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作为一个枭雄,为何执意要打东吴?

独狼


班上有三个比较优秀的同学,分别是小曹、小孙、小刘。这三个人当中,小曹有一罐糖,小刘和小孙各有一颗糖。这三个同学,各有各的小算盘。小曹身体最强壮,想把另外两颗糖给抢过来,经常欺负另外两个。小刘和小孙比较弱小,为了保护自己的糖果,避免被小曹欺负,只好联手。

小曹单挑没问题,可要一个打两个还真没办法。于是,小曹干脆抱着自己的一罐糖,待在家里自娱自乐,顺便看小刘和小孙玩耍。过了一段时间,小刘同学变强壮了,还捡到一颗四川冰橘糖。小孙就着急了,眼红了,抢了小刘原来的那颗糖。小刘就不干了,为了一颗糖,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通过这个故事,就明白刘备为什么要攻打孙权了。

孙权、刘备和曹操的关系,就如同故事中的三个小同学。当曹操南下的时候,孙刘联盟能够抗曹;当曹操在北方休养生息的时候,孙刘之间就会出现裂痕。

第一,关于荆州的归属问题,孙刘双方一直都不可调和,这也是矛盾的焦点。

自从吕蒙白衣渡江之后,荆州被孙权占据。刘备的志向是兴复汉室,统一天下。要完成这个目标,刘备必须按照隆中对的战略横跨荆州和益州。要延续隆中对的战略部署,就必须夺回荆州。

战场上得不到的,就不可能在谈判桌上取回。要夺回荆州,通过和平方式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武力。

第二,为关羽报仇。

关羽是刘备的结义兄弟,也是刘备的左膀右臂,在刘备心中的地位不在诸葛亮之下。孙权在夺取荆州时,连关羽也一并斩杀,让刘备身负国仇家恨。

第三,刘备刚刚称帝,内部矛盾需要转移,同时也需要证明自己。

刘备入蜀后,蜀汉内部就分为三个派别(荆州派、益州派、东洲派),彼此矛盾重重,并且其中有一些人不服刘备。内部的不和谐,只能向外转移。通过讨伐东吴,掩盖内部矛盾,加强蜀汉内部的凝聚力。

新官上任都会有三把火,新天子登基肯定会一展拳脚为自己立威。刘备当皇帝后,也想有一番作为。

形势的变化,让刘备不得不调整与吴国的关系;曹操的按兵不动,让刘备错误地判断主次矛盾;荆州的丢失,让刘备义愤填膺;关羽的牺牲,让刘备的理性被仇恨蒙蔽。


陈陈秋媚


刘备为什么执意打东吴,因为刘备有必须打可以打的理由,而且在当时打曹魏没有打东吴的胜算大。

个人总结刘备打东吴的理由如下:

第一,刘备年龄大了,刘备打东吴的时候已经六十多岁了(夷陵之战之后就郁郁而终),作为一代枭雄刘备当然想在活着的像高祖刘邦一样统一全国成就一番霸业。但是蜀汉丢失荆州之后成为“三国”里最弱的一个,想要统一打仗,相比较强大的曹魏(曹操还没死)孙权的东吴更容易打。


第二,荆州丢失、关羽身死给了刘备出兵的理由。吕蒙偷袭关羽是东吴“三国”时期最卑鄙的行为。其一,双方经过“湘水划界”之后理论上已经没有荆州领土的分歧,无论“湘水划界”刘备是继续“借”的荆州三郡还是获取,这都是双方协议好的,但是东吴背信弃义与曹魏合击关羽;其二,关羽的刘备早期起兵时的大将,虽然没有考证演义中结拜的情节,但是关羽坐镇荆州门户可以看出是刘备的心腹大将,吕蒙俘虏之后斩杀关羽还送其头颅企图嫁祸曹操,这样的行为给了刘备充分的起兵理由;

第三,东吴军队的战斗力在当时看来并不是很强。公元215年曹吴合肥大战,张辽以八千对阵孙权十万(实际应3-5万人),不但成功守备合肥更是差一点活捉孙权,由此可见东吴军队的战斗力并不是很高,当时东吴主帅吕蒙病重也是刘备想要抓住的机会。(夷陵之战在正常的攻守战中刘备确实占据优势)。


