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兩大宗系——中觀宗和唯識宗

溫馨提示:點擊右上方“關注”,可隨時分享到本頭條號精彩內容。

大乘佛教兩大宗系——中觀宗和唯識宗

一、中觀宗佛教

1、中觀宗的確立

自唯識宗從大乘佛教中分立出來,大乘佛教就正式分成了兩大根本宗系,即所謂:中觀宗、唯識宗。

除唯識宗外,依原來的大乘佛教教義的,稱為中觀宗。

2、中觀宗的根本知見

中觀宗的根本知見為"心境俱空"。

3、中觀宗所依的主要根本經典

中觀宗所依的主要根本經典包括:《法華經》、《涅槃經》、《般若經》、《維摩經》、《中論》、《大智度論》、《十二門論》、《回諍論》、《七十空性論》、《十住毗婆沙論》、《菩提資糧論》、《百論》等。

4、中觀宗的分支教派

中觀宗的分支教派主要包括:應成派、自續派。

應成派主張一切法畢竟空。

自續派主張一切法勝義中空,而在名言中實有自相。

大乘佛教兩大宗系——中觀宗和唯識宗

二、唯識宗佛教

1、唯識宗的建立時間

唯識宗建立於公元四、五世紀間。

2、唯識宗的創建者

唯識宗的創建者為無著菩薩、世親菩薩。

無著菩薩被尊為“印度二聖六莊嚴”之一。

無著菩薩,生於公元四世紀左右,與後面要講的“世親”是親兄弟(無著是哥哥,世親是弟弟)。據說無著早是在小乘佛教的教派中出家修行的,後來因為不滿意該派的教義,決定要廣泛地學習大、小乘諸派的教理;有一段時間,他因想親自聆聽彌勒菩薩的教導,曾把他自己關在雞足山(佛經中說雞足山是大迦葉尊者的道場,世尊入滅後,迦葉尊者並沒有入滅,在雞足山入定等待下一尊佛——彌勒佛出世,將釋迦牟尼佛的衣缽袈裟傳給他)裡苦修,但並沒有見到彌勒菩薩出現,因此心中生起很大的挫折感;不過,經歷了千辛萬苦之後,彌勒菩薩終於在他的眼前現身,並帶他到兜率天宮的彌勒內院受教——這是一段廣為流傳的傳說。

無著根據彌勒菩薩講的《瑜伽師地論》(據說《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在兜率天宮的彌勒內院所講的經典,無著菩薩以定力上升到那裡,夜裡聽課,白天再下來記錄,形成文字),遂將《瑜伽師地論》寫了出來;後來,他又根據所學寫出了《現觀莊嚴論》、《攝大乘論》、《大乘莊嚴經論》、《顯揚聖教論》、《究竟一乘寶性論》等重要論著。

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和無著的重要論典以及世親菩薩所著的《攝大乘論釋》、《十地經論》、《辨中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頌》、《俱舍論》等是“唯識”學派的根本典籍。他也被尊為“印度二聖六莊嚴”之一。

繼阿育王之後(約公元二世紀),印度迦膩色迦王興起,佛教又昌盛了起來。迦膩色迦王本屬“月氏”的後裔,後來漸次吞併西、北印度及中印度的一部分。自信奉佛教後,發願請世友、馬鳴、脅尊者等諸有學菩薩,聚會於迦溼彌羅城,結集經典,歷12年方成。唐代玄奘大師留學印度,回國時所帶回的“經”、“律”、“論”三藏,大多就是那次結集的經典。此後二世紀到三世紀間,龍樹菩薩崛起於南印度,大弘佛教。公元四世紀中葉,無著、世親弘揚“彌勒”學派,闡述“唯識、法相”之學,名噪當時。東晉時期,中國留學僧法顯大師,在公元411年間(早於玄奘兩個世紀),到達印度求學。六世紀時,有陳那、護法、清辨等論師弘揚“唯識”、“中觀”佛學;唐初我國玄奘大師在這些大師之後到達印度,求學於戒賢、智光兩位法師及勝軍居士處,但所學的都是淵源於“唯識”、“中觀”這兩派的學說。同時印度有菩提流支、菩提達摩、真諦、那崛多、達磨笈多等高僧,到中國來傳法、翻譯經典。七世紀末,中國義淨法師留學印度,曾留在南海諸島國家,回國後著述亦不少。八世紀時,印度本土的佛教逐漸衰落;這時,印度高僧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三藏等到中國來弘傳“密宗”教法,開唐密之端緒。到了十二世紀時,回教進入印度後,佛教徒多躲避至南印度及中國西藏等地,從此印度本土佛教日益衰頹,不久即告消亡——這也是佛教在印度本土流傳的脈絡。

