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记 金鱼巷丨拼出名堂来吧,林金鱼要在这里翻身!

店记 金鱼巷丨拼出名堂来吧,林金鱼要在这里翻身!

说在前面

泉州古城有一条巷子,叫金鱼巷。270米长,从中山路泮宫口往西,到壕沟墘的距离。经过一年微改造后,很多老厝边纷纷回来,继续他们的生活和故事,也延续着别人的回忆和乡愁。

这里一步一景,有岁月沉淀下来的泉州菜头酸、元宵圆汤;有沧桑的李功藏故居、黄氏宗祠;还有过一家名叫“大光明”的电影院,现在又在孕育饱含新时代生活美学的咖啡文化,一口气连开了四家咖啡店。某种程度说,金鱼巷不正是安放在古城里的微缩博物馆吗?

但这一切还只是开始。接下来,我们将携手泉州市古城办、鲤城区政府,发起“店记·金鱼巷”项目,书写这条巷子的过往,并为这条巷子设计一场“换脸”行动。

我们将遴选十家金鱼巷业态、故居代表,告诉更多人每家店的故事,并同步发起征集10位本地设计师,以一对一的方式,为这些老店设计一组新的招牌,并邀请知名书法家们挥毫泼墨,为店招增色。

“金鱼,金招牌”。脑洞足够大,审美足够棒的你在哪?

如果你愿意来参与我们的“大变脸”活动,请留下你的联系方式和一段简单的自我介绍。我们后续将公布参与规则,并洽谈寻找最合适的设计师或团队。今天,先来读一读“金鱼巷”里,第一条“金鱼”的翻身故事。

店记 金鱼巷丨拼出名堂来吧,林金鱼要在这里翻身!

你肯定吃过他们家的元宵圆

但肯定没听过他的励志故事

店记 金鱼巷丨拼出名堂来吧,林金鱼要在这里翻身!

地域的故乡安放我们的身体,精神的故乡安放我们的灵魂。仅是家乡一碗热汤的香气,也是游子到天涯海角都难以相忘的理由。在泉州古城,若要问“去哪里可以吃一碗甜汤?”很多人会告诉你,“去金鱼巷吧!”

更确切的说,是去金鱼巷找一位叫林金鱼的阿伯。30年前,还是20几岁小伙子的林金鱼,带着自己的名字,偷偷地告诉自己:“在金鱼巷拼出名堂来吧,林金鱼要在这里翻身!”

店记 金鱼巷丨拼出名堂来吧,林金鱼要在这里翻身!

1、

林金鱼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叫“金鱼”,但他知道,爷爷在清光绪年间就有了家传元宵圆手艺。

清光绪年间,爷爷叫林宝祥,举家从永春来到泉州寻求生计。早年跟随父亲学了做元宵圆手艺,曾在泉州港的南关码头,即第九码头一带,挑着担子叫卖元宵圆,所得尚能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偶尔,林宝祥也挑着担子把生意做到市区府文庙一带来,就在南关码头和市区府文庙两地来回吆喝叫卖,大家都叫他“祥师傅元宵圆”。生于1919年的林泉水,15岁时随父亲学做元宵圆,也有着类似的人生轨迹。

店记 金鱼巷丨拼出名堂来吧,林金鱼要在这里翻身!

林泉水生下九个孩子,其中一个儿子,就是日后接过家传手艺的林金鱼。作为男性,林金鱼常要担起家庭的责任。曾经因为居住环境狭促,独自出来借宿朋友家中。搬家对他来说很频繁,因此也居住过古城很多地方。

集体经济公私合营的背景下,林金鱼曾在第五塑料厂,做修理机械的钳工工作。有次,和朋友聊天时说:“国家可能要开放了”。朋友用诧异的眼光看着他说,“你没毛病吧?”

1983年林金鱼辞掉工作,决定到开放的大潮中闯一闯。那时他28岁了,还是单身汉一个。他就想,拼一拼,多挣点钱。

店记 金鱼巷丨拼出名堂来吧,林金鱼要在这里翻身!