第四,与诸葛亮一样需要转移蜀中的政治矛盾,虽然刘备丢失荆州之后只剩下了益州,但是却有三股不同的政治势力,荆州势力、刘璋势力(刘焉、刘璋时期带来的政治势力)以及益州本土势力,为了缓和“国内”矛盾刘备需要通过对外战争转嫁这种矛盾。

第五,荆州对于刘备军团来说十分的重要,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就提到,在时局发生变化时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攻夺取天下,因此刘备决定进攻荆州东吴,(个人猜想,刘备的本意如果能打赢最好,如果打不赢就逼着东吴把荆州割让给他,这应该是刘备真实的战略意图)希望可以通过征伐东吴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六,东吴偷袭关羽之后,东吴已经对诸葛亮关于“东吴只可以和而不能图”的观点产生执意,因为孙权不但不和而且还干着“图”刘备的事,因为这个原因诸葛亮显然是劝不了刘备的。

以上是个人总结刘备打东吴的原因汇总,个人是赞同刘备攻打东吴的,一个随时可能咬你一口的队友不如一个面对面的对手。

另外,刘备病逝之后诸葛亮重修蜀吴的关系但数次北伐依然没有办法打开局面,就算刘备不打东吴多了几万人的蜀国也难在北伐曹魏上有所建树。


古事今説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首先是报仇,关羽作为刘备手下首屈一指的大将,最早获得独镇一方的委任,从他的表现来看,无疑是刘备左膀右臂。又是创业初期就一起征战四方吃苦的元老,私人上肯定是情如兄弟。关羽被害,于情于理要打上报仇的旗号。

第二是资源,刘备拿下益州后,实力大增。但是那时候蜀地实力毕竟有限,可以说他手底下人口收入荆州益州各占一半。荆州一失,伤筋动骨,所以一定要趁孙吴占地未久,赶紧抢回来。

第三是根基,刘备手下的几个帮派中,荆州派以诸葛亮、庞统、马良等为主帮助他稳定荆州,又拿下益州,无疑是他的核心幕僚团。荆州丢了不就等于家都丢了么,人心必然会不稳。

第四是战略,刘备的策略大家都熟悉,待天下有变之时,刘备出汉中,以一大将出荆州,打入中原复兴汉室,所以荆州也是整个刘备集团的出征基地。后来的结果大家也看到了,蜀汉一方要出征每次都得出秦岭山道,补给行军都很困难,也是导致了诸葛亮等人某几次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


段子手钱不少


刘备作为一代枭雄,在不适当的时机攻打东吴,是一生当中最失误的一个决定,这是由刘备野心膨胀所决定的。

刘备前半生颠沛流离,东奔西走没有立足之地。赤壁之战后,以荆州为资本,西取益州,进而占据汉中,派孟达刘封夺取上庸,一度形成了强于东吴的势头。

这时刘备的战略思想和诸葛亮发生了分歧,产生了先灭东吴,再和曹魏一争雌雄的想法。而孙权也一步步的激怒刘备,把战火引向东吴

既然孙刘联盟,老是瞅着荆州不放,刘备取了益州立足未稳,又要和曹操争夺汉中,无奈暂时割舍了三郡给孙权,却是十个不情,八个不愿。

孙权既然把妹妹嫁给刘备,却又把孙夫人骗回江东,若非赵云张飞,差点把阿斗也带走了,这就使刘备非常不爽。

关羽举兵向曹攻打樊城,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作为盟友的孙权没有助刘攻曹,也没有采取观望的态度,却从背后下手,偷袭荆州并且杀了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让刘备损失惨重。

如此种种,给本来就想先灭东吴的刘备找着了借口,所以,任谁都阻挡不了刘备先伐吴的决心。最终,刘备率 举国之兵伐吴,结果大家都知道。






秉灯夜读


不是意气用事,更不是头脑膨胀,刘备心里是有预谋的,是刘备心里一个不愿议公开的政治“秘密罢了,这个“隐私”和“秘密”只能埋藏在刘备的自已心里,只是借着给关羽投仇的名义为借囗罢了。”




