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複印機,蘭亭集序原稿也早就消失,現在看到的蘭亭集序是如何流傳下來的?

生活就是建設


現在所看到的《蘭亭序》皆為後世臨摹版本,最為出名的有虞世南的神龍本。相傳真跡存於李世民的墓內,也有說,一半在李世民墓一半在武則天墓。反正,你現在看李世民和武則天的字皆受二王所影響。

還有句話:寫字不學王,白在紙上忙。我看到後來才發現字和一個人的性格很有關係。王羲之為人不拘小節,性格豪爽性情中人。寫出來的字很是瀟灑飄逸,無人能及呀。小聖王獻之則為人敦厚少言官至中書令,寫出字自然是圓潤厚重。李世民後期的字深受王獻之影響。

不知道這樣子解釋您滿不滿意?

我建議看一下三希帖,下圖為王獻之的中秋帖,我個人認為是米芾臨摹的!



海闊天空俠之大者


古代沒有複印機,蘭亭序原稿早就消失,現在看到的蘭亭序是如何流傳下來的?


古代沒有複印機,但他們有摹拓技術。以雙鉤制模,然後填墨。這種方法,叫做”雙鉤墨填”。也稱為“郭填”。這種技術在唐代非常成熟。高明的工匠,所制的模達到了亂真的程度。貞觀時期,李世民的宮廷中,有專門的拓書人。趙模,韓道政,諸葛貞,馮承素四人,就是郭填的佼佼者。我們現在看到的《蘭亭序》,傳說為馮承素所摹。當時便有“下真跡一等”的讚譽。

唐太宗一生酷愛王羲之書法。除了王羲之問疾悼喪的書信外,全部蒐羅殆盡。其中,《蘭亭序》又是他的至愛。他讓趙模,韓道政,諸葛貞,馮承素分別摹拓《蘭亭序》,賞賜給王公大臣。真跡則作為陪葬品,一起埋入昭陵。

現存於北京故宮裡的《蘭亭序》摹本,雖然不是王羲之真跡,但其高度的還原了《蘭亭序》的全貌,形神逼真。在歷經一千多年的滄桑鉅變之後,奇蹟般的和褚遂良、虞世南臨寫的《蘭亭序》一起保存在故宮博物院。

現在對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這件《蘭亭序》還有許多爭論。有認為是後人臨的,理由是其中的毛筆虛鋒是任何摹拓都無法模仿出來的。也有人認為是馮承素採用了臨與摹的方式。更有人認為《蘭亭序》完全就和王羲之無關,是隋唐時的人冒名寫的。其實不要想太多。要去證明一千好幾百年前的真偽,非個人的能力可以完成。《蘭亭序》一千多年都沒有人懷疑出自王羲之之手。現在的人懷疑的東西,又豈止是《蘭亭序》一件!



子衿書法


文獻流傳有很多途徑,比如秦末焚書坑儒,漢代恢復儒家經典就是靠著當時人們的記憶背誦然後再記錄下來。這種記錄不準確演繹的成分大,比如炎帝黃帝和蚩尤的大戰,細節肯定有問題什麼風伯雨師,但打仗了是肯定的。

還有就是文字記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你聽說過摩崖石刻嗎?比如說陝西寶雞的石鼓(鹿鼎記裡提到過),西安碑林,陝西漢中的漢魏十三品。竹簡,絲帛,獸皮,都可以記錄。只要能流傳下來。

還有就是實物也能記錄一部分信息,比如腿骨做的笛子是咱們考古挖出來的,通過這個就知道咱們祖先對音樂的起源是很早的。

所以記錄一篇蘭亭集序沒啥。只要古人想把它記錄下來,就一定有辦法。

最後,就是我很自豪我們中華文明,早早就有文字了。不像西方伊利亞特,奧德賽都是口傳歷史,我們文明的時間比他們長的太多了。



Zhaofei1220144475


古代沒有複印機,但他們有摹拓技術。以雙鉤制模,然後填墨。這種方法,叫做”雙鉤墨填”。也稱為“郭填”。這種技術在唐代非常成熟。高明的工匠,所制的模達到了亂真的程度。貞觀時期,李世民的宮廷中,有專門的拓書人。趙模,韓道政,諸葛貞,馮承素四人,就是郭填的佼佼者。我們現在看到的《蘭亭序》,傳說為馮承素所摹。當時便有“下真跡一等”的讚譽。

下面是我臨寫的多寶塔




13352866117


蘭亭序流傳下來是因為有大量的摹本。比較著名的有褚遂良,虞世南,馮承素。其中以馮承素版是在流傳至今的《蘭亭序》摹本中很精美的一本,因其是雙鉤摹法最得其神韻。


沐雅居


晉.王羲之的《蘭亭序》,傳至唐太宗李世民時,太宗著馮承素.虞世南等大臣,分臨之,贈與官員;並刻與石碑之上。當下所看.所臨,多為“馮承素摹本",史稱“神龍本"。其真跡.據史料記載;與太宗同葬昭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