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输了一场战役,赢了战略胜利”的例子?

邪恶小羊羊


输了一场战役,赢得了整个战争,这明显说的是解放战争中的青树坪战役。

淮海战役后,国民党五大主力全部被消灭,国民党败局已定。但是国民党军队中的桂系军阀,始终跑的快,第三野战军、第二野战军都找不到桂系军阀主力进行决战,如果将来这支20多万的桂军逃到大西南山区,对中国解放事业是很大的损失。

这时,一场败仗改变了这个局势。这场败仗就是青树坪战役。

在青树坪吃败仗的是林彪第四野战军中的名将钟伟。钟伟担任49军军长,和40军军长韩先楚并称为四野两大好战分子。在三下江南战役中,时任二纵五师师长的钟伟敢抗命坚持己见,使林彪改变原定作战计划,取得了靠山屯战役全歼国军87师的胜利,这一战,钟伟直接从师长提拔为纵队司令,这是解放战争中的唯一。

青树坪战役,也创立了解放战争渡江战役后的唯一一败。钟伟的49军渡江之后求战之心很急切,49军的146师孤军冒进和后方失去联系,在青树坪被第46军236师伏击,桂系头号王牌第7军的171师、172师又前来助攻。钟伟和146师取得联系后派出145师进行接应。这一战,146师阵亡877人,伤2000余人,可谓元气大伤,前来接应的145师也有470人的伤亡。这是桂系军阀在解放战争中第一次大规模遭遇解放军的恶战大战,从此以后,钟伟的49军再也没能担任主力部队出击,基本一直在二线担任预备队,钟伟也因此在建国后仅被授予少将军衔。

青树坪战役,虽然解放军49军被重创,也同时让桂军骄傲轻敌,与我军死磕,很快被全歼。

衡宝战役,几乎是把青树坪战役复制了一遍,国民党第一名将白崇禧,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尾。

四野第45军第135师孤军深入,被桂军白崇禧集中5个师围攻,几日后,林彪集中了54万军队不仅把桂军20万人围困在衡阳到宝庆的公路周围,同时封锁了桂军逃往云南贵州和广东的道路,当白崇禧发现这一点时,已经大势所趋。

衡宝战役后,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桂军的精锐师全部被歼灭,解放了湘南和湘西大部地区,从此以后,桂军再也不能发起有效的抵抗,白崇禧的“小诸葛”的大名,成了大笑话。

不过,平心而论,桂军的实力比起蒋军来说,还是差很多,都解放战争了,桂军还是的主力兵器还是汉阳造的老套筒,与蒋介石军队的全美械军队相比,简直是不入流的穷亲戚。渡江战役后,解放军的装备甚至略好于桂军。

桂军最大的战斗力就是跑得快,青树坪一战,桂军不跑了,那还不是等死了。

经过青树坪战役,桂军自信心膨胀,以为自己可以和解放军死磕,就注定了骄兵必败结局。


历史知事


解放战争期间,粟裕大将与国军名将张灵甫的对决,就是典型的输了一场乃至两场战役,却赢得了战略胜利的例子。

解放战争期间,张灵甫率领的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由抗日铁军第七十四军改编而来,装备了全部美械,战斗力惊人,被称为蒋介石的御林军。解放战争中整编七十四师来势汹汹,我华东野战军虽然在第一次涟水战役中击败对手,但却在淮阴战役、第二次涟水战役中连续在张灵甫身上吃了大亏,形势似乎朝着对张灵甫有利的方向发展。

但粟裕将军毕竟是不世出的名将,他利用张灵甫的骄横心理,层层设饵,最终将张灵甫引入孟良崮绝地。当时张灵甫有恃无恐,他满以为自己上孟良崮吸引我华东野战军主力后,可以由周围其他国民党军队对我军实现反包围,全歼我华东野战军。无奈国军实在是一盘散沙,与张灵甫素来不和的李天霞只是派出一个营的兵力敷衍了事。

其他国民党军更是毫无反应,只有骁勇善战的黄百韬率领25军拼死驰援,却被我军狙击在距马山,难以突破。结果可想而知,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全军覆没,粟裕大将威名远播。在二打涟水中吃了大亏的王必成纵队率先攻上孟良崮,失利的阴霾一扫而空。


林屋公子


解放战争初期吧。

1946年,老蒋发动内战。前期国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状态极佳。在东北把林彪追到松花江,在河南更是把中原解放军直接打残。一时间状态猛如狗🐶。