印度後期的大乘佛學主要有兩大流派,龍樹、提婆將“中觀”理論發揚光大,此後的無著、世親兄弟讓“唯識”思想大方異彩。

3、唯識宗的根本知見

唯識宗的根本知見為“境空識有”。

4、唯識宗所依的主要根本經典

唯識宗所依的主要根本經典包括:《解深密經》、《楞伽經》、《瑜珈師地論》、《現觀莊嚴論》、《金剛般若論》、《攝大乘論》、《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顯揚聖教論》、《十地經論》、《三十唯識論》、《大乘百法明門論》等。

5、唯識宗的主要分支教派

唯識宗的分支教派主要包括:一分家、二分家、三分家、四分家。

一分家主張心識的作用為"見分"。

二分家主張心識的作用為"見分"與"相分"。

三分家主張心識的作用為"見分"、"相分"、"自證分"。

四分家主張心識的作用為"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

大乘佛教兩大宗系——中觀宗和唯識宗

三、中觀宗與唯識宗的主要差別

在佛教中,宗的概念是共同遵從同一教義的修行體系。自然各宗系間的差別,就在於彼此知見的不同。

唯識宗弘揚境空識有的教義,又稱大乘有宗。中觀宗弘揚心境俱空的教義,又稱大乘空宗。

那麼其主要差別,在於識的是否實有問題。

在佛教中,實有的概念是不因緣有、獨立、不變。若不符合這三個條件,在佛教中就稱為不實有。不實有不是沒有的意思。

識是心法,分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眼識見色,耳識聞聲,鼻識嗅香,舌識嘗味,身識觸法,意識知法。末那識是儲存習氣的“檔案庫”。而阿賴耶識則是含藏染淨種子的輪迴往生的主體。

唯識宗認為境不實有,前七識為第八識所變現,也本不實有,但第八阿賴耶識卻是實有的。因為若無實有的第八識,則無法保存業種,以成因果之義。

中觀宗認為心境都不實有。第八阿賴耶識也同樣不實有。如果阿賴耶識實有,而且阿賴耶識含藏染淨種子,罪福由其所現,那麼人每一世投生,長相罪福都應一致,事實不然。所以,阿賴耶識也不實有。

境空識有和心境俱空,是中觀宗與唯識宗的主要差別。

1、關於三性說之差別

唯識說一切法皆具三性: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主張遍計所執性本空,而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實有。

中觀不依三性之說,主張一切法皆空。

2、於三時判教說之差別

唯識依《解深密經》等經、《瑜珈師地論》等論立三時教。1、佛初於鹿苑轉四諦小乘**,說四《阿含》,說諸有法皆從緣生,以破外道。雖以緣生無我,破外道我執,但未說法空。2、佛依遍計所執性而說諸法無自性空,說《般若》諸經,但於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未說實有。3、佛就大乘正理,說遍計所執性空,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實有,說《解深密》等經。

唯識認為此三時法教,第一時墮於有邊,第二時墮於空邊,皆非了義。而第三時說遍計所執性空,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實有,方為了義。

中觀依《般若》等經、《中論》等論立三時教。(1)佛初於鹿苑明人我空,說心境俱有,以破外道執著。(2)佛說法相大乘,以境空心有破小乘執著。而由於眾生執著,不解空意,故以假名接引眾生。(3)佛說心境俱空,平等一味之法。

3、於種性說之差別

唯識順五種性說,依《楞伽》、《瑜珈》等說眾生有五種種性:(1)聲聞種性。(2)辟支佛種性。(3)如來乘性。(4)不定乘性。(5)無性。唯識主張"無種性人,無種性故,雖復勤行精進,終不能得無上菩提。"

中觀不順五種性說,依《涅槃經》等,主張"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是有心,定當作佛。"

4、於一乘三乘說之差別

唯識主張一乘是權教,三乘是實教。主張"一乘為方便","《深密》三時教中,初皆不成,次一向成,是若過若不及,皆非了義。第三時中,有性者成,無性不成,方為了義。"有性者成,無性不成,則成三乘教。

中觀主張三乘是權教,一乘是實教。依《法華經》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依《涅槃經》說"一切眾生同有佛性,皆同一乘同一解脫。"依《入楞伽》說"二乘無實涅槃,但是三昧力故,後必當得無上菩提。"

5、阿賴耶識是否實有之差別

唯識說阿賴耶識為實有,並說唯有阿賴耶識可以持種,保持業種到後世感果。

中觀說阿賴耶識並不實有,因阿賴耶識含藏染淨種子,世世常變,不符實有的條件。至於持種問題,業種是因作業方有,所以業種並不實有,既業種本不實有,則持種的阿賴耶識也不必非實有不可。