人间正道陈德立


刘备打东吴无非以下几个原因

1、从中国历史的角度来看,所有男人都有一个梦想就是皇帝梦,刘备又作为皇帝的嫡系,刘氏后代,汉末年兵荒马乱,需要一个人真正来统一江山,而三国鼎立之初曹操官渡之战险胜袁绍声名鹊起,而后又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在三大势力之首,所以刘备只能从孙家动手,任何打仗他需要的是一种合理的借口,好比如近代美国给小日本两颗原子弹也需要一个合理的借口,也就是珍珠港被偷袭之事,其实美国早已破解日本的秘闻,只是三本五十六不知道而已,同样刘备也趁关羽败走麦城之事引起一个导火索,御驾亲征,大战东吴,只是结局不好罢了,从关羽和张飞的死来,关羽的去世刘备动作更大,翼德的去世刘备也就伤心罢了,所以这是打东吴最好的一个借口,顺势而为,一鼓作气,动员士兵,

2、另一种就是兄弟之间的友谊,这种可能不大,虽然情同手足,但是匡扶汉室一直是刘备心中的梦,我认为这段佳话流传至今更多的是刘备没有一统汉室,不然就和刘邦一样,即使有更多的更厉害的韩信也只是过眼云烟。





去丿痛片


刘备为什么要倾全国之力执意去攻打东吴呢?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历史背景:公元222年刘备欲夺取荆州而伐吴,即夷陵之战,是历史上经典的战役之一,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称为三国三大战役!此役是刘备一生中最后一次的大规模战争,然而夷陵之战以东吴的完胜而告终,刘备伐吴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刘备仓惶败退,年事已高的刘备认识到这次失败将会埋葬自己半生心血,忧郁之下,病痛夹杂,客死白帝城,一代枭雄刘备于公元223年结束了辉煌的一生!

对于刘备这次东征伐吴,历史上已经有过无数讨论,也有很多的见解,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这场战役是必须的,而且还必须是刘备自己亲自出马,刘备在取得汉中称帝后也想再次获得荆州,毕竟汉中和荆州是蜀汉图谋中原的战略要冲,也是蜀汉政权的能否长久的基石!所以说于私刘备可以借关羽之死为由攻打东吴彰显仁义,于公可以平衡蜀汉内部利益进而巩固蜀汉基业,可见刘备伐吴是别无选择,确实是政治上的需要。我们从以下几点来阐述?

一、战略上,伐吴比伐魏更具可行性!

从国家硬实力上来看,蜀国偏安一隅,人力物力资源匮乏,如果倾全国之力去进攻经济和军事实力数倍于蜀国的魏国,无疑是以卵击石,况且地理上蜀汉虽然取得了汉中,但蜀道之难限制了蜀汉军队的机动性。而吴国则不然,与魏国相比实力相差太过悬殊,并且蜀国占据了有利的地理条件,进攻吴国,可以居高临下,顺江直捣荆州,虽不一定成功,但至少在概率问题上胜算要比攻魏国大的多。

二、政治上,蜀汉政权必须有所行动!

刘备以汉室皇亲自居,借匡扶汉室而立足,汉献帝禅位曹丕称帝后”大汉皇叔,复兴汉室”的口号已然大打折扣,如果再不有所行动,刘备的号召力将丧失殆尽,今天下三分,不以图谋天下为几任,安能一统山河,万民归心?更何况蜀汉内部矛盾,皆因东吴而起!早年追随自己的将士,如今都已是股肱之臣,眼瞅着东吴背盟偷袭,斩杀关羽,众将之怒难平,从刘备政权内部构成来看,其最倚重的都是荆州派系,荆州一失,荆州派系不仅仅是失去了根据地,而且失去了话语权,在蜀汉的地位也将一落千丈。如果不发兵回夺荆州,势必导致益州等派系压制荆州派系。内部必生祸乱。

三、道义上,东吴背叛”孙刘联盟”。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黄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关羽大意失荆州,身首异处,东吴所为令蜀汉颜面扫地,刘备自诩英雄,仁义之名更看重,二弟被害若不报仇,天下人眼中刘备是有多绝情寡恩。何况孙刘联盟共拒曹魏,于赤壁之战奠定三足鼎立之势,可如今,东吴叛盟,背信弃义,斩杀刘备五虎上将之首,是可忍孰不可忍!占据道义制高点,兴兵伐吴,出师有名!