但是老蒋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没有攻击重点。等老蒋回过头来进行重点攻击的时候,已经晚了。一个是机动兵力不足,攻击力不够,另一个是占领区域过多,易受攻击的地方太多,经常被围点打援。

相比较而言,TG的战略一直很明确,不惜一切代价保住东北。即使失去中原解放区,甚至中央机关拿命去躲猫猫,也不肯从占据优势的东北调一兵一卒。

直至辽沈战役打完后,东北野战军才入关参战。这是你就会发现,基本上大半个中国都是由四野解放的。在战略规划上,TG更有眼光。

在选择攻击点的方面,TG也比老蒋要高明。当初的刘邓进入大别山,目标就是武汉,老蒋不得不分兵围堵,其他根据地的压力顿时减轻不少。三大战役,先辽沈战役,再淮海战役,最后的平津战役基本上就没悬念了。傅作义在当时已经没有更好的选择,和平交接总比投降来的体面。

所以,在战争中,战略上的失败是无法用战役上的胜利来弥补的。


定远无殇


输了一场战役而赢得战略胜利甚至整场战争胜利的例子在历史上还是有不少的,我习惯性的称为逆向型皮洛士式胜利,我就在欧洲近代的战役里选取4个经典战例吧。


1566年西盖特堡之围

双方兵力:神罗:2,300-3,000 VS 奥斯曼:10万+

结果:奥斯曼得不偿失的胜利

简述:1566年苏莱曼一世率领军队向欧洲腹地发起大规模攻势,但在围攻西盖特堡期间,城堡内两三千马扎尔人和克罗埃西亚人进行了顽强的防御,最终奥斯曼用了1个月的时间以2至3万人的代价拿下了这座城堡。而苏莱曼一世则在胜利的前夕死去。这场战役虽然奥斯曼人获得了胜利,但确使其进攻维也纳的计划无限期搁置。而疲惫的奥斯曼人则在此后27年间暂停了对欧洲内陆的大规模军事行动。

1709年马尔普拉凯战役

双方兵力:法国:7.5万 VS 大联盟(英国、荷兰、神罗、普鲁士、丹麦辅助军团)8.6万-11万

结果:大联盟战术上胜利;法军战略性胜利

简述:作为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期间的决定性战役之一。1709年9月在法国东北部的马尔普拉凯村北,维拉尔和布夫莱公爵指挥约7.5万法军与兵力处于优势的11万大联盟军队展开激战。战役的结果是大联盟声称自己取得了胜利,原因是他们迫使法军撤退。但大联盟两倍于法军的伤亡,惨烈巨大的重创伤亡使英国国内掀起反约翰·丘吉尔的浪潮、以致于反法盟军内部震惊恐惧而开始出现议和的意见,役后法国扭转了战争中期的不利局面,并直到战争结束。对于法国而言这不失为一场战略性胜利。

1794年光荣的六月一日

双方兵力:英国25艘风帆战列舰 VS 法国26艘风帆战列舰

结果:英国战术性胜利;法国战略性胜利

简述:1794年5月在北大西洋法国护航舰队遭到豪勋爵指挥的英国舰队重创,所幸豪勋爵十分疲惫,无法再继续带队,接下来他的下属表现太差劲,居然允许法军受伤的战舰逃跑,而且没能截住那支有117艘船的谷物运输船队,这使得豪勋爵的战术胜利所得到的战略成果被白白浪费了。所以从战略上看,法国达成了从美洲到本土运货的目的并缓解了国内的粮食危机,对法国人而言这不失为一次战略性胜利。

1813年包岑战役

双方兵力:法国:14.3万 VS 俄国、普鲁士:9.6万

结果:法国胜利

简述:联军在吕岑战役中失败后,撤至包岑附近沿施普雷河右岸预先构筑好的阵地上。阵地左翼紧靠波希米亚森林山支脉,右翼没有天然屏障,由骑兵掩护。俄普联军有9.6万人,火炮636门。拿破仑军队约有14.3万人,火炮350门。拿破仑的企图是:首先攻击俄普联军阵地中央和左翼,迫使其消耗预备队,然后用内伊军团对敌右翼实施迂回突击,深入维特根施泰因军队的后方。5月20日,拿破仑军队向近2万人守卫的联军前进阵地发起冲击,并迫使其撤至主阵地。5月21日,法军进攻联军阵地中央和左翼,紧接着内伊军团向联军的右翼彼得·维根施泰因的俄军实施突击。尽管内伊兵力占优势,但未能击破俄军的抵抗和实现向霍赫基尔希实施纵深迂回机动,维根施泰因的部队撤向拉克尔。维特根施泰因考虑到法军在数量上占优势,一旦法军再次进攻联军就有被包围的危险,于是率部撤到勒包河对岸。最终拿破仑未能围歼俄普联军,这就使法国的政治和战略形势大为恶化。拿破仑被迫于1813年5月23日至7月29日进行和谈和签订停战协定。签订停战协定是拿破仑犯下的一个战略性错误,奥地利和瑞典因此倒向了反法联盟。