6、是否有離識外境之差別

唯識主張沒有離識的外境,一切外境,皆是心識所變化的。

中觀主張有離識的外境,承認外境客觀存在,只是外境都是依緣而起、與其他事物相互依存、並在不斷變化著。

大乘佛教兩大宗系——中觀宗和唯識宗

四、中觀宗與唯識宗的代表人物

1、龍樹菩薩

大乘佛教理論弘揚者,中觀派創始人,生於佛滅度七、八百年左右(西元二世紀),南印度維達婆國婆羅門家庭。龍樹菩薩奠定大乘佛教的基礎,被中國佛教幾個宗派奉為祖師,在佛教史上具崇高地位。

據鳩摩羅什所譯《龍樹菩薩傳》所述,龍樹出生於南印度,精通婆羅門教義,年輕時曾以過人才華而馳名,天文地理與諸法術無不通曉,曾與友人以隱身術入王宮騷擾,後來友人慘遭亂刀斃命,龍樹僥倖逃過,從而認識到貪慾是痛苦禍患之根源,然後至一切有部出家受戒,九十日就通曉有部的學說。後因大龍菩薩接引而至龍宮學習大乘妙法,取回華嚴經,從此大弘大乘佛法,摧伏諸多外道。龍樹是印度佛教中觀學說的開創者,吸收綜合了初期大乘佛教經典的相關理論,對佛教性“空”的觀念給以完整的論述,“緣起性空”思想成為大乘佛教的基礎。建立大乘體系,使大乘般若性空學說傳播到全印度。其著作被鳩摩羅什完整地介紹到中國來,成為中國佛教各宗派的基礎,被譽為中國“八宗共祖”。

龍樹菩薩論著極為豐富,如:《大智度論》、《中論》、《十二門論》、《空七十論》、《回諍論》、《六十頌如理論》、《大乘破有論》、《十住毗婆沙論》、《大乘二十頌論》、《菩提資糧論》、《寶行王正論》、《勸誡王頌》等,造論之多,世所罕見,故被譽為“千部論師”。龍樹菩薩所造之《中論頌》、《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為中觀派之重要代表作。

2、清辨論師 (Bhavaviveka )

在古印度有兩位清辨論師,皆是大乘佛教中觀論師。

第一位清辨論師約為公元六世紀人(約490~570),著有《般若燈論》解釋龍樹菩薩的《中觀論》,立自續因之理,創中觀自續派見,為經部中觀的創始人。根據日本學者的研究,清辨論師明確地將大乘中觀思想與唯識思想區分開來,因此他是中觀宗的實際創始人。

第二位清辨論師是月稱論師(公元七世紀)之後的中觀宗學者,因為其所著《中觀寶燈論》中引用了月稱論師的話,其見解與第一位清辨論師不同。《中觀寶燈論》被諸大論師們共稱為將一切班智達、成就者的修法竅訣歸納總彙的一部殊勝論著。應當注意,《中觀寶燈論》與《般若燈論》並非同一部書。

3、月稱菩薩

月稱論師是中觀派歷史上劃時代的人物。自龍樹菩薩闡釋中觀思想後,隨學者根據自己智力以及理解不同,又分出很多支系。比如以清辨論師為代表的“順經部自續中觀派”,以靜命論師為代表的“順瑜伽自續中觀派”等。這些分支派系在一些觀點上有細微的分歧,由於涉及深奧的哲學理論,這裡就不多費筆墨。但按照傳統觀點來看,這些支系中觀派,都沒能精確地理解龍樹思想。只有月稱論師,以其絕頂的天賦,驚人的智慧,將龍樹菩薩的中觀思想完整、清晰的梳理出來,沒有一絲毫的錯謬。就象宗喀巴大師在悟道後寫的第一篇悟道詩《緣起贊》中所贊:“龍樹精深幽微的中觀奧義,就象那晚上才破蕾開放的睡蓮花,只有當月稱這皎皎明月升上天空的時候,大家才能一睹她的容顏。”因此,佛教界認為,只有月稱論師所代表的“中觀應成派”,才是龍樹中觀理論的巔峰。

