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学科)与人文科学(学科)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你怎么看?

艺术就是谎言


自然科学的范围指除了人文本身以外的学科,包括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地质等,而人文科学也指社会科学,包括经济,政治,历史,考古,生理与人交叉的学科等,从宏观上讲人也是属于自然的,人文科学是特殊的自然科学,人的特点是能研究自然,观察思考万物,并能改造和征服自然,人具有创造性和理性,兼具形象想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人们研究自然多半是为了人类更好的服务,其它还有开发人脑极限,展示人类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其它动物在智力上远差人类,只有形象记忆功能和少许抽象思维,在识数方面,据说自然界中最聪明的乌鸦能最高记数为7,大于7以上乌鸦就不能识别了!这是人们通过试验作出的结论,不过鸟兽类的形象记忆能力也是惊人,中国成语老马识途,就说明马类有超强记忆能力,鸟类中的候鸟如燕子长途迁徒能力首屈一指的,南北方相据几干公里,燕子只凭本身能力回到旧居,中途风雨,饥饿,敌害,是如何忍受的,小小燕子对于地理地形是如何识别的,据说燕子一天飞行七八百公里,中途也要休息觅食,而且七八百公里不是直线飞行的,多数是曲线飞行,这样南北两地直线距离假定是3000公里,而燕子可能飞行超过4000公里,小燕子行为令人叹为观止!


潇遥时光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确存在必然的联系。

世间任何一种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自然科学的成果要倚靠人文科学去阐述,论断。譬如一个科学家在大会上做自然科学成果

的报告,他的讲话稿子的条理,层次,逻辑思维等等不都属于人文科学吗?

说得更明白一点,其实所谓的人文科学也就是政治课本上所说的社会科学。既然如此,

自然科学怎么能和社会科学相隔离呢?

因此,可以这样说。两者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互为存在,互为发展。


风逐月影3


自然科学其实一直都存在,只是人类在幼年时期,尚未掌握足够多的规律,所以只能模糊朦胧地表达,原始人类的思维方式其实跟我们幼儿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他们是整体思维,形象思维,所以往往用艺术的形式来表达,而不能用理性的,逻辑的思维来表达,比如他们要表达太阳这个含义,就只能画一个☀️,表达月亮这个意思就画一个🌙,后来,慢慢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了,发明了文字,☀️就用一个日字来表示,后来发现有太阳的白天和有月亮的的夜晚是不同的,就叫一日和一夜,而后来发现月亮二十八到三十天内有圆缺的变化,并且周而复始,于是就将这个周期命名为一个月。

后来又发现太阳的东升西落是有四季的变化的,并且四季也是周而复始的,于是就把四季的变化定为一年,这就是天文学慢慢总结出来了。

不是说先有艺术后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是人类由幼年的原始社会逐步的进化到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人脑的进化是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能力的提高来进化的,人脑进化就意味着人类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不断掌握,开始能够用理性和逻辑的思维去表达,描绘世界,宇宙。这样就不断地细化而成各科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用像以前那样,只能画一幅图来表现了。

艺术是形象思维,整体思维,虽然蕴含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规律,但是它是整体的,不是按定理,定义的方式来表达。所以很难统一说它好还是坏,所以,一个画家,一种艺术,有人欣赏,有人不欣赏。但自然科学就不是可以欣赏和不欣赏的问题。是人人都要遵从的。所以,不能说先有艺术,再有自然科学,先有人文科学再有自然科学,这样说是不对的。应该说,在人类尚未达到更高的层次的时候,只能用形象思维的艺术方式来反映现实,等到人类知识丰富了,能力增强了,就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更准确地表达世界的规律,人类社会的变化规律,而且这些规律的发现会反过来促进艺术的发展,提高艺术表现了力。




南山守望


回答是否定的。

"必然″2字是关键,可定分野、明关系、确联系。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2者的联系如果是必然性质的,就必须是互为固有要素、相互直接无间、相互决定有无、相互可予颠覆,而且,这一切是合乎规律、确定不移以至不可避免的。

从科学研究结果的视角看,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没有必然联系,这种结果的孕育、培养和产生足以支持本否定的回答。

自然科学研究,以定量为手段,研究无机自然界和有机自然界的事物与现象,旨在认识整个自然界,通过观察、想象、实证、联想、推理来揭示、解读、预见、把握自然界事物和现象的起源、本原、原理、机理、架构、路径、体系、实质、规律、趋势,以便适应、利用、改造、创新。

人文科学,如哲学、史学、社会学、语文学、艺术等,大大不同,不必用细数其迥异的特征来与自然科学对比,所以,和自然科学才是两个领域,各自独立,对于自然科学所推出结果的内在、深层、本质来说,既非关键要素、也非核心要素,也就不会产生实质上或决定性的影响、制约和作用。

