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在大非川之戰中敗得很慘嗎?為什麼?

輿地鏟史官


雪域的布達拉宮,聖潔的冰雪高原,虔誠的信徒……被譽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我們眼中一直是與世無爭的脫俗聖地。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看似和平潔淨的土地,卻在公元7世紀崛起了一個震驚亞洲的強大政權-吐蕃,它與正處在鼎盛階段唐軍在公元670年爆發了一場巔峰對決,讓唐王朝遭遇了建國以來的最大的敗績。

吐蕃人的野望

圖/吐蕃軍隊

早在大非川展戰役之前,吐蕃就基本完成了對於吐谷渾故地(青海北部地區的佔領),獨霸青藏高原。咸亨元年(670)吐蕃又攻“陷白州等一十八州”,所有降唐諸羌,盡為吐蕃吞併。當年,天山以北的兩廂十姓突厥部落又臣服吐蕃。由此可見,在大非川之戰前,吐蕃人已經充分佔據了戰略主動,將青藏高原附近的勢力全部納入麾下。大非川戰前,吐蕃人已經裹挾有周邊附庸勢力軍隊相呼應,從而造成了唐軍在戰略上的孤立無援。

當時的吐蕃以噶爾·贊聶多布為大相,由其弟贊卓噶爾·欽陵贊卓統兵,該家族人才輩出,皆有大才。當時的吐蕃在唐蕃前線的軍隊數量眾多,號稱四十萬(實際應該也不低於二十萬),而唐軍參戰部隊僅有五萬左右。大戰未開,雙方的兵力對比已見高下。\t


唐軍的窘境

當吐蕃人已經完成了對於吐谷渾、羌等周邊緩衝地帶的佔領之後,唐朝才後知後覺地發動了被命名為邏娑道行軍的對蕃反攻,大有直搗吐蕃都城邏娑(即邏些,拉薩的古譯)的意圖。唐高宗“詔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右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將軍郭待封為副”大舉討伐吐蕃。


唐軍方面,主帥薛仁貴出身行伍,歷東征高麗、北伐鐵勒諸惡戰,素有大將之風,所統步騎五萬,數量雖不算多,皆精兵勁卒,本應勝算極大。然而,其副將郭待封乃功臣郭孝恪之子(唐朝平定西域戰役中陣亡的安西大都護),該將自持勳爵,並不服從薛仁貴的指揮,從而為唐朝指揮層的混亂埋下了隱患。


唐軍進入青藏高原之後,唐軍就採用了精兵突進的戰術,薛仁貴自率三萬輕騎與阿史那道真所部東突厥兵急進烏海(今託索湖),一度進攻至瑪多(黃河河源附近),將戰線深入吐蕃腹地,給敵人造成了重大威脅。留郭待封統輜重,築柵為後應。這支後勤部隊雖然戰鬥力不強,確是唐軍在高原行軍的生命線,因此極其重要。


薛仁貴初戰告捷後,在瑪多城駐紮,以圖後舉。然而,作為名將之後,“尚待封賞”的郭待封卻是缺乏耐性,竟然捨棄了本應當堅守的營寨,領輜重繼進。這時的吐蕃大將抓住時機,率領20萬大軍包夾這支孤軍,“軍糧及輜重併為賊所掠”。


輜重盡失之後,薛仁貴被迫還師大非川救援後勤部隊,這時的薛仁貴一無城寨,二無糧草,後路也被截斷,而此時的吐蕃四十萬大軍早已集結完畢,薛仁貴回天乏術,正面戰敗,遺恨吐蕃大非川,最後僅僅帶領少數殘兵回到鄯州。

圖/共和縣切吉平原(大非川古戰場)


唐軍在大非川戰場上的慘敗主要是由於吐蕃在戰爭早期就取得了較大的戰略優勢,並充分利用的青藏高原的有利地形與氣候條件,而唐軍用人不明則最終葬送了這支遠征高原的唐朝精銳。

參考文獻:1.安西與北庭


歷史研習社


從歷史資料中也不難發現,唐朝並不是說強大到無外敵入侵。在與吐蕃族人長期的鬥爭中就有過敗筆現象,而這個時期當朝的皇帝是李治,也就是後人說的唐高宗。在他統治的那些年中,有過一次與外敵大戰的場景,這次戰爭以唐朝敗軍宣告結束。

那麼這次戰爭就是歷史中很名氣的大非川戰役,它是在唐總章三年時候搞出來的。上演戰事的主要角色就是唐朝軍隊和吐蕃部落,之所以有發生這次戰爭,主要是因為大唐跟吐蕃爭奪邊疆的龜茲和疏勒,還有于闐跟焉耆這四個大集鎮。在這四個地方最重要的戰略軍事陣地就是大非川。在這一次戰事上,吐蕃將士們比較機靈,人家不跟唐軍發生正面衝突,尤其是遇到唐的裝備精良的戰隊,更是遠遠就避開。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想法,就是繞到唐的後方,把部隊的供應糧草道路封殺,然後再反過來把主要的兵力與唐軍大戰,最終取得了戰場優勢奪得勝利。