四、决策上,蜀汉对局势的误判。

魏国兵多将广,反观东吴吕蒙已死,早年跟随孙策的名将所剩无几。从未崭露头角的陆逊在久经沙场的刘备眼里并无大才,缺少实战经验!刘备经汉中大捷后,早已被群臣捧上了天,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刘备意已决,征伐东吴!

然而,事以愿违,关羽的傲慢,葬送荆州;刘备的轻敌,葬送自己!





天下神笔


刘备被取西川、夺汉中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过高的估计了己方的军事实力、自己的军事指挥能力。

刘备在《三国演义》中被写成军事能力很弱,好像所有的战绩都是诸葛亮取得的。其实,在刘备生前,诸葛亮从来没有独当一面指挥军事,或者可以说,刘备并不认可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刘备自己早年被曹操、吕布打的东奔西跑,但是赤壁之战后,军事上多有胜绩。先是攻取荆州南部四郡,然后拿下益州,最后连过去的老对手曹操都被撵出了汉中。这可能大大膨胀了刘备的自信心。

刘备认为,虽然关羽打不过孙权,但自己出马肯定能搞定孙权。

刘备率领攻打东吴的部队中,既有从荆州带去益州的老部队,也有新整合的部队。虽然刘备的地盘不大,但是军队人数不少。有史学家分析,刘备攻吴的部队有八万人左右,陆逊的防守部队只有五万人左右,刘备兵力上也占优。

另外东吴的大都督吕蒙病亡,接替他的是名不见经传的陆逊,刘备觉得这是出征东吴的好时机。没想到的是,陆逊虽然年轻,但手段比吕蒙更高超。

所以刘备攻打东吴,并不是意气用事,而是以为自己稳操胜券,误判了形势。





三国摸金探秘记


我来回答。

刘备为何要执意要打东吴!有那么几点

1.荆州丢了,荆州对于刘备来说,就是争霸天下中,筹码中的筹码,因为荆州可以养兵20万,包括,水军,步兵,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骑兵。古代的骑兵就相当于今天机械化部队。对刘备来说,太重要!

2.他对孙家的恨,远超曹孟德,他虽然怕曹孟德,但是人家曹孟德给他尊重!注意了,刘备大半辈子,过着什么生活,颠沛流离。在他只有一个“刘皇叔”身份的时候给了他做人的尊严,而孙权,名义上是孙刘联盟,实际上不过是一句没用的话,尤其在乱世中。

首先,孙权周瑜这两位,先用计谋,想把刘备困死在东吴,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让刘备,往后余生,风花雪月的过完足矣。后来周瑜的计谋也失败了,不然也没有“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个典故。

刘备是一个一定要成就帝王梦的人。他整天就跟人说:我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这里说一句,谁知道血统纯不纯!)如果他连一块像样的地盘都没有,那就不用再谈了!

好了拿下益州后,刘备终于品尝到,什么叫人生高潮!这时候,他的寿命,估计也活不久了,他自己也知道,自己也等不到统一的那一天,那就寄托给我的下一代。但是在这之前我必须以荆州为基础在扩大地盘。

可是,命运这东西,不是你说咋样就咋样,吕蒙偷袭荆州得手,关羽战死,刘备很痛苦,为关羽伤心是有,最大的痛苦还是荆州没了,既然这样,一不做二不休,孤注一掷,先把长江以南地区全部拿下,这样也好给我的下一代有更好的基础。这就他执意要打东吴的动机!




神话靓靓


首先,从情义方面来讲,关羽张飞或直接或间接因为孙权而死。这个仇他不能不报,而且假设当时老刘他当时能够攻下东吴的话,既能报仇也能离自己一统天下的心愿更近一些。我个人更愿意偏向前者,毕竟桃园三结义听的多,或许这是我先入主的原因,毕竟历史无从猜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