从科学研究过程的视角看,彼此倒是经常发生关系、出现联系,体现出经常性、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尽管是表面性、枝节性、浅层性,即非决定性、非改变性。

还是拿自然科学说事,与人文科学的非必然联系出现在其过程的节点上。

比如,在翻译资料上,外译中成了非外非中,中译外成了亦中亦外,中、外校译人和阅读人都得对照原文校、读,否则,原文还是原文,译文的利用价值就小多了,这自然反映出自然科学素养与人文科学素养的联系。

又如,在分析资料上,人文素养高,主要是哲学和语文素养,就有助于阅读、消化、吸收、整合,进而让分析和综合全面、深入、整体、精准、辩证,否则,全面度、深入度、整体度、精准度、辩证度将稍低或低不少,的确也见过不少低不少的情况,这与哲学和语文素养等素养相关,没有良好具备,资料还是那个资料,分析却不完全是对资料的"回应″,导致当时和后续研究环节的情况都留下了不理想。

再如,论证、设计、试验等阶段性技术报告和最终总结报告,为何长期以"看得懂就行″为事实上的标准或潜规则?就是默认在和无奈于"身为中国人却写不好中国文″的素养。

还如,科技方面的成果申报书、学术论文、学术报告、学术专著、学术刊物,何以字、词、句和语法上的低级错误至今仍常见、未减少?何以层次性、逻辑性、整体性明显不具人文性?不一而足,导致可读性、艺术性、说理性等等均不突出,连能读性都差了些,甚至不忍卒读,"结果″倒还是那个结果,成果点、创新点却不彰,价值、意义、作用却未显,造成了交流障碍、转化壁垒、推广关隘,就是没有掌握好、运用好人文科学中对义理统摄、对意义诠释、对真谛阐述等特长和优势。

人文科学之于自然科学的非必然却实在的联系是这样,反之亦然,对这2者这种联系的思考,可视为该"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联系"之问的1个重要意义之所在。


肇俊武


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一个是人的自我省视,一个是与自我主动意志无关的人自身的外部世界。一内一外,当然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

至于你后面的两个“为什么有人说……”,因为那是些自欺欺人的、自以为在“研究人文学科”的无知无耻无能之辈在自吹自擂自说自话自命不凡,所以才有如彼的不知所云之胡话。

——无陈词滥调,无不知所云,无酸腐鸡汤,无缤纷喧嚣,唯有一点赤诚真意,一点犀利深刻;君若有得,乞轻落玉指点赞、高抬贵手转发;若有相左之真知灼见,请评论中不吝赐教。

長風浩荡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是有直接联系的,它们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趣闻千悟欢迎互赞互关


你是猪脑,不想跟你评论


天翼用户677


一、前言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相通之处:

1、研究方法相通

2、价值观相通

3、审美意趣相通

4、善的理念相通

下面分述之。

二、研究方法相通

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搜集经验事实、对象分类、对象性质研究、数学建模和预测、测量和计算、理论验证或证伪。

科学的这套方法体系,以理论的定量化、可重复、可证伪,保证了人类知识的可靠性。可以说,人类之所以发明科学,是因为人类对宗教或民间的胡说八道已经厌恶了。

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都是人类理性观察、理解人类所处世界所获得的知识体系。它们只是在层展意义上不同。自然科学研究不同层次对象时,也会得到完全不一样的规律描述,我们称之为理论适用范围。例如微观与宏观、高速与低速、黎曼空间与欧几里得空间。

这种现象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特别明显。人文科学研究对象是人、社会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人类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其底层是医学科学、脑神经科学,再往下是生物化学、量子化学、物理学,可能还牵扯到信息科学。从人到社会,存在所谓层展现象,社会发展规律并不能全部还原为人类行为规律,即社会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但这并不代表不能对社会对象进行数学建模,以及采用可重复、可证伪方法保证人文知识可靠性。

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数量经济学。贝克尔的《家庭论》是一本经典的微观人口经济学著作。其中把社会单位家庭建模成一个“小型工厂”,运用高等数学进行分析,探讨了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庭问题。

三、价值观相通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是科学,都是追求知识可靠性的。科学的价值观可以说就是建立在这种可靠性之上的。基于事实和逻辑的认识是符合科学的,基于体验和想象的思维是不符合科学的,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泾渭分明。

传说野史、宗教信仰、艺术作品,这些东西大部分是基于体验和想象的,不符合科学价值观。这么说,并不是我们否定传说和宗教的研究价值,也不是不需要艺术了。艺术可以极大地丰富人类精神生活,刺激大脑成长,推动理性进步。很多大科学家同时也是音乐艺术爱好者。这个我在审美部分会进一步阐述。

