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人物曾是誰?

.

三國人物曾是誰?


在古典名著<>裡有記,依照果報,閻王判三國時的漢朝末代皇帝漢獻帝是劉邦轉世,判韓信轉生為曹操。 為漢家打天下的其他兩位大功臣彭越、英布則轉生成劉備和孫權,因為劉邦怨殺了他們,所以他們三分劉家天下,成三足鼎立之勢。

但有主必有僕,有友亦有敵,所以在漢初出場的人物,又根據自己在漢初時的善惡所為,也在三國出場,來了一番果報輪迴。

彭越仁義,所以轉生成劉備,命定為蜀帝,但彭越擔心 “三分天下,是大亂之時,西蜀一隅之地,怎能敵得吳,魏?”閻王便給他配了幾個助手 ,將韓信的原軍師蒯通配他 “你足智多謀,發你在南陽託生,複姓諸葛,名亮,表字孔明,號為臥龍。為劉備軍師,共立江山。” 這蒯通聰慧異常,在韓信手下做軍師,早看出劉邦多疑猜忌,只可共患難,不可同享福,屢告韓信,怎奈韓信不聽,還懷疑他要謀反,所以只得假裝瘋魔,逃回田裡。這次轉生為劉備軍師諸葛亮,盡才盡忠,君臣二人惺惺相惜,不枉來世一場。劉備的另一軍師龐統,是給韓信算錯命的算命先生許復轉生。閻王判他幫劉備取四川,但三十二歲死於落鳳坡下,與韓信同壽,以為算命不準之報。

配了軍師,還需良將。判樊噲和項羽轉生為張飛和關羽。“你倆人都有萬夫不當之勇,與劉備桃園結義,共立基業。樊燴不合縱妻呂須幫助呂后為虐,妻罪坐夫。項羽不合殺害秦王子嬰,火燒咸陽,二人都註定凶死。但樊噲生前忠勇,並無餡媚;項羽不殺太公,不汙呂后,不於酒席上暗算人;有此三德,註定來生俱義勇剛直,死而為神。”趙子龍則是紀信轉世,他是“楚漢之爭”時保護劉邦有功的著名大將,他冒充劉邦出降,掩護劉邦出逃,被項羽燒死。

再配內宮:劉邦寵妃戚夫人被呂后害死,這次轉生為劉備正宮甘夫人,被呂后用鳩酒毒殺的趙王如意轉生為劉禪,小名阿斗,後為劉後主,享四十八年福,以償前世之苦。

至於蕭何,因為韓信與蕭何的關係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他轉生為楊修,為曹操主簿,聰明蓋世,大俸大祿,以報“成”韓信之恩,不合參破曹操兵機,為操所殺,以報哄韓信入長樂宮,“敗”韓信之仇。

猜猜“遙想當年,小喬初嫁了,英姿勃發”的周公謹又是誰投胎?是先事項羽,後奉劉邦,又被劉邦所害的丁公。閻王判說 “發你孫權手下為將,被孔明氣死,壽止三十五而卒。原你事項羽不了,來生事孫權也不了也!”......

真有意思,一群在漢初時中原逐鹿的風雲人物,三百五十年漢末又再相遇,但是風水輪流轉,人間大戲反過來演了一遍,公公平平,明察秋毫,神目如電。正如書中有詩為證:

半日閻羅判斷明,

冤冤相報氣皆平。

勸人莫作虧心事,

禍福昭然人自迎。



三國人物曾是誰?


劉邦認識曹操嗎?

現在的《新三國》電視劇播的如火如荼,也受到很多人的熱評 ,那麼如果我問你,“劉邦認識曹操嗎?”你一定會覺得這是一個很可笑的問題。

劉邦,漢高祖,漢朝的第一任皇帝;曹操,漢朝的末代皇帝漢獻帝的丞相,倆人相差四百年。曹操倒是知道劉邦是現任皇帝的老祖宗,劉邦不可能認識曹操也!但是如果我告訴你,漢獻帝是劉邦轉世,而曹操的前世是韓信,你可能就不會覺得這個問題可笑了。

話說古典名著《喻世明言》有記,東漢靈帝時,有一複姓司馬的秀才,一夜被差往森羅殿前,代閻羅王判一起積三百五十年之久的案子。這是一宗屈殺忠臣之案,原告為為漢家打天下的大功臣韓信、彭越、英布,被告為漢高祖劉邦和他的皇后呂后。韓信為劉邦奪取天下,立下十大功勞,但劉邦得了天下之後,不但不記他的前功,還將他貶官,後來呂后又和蕭何合謀,用計將他騙入長樂宮殺害,年僅三十二歲。彭越因儀表豐美,被呂后看上,趁漢高祖出征時將他宣入深宮,他為人正直,不肯壞了禮法,不從呂后,呂后大怒,令人將他打成肉醬,並向漢高祖誣告他謀反。而英布也是因為呂后將彭越的肉醬送給他吃而怒斬來使,被呂后命人送來寶劍,藥酒和紅羅逼迫自盡。漢朝的三大功臣皆為冤死,且看這秀才怎斷此案:“韓信,你精忠保國,替漢家天下奪下大半江山,可惜含冤而死,發你在樵鄉曹嵩家託生,姓曹,名操,表字孟德。先為漢相,後為魏王,坐鎮許都,享有漢家山河之半。那時威權蓋世,任從你謀報前世之仇。當身不得稱帝,明你無叛漢之心。子受漢禪,追尊你為武帝,償十大功勞也。” 又喚過漢祖劉邦發落:“你來生仍投入漢家,立為獻帝,一生被曹操欺侮,膽戰魂驚,坐臥不安,度日如年。因前世君負其臣,來生臣欺其君以相報。” 喚呂后發落:“你在伏家投胎,後日仍做獻帝之後,被曹操千磨百難,將紅羅勒死宮中,以報長樂宮殺信之仇。”對於英布,則是 “發你在江東孫堅家投胎,姓孫,名權,表字仲謀。先為吳王,後為吳帝,坐鎮江東,享一國之富貴。”又喚彭越上來,“你是個正直之人,發你在劉家出世,姓劉,名備,字玄德。千人稱仁,萬人稱義。後為蜀帝,撫有蜀中之地,與曹操,孫權三分鼎足。曹氏滅漢,你續漢家之後,乃表汝之忠心也。”


三國人物曾是誰?


原來如此!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將一個也算聰明的漢獻帝整得忍氣吞聲,半點實權也無,戰戰兢兢,自己的妃子和皇后都因為要反曹操,而被曹操殺死。自己最後又被曹操之子逼著,將劉家四百年江山禪讓,大哭而去。漢朝四百年江山被一分為三,表面上是 “和久必分”,實際上是因為劉邦,呂后戮殺功臣,必要身受其報也。不僅要身受其苦,自家天下也要拱手讓出以為償還。想來劉邦、呂后一定後悔,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更有趣的是,這位複姓司馬的秀才因為秉公辦案,符合了“天地無私,果報不爽”的天理,積下極富極貴之福,他的來生,“改名不改姓,仍託生司馬之家,名懿,表字仲達。一生出將入相,傳位子孫,吞併三國,國號曰晉。”原來晉滅三國,分久必和,由此而來。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理昭昭,分毫不爽。讀史明今,世人宜為善棄惡,為自己,為子孫積福積德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