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嚴新規撼動停牌“釘子戶” 基金流動性管理壓力驟減

針對A股市場上眾多停牌“釘子戶”,日前,滬深交易所發佈了《上市公司籌劃重大事項停復牌業務指引(徵求意見稿)》,重點規範上市公司停牌事由較多、停牌期限較長、“停牌避險”等情形。新規推動下,當前A股處於連續停牌狀態的公司僅剩25家,相較於年初的200餘家大幅下降。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這一堪稱史上最嚴停復牌新規的發佈,對因重倉股長期停牌而飽受流動性困擾的公募基金而言是重大利好。這不但有利於基金經理進行組合管理、保障持有人利益,基金因流動性問題而承受的市場風險和行業風險都將整體可控。

長期停牌股令基金“很受傷”

上市公司任性停牌、長期停牌問題,一直是A股市場上的“頑疾”,而在市場極端情況下,不少長期停牌股更是對基金產品造成了不小的流動性困擾。

“2015年股市劇烈波動時,由於一度達到上千家上市公司停牌,加上基金持有人短期內鉅額贖回,很多基金經理不得不在處於交易狀態的股票上尋找套現目標,導致不少平時走勢非常穩健、估值已經很低的大盤股慘遭錯殺,這背後就是基金經理為了應對流動性危機所採取的無奈之舉。”滬上一名權益基金經理回憶道。

除了令組合管理出現流動性“吃緊”,長期停牌股也給基金的合理估值帶來了壓力。有業內人士表示,對於長期停牌的股票,基金公司一般情況下會根據相關規定,採取指數法對估值進行調整,也就是參考上市公司所在行業指數對停牌股票進行估值,即把停牌期間行業指數的漲跌幅視為停牌股的漲跌幅,以確定當前公允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復牌後股票的漲跌幅與指數差別較大,其復牌後對基金淨值也會產生一定影響。

除此之外,在基金經理對後市行情有了判斷,基金換倉調倉需求迫切之時,長期停牌股的存在往往令其“如鯁在喉”。而一些基金產品在長期停牌股上被迫踩線“雙十限制”,也面臨著違反合規要求的窘境。

機構投資者迎大利好

實際上,早在2016年5月27日,滬深交易所就曾經發布了停復牌新規。時隔兩年多,交易所對停復牌規定再次修改,這一最新版本被認為是對之前停復牌新規的有效補充,同時也被稱為史上最嚴的停復牌新規。

根據新規,僅發行股份重組可停牌,且停牌時間不超過10個交易日,籌劃控制權變更、要約收購等停牌時間不超過5個交易日,例外事項的停牌時間原則上不超過25個交易日。

根據 數據,截至11月28日,當前處於連續停牌狀態的A股數量為25只。根據預期復牌日期,還有12只個股可能在年底之前復牌。當前停牌股數量相較於年初的200餘隻,已呈現大幅下降。

對此,招商先鋒混合基金經理付斌表示,停復牌新規的實施有利於基金組合管理。首先,流動性管理上的壓力得到了極大程度緩解。其次,之前有一些公司因此長期停牌,淨值的估算會有偏差,不利於保護基金份額持有人的利益。

“過去,停牌長達半年甚至一年的上市公司時常有之,如果基金組合中大比例持有停牌的股票,意味著這部分資金將被無期限鎖住,整個組合的流動性會被極大限制,當出現市場或行業性系統風險時,組合調整難度會被放大。” 諾亞研究工作坊二級市場研究員褚志朋表示。

在他看來,現在的停復牌新規規定重組停牌不超過10個工作日,相較於過去有了極大的縮短與改觀。縮短停牌時間後,即使基金組合中持有停牌股票,整個基金組合所承受的市場風險和行業風險都會整體可控。

最严新规撼动停牌“钉子户” 基金流动性管理压力骤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