月稱論師一生著述頗豐,其中多有流傳萬世的經典之作。《入中論》是一部詮釋《般若經》深廣義理、講述修行階次成果的著作,是深入中觀的必學論典。在藏傳佛教中,是格魯派寺院必學的五部大論之一。《中觀根本明句釋》則是解釋龍樹《中論》,從多角度、全方位抉擇中觀空性義理的著作。《秘密教王密集根本續明燈釋》是講解在顯教修持有一定基礎,接受灌頂進入金剛密乘後,應該如何修持無上密二種次第的著作。《中觀根本明句釋》與《密集根本續明燈釋》這兩部著作被後人稱為“人間佛法的明燈”,故此藏傳佛教有“天上有日月,地上有二明”的說法。這地上的二明就是指的這兩部著作,其重視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此外,月稱還著有《中觀四百論釋》、《六十如理論釋》、《中觀五蘊品類論》、《七十空性論釋》、《皈依七十頌》、《大悲觀音前悲嘆祈禱頌》、《密集六加行釋》、《密集現觀莊嚴釋》、《金剛薩埵成就法》、《甘露漩忿怒明王成就法》、《聖救度母贊》等諸多論著。多是文義俱佳、影響深遠之作。

4、聖天菩薩

梵名阿扎雅提婆,勝嘎拉國(今斯里蘭卡)的王太子。《布頓佛教史》及《西藏古代佛教史》中說菩薩從楞伽島(錫蘭)中的蓮花化生,為當地國王所收養;漢傳佛教中的論師依《提婆傳》也秉持類似的觀點。然今依《印度佛教史》及月稱菩薩在本論註釋中的記載,為胎生之王太子較為可信。

聖天論師宿具不共悲心與智慧,自幼即精研諸明處學術,顯示出非凡的特質。稍長,棄王位出家,依班智達瑪哈德哇受具足戒,學習三藏。後為朝禮各聖境,遊歷至南天竺吉祥山,值遇龍樹大士,時大士已值晚年,嘆其慧潁絕倫,即攝受為近住弟子,此於玄奘譯師之《大唐西域記》第十卷中有記載。聖天一心依止龍樹大士,盡得顯密佛法之教授,及一切明處學術,成為善巧精通者,遂於南印度助師廣弘正法。

聖天論師是南贍部洲的六大莊嚴之一(其餘五莊嚴為龍樹、無著、世親、陳那、法稱),論著有《中觀四百論》、《中觀學中論》、《斷諍論》,《成就破妄如理因論》、《智慧心要集論》、《攝行明燈論》、《理智成就淨治心障論》等,在密宗方面也有多部著作。

5、無著菩薩

無著菩薩,大乘唯識宗佛教的創始者,公元四、五世紀犍陀羅國普魯夏普拉(白沙瓦西北)人,婆羅門種性,他的父親是國師婆羅門。在當地的眾生,很多信仰彌勒菩薩。

無著菩薩最初在小乘有部出家,因思惟空義,不能得入,情急之下,準備自殺。這時有賓頭盧尊者前來,為無著菩薩講說小乘空觀。無著菩薩終於得入空觀。

但無著菩薩並不滿足,決心參見彌勒菩薩,於是以神通力往兜率天,依止彌勒菩薩聽受大乘空觀,歸來後如說思惟,終於入大乘空觀。

以後,無著菩薩又多次往兜率天學《瑜珈師地論》的大乘教義。並且將彌勒菩薩所說教法,彙集成經典,弘傳於世間。

在無著菩薩的弘揚下,大乘唯識教義盛傳四方,世稱大乘唯識宗佛教。由於唯識宗重瑜珈廣大之行,所以也稱作瑜珈行派。

6、世親菩薩

世親菩薩,又稱天親菩薩,大乘唯識宗佛教創始人之一,公元四、五世紀犍陀羅國普魯夏普拉人,婆羅門種性,是無著菩薩的弟弟。

世親菩薩最初和無著菩薩一起在小乘有部出家。後無著菩薩專弘大乘,而世親菩薩入小乘經量部,立志改革小乘教義。

後來世菩薩往罽賓學《大毗婆沙論》,四年後歸國,宣講《大毗婆沙論》,並造《俱舍論》。

起先世親菩薩毀謗大乘佛教,謂大乘非佛所說。後來,無著菩薩應機為世親菩薩說《十地經》。世親菩薩深有感悟,於是回小向大,專弘大乘唯識教義。

世親菩薩著述很多,著名的有《俱舍論》、《攝大乘論釋》、《十地經論》、《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論》、《菩提心論》、《三十唯識論》、《大乘百法明門論》、《無量壽經優婆提舍》(無量壽經論)等。

世親菩薩的著名弟子有金剛仙等。

大乘佛教兩大宗系——中觀宗和唯識宗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龍樹菩薩

最初說我而執我,次言我所則著法,

如水車轉無自在,緣生興悲我敬禮。

——月稱菩薩

大乘佛教兩大宗系——中觀宗和唯識宗

歡迎轉發、留言、點贊,以及添加關注,閱覽本號的其它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