黎塞留的野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是淞沪会战了。

在淞沪会战之前,日军在华北集结重兵,沿着平原四面出击。

这就是古代辽国、金国、蒙古人、满清的套路。

这些异族凭借军队战斗力的优势,特别能在平原上发挥威力,以一当十。

而在这些区域作战,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很不利的。

以当年的军事作战来说,平原地带士兵超过八成的伤亡,均是来自于火炮。


而国军压根就没几门火炮,完全被日军吊打。

比如保定战役,石家庄战役,虽然都造成日军一定伤亡,但我方伤亡更惨重的多,也无法长期抵抗日军的推进。

这种地形,国军甚至想吃掉1个日军大队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火力相差太大。

这就像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第三次战役,即便包围了一些美军但就是很难吃掉。

同时,平原地区的道路比较完善,便于日军机动行军和后勤运输。

当时日军虽然不算摩托化机械化,但部队装备大量战马,机动和运输能力都大大强于国军。

当时日本在上海仅有几千人,而在华北平原已经集中了几十万大军。


如果中日仅仅在华北平原决战,最终结果就是国军在短时间内大败,华北被敌人迅速占领。因敌我力量悬殊,日寇很可能伤亡较少就获得巨大胜利,下面无论是强行占有华北停兵不动或者继续南下猛攻,都是非常有利的。

所以,国民政府巧妙的把日军引到上海地区。

这里是江南的水网地形,到处都是湖泊、河流、稻田、树林,尤其沿着长江西进武汉,沿途更是无数山地和丘陵。

不要说作战,即便日寇行军也是非常困难的。日军重武器运输困难,连战马都陷入淤泥中蹒跚前进。

这样一来,就会大大阻碍日寇的推进,造成日军较大伤亡,让抗战陷入持久战。


为此,我们投入了中央军几十万主力,日寇果然上当,也将本来用于华北的部队纷纷投入上海。

结果上海血战3月才沦陷,其后几十万日军陷入水网中不能自拔。

而华北的压力大幅度减轻,出现了太原会战重创日军、徐州会战甚至在台儿庄直接击败日军的战例。

由此,抗战被拖入持久战,三月亡华不可能,甚至3年也不可能了。


萨沙


丢了一个延安,换取了一个新中国

1947年,蒋介石宣布学向解放区进攻,命令国民党军队向延安发动攻击。毛主席当时做出果断的决策,主动放弃延安,然后带着敌人兜圈子,从而掩护各机关单位的撤离。之后国民党的军队占领延安之后反倒而是被解放军逐渐消耗,更主要是党中央的战略重心转移到了大反攻阶段,最终用一个延安换来了整个新中国,这何止的战略上的胜利。


长平之战

在比较著名的战争中,长平之战就是占据了主要的地位。当年秦赵两国都经不起长期的这样消,所以最终两国都换了主将。而秦国的主将白起明显更胜一筹,用佯败的方式步步把敌人引入自己做好的口袋里面,然后围困赵军无法。最后赵军突围失败,都成了白起的刀下之魂。白起的假装败退的计谋,使得长平之战最终胜利。而长平之战秦国的胜利,更是奠定了秦国一天的战略基础。


淡看天上月


“在战役上输了在战略上却赢了”,看似矛盾,其实不然,这样的战例很多。比如,二战中德军进攻苏联的基辅合围战,60多万苏军被德军围歼,这对苏联来说显然是一次惨败,可德国恰恰因为这次胜利耽误了时间,没能在寒冷冬到来前拿下莫斯科。这场胜利是战役上的大胜、战略上的失策。又比如,北非战场上,由于沙漠之狐隆美尔的出色表现,打得英国人抱头鼠窜,赢得一次又一次战术胜利。问题在于,这些胜利也导致希特勒需要不停给隆美尔输血,结果德军在一个不太重要的二线战场浪费了很多宝贵资源,影响了苏德这个主战场的物资供应。

