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襄陽市教育局局長羅興才難忘的三年民辦教師生活值得深讀

當民辦教師的日子裡

――作者羅興才

原襄陽市教育局局長羅興才難忘的三年民辦教師生活值得深讀

現在,似乎看不到民辦教師的蹤影了,但在上世紀乃至本世紀初,民辦教師可是基礎教育尤其是初等教育的生力軍,在中國基礎教育史上,一定會鐫刻下永遠抹不去的一筆。

所謂民辦教師,通俗地講就是農民的身份和教師的職業的混合體的一個特殊群體,每天由生產隊記同等勞動力的工分,國家每月補助8元生活費,承擔著學校教書育人的任務。

1970年至1973年期間,我在襄陽縣峪山區建新小學當民辦教師。

建新小學有五個年級,每個年級一個班。七名課任老師中只有校長段常才一人是公辦教師,張光畢、餘洪運、樊成法、尚立中、劉同義和我六人都是民辦教師。

在那裡擔任1095個日日夜夜的民辦教師的日子裡,我們的生活是艱辛的,但心情卻一直是愉快的。因為當孩子王總會把自己置於童心時代。然而也發生過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建新小學呈平行線矗立著兩排青磚瓦舍,每排6間房子,10間用作學生教室,剩餘的2間便分別是我們7位老師的寢室和辦公室了。

一間屋子的寢室裡,呈"品"字形支著3張床,上口字處放著一張寬床,睡三個人,我是其中一人。不過我不經常在上面睡,這倒不是作為在學校居任的"常委"的我不在學校睡,而是為了趁夜深人靜時乾點私話,而藉口集中住睡不著,常在集體辦公結束後,把被子抱到五年級教室裡,先在一盞忽閃忽閃的煤油燈下寫通訊稿,然後把一床被子攤在學生上課用的長條桌上,鋪一半被子蓋一半被子就寢。

三年間,基本上都是先一天夜裡在學生教室,我的"臥室"里加班寫好稿子後,裝入剪去右上角的信封裡封好,第二天早晨讓路過學校去峪山街上讀初中的學生帶到郵局投入郵箱,寄往市報社和廣播電臺編輯部。使我基本每週在報上有文,在廣播電臺有聲。

我們七名老師除了在學校住之外,一天三頓也在學校吃。大家從家裡帶去糧油,每天兩人輪流做飯。

一天輪到我值班做飯,早晨煮紅薯稀飯。在剁紅薯時,因用力過猛,把左手的食指割了很深的口子,一個關節的指頭尖僅有三分之一的肉與手連著,頓時鮮血直淌。

好在大隊衛生室距學校不遠,但雖然包紮處理及時,仍因業務不熟的衛生員處置不當,造成手指半年膿血不斷而無法痊癒,但仍然一直堅持上課不請假。

在學校起夥,糧油各自從家裡帶,而菜、水和柴就靠自力更生解決了。

為了一年四季有青菜,我們就利用週末和工餘時間,齊心協力開墾了一片荒地,把它盤成菜園。種上各種各樣的蔬菜,保證了一年四季的青菜自給自足。

由於學校位於有名的"八條崗"的一條崗脊上,用水是個老大難問題。常常要到一華里以外的地方去挑水,既費時又費力,碰上颳風下雨和結冰上凌,挑水就更加艱難。

於是,大家就合計在學校附近挖一口井。說幹就幹,七個人就利用星期天,甩開膀子幹了起來。

經過七八個星期天的連續作戰,挖了一個好幾丈深的圓柱形深井。可是再挖下去也不見有一滴水滲入,始終是口枯井。

可是,大家對辛苦勞動的結果不甘心,又迫於生活的急需,就眉頭一皺 計上心來,給枯井做了"配套工程"――在枯井的附近挖了一口面積較大的水塘,再把水塘與枯井之間挖出一條暗溝,填入沙石。讓水塘"靠天收"的水通過沙石的過濾,滲入枯井,作為食用水。

水的問題解決了,又著手解決做飯的燃料問題。那時,做飯用的燃料就是一些莊稼的秸杆,如麥杆、棉花杆、芝麻桿,還有野蒿杆和枯樹葉等,統稱為柴禾。由於農作物的產量低,其桔杆自然也就缺乏。家裡燃料本身就不足,就更沒有柴禾可帶到學校了。

別無選擇,就利用秋冬季的週日,割野蒿雜草曬乾當柴禾。這樣零打碎敲弄到的柴禾,常常顯得捉襟見肘。

人總不能讓尿憋死。經過集思廣議,決定每年到秋季時,利用週末休息時間,到30華里外的南山裡去砍柴。這樣的事往往要經過兩個週日完成,先一個週日去砍好放在山坡上晾曬,後一個星期天去用板車拉回。

一次,因我身體不適未去砍柴,但拉柴時我還是堅持去了。誰知這次他們去砍的全是帶刺的灌木條。裝車時費了九牛二虎之力。

待啟程返回時,天已黑了。誰知天有不測之風雲,當我們拉起板車沿著崎嶇不平的山路行進了一小段路程時,板車一下子翻了,翻到了坡下的田地裡。

重新缷裝無法下手,等到第二天再運,又影響趕回去給學生上課。

大家急中生智,決定脫下一些衣服包裹著手,把車先就地扶正,然後七個人推拉結合,硬是把一車刺從坡下"抬"到了坡上繼續前行。

當行至途中一個叫方集的小集鎮時,大家又飢又渴,實在邁不動步了。只好摸到附近一所學校借灶做飯充飢。

當我們剛摸進學校的黑燈瞎火的廚房時,藉著月光隱隱約約看到一口水缸,就迫不及待地用瓢舀水喝。在點亮煤油燈後才發現,我們喝的是潲水,可大家想吐又吐不岀來,只犯嘔。

待到次日的黎明時刻,我們才趕回建新小學,大家顧不上吃早飯就準備給學生上課。當學生看到我們臉上一道道被刺劃破的血囗子時,都露岀了驚異的神情。由此,似懂非懂的孩子們似乎發現了我們這些"老師"的秘密,就不約而同地利用每天下午上學的路上,順道撿一些"柴禾",悄悄地放在我們的柴禾垛上面。

學生對我們的愛,激發了我們工作的積極性。我們七個人人人都當"萬金油",一旦那位老師有急事了,其他的老師立即就會補上去,而不缺學生一節課。

那個年代是個書荒的時代,連本字詞典也很難買到。無意中我們看到了一本成語小詞典,就利用中午和晚上休息的時間,用鋼板和油墨為學生們刻印了一本成語小詞典。

當民辦教師的時間已經過去四十餘年了,有的轉為了公辦教師,有的作為老民辦退養了,有的甚至被辭退了,但為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而獻出了青春年華的一代民辦教師卻毫無怨言,始終無悔,這種崇高的精神令人感動。

原襄陽市教育局局長羅興才難忘的三年民辦教師生活值得深讀

只有親身感受過的事情才會有切膚之感。在我擔任襄樊市教委主任時,因有當民辦教師的經歷,就曾千方百計地利用政策將民辦教師盡最大可能地轉為公辦教師。但終因地方政府當時因財力困難,而造成"民轉公"掛一漏萬的傾向。但願現在的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能為少數未轉公的"老民辦"提供一些幫助,讓他們能安度晚年!

――寫於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