當然,這些只是部分說法,主要原因還是出自於唐軍的內部問題。他們由於是遠征,供應自然會延遲,這些都是外界因素,而在將士們中間就已經出現領導們不合局面,這樣的局面最終讓大軍從優勢變為劣勢。吐蕃族人是在咸亨時期就起兵攻打西域,當時有涉及的十八個州被侵佔,他們還聯合當時的于闐大勢攻下現在新疆阿克蘇,在這樣大的壓力下,唐朝留守在安西四鎮兵力要是不出手就被人家吞併。這樣浩蕩起兵,制定方案積極迎戰。

戰事發生的第二年,吐蕃的首領為加強對當時的青海西寧地域掌控,藉此機會起兵準備向東挺進。也就是經過一年的時間,當時吐蕃帶兵首領欽陵就以四十萬的兵力強勢碾壓奪取了于闐和疏勒,在搞定這兩個要塞,有把劍鋒指向龜茲,最後搞到焉耆。這些地方被佔,直接動搖唐朝對西域的掌控,被激怒的唐朝派名將薛仁貴為行軍大總管,還跟隨著兩個大將,一個是阿史那道真,另一個就是郭待封。起兵時將士們有五萬人次,因為在一些歷史資料中提及薛仁貴當時帶著的都是精銳部隊,還有一些歸屬於運輸部隊,他們主要是搞軍械和糧草,還有被服物資的運輸,這些人估計那個時候有兩萬人次。

不過唐朝多數採用李靖用兵法,就是在唐軍出征時,只有有一萬士兵上戰場,身後就得有三千人搞運輸,按照這樣一個計算法,當時薛仁貴出征估計帶領的就是五萬將士。他帶著士兵經過現在的青海樂都,到達青海湖南邊的戰場大非川。因為這次是遠征,對於唐軍並不有利,而且薛將軍心裡很清楚吐蕃這個時期兵多將猛,他們有生活在一方水土周邊。所以薛想法就是要快速解決戰鬥,這樣才有勝利的把握,但是想法挺好,只是那個時候烏海地方險要,距離又遠,運輸車馬過去很不現實,而且浪費時間,薛怕丟失這樣的機會,就讓郭待封把身後的運輸部隊留守在大非嶺上圍欄,做工事,這樣就把大非嶺成為一個陣地。

在搞定這個陣地後,薛仁貴帶著主力精銳部隊,開始挺進,他跟吐蕃族人在現在的青海瑪多相遇。當時的吐蕃族人沒有想到他們會來的這麼快,一個沒有防備讓唐軍打得大敗,傷亡很多將士,至於牲畜更是上萬。薛將軍藉機攻佔了烏海城,在這裡構建工事,準備後方的支援。可惜的是這個郭待封作為此次出征的副將,對薛仁貴有很大的意見,加上讓他給打理運輸部隊心中怨恨頗多,他自作主張帶著供應隊員前進,也沒有及時跟薛匯合,這就給吐蕃一次大好機會。

吐蕃族人快速組織隊伍,用將近二十萬的大軍全力攻打郭待封部隊,唐軍不能與其相抗衡,最後把運輸的全部糧草和軍械都讓吐蕃族所收。而這讓身為大統領的薛仁貴沒有任何辦法,只能退兵於大非川。就因為這個目無管理的郭待封讓唐朝大軍丟失大好機會。沒過多長時間,吐蕃族人在欽陵下,用四十萬的大部隊強壓唐軍出來決戰。在沒有佔據險要的地理位置,又沒有糧草的及時供應,唐軍大敗傷亡慘重,薛仁貴只能最後跟欽陵合約,這才帶著殘兵返回唐都。而這次戰事,從唐朝的整個歷史看,可是最大的一次敗筆。

敗戰後,人家吐蕃族人佔領了青海的西部地域,唐被迫撤出安西四鎮的管制,而作為領軍的安西都護府也被迫遷移到新疆的吐魯番地域。其實,論年限在唐朝設置安西都護府穩定西域政局已經有近一百二十年。在這次大戰後,唐朝跟吐蕃開始長期的拉鋸戰。

縱深看一次大非川當時的地理位置,它是位於咱們今天到的青海共和縣城周邊,這個地方以平原為主,但是從高度看,可是在海拔四千米開外,東西方向跟隨的是磧石軍和伏羅川,這兩個地方就是連接于闐跟赤嶺,再往南就到達烏海和河口,這樣看來,它的位置是至關重要的。唐吐軍隊雖然在大非川搞出的事情,但是從位置看,戰事的成敗主要還是由當時的烏海所定。因為此地一直是青藏高原連接內外信息的交通要塞,就連大唐的文成公主都是經過此地才能進入西藏。所以說,這次戰爭薛仁貴已經把握先機,只是那個副將郭待封實在不懂何為重要,把唐軍最後帶到被動局面。

還有就是唐軍長期生活在中原內地,面對長途征戰將士們適應時間太短,加上高原反應,這樣也無形中增加了戰事的反差。大唐從高祖手裡開始就跟吐蕃開展過戰役,但是這次大非川讓唐軍沒有了往日的輝煌,而吐蕃卻一舉成名,並能分割大唐疆土,還把當時的吐谷渾收攏為它別部,使得吐蕃獲得最終勝利。


