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中场”秦惠文王

“富不过三代”,财富积累如此,国家发展也会面临自满自足、精神懈怠的危险。秦至惠文,羽翼渐丰,斗志不减,献公、孝公的治国方略和制度建设持续转化为发展成果,推动秦国进入发展关键期。

“最佳中场”秦惠文王

商鞅之辨

谈到秦惠文王,避不开商鞅。商鞅对秦有大功,自不必细说。但到了孝公末期,这位曾经意气奋发的改革旗手,已是坐拥十五座城邑的商君。当时,贤士赵良应邀和商鞅谈话,一针见血地指出商鞅“今君左建外易”,热衷独揽大权,所行之事“非所以为名”、“非所以为教”,并劝说商鞅退还商於十五城的封邑,不要贪图权力富贵,退归林下,以保平安。

秦变的核心是要创造集中、统一、高效的国家,而不是封君自重的“联邦”,为此秦君都可以走向变革的祭台。正在人生巅峰的商鞅,对赵良的“迂腐之见”不以为然,还是我行我素。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从变法的推动力,不知不觉变成了自己曾经憎恶的既得利益者,阻碍了改革的继续深入。

有一个事实令人深思,商鞅死后,惠文王一朝,入秦的各国人才源源不断。公孙衍、张仪自不必说,陈轸、魏章、乐池都来为秦效力。六国之士不是飞蛾扑火,惠文王诛杀商鞅全非一己之私,秦国在锻造中央集权国家的道路上持续探索。

“最佳中场”秦惠文王

步步为营

方向是发展的首要问题,定力是发展的关键因素。不惑于虚名,不惑于小利,举自己的旗,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才能行稳致远。惠文王继位的第一年,苏秦入秦求见。日后鼎鼎大名的苏秦此时还显青涩,慷慨激昂地劝说秦王兼并列国,称帝而治。惠文王少年老成,沉稳对答道,“毛羽未成,不可以高飞;文理未明,不可以兼并”,苏秦十次上书,均未被采用。

有人替苏秦抱憾,有人说苏秦后来暗地为秦工作,还有人说惠文王刚刚诛杀商鞅,痛恨说辩之人。从秦国的整体战略角度出发,或许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惠文王的思路。如果说秦国的崛起有路线图,那么梳理献公以后的秦国发展历程,大致有一个“三步走”的总体方略。第一步,削弱魏国,尺寸必争,分化三晋联盟;第二步,南取巴蜀,广地富国,增加战略纵深;第三步,制衡齐楚,远削近攻,渐成雄立之势。苏秦游说惠文王,好高骛远,直接跳跃进入最后阶段,头脑清醒的惠文王岂能听之用之。

“最佳中场”秦惠文王

渡河而击

惠文王时代,秦国正处在由第一步战略转向第二步战略的关键阶段。秦献公、孝公坚定不移地和魏国在河西角力,连败魏军,取得了相对优势。惠文王继位后,乘势而为,对于魏国又拉又打,既立来自魏国的夫人为王后,又重用来自魏国的公孙衍为大良造,开展对魏的猛烈攻势。

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2年),公孙衍率军北上,试探性攻击魏国的河西重镇雕阴。山雨欲来风满楼,次年魏国割让阴晋求和,并改名“宁秦”。可惜“宁秦”无法让壮心不已的秦国停止下来。惠文王七年,秦军再次兵临雕阴,歼灭8万魏军,基本清除了魏国在河西的残留势力,尽有河西之地。此后魏国一败再败,把上郡15县也让给了秦国,彻底退出了黄河以西地区。

惠文王九年,秦军从河西的少梁出发,历史性地跨过黄河,渡河而击,先后攻占了汾阴、皮氏,紧接着在南线又占领了焦、曲沃,从南北两线对魏国河东形成钳制态势。三代秦王不懈努力,终于踏上河东之地,标志着秦国基本完成崛起的第一步战略。

“最佳中场”秦惠文王

南下巴蜀

发展的飞跃必定来自内部结构质的提升,秦得巴蜀就是一次华丽转身。秦蜀相交,起于秦厉共公,百年之后,秦始发力。惠文王继位不久,就亲自率队开展对蜀的战略侦察,秦蜀两王相会于汉中褒斜道,全面勘查了日后秦进军蜀地的主要路线。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秦得巴蜀,看似借蜀、苴两国内乱、乘虚而入,是幸运的偶发事件,其实早在全盘谋划之中。秦国清醒地认识到,要在战国时代的竞争中超越列国,必须彻底从“争霸模式”转向“兼并模式”,同时在未取得绝对优势之前,要保持低调,集中精力富国、广地、强兵,“闷声发大财”。巴蜀之地位于楚国上游,同时有巨大的农业潜力,在安全需求和粮食需求的双重战略思维的影响下,秦对于巴蜀乃至于汉中志在必得。

统一想法,形成合力,是难中之难,秦国恰恰具备高效的执行力。议定伐蜀后,原来主张东进的张仪和主张南下的司马错共为伐蜀之将,上演了秦国版的“将相和”。从伐蜀速度和最后结果看,张仪和司马错勠力同心,合作天衣无缝。秦军还超额完成伐蜀任务,同年吞并了苴国和巴国,拥有了四川盆地和部分汉中盆地,为日后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佳中场”秦惠文王

始谋弱楚

秦伐巴蜀,从某种意义上是一场和楚国的竞速跑。楚国经过宣威盛世,国力大涨,在东西两线不断扩张。楚威王大举西征,沿长江溯流而上,相继攻克江州、合川,巴国被挤压到了川北地区。秦楚两强,谁先赢得巴蜀之地,谁就能取得先发优势。

楚国不仅在西线高歌猛进,在东线也咄咄逼人。楚威王之后,楚怀王和齐国亲善,约为同盟。公元前318年,以楚怀王为首,楚、齐、赵、魏、韩、燕、义渠合纵攻秦,兵临函谷关,虽无大碍,但震动秦国。拆散齐楚,削弱楚国成为当时秦国的主要战略目标。

秦惠王迅速调整重心,实施疲楚弱楚方略。张仪备受重用,巧舌如簧,以“空头支票”诱使楚国绝交于齐,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楚怀王发现六百里商於之地是“空头支票”后,怒而兴兵,犯下兵家大忌。秦军不仅分离齐楚,还争取魏、韩两国转向支持秦国,相继在丹阳之战、蓝田之战中大败楚军,俘虏了包括主将屈匄在内的70余位楚将。屈原的《国殇》写到,“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就是感叹两战惨烈,痛心疾首。由此,秦重创楚国,完全控制汉中地带,使秦国本土和巴蜀连成一片,雄视天下的格局初现。

惠文王时代,秦国始终准确把握大势,充分利用战略机遇期,向东、向南舒筋展骨,确立了对楚优势,解决了“成长的烦恼”。大秦这艘巨轮即将扬帆出海,平稳地驶入深海区,迎来“开挂”时代。

“最佳中场”秦惠文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