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東關不僅有美食和久久不能散去的飄香,還有一代人的記憶


老東關不僅有美食和久久不能散去的飄香,還有一代人的記憶

——“憶憶老東關的小吃”引發的熱議(下)

今天,終於找到了本文作者----王永生(69歲)先生,這裡謹代表【西安舊事】向王老師表示衷心的感謝,沒有豐富生活的積累寫不出這樣的好文章!王永生先生是在東關景龍池長大的,對老東關有著深厚的鄉土感情。中學畢業於西安市三中高六八級一班,為老三屆知青。本文原來只在他的高中群和家庭親友群裡發過,陰差陽錯讓【西安舊事】公開發表,這是深厚的緣分,也是老西安人的一份情結。

在跟帖中,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出現了:西安著名作家、資深報人徐劍銘老師在通讀帖子後留下自己的疑問,為防誤解還特意解釋“沒有惡意”。好在王永生老師的同學老丁,以及聯繫王老師後我都做了回覆,消弭了徐老師的疑問,讓回帖更有意思。

令人更為以外的是,王老師與老丁已幾十年沒有見面,一篇關於吃的文章讓他倆再次相聚。隨後他們十幾位同學在雞市拐舉行了聚會,因此又勾連起有關東關南街的回憶。

老東關不僅有美食和久久不能散去的飄香,還有一代人的記憶

@徐劍銘:文章確實寫得很生動有趣。但老朽有一疑: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旬,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後,私家店鋪不是被取締就是被公私合營,小業主資本家均被掃蕩。58年中國便跨入共產主義了。夲文作者比我還小五六歲,應當是五十年代初人,文中所寫場景,人物真是他親歷的麼?沒有惡意,只是有點疑問。

@李連源:徐老師好!作者叫王永生是老三屆,自幼在景龍池長大,文字確實出自他手。我是經朋友推薦發文後才聯繫上王老師。由於許多事情的年代交代較為模糊,所以沒做詳細交代。個人認為應當從70年代開始。

@老丁:徐老師,我今年71歲,永生文中所敘述的都是他經歷過的,我就住在雞市拐,公私合營很多賣小吃的進了合作食堂,有在東關南街的四季,正街的劉胡蘭,延安餐廳東關牛羊肉饃,八仙庵的八食堂雞市拐對個八食堂的小門面。賣棗沫糊的王向榮賣稠酒的老徐等進了八食堂。賣肉夾饃的李科久在西京醫院食堂上班。

老東關不僅有美食和久久不能散去的飄香,還有一代人的記憶

@老丁:王永生和我在興平南市楊村一塊插隊,永生住在景龍池八家。看到此文,做為老東關,勾起深藏在心底的往事回憶。我住在雞市拐東關小學東鄰,小學就讀於東關小學初中在二十二中高中在三中。他做了件好事,為他點贊。雞市拐肉夾饃文革前男主人叫李科久,改革開放後由其女兒經營在互助路開店。

@永生:老丁你好,通過這篇文章終於聯繫上老同學了,心裡高興極了,不知怎麼才能和你建立聯繫?

@康承華:東關挑擔買油茶的叫喜,小時候常喝他的油茶,幾十年過去了,在也沒吃過當年的味道,可能早以失傳。

@芝蘭小雅:感謝王永生老先生的饋贈,這回憶太珍貴了!幾乎全是已經找不到的西安小吃了!真正西安人的小吃,有別於現在普遍印象中的回民的小吃。太珍貴了!真實的歷史記錄

@晨鐘:我就是在東關龍渠堡長大的,一看此文章,親切、溫馨、感人,好像又回到了兒時那讓人不能忘懷的家園。寧靜的夜晚,月朗星稀,依稀傳來陣陣“棗肉沫糊、油沓沓”誘人的叫賣聲,隨之便飄來饞人的香味,靜謐的巷子滿巷皆香,多麼令人難忘的鄉情,多麼令人難忘的親情啊!