軒芯閣


大非川之戰的的地理位置是在今天的青海共和縣西南切吉平原,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大非川之戰的地點是在今天的青海湖以西的布哈河。海拔在4000米左右.。位於青海湖南,東至磧石軍,西至伏羅川,由此往西可至於闐,東北至赤嶺,西北至伏俟城,南至烏海、河口,確實是青海的要津。唐朝的薛仁貴等人就是在這為吐蕃所敗。

  這場戰役雖然叫作大非川戰役,但是實際上勝敗是取決於烏海。烏海自古都是青藏高原上的交通要道,文成公主入藏也就經過這裡的。薛仁貴在這場戰役中已獲先機,但郭待封的擅自行動使唐軍由勝轉敗。其實,郭待封的擅自行動也是唐軍失敗的重要原因所在。

  大非川之戰是唐朝開國以來對外作戰中最大的一次失敗戰役,而吐蕃憑藉這場戰役一躍成為了與大唐分庭抗禮的西部豪強,吐谷渾也成為吐蕃別部。雖然吐蕃在這場戰爭中獲得了最終的勝利,但是他們的損失也不小。

  大非川之戰分析

  大非川之戰是大唐和吐蕃之間的戰役,在唐總章三年四月至八月時候,在大唐與吐蕃之間為了爭奪龜茲、疏勒、于闐、焉耆四個鎮,而在大非川所發生的重要戰役。這場戰役最後以吐蕃獲勝,佔據了青海西部而得以告終。那麼大唐為什麼會在這場戰役中失敗呢?現在就來分析大非川之戰的局勢吧。

  薛仁貴在此戰已獲先機,但郭待封的擅自行動使唐軍最終由勝轉敗,所以說,郭待封的擅自行動行為是唐軍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現在就來分析大非川之戰中唐軍失敗的其他原因。首先,地利因素,使士兵們產生高原反應,讓疲憊不堪的唐軍戰鬥力削弱。唐軍出發點是在鄯州,這裡的海拔在2300米左右,是不會產生高遠反應的,到了海拔4000以上,就逐漸出現了高原反應。而薛仁貴指揮的是“輕銳倍道”,所以缺乏適應高遠環境的必要時間,並且體力消耗極大,因此造成的後果也就更加嚴重。

  其次是戰略的意圖,圍魏就趙,他的目的是在於佔據邏娑。唐軍以“邏娑為出師之名,或許有勝利後直搗黃龍之意”。在戰前唐軍躊躇滿志,大膽深入。唐廷為了此次征戰下了很大一番功夫,薛仁貴使“圍魏救趙”的方法,同時西域佈置的兵力也起到了牽制作用,戰略部署可以說是高明。

  還有一點就是人和。在戰爭中,人和是極其重要的,想要獲得勝利,人和是必備的條件。在《新唐書》列傳第三十六中說到:“仁貴退軍大非川,吐蕃益兵四十萬來戰,王師大敗。”

大非川之戰結果

  大非川之戰是發生在唐總章三年,也就是咸亨元年四月至八月,共歷時四個月時間,這場戰爭是大唐與吐蕃為了爭奪龜茲、疏勒、于闐、焉耆四個鎮,而在大非川的重要戰役。這場戰役的主要指揮官是薛仁貴、郭待封、論欽陵等人。那麼大非川之戰結果是如何呢?

  在大非川之戰中,吐蕃軍隊避實就虛,不與唐軍的精銳兵直接交鋒,而是斷了他們的糧草後,再集中優勢兵力,最後奪取了勝利。而唐軍遠道出徵,並且兵力不支,供給不足,特別是軍中的將領不和,副將郭待封擅自違抗軍令,一意孤行,最終將戰役陷入了敗局。最後吐蕃大獲全勝,佔據了青海西部。

  在這場戰役中,唐軍的兵力是五萬,吐蕃軍的兵力的四十萬。但是原本在這場戰役中,大唐是可以獲得勝利的,而郭待封的擅自行動是大唐失敗的重要原因,導致吐蕃軍反敗為勝。還有一方面大唐之所以會失敗的原因是因為地利因素,因為薛仁貴的“輕銳倍道”計劃,使大唐軍隊沒有適應高遠環境的時間,於是消耗了大量的體力,最後造成了嚴重的後果。

  大非川之戰是唐朝開國以來對外作戰中最大的一次失敗,而吐蕃憑藉這場戰役一躍成為了與大唐分庭抗禮的西部豪強,吐谷渾也成為吐蕃別部。但是雖然大非川之戰中,吐蕃最後獲得了勝利,但是吐蕃在這次戰役中損失也是不小的。


小男孩博主


是的,大非川之戰是唐朝開國以來對外作戰中最大的一次失敗,吐蕃憑此戰一躍成為與大唐分庭抗禮的西部豪強,吐谷渾亦成為吐蕃別部。唐朝被迫撤銷四鎮建制,安西都護府遷至西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