2、

如果当时卖货做生意成功了,也不会有林金鱼后来在金鱼巷的扎根。

从厂子出来的最初几年,他也做元宵圆,但只是在泮宫中菜市场寄售而已。五年之后,1988年,已经成家的林金鱼决定拾起家传的本领,在泮宫牌楼对面的金鱼巷口支一张小桌子,销售制作好的生元宵。

“金凤”这个店名,取自林金鱼和他妻子名字中的各一个字。店铺的名字很重要。在林金鱼看来,即使只是露天的小摊,也一样要有尊严的经营。

其实金鱼巷曾经是一个非常热闹之地,因为那里有座始建于1929年的“大光明电影院”,即后来的“人民电影院”。电影院生意好的时候,“几乎要踩在别人身上头上,才能进得去呢。”

不过,泉州街头当时几乎没有个体小吃店对外营业,人们也很少有机会在家以外的地方吃饭。“金凤”这块60厘米长,40厘米宽的有机玻璃招牌,挂在巷口的电线杆上,起初也有些寂寞。人们只是在年节买元宵回去煮着吃,平时淡季依然得兼做其他买卖。对林金鱼来说,还是无法实现“在金鱼巷翻身”的梦想。

店记 金鱼巷丨拼出名堂来吧,林金鱼要在这里翻身!

3、

一位贵人的出现,为夫妇俩指明了一条路。上世纪90年代初,一位台湾来的记者问林金鱼:“你们家的元宵圆需要排队来买,你为什么不做成熟食,直接让客人吃呢?”

林金鱼当下许诺,“第二天来,我做给你吃。”

为了这个约定,林金鱼买了单个煤气灶,准备了折叠桌和四个小塑料凳。那名台湾记者第二天真的去了。那天以后,金鱼巷巷口就拉开了售卖热元宵圆的历史。“当时的‘金凤’招牌,还有两根大铝瓢子还留着呢。”林金鱼笑着说起那段难忘的记忆。

店记 金鱼巷丨拼出名堂来吧,林金鱼要在这里翻身!

有了一碗温暖的热汤,“金凤”元宵圆的店生意逐渐好了起来。海外的华侨回来,有个地方可以回味家乡味儿;母亲带着孩子,在这里能吃上一口放心的热食;甜食爱好者们,在这里可以安抚一会儿味蕾……

2002年,在朋友建议下,“金凤”的招牌前面加了“海丝”两个字。呼应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美名,林金鱼认认真真地申请了商标,为泉州小吃包装品牌开了个先河。林金鱼在金鱼巷,将店面从4平米扩大到40平米,再到如今金鱼巷5、7、9号三个店面,随后又在市区南俊新街、西街有了自家的直营店铺。

去年,金鱼巷53号“泮宫古早味”餐馆开业。老林家承包了金鱼巷街口和巷尾的美食档口。元宵圆给于林家的已不仅是一个“饭碗”而已。

店记 金鱼巷丨拼出名堂来吧,林金鱼要在这里翻身!

4、

林家的元宵圆之所以能历经几十年而不衰,你真应该去试一试。

元宵圆里的馅可是大有讲究。花生馅元宵,是先将花生炒熟碾碎,再把熬煮好的猪油和碎花生、红糖按比例掺在一起拌匀,用手捏成一个个大小相同的小圆球,最后再用水沾湿后搁进箩筐里反复滚动,让箩筐里的糯米粉均匀裹在馅料上,直到滚成为一个个又白又圆的元宵圆。

后来林金鱼制作时,改良了配方。他又增加了冬瓜糖、桔子皮、油炸葱头等,原来用的红糖也改为优质白沙糖,糯米粉选用上等糯米。2013年,“林金鱼真的在金鱼巷翻身了”。“海丝金凤”汤圆入选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店记 金鱼巷丨拼出名堂来吧,林金鱼要在这里翻身!

如今,更让林金鱼欣慰的还是,他的儿子林永松不仅没有嫌弃老行当,还热爱着古城里的生活。这个生于1989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的林家小伙子,回来泉州,回到父亲身边,正全力帮助林家帮打理生意。

老林很感叹,古城里的孩子们长大了,有的离开了,有的老厝边来过,却很久没来了。他也老了,但幸好儿子思路活跃,已经能独当一面。说到这,老林脸上堆满了笑容。

这几年泉州游客多了起来,金鱼巷变化也越来越大。这门“甜蜜”的手艺,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尝到。

店记 金鱼巷丨拼出名堂来吧,林金鱼要在这里翻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