老東關不僅有美食和久久不能散去的飄香,還有一代人的記憶


@晨鐘: 六0年時,每與祖母到八仙庵趕會,棗沫糊,稠酒都是必賞之美味,香甜,淳厚,濃郁,稠酒碗是精美的蘭花瓷。只見祖母付錢,不曾記得她坐下喝過一口。那滋味回味了半個世紀,可它卻滯留在六十年代,滯留在祖母拉著我的手在八仙庵趕廟會的熱鬧人流裡,忘不了,尋不著的棗沫糊,稠酒。

@YP:我的祖輩住在龍渠堡,父母輩是三中高六六屆的知青,我本人也在東關住過,雖然時間不長,但是記憶中的三間門面,紅光電影院,還有那些數不清的美味,伴隨著我走南闖北,至今仍記憶猶新。讀了這篇文章,勾起了我濃濃的思鄉之情。

@緣份:感謝作者給3我兒佑的回憶我已是步入老年了看了止帖心情格外激動彷彿又回到了兒時的東關我是地道的東關人對東關有著骨連肉的關係我永遠都忘不了你_我的東關! 感謝你作者!


老東關不僅有美食和久久不能散去的飄香,還有一代人的記憶

@雲中馬:王兄寫的太好了,深有感觸,我就住在賣梆梆肉老頭的對面,他好像姓李,有一女兒叫李愛琴,我兒時每天都能嗅到梆梆肉的香味。記的小時在東新巷的幼兒園,每天早點都喝棗沫糊,擔子挑到院中,小朋友手拿搪瓷缸子排隊,五分錢一份,一毛錢噶不完……這些兒時情景記憶猶新。順便說一下,後來的袋裝棗沫糊廣告是本人拍攝的,食品廠老闆叫徐陽,也住索羅巷。

@晏夢雲:老東關裡都是我童年的回憶爺爺奶奶的雜貨店,隔壁的國藥廠,對門的郵局,雞市拐的擔擔紅油茶,東門裡的時辰包子,東門外的紅光電影院,找哥哥必去的南街口的遊戲廳,上了一年的東關小學,東關小學旁的粉蒸肉……滿滿的全是童年的回憶,當時的街道,街道兩旁的商店,全部都在記憶深處,一幕幕,湧上來……

@吉祥:東關藏龍臥虎兮!竇府巷梁喜超先生東關小學校長!蘇育民三意社高臺教化!蔣家二爺攜創建陝西省高幹醫院!景龍池範明之父郝朋程係楊虎城營長二虎守長安任命堅守北門有功!武術大師朱耀亭市景龍池人!東新巷南口係孫宗武三中校長!北口有一天主教堂是美國慈善教會!後為三中宿舍!陝西省文化廳廳長孫保印在此居住!羅索巷舅家陝西省銀行行長韓府二爺隔壁住的是三原縣縣長於佑仁的秘書李二和尚!述不盡太平巷與東關父老鄉親的愛!索羅不盡……請屬正!中和巷面王巷還有作者的八家巷……?


老東關不僅有美食和久久不能散去的飄香,還有一代人的記憶

@老老龍王:我今年77歲,文革前的1964年在房屋修繕隊帶了幾個工人給八仙菴對面一食堂裡面修蓋子,每天早上騎車子在東關正街中段路北吃上一碗水一盆泡饃,那掌勺的老者和藹可親,那一碗水盆泡饃至今帶給我的西安美好記憶,因為以後再也沒有吃到如此美味!

@長笛呂老師:看了以上很多帖子,倍有感觸,我家祖祖輩輩都住東關,可以說是老東關了,以上說的基本為實,買醪糟的姓劉,叫劉振懷,高個子,可以說他的個子是東關第二高,第一高為興慶村的一位趕毛驢車的,(河南人)第三高就數我父親了,至於嗦囉巷斜對面的渭南時辰包子,那都是後來的事了,(六幾年的事),但生意很好。東關小吃多不勝舉,賣疙瘩油茶的老漢姓王,索羅巷住,見面常稱老王,徐家稠酒是有了名的,解放前周總理來西安喝過讚不絕口,徐家幾弟兄都非常出色,徐老三是我同學他舅,八仙庵東邊還有個更新茶鋪子,裡面喝茶,外面下棋,太多了,夜已深,今天就不多說了。

筆者感悟:這是一篇直抵人們心底、味蕾的經典小文,全文沒有華麗的辭藻、誇張的比喻,全是切膚感受,那種真切透過文字瀰漫開來其香無比,是久違的美味!散落在西安街坊的小吃雖且行且遠,卻總有好事者以筆記之,讓它們在遁無形之後有其味,讓西安舊事色香味形樣樣俱全。

老東關不僅有美食和久久不能散去的飄香,還有一代人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