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为何又称为“天水一朝”?

司马长史


南北两宋时代,是中国自唐末五代十国之后的又一次局部统一王朝。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定鼎天下,建立了北宋。

从此,开启了军事力量较弱而文化极其繁荣的宋朝。所谓天水一朝其实也就是赵宋一朝,其来源主要是赵姓皇权确立的地望。古人比较讲究地望,每个姓氏都有聚集的地理空间,看重门户高低,实际上是先秦宗法与分封制度的延续。赵姓建立宋朝之后成为国姓,居百家姓之首。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

士族虽然大部迁移与分支,仍保留原籍之称号,称之为郡望。

人口即有转移,犹能各举其原籍作为标识。

从历史源流来说,鸟夷是嬴姓、赵姓的先祖,秦赵兄弟不分家。而赵姓一支出于造父、非子,地望有两个,分为天水赵氏和涿郡赵氏。赵匡胤一家的渊源地始祖与本姓郡望,起初都在北方涿郡,直到唐末。但是,到了后周时代,赵姓家族迅速发迹却在天水一带,当下甘肃还有赵姓的祭祖宗祠,因此宋代就以天水为地望。根据《宋史》第65卷记载:

天水,国之姓望也。

天下赵姓,皆出于天水。

赵匡胤追认父亲赵弘殷为宣祖,因为赵弘殷曾经驻兵天水,并被封爵为天水县男。天水朝的别称传到了当时北方的金政权,到了靖康之难时期,徽钦二帝被掳走,为了挖苦两个俘虏皇帝,金朝封宋徽宗为“天水郡王”,宋钦宗为“天水郡公”。真正让天水一朝流传很广的是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在临终前,写了《赠蒋秉南序》文,里面谈到:

(欧阳修)贬斥势利,尊崇气节,遂一匡五代之浇漓,返之淳正。故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遗留之瑰宝。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从阴阳术数与附会角度来看,汉武帝设“天水郡”,伏羲生于成纪,也就是今天的秦安县。俗话说天一生水,天水羲皇故里多盛景,地处西北天河注水之所,山水灵秀,林木密茂,水质纯净、甘冽醇厚,绝对是养生宜居之地。

这种自然的柔性特征塑造了宋代重文轻武的格局,社会风俗清雅多姿、百姓生活富庶精致、士人精神心灵从容宽和的优雅状态与朝代气质。今天的甘肃“天水堂”,被公认为天下赵姓祭祖之地。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秦右史


瓷器鉴定真知堂:

由于对宋瓷的研究,对宋代历史也就比常人多了一份了解。

所谓天水一朝指宋朝,其实是历史学家陈寅格提出来的一种说法。陈寅恪在《赠蒋炳南序》中说:“尚气节而羞势利,天水一朝之文化,竟为我民族永远之瑰宝”。指代的就是宋朝。

后人有无学者,以为金国曾经册封宋徽宗宋钦宗为天水郡王,天水郡公是辱华之举,用天水一朝指代宋朝也是辱称,其实不然。

金国灭亡了北宋,后来南宋也在和约中俯首称臣过,这在历史上是不争的事实,无法否认。亡国之后,宋徽宗父子被废为庶人,也就是什么爵位也没有了。后来又被封为昏德公昏德侯,这才是真正的辱封。再后来因为想跟南宋和谈,才进封为天水郡王天水郡公。作为金国的俘虏,其身份本同于牛马,后来得此王爵之封,也算是优待俘虏了。

其实,金国之所以提高宋徽宗父子的政治地位,并以天水为王号,出发点却是尊重,高看宋徽宗父子的。因为,赵宋自称来自甘肃天水。天水是赵姓郡望。(《宋史》卷六十五:“天水,国之姓望也。”)。

北宋太祖赵匡胤之父曾经在天水为官,赵宋也就自认为自己来自天水。那么以天水为祖籍的赵宋王朝被称为天水一朝,也无可厚非。不过,这乃是陈寅格一家的说法,并非赵宋自称,也不是金人称宋。

赵弘殷

赵弘殷(899年—956年),涿郡(今河北涿县)人,汉京兆尹赵广汉之后,赵敬之子,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父亲。少骁勇善战,初事后唐王鎔,有功,留典禁军。后汉任护圣都指挥使。入后周,以功累迁至检校司徒,封天水县男,与子赵匡胤分典禁兵。显德三年(956年)去世,追赠武德军节度使。建隆元年(960年),追谥为武昭皇帝,庙号宣祖,陵曰安陵。

造父,嬴姓,伯益的后代,蜚廉四世孙,周穆王时因功,受赐赵城(今山西洪洞),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为赵国始族。

赵姓来源于造父。这个就已经属于神话传说了。其实,真正的赵氏天水望族,根源在于战国灭亡后秦国的一件事。

秦始皇灭赵国后,把代王赵嘉派往西戎,赵姓随之迁往甘肃,赵嘉之子赵公辅裔孙世代居住在天水(今属甘肃),形成一个望族,这就是天水赵姓的来源。

由此可见,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追溯自己的父亲最高的爵位是天水县男爵,而天水则是五代初期,赵氏自认为门阀最盛之郡望。把自己的出身追溯为天水望族赵姓,对于赵氏统领天下无疑是一个好宣传了。这才是天水一朝真正的来历。

宋徽宗赵佶

分享真知识,传递正能量!如果你也喜欢收藏,不限于瓷器,欢迎关注瓷器鉴定真知堂!谢谢你的收藏和转发!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工作。

需要更多文物鉴定知识和图片,可以百度瓷器鉴定真知堂!去笔者博客寻找。


瓷器鉴定真知堂


1.天水一朝,是对宋朝的蔑称!相当于称大清为满清一样。

2.天下赵姓出于天水,金俘虏宋帝之后,分别封为“天水郡王”,“天水郡公”。

3.亡国奴,丧家犬,后人的感觉,借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