下面要细说的,是第三个更有代表性的战例,也和德国有关,不过不是德国陆军,而是德国海军;不是二战,而是在一战。

众所周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真正原因,并不是萨拉热窝事件(那只是导火线而已),而是德国和英国搞海军的军备竞赛。德国海军企图挑战英国海军世界老大的地位,还进一步要求重新瓜分海外殖民地,激怒了英国,才爆发了战争。

战争开始后,德军在陆地战场所向无敌,一次次击败法军,俄军和英国远征军。德国海军号称世界第二海军,也被陆军的胜利刺激得蠢蠢欲动,急切想上台表现一下,希望通过一场战役,沉重打击英国海军,突破其海上封锁,保证德国舰队在海上的行动自由。为了这个目的,他们打算和英国舰队决一死战。

当时,德国海军号称世界第二,仅次于英国。问题是,德国的出海口不多,所以很容易被英国进行海上封锁。英国主力舰队像一条看门狗一样,蹲在斯卡帕弗洛港,死死盯住德国的公海舰队,使他们多半时间困在威廉港和不来梅港,成了名副其实的“存在舰队”。

德国海军不愿意被“囚禁”,为了打破这种封锁,制订了一个自以为完美的计划。德国海军司令舍尔于1916年5月30日出台了一个方案,企图把英国皇家海军诱入圈套。

问题是,怎么才能让英国舰队上钩呢?

舍尔抛出的诱饵,是游弋在挪威海岸的弗兰茨·冯·希佩尔海军上将指挥的舰队。他推测,英国不可能派出整个舰队去拦截一次有限的侵袭,而是最多出动一个中型规模的舰队来对付德国舰队。这样一来,舍尔指挥的公海舰队的全部力量就在50英里之后跟踪。如果英国海军出击,希佩尔进行象征性抵抗后就转舵,把追击者引进舍尔的大舰队射程内。德国凭借优势兵力,一举吃掉这个英国中型舰队,削弱英国海军的实力,然后再找机会和英国人决战。

舍尔的计划看上去很美,可惜人生不如天算,德国军舰“马格德堡”在芬兰意外触礁,导致德国海军密码本落到俄国海军手里。俄国是英国的盟友,自然在第一时间把这个重要的密码本转交给英国。因此,英国完全看到了德国海军的地盘,了解其全部作战计划。

为了对付德国海军,英国决定将计就计,照葫芦画瓢,制定了几乎一模一样的计划:也是利用一个小舰队,把德国舰队引出来,然后再用主力大部队去消灭他们。

有意思吧,双方居然使用了同样的策略,于是一场经典的海上大搏杀就这么开始了。

德国公海舰队主力与英国海军主力狭路相逢,鹿死谁手?

德国舰队共99艘战舰(16艘战列舰,5艘战列巡洋舰,6艘前无畏舰,11艘轻巡洋舰,61艘雷击舰),分为两个编队,由南向北行驶。英国舰队共151艘战舰(28艘战列舰,9艘战列巡洋舰,8艘装甲巡洋舰,26艘轻巡洋舰,78艘驱逐舰,1艘布雷艇,1艘水上飞机母舰),也分为两个编队,由北向南航行。双方相向运动,相遇后随即展开了一场大战。

英国舰队的实力本来强于德国舰队,但交战结果却让人大吃一惊。

英国舰队损失3艘战列巡洋舰、3艘装甲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共计11万吨;德国舰队损失1艘前无畏舰、1艘战列巡洋舰、4艘轻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共计6万吨。

从战损比上说,德国完胜英国。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公海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英国舰只,取得了战役上的胜利。然而,英国海军上将杰利科指挥的皇家海军本土舰队,仍成功将德国海军封锁在德国港口,使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美国《纽约时报》对这场战役做了一个非常形象又精彩的点评:德国囚犯(公海舰队)痛揍了看守他的英国狱卒(皇家本土舰队),但还是被关进了监狱(港口里)。

张宇翔:《巨人的对决:日德兰海战中的主力舰》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我能想到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坦能堡战役。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东线的一场大战。因为俄军威胁东普鲁士,德军为了支援东线,从西线抽调两个集团军。此次会战俄军两个集团军几乎全灭,损失兵力不计其数。德军获得了辉煌的胜利。

但是为了打这场战役,从西线抽调的军队削弱了西线的力量,导致西线没能完成施里芬计划。最终让法国得到喘息之机,死里逃生。德国没能在最快的时间内打垮法国,从此德国陷入了最不愿看到的两线作战境地,并最终战败。