一言以蔽之,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价值观就是对真实、真相的追求,对人类理性有能力彻底认识物质世界,认识到达彼岸、精神实现自由的信念。

四、审美意趣相通

在科学研究中体会到的美,恐怕不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所无法真正体会的。有人说,当一个人第一次看到欧拉公式e^πi+1=0而不惊叹于它的美,那么这个人就不适合当数学家。在物理学中,运用对称性的案例比比皆是。广义相对论里的广义协变原理是对称性,杨-米尔斯标准理论的SU(2)也是对称性,ADS/CFT对偶还是对称性。而缺乏一种整体美感、对对称性的敏感,恐怕也不会掌握现代物理学的精髓。

在人文科学中,同样存在这种对称之美。人的大脑和身体是左右对称的,人的性别是男女对称的。人类社会的组织分化,存在某种有利于资源平衡或权力制衡的对称性。在建筑设计领域,对称性与非对称性可以演绎出很多宏大的或奇特的建筑物。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门类中,可以看到大量的对称性运用,如重复(时间平移对称性)和镜像(空间翻转转对称性)。在历史学领域,有人说“历史是走在旋梯上看风景”,有人提倡以史为鉴,这都是时间对称性。

科学研究之美是一种认识之美,更是一种创造之美。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为人类提供去到遥远的宇宙天际的机会,在那里人类能够欣赏到在地球上看不到的星云奇景,发现曾经做梦也想不到的外星文明。并且这一切,仍然属于科学研究范畴内,是在丰富人类科学知识。

审美,可能是人存在的根本意义之所在。这种美,把人的精神境界提高到这样一种程度,使得人心灵得到陶冶和净化,自然地生发出善的理念。这在下面还会谈到。

五、善的理念相通

一个长期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领略过大至宇宙、小至量子,百亿年去来,蓦然间驻足,必然能看出人类出现的偶然性,人类文明的可贵性,从而生出对人类的悲悯、对自由的认同。这就是善的理念。

换句话说,大自然是壮美的,也是暴虐的,人类是弱小的,也是勇敢的。人性最可珍贵的一面,就是不畏强权压迫,勇于追求自由美好。于大自然也好,于社会也罢,莫不如此。

一些人认为,只有信仰宗教才能有所畏惧,才能不做坏事。这是那种被动的、受迫的“善”,是“要我善”,而不是“我要善”。而且为了善,要信一堆假的不存在的东西,这本身就背离了与善共生的真。

一个热爱科学、领略过科学之美、彻底地在精神上接受科学价值观的人,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善。

六、后记

最后,回答一下题主提的几个问题。

1、割裂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关系对不对?

答:当然不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支撑、相互印证,难以割裂。如果人为割裂,那么没有自然科学支撑的人文科学,必然不会有更加深刻的发展,甚至回到宗教玄学的老路上去,而没有人文科学支撑的自然科学,必然失去沟通表达的基础,也不会形成有意义的技术应用。这是难以想象的灾难。

2、为什么要文理不分科?

答: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以前文理分科,学文的人对自然科学缺乏了解,在工作中会发表一些没有科学常识的意见,这样的人一旦成了一方领导或媒体喉舌,往往做出蠢事和错事。而学理的不学点文,缺少表达沟通技巧,对历史和社会缺乏了解,肯定局限了他的科学研究,甚至成为一个书呆子。

3、为什么说没有人文科学就没有自然科学?

答: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是相互支撑的关系,并不是没有人文科学就没有自然科学这么简单。事实上,虽然人文历史比科学历史久远,但直到科学被应用于人文领域之前,并没有什么人文科学,这是两个概念。

4、为什么说艺术(神学)、哲学永远走在科学前面,引领、启发自然科学发展?

答:这个问题的前提是错误的。首先,艺术跟神学不能划等号,甚至没有必然联系,不知道题主为什么有“艺术(神学)”这种莫名其妙的写法?其次,艺术、神学或哲学并未走在科学前面,更谈不上永远。你倒说说哪个艺术、那种神学、哪门哲学预见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如果搬出类似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质能方程的表述这种论调,那就让人笑掉大牙了。如果这都成立,那我也可以说“王八对绿豆”是讲宇称不守恒、阿里巴巴四十大盗是讲凝聚态物理,胡诌谁不会?最后,艺术、神学、哲学都引领不了科学,反过来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改变了哲学面貌,这还说的通。至于说启发,这个可以有。


科学人类


都是大自然的条件下诞生的。科学也不例外


永恒的嘎斯丙戈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既有必然联系又有各自特征,最大的不同是思维方式上的区别,自然科学偏重逻辑和理性思维,而人文科学更习惯于直觉和感性思维。而二者在创造性和艺术性方面,却有共同特质,都需要直觉和灵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