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某部特級試飛員樑萬俊——馴服“梟龍”的雄鷹

萬米雲端之上,危難來臨之際,他從容鎮靜、駕機迫降,生死8分鐘上演驚天一落,創造了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蹟。

他,就是空軍某部特級試飛員梁萬俊。

關於那次特情,很多人問過他同樣的問題——為什麼當時不選擇跳傘?在雲端上空,梁萬俊用實際行動給予了回答:“人在生死攸關之時,要保住最重要的東西。”

在前不久的第十二屆中國航展上,梁萬俊望著見證中巴友誼的“梟龍”戰機,炫技珠海藍天,他的眼眶有些溼潤。作為“梟龍”的試飛員,這款戰機承載著他不少難忘記憶。

“我的職業就是飛行,直到飛不動為止。”如今,53歲的梁萬俊,小飛機停飛了,又開始了大飛機和無人機的試飛。

“哪怕只有萬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全力把飛機保住”

瘦削、短髮,從外表看,梁萬俊普通得讓人很難把他和英雄一詞聯繫起來。

30多年前,高中畢業後,梁萬俊報名參加空軍招飛體檢,身材單薄的他沒有抱多大希望。然而,結果出乎意料,全校唯一通過體檢的偏偏就是他。

“梁萬俊性格沉穩、心理素質好、應變能力強,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妻子王文敏這樣評價自己的丈夫。

有一年,梁萬俊帶著妻子和兒子在岳父母家過春節,晚上回家下樓梯,因走廊燈壞了,梁萬俊抱著兒子意外踩空滾落,妻子驚嚇之餘發現,兒子毫髮未傷,梁萬俊背上卻摔得青一塊紫一塊,胳膊和膝蓋上也蹭破了皮。

事後,妻子埋怨梁萬俊做事不小心,梁萬俊卻打趣地說:“這樣的滑行在空中遇到了不知多少次,這回不過是抱著兒子在地面再練習一次罷了。在空中我先想到的是保護飛機,在地面肯定能保護好兒子。”

“人在生死攸關之時,要保住最重要的東西。”梁萬俊的這句話,緣於一次特殊的經歷。

2004年7月1日,大雨初歇後的成都,碧空如洗,是個試飛的好日子。梁萬俊駕駛中巴聯合研發的“梟龍”戰機直衝九霄,執行“加力邊界”科目試飛任務。他駕駛戰機順利爬升至萬米高空,在距機場70公里處,當他按規定完成有關動作後,發現油量指示出現異常。

“油量輸出過快,已關加力。”梁萬俊瞬間判斷飛機漏油,立即向指揮塔臺報告,同時關加力,調轉機頭對向了機場。這一系列動作完成後,聽筒裡傳來了指揮塔臺“立即返場”的命令。

2分鐘後,油表指針停在0刻度。發動機空中停車,是一級空中特情。此時,飛機高度4700米,距機場20多公里。“空滑迫降?”懂飛行的人都清楚,失去動力控制的飛機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任何人都無法預測,塔臺裡的空氣瞬間凝固。

按照慣例,遇到此類重大特情,飛行員選擇跳傘無可指責。但是,科研新機傾注了無數科研人員的心血,也關係到該型戰機研製週期。

“哪怕只有萬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全力把飛機保住!”沒有任何猶豫,梁萬俊很快做出決定——滑回去。這一決定也得到了兩任部隊長雷強、錢學林的支持,在他們的引導下,梁萬俊精準修正飛機的速度和高度偏差,平穩地駕駛飛機穿過雲層,向機場方向飛去。1分鐘後,飛機出現在機場上空。此時,降落機會只有一次。

“準備降落!”隨著一聲口令,梁萬俊操縱飛機對正跑道,飛機成大銳角、以每小時360多公里的速度風馳電掣般撲向跑道。

塔臺、機場上的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地盯著梁萬俊駕駛的戰機。

飛機以超出常規100公里的時速接地。剎車!放傘!隨著一聲巨大的轟鳴聲,輪胎剎爆,飛機拖出兩道長長的輪印,在距離跑道盡頭300米處穩穩地停住。此時機場上、塔臺裡沸騰了。參與研製此款飛機的一位老專家,激動得抱著梁萬俊痛哭。

畢竟,在世界航空史上,無動力飛機迫降成功的例子少之又少,一旦失敗就意味著機毀人亡。這驚天一落,不僅避免了一次重大事故,還帶回了寶貴的試飛數據,大大縮短了科研進程,堪稱世界航空史上的一個奇蹟。

“優秀的試飛員,也應當是一名合格的設計師”

在武器裝備的生產和定型階段,試飛員憑藉自身極高的技術戰術素養,既是武器裝備的試驗者,又是設計者,同時還是戰術動作的開發者。這種深度參與,為新裝備儘快形成戰鬥力作出重要貢獻。