协约国方面输了一场战役,却赢了整个战争。

第二个例子是湘军和太平军的靖港之战。

曾国藩统帅的湘军被太平军打得大败亏输,曾国藩本人羞愤交加,投水自尽,被部下就起。

但同时就在靖港边上的长沙,湘军却打败了太平军。从此太平军离开了湖南,并再也没有进入湖南。而湘军却从此可以利用湖南为基地,逐步延长江推进,最终灭亡太平天国。

可以说,太平天国的失败,最初却源于就靖港大战的胜利。


唐律疏议


日德兰大海战。日德兰大海战中,毫无疑问在战绩上德国海军胜于英国海军,德军损失一艘战列巡洋舰,一艘前无畏舰,四艘轻巡洋舰和一些小型舰艇。而英军则损失惨重,由于防护设计不到位等诸多因素,英军损失了三艘战列巡洋舰,三艘装甲巡洋舰,以及八艘驱逐舰等舰艇,可谓是损失惨重。

但是问题在于,此战之后英国海军还是占据着优势,虽然没有完成歼灭德国公海舰队的目标,但是英军依然牢牢掌握着北海等海域的控制权,德国海军自此败退回港,继续被英国海军封锁,直至大战结束也没能再发挥任何作用,成为了一支存在舰队,因此英国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德国则是战术上的胜利。而美国对这场大战的形容很贴切“德国舰队攻击了它的牢狱看守,但是仍然被关在牢中”

博罗季诺战役。此战中双方都伤亡惨重,俄军伤亡4万人,法军伤亡2.8万人,库图佐夫下令放弃继续作战主动撤退,因此很多人认为俄军失败了,但是战争主动权已经开始向俄军转移。俄军坚持坚壁清野,留给了拿破仑莫斯科这个空城,其后的莫斯科大火让拿破仑不得不撤离,此时又进入冬季,法军后勤补给极为困难,大量士兵冻饿而死,而俄军此时发起反击,最终拿破仑折戟俄罗斯。


前沿阵地


这种战例实在太多了,在古代史、近代史上都比比皆是,其他作者也回答了不少,都挺好。那我就换个角度,从反面来回答一下,有哪些“赢了一场战役,却输了整个战略”的战例吧。

219年吕蒙、陆逊发起的江陵之战,让吴蜀联盟彻底破裂

孙十万同志趁关羽北上攻击襄樊,与曹操密谋在背后捅了二爷刀子,兵士白衣渡江,诱降了糜芳、士仁,一举搞定了荆州治所江陵。关羽的将士听闻江陵丢了,妻子老小都在吕蒙手里,也都失去了斗志,一哄而散了。

将领之战让孙权夺回了梦寐以求的、刘备集团占领的全部荆州辖地,可以说是大获全胜。但是,孙吴统一战线也因此被破坏的渣都不剩了,自此彻底失去了打败曹魏的机会。

后来孙权幻想着和诸葛亮一起瓜分魏国领土,就完全是做梦了。如果他不捅刀子,刘备也不会和他拼命,反而二人联手搞定曹操的机会还是有的。

1938年国军拼死取得了台儿庄大捷后,很快就在徐州会战中底裤都输掉了

台儿庄惨胜后,李宗仁信心满满、豪情万丈,准备进一步在徐州周边聚歼日军,蒋介石为首的统帅部也渴望取得徐州会战的整体胜利。

结果,日军六个师团南北对进,大有将第五战区国军主力围歼的态势。幸亏各个部队跑的快,在日军合围之前跳出了包围圈,否则几十万军队可能就报废了。即使这样,整个会战国军伤亡还是超过了十万。

李宗仁的战区司令长官部撤退的最为惊险万分,又乘交通工具又步行的,才脱离危险。

1944年日军在豫湘桂战役中虽然获胜,一年后就全面崩溃了

由于日军丧失了在海洋、空中的主动权,加之太平洋战争中已呈节节败退之势,为准备应对与盟国在中国的“决战”,以及接应东南亚的日军从陆路北撤,日军大本营批准了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作战。

日军貌似取得了豫湘桂战役的胜利,也暂时打通了所谓交通线,但由于战线过长,已经没有能力确保交通线的持续贯通。相反还因兵力分散,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军队的反攻创造了条件。

这样的战例还有不少,国军正面战场上的几大会战,基本都是局部赢整体输,诸如昆仑关大捷的桂南会战,万家岭大捷的武汉会战等等。


欢迎交流,请关注@司马砸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