文化的融合。这说明历经几千年发展的华夏文化在周继承之后具有先进性和同化性,楚国几百年在周文化的强大影响下很难获得北方诸国及人心的认同,而作为继承周文化又发展的秦就没有这个问题。


牛牛的事儿


楚国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贵族势力太过于强大,楚国历史上贵族弑君登王位之事并不少见,楚国国王都有可能有在都城被刺杀,由此可见贵族势力有多吓人。

到了和秦国争霸的时候,楚国有封君四十多位,这些封君占据了楚国最富饶的地方,中央王庭的财政收入只会在越来越少,楚国财力明显不足。与此同时封君的势利越来越大,有的封君甚至敢于发动叛乱。

楚国吴起变法虽然极大的打击了贵族势力,但是楚国的本质并未发生改变,这也是一代雄主楚武王所想改变的,可惜楚武王在位时间只有十年多,他并未实现这一目标。

到了楚怀王时代,楚国看起来还是很富很强的,他们的军队伙食供应是七国之中最好的。但是楚怀王能力有限,后期也越来越昏庸。因为商於六百里土地引起的战争让秦楚两国都受损严重。此战秦国虽胜但是是惨胜,楚国军队甚至直接威胁到了秦国首都咸阳,双方均有十几万人伤亡。

但是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家的结构得到了简化,秦国的贵族势力比楚国弱得多,所以秦国很快就恢复了。楚国则开始衰落,因为楚国的收入大部分落入贵族手里。此后,魏国,齐国接连攻打楚国,楚军大败,从此不敢发动大规模战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