初到試飛大隊時,梁萬俊已經積累了13年的戰鬥機飛行經驗。然而,第一次試飛時,梁萬俊還是遭遇了尷尬。

走下飛機,教員連問了3個問題:今天飛了什麼動作?飛機發生了什麼問題?解決方案是什麼?前兩個問題,梁萬俊都能回答上來,最後一個問題,他卻陷入了沉思。

還有一次,梁萬俊在組織新機理論學習時,被一名試飛員提出的一個關於發動機構造原理方面的問題給卡住了。

按理說,那位試飛員提的問題,屬於飛機設計專家解答的範疇,但還是引起梁萬俊的反思:優秀的試飛員,也應當是一名合格的設計師。如果不瞭解飛機設計製造原理,又如何從理論上解釋各種飛行現象、準確地報告飛行情況呢?否則,遇到特情不僅不能及時準確判斷飛機存在的問題,更不能採取科學有效的應對措施。

梁萬俊利用休息時間收集整理上百萬字的航空資料、上千張飛機圖片,自學了《軍事教育學》《軍事高科技知識教材》《空氣動力學》等相關書籍,記下了30多萬字的學習筆記和飛行心得體會。

學得越深,梁萬俊越發現自己存在不少短板。他後來才發現,那次成功處置特情的背後,還隱藏著一個關鍵環節。上天之前,飛行高度其實有兩個選擇,一個是11000米,一個是10000米,正是當時採納了時任飛行大隊長雷強的意見,才選擇了11000米的高度,也正是這個選擇,才為處置特情時贏得了寶貴的1000米高度。

“如果把圓的面積比作一個人所學到的知識,面積越大自然懂得越多,但也意味著邊界外未知的東西也更多。”基於這種認識,梁萬俊刻苦鑽研,遇到一些新科目,梁萬俊反覆琢磨思考。

為弄清某新型戰機的座艙原理,時值盛夏,梁萬俊冒著酷暑來到機場,在座艙裡一遍遍熟悉電門、開關、操作程序及相關數據,直到爛熟於心。

“試飛員是一個危險而又不可或缺的職業,搞好傳幫帶非常重要。”梁萬俊說,作為主管試飛訓練工作的教員,不僅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給別人一杯水的時候,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

梁萬俊擔任試飛部隊領導後,把帶教年輕試飛員當作自己的責任。有試飛員遇到不懂的問題時,梁萬俊總是不厭其煩地解答。

同事們感觸頗深,他們認為梁萬俊是一位講科學、嚴謹細緻的老試飛員。他講得最多的是如何規避風險、確保安全。“什麼樣的動作該選擇什麼區域、什麼高度,還要隨時兼顧飛機所處的位置。”“雖然試飛是高風險職業,但風險是可以規避的,要安全順利完成任務,首先要樹立科學正確的飛行理念。”

梁萬俊常說:“年輕試飛員是未來新裝備發展的希望,老試飛員有責任把飛行理念、經驗技巧傳授給他們。”

“在試飛過程中,我考慮第一位的是實戰要求”

有人說,要想把飛機這樣一個系統複雜龐大的航空器,鍛造成一把出鞘的“利劍”,必須要有“試劍”人。沒有“試劍”人,再好的設計也無法拿到戰場的“入場券”。

梁萬俊就是敢於“試劍”的人。2002年,國產某新型機試飛前,梁萬俊作為試飛小組成員,在參加完品模臺、鐵鳥臺及機上試驗後,感覺駕駛杆的橫向控制難以操縱。過往經驗告訴他,在空中,飛行員操縱是否靈巧順手,直接影響到飛行的質量。梁萬俊查閱各種資料,提出調整的可行性建議。工廠立即組織科研人員進行攻關,對駕駛杆進行了調整。事後證明,這個小小的改進,對改善飛機的操縱性起到了關鍵作用。

試飛員既是新機定型的鑑定者,又是新機性能的探索者,更是新機設計的參與者。

“試飛員被稱為‘飛行的工程師’,參與科研是我們的責任。而對接實戰,為戰友們‘馭鷹’,是我們的使命。”在梁萬俊看來,一些特殊的飛行動作和性能是試飛員飛出來的,而不是設計師在紙面或計算機上算出來的。

在某型機人機界面測試過程中,梁萬俊和其他試飛員一起,嚴把實戰標準,最終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方案。

然而,試飛當天,飛機依舊出現不少問題:飛機快速滾轉、快速建立過載、快速指向的反應總是慢了一點點,飛行動作做完後,飛機的響應還有一些滯後。那段時間,梁萬俊不放過任何一點缺陷,一直在思考速度與拐彎半徑的關係。

通常來說,戰機的操縱性和平衡能力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係。就好像兩個敵人對射,出槍射擊速度越快,越能佔得先機,但平衡越難把握。他和科研人員一道,經過反覆試驗,終於找到最佳技術戰術指標。

“在試飛過程中,我考慮第一位的是實戰要求。”梁萬俊說,作為試飛員,必須摸清戰機性能底數,才能提升戰機的實戰能力。

飛行員是空天作戰的主體力量,從飛行員中精挑細選的試飛員,更是國家的寶貴財富。正是他們一次次的試飛實踐,那些天才的靈感、奇妙的設想、宏偉的藍圖才得以實現,化作雲端破敵的“利劍”。

前不久,一家電視臺採訪梁萬俊。主持人問他怎麼看待試飛員這個職業,梁萬俊說:“試飛是一種特殊職業,試飛員是和平時期離死亡最近的人。但這也是一項促進空軍裝備和航空工業發展的職業,是屬於勇敢者的事業,我願意用我的一生去堅守!”(廖國全、楊春源、馬彥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