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沒有流血的戰役,但卻改變中國歷史兩千年的走向

公元前202年,劉邦一個小小的起義軍,在群雄中脫穎而出,建立了大漢帝國,很快便一統中原地區,但是劉邦還是不甘心,長城外還有強敵-匈奴,所以隨機出兵攻打匈奴,但是大漢帝國的皇帝卻被匈奴圍困在了白登山(今天山西大同附近),差點就成了匈奴人的俘虜,隨後漢朝委曲求全,只好用和親來安撫匈奴,避免跟匈奴的正面衝突,但實際是匈奴還是會時不時的騷擾漢朝邊境,只是暫緩了和平局勢。但是到了漢武大帝的時候,情況就不一樣了。

一場沒有流血的戰役,但卻改變中國歷史兩千年的走向

漢武帝時期,國家已經強盛,百姓安居樂業,國家財政收入穩步上升,這個時候的漢武帝已經不甘願被匈奴逼著和親,於是關於是戰是和的聲音一直在朝堂上激烈的討論著,公元前134年,匈奴單于要求再次和親,這時候的漢武帝認為這是改變現狀的一次機會,於是召集群臣商量對策,主要是分為兩派對立,一個是御史大夫韓國安為代表的和親派,另外一個是大行令王恢主戰派。和親派認為匈奴的地方貧瘠廣闊,即使打勝了也未必能撈到好處,主戰派認為匈奴善於喜新厭舊,和親後往往背信棄義,還會來帶新的麻煩,最後爭論的結果是和親派佔據了上風,漢武帝接受了和親,但是和平僅僅維持了一年。

一場沒有流血的戰役,但卻改變中國歷史兩千年的走向

第二年春天,一個在馬邑做生意發了財的土豪聶壹求見大行令王恢,他認為匈奴剛剛和親,這時候他們的警惕心比較低,如果此時攻打匈奴正是最佳良機,王恢此時也是這麼認為,於是他把自己的觀點上報了漢武帝,漢武帝又組織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辯論,漢武帝提前就表明了態度,,他說匈奴人每次和親後,還要大量的禮物,但是過後還是襲擾邊境,百姓苦不堪言,有人現在提議用武力收拾他們,你們討論一下看怎麼辦。

一場沒有流血的戰役,但卻改變中國歷史兩千年的走向

主要爭論的雙方代表還是韓國安跟王恢,據《漢書》記載,雙方爭論了三個回合,知道王恢第四次發言的時候,漢武帝才決定用武力攻打匈奴。根據聶壹的建議,他自己先去匈奴單于那裡取得單于的信任,然後說自己有把握取得馬邑縣令的首級,以馬邑縣令首級為號,將匈奴引入馬邑城池。最後聶壹取得了匈奴單于的信任,他回去將一名死囚犯的首級看下來放到城樓上,匈奴使者以為這是信號,於是回去稟報單于可以進攻,就這樣,匈奴單于帶領著十萬大軍奔赴馬邑。此時的漢軍集結了二十萬大軍埋伏在馬邑周邊的谷地裡,但是情況往往都是發生在小事兒身上。

一場沒有流血的戰役,但卻改變中國歷史兩千年的走向

匈奴單于在進攻途中發現事情不妙,原本他們進攻馬邑也只是搶奪一些東西而已,這時他讓人開始大肆掠奪,但是單于發現,路上很多牛羊都沒有牧羊人,覺得奇怪,就讓手下去抓一個俘虜,匈奴大軍剛好到了一個關口,暫時停頓下來,這時一個武州的小官剛好也在這個關口,被匈奴抓住了以後,就把漢軍的計謀供給了匈奴,匈奴單于大呼上當,下令撤退,漢軍得知消息,連忙追了上來,但是由於距離太遠,沒有追上匈奴,只能撤退。但是漢軍還有一支軍隊是可以跟匈奴有接觸的機會的。

一場沒有流血的戰役,但卻改變中國歷史兩千年的走向

他就是王恢帶領的三萬人的漢軍,他是負責切斷匈奴的退路,銷燬匈奴的輜重部隊的,但是王恢得知匈奴後撤的消息,再三考慮,這三萬人不敵匈奴十萬人,所以下令撤退,原本可以一舉殲滅匈奴大軍,結果問題出在了一個小官身上,最後王恢跟漢武帝解釋到,自己的兵力太少,沒法與匈奴抗衡,所以只能撤退,這時候的漢武帝本來想著能夠有一次獲勝的機會,但是由於王恢擅自撤退,導致失去戰機,所以漢武帝最終讓王恢承擔了這個責任,王恢自縊而死。

一場沒有流血的戰役,但卻改變中國歷史兩千年的走向

為什麼說這是決定中國兩千多年曆史走向的一場沒有流血的戰役呢,因為雖然沒打起來,但是這是漢武帝和匈奴人正式撕破臉皮,公開用武,這就導致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在後期的與匈奴作戰的過程中,消耗的都是百姓,任何的戰爭,最後最大的承擔著都是老百姓,這樣就導致了漢武帝后期,國庫的財政收入已經嚴重不足,所有的軍事開支,還得需要從百姓身上盤剝。這是西漢滅亡對的開端。但是打敗匈奴有另外一個好處,就是保住了我們中華文明的文化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