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怀素书法累了,81岁自觉“变法”,脱古人窠臼,书作频频获大奖

练书法的人,常常有困惑,这困惑或源于对自己书法技艺的不满足,或是因对于自己“声名不显”的焦虑。作为普通书法学人,不是在第一个圈子里烦恼,就是在第二个圈子徘徊,或兼而有之——两个方面困惑都没有?那你至少是当代书坛的一线人物了。

学怀素书法累了,81岁自觉“变法”,脱古人窠臼,书作频频获大奖

事实上,不管是当代学书之人,或已作古之大家,在不同的阶段,对于自己的练字技艺和书法名声多少都有些焦虑和困惑之情。但,早些年的人,心思没现代人这么重,烦恼也没当代普通人那么多,要写出成绩、写出个人风采,似乎反倒容易些!

不是吗?我们从四川老书法家陈无垢的个人经历中可以窥见,这一现象。

学怀素书法累了,81岁自觉“变法”,脱古人窠臼,书作频频获大奖

老先生1902年初生于内江一个贫寒农家。因家庭条件所限,他自然也就不可能直接去学什么书法,当什么书法家,他必须先让自己有良好的物质生活。因此,事实上,在大半生的时间里,很少有人知道他是练字的。

他从事什么工作呢?

贫家孩子啥都能干。陈无垢先是经人介绍,在富商的银行工作,时间不长,他又转入钱庄、银行,因工作性质,他常和公司的钱打交道,为了警戒自己,也为了不让自己堕落,他给自己起名陈“戒予”。

学怀素书法累了,81岁自觉“变法”,脱古人窠臼,书作频频获大奖

看看这名字,文从沈梦认为,这就是他不与世俗苟同的强烈心愿。在晚年,他又给自己署名“无垢”,跟上面的名字保持着一致的“心意”。老先生一生无污点、无丑闻,真正做到了“无垢”,这种精神境界,和意志力,是令人钦佩的。

其实,具备这种精神毅力,用来练字,也应该是小意思。事实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学怀素书法累了,81岁自觉“变法”,脱古人窠臼,书作频频获大奖

陈无垢在少年时就喜欢练字,家中仅有的几份字帖,很快就被他临写透彻。刚刚13岁,他就能写大字对联,挂在门上,引来邻居热议,频频点赞。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物质上的匮乏,陈无垢可能早早就出了名,和一些书画家交相往来,这样对他肯定不是坏事——但也就没有了,他大器晚成的故事了。

学怀素书法累了,81岁自觉“变法”,脱古人窠臼,书作频频获大奖

在平淡的工作生活之外,大的时代背景、环境自然也在影响着陈无垢,而书法练习,却是他闲暇时来的必备功课。

他遵循着古法,坚持练字,一直练到80多岁。

学怀素书法累了,81岁自觉“变法”,脱古人窠臼,书作频频获大奖

他最初是从颜体楷书书法入手,再学汉魏六朝及“二王”行草,60岁后,以怀素草书为法典,笔势纵横,跌宕多姿。因时代局限,陈无垢的书法作品只在小范围内传播,但他并不因此而气馁,反倒越练越有精神。

学怀素书法累了,81岁自觉“变法”,脱古人窠臼,书作频频获大奖

时间到了1980年,时代需要一批书法家。各类书法比赛、书法联展纷纷举办,年轻的书法学习者功力尚不到家不宜强行露头,一大批高龄书法家自然地浮出水面,陈无垢也在此时声名鹊起——这位年届80的老者,像一座高峰,矗立在一大批他的晚辈之中间,丝毫没有不足之感。

陈无垢并没因此而对书法有些许怠慢,相反,他还有焦虑,他依旧在书法的海洋里徜徉。练怀素字体练得有点累,他开始在摸索新的草书方式。1983年,82岁的他,忽然对草书有了新的体悟,他认为,草书书法的至高境界是以自然为师,以自然的行云流水,鸢飞鱼跃,水迹苔痕为着眼点,将之巧妙地融入书法之中,最终,他的书法脱离了古人的窠臼,现出了极为独特的高雅味道。

学怀素书法累了,81岁自觉“变法”,脱古人窠臼,书作频频获大奖

此时前后,陈无垢先后参加了全国第1、2、3届书法展、中日书法联展,一些博物馆、艺术馆纷纷派人前来,要求收藏他的作品……

因为他在书法方面的突出创举,他也被蜀中、乃至全国的多位行家称为“草书圣手”,他也被聘四川书法家协会理事,德阳市书法协会名誉主席,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等职务。

学怀素书法累了,81岁自觉“变法”,脱古人窠臼,书作频频获大奖

1988年3月23日的《书法报》头版头条,对他有过大篇幅的报道,其标题是“醉中数行字,疑是太空云”,其时其境,令人感怀。

老人大概也没有想到,自己在最后的几年能得到这样的“知名度”。在书法方面,他依旧低调、不事张扬,数年后,以88岁高龄辞世。

学怀素书法累了,81岁自觉“变法”,脱古人窠臼,书作频频获大奖

在晚年,他培养过几位学生,如邹文正,沈作常,罗家宽等,在当代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