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子公司“來勢洶洶”,13.36萬億公募基金“壓力山大”!第三方理財面臨“生死考驗”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21君~

走進經濟生活裡的一切

理财子公司“来势汹汹”,13.36万亿公募基金“压力山大”!第三方理财面临“生死考验”

“來勢洶洶”。12月3日,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渠道負責人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對銀行理財子公司開閘的消息,給出上述四個字的評語。

《管理辦法》的發佈,對銀行系基金、信託、第三方理財機構帶來了哪些影響呢?

來源丨21世紀經濟報道(ID:jjbd21)

記者丨葉麥穗、陳植、見習記者 周炎炎

《管理辦法》發佈

三類資產受到的影響較大

12月2日,銀保監會正式發佈《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意味著目前已超20萬億規模的銀行理財市場正式進入獨立子公司運作時代。

自此之後,銀行理財子公司將擁有一張“超級牌照”, 整個大資管業受到強震影響,由於發行的產品和公募基金基本重合,公募基金公司不得不面臨巨大的挑戰。

理财子公司“来势汹汹”,13.36万亿公募基金“压力山大”!第三方理财面临“生死考验”

圖片來源 / 圖蟲創意

“由於《管理辦法》是週末發佈的,因此週一一大早開晨會的時候,我們就對目前的形勢進行了分析。

從業務層面看,銀行系理財子公司的建立將讓通道項目失去生存土壤,銀行債券委外業務預計也將隨時間大幅減少。

但是銀行系理財子公司對於股混基金團隊的建設可能會較固收團隊晚一步,主動權益產品是基金公司的傳統優勢所在,可以差別化競爭,進一步加強這部分產品與銀行系的合作。

另外,一些短期不建立理財子公司的中小銀行,將是下一步重點溝通的銀行客戶。

然後從大的策略講,公司需要更加看重主動管理能力的進一步提升,以及對於新渠道、新客戶的持續開拓。”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總經理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根據基金業協會的數據:截至2018年9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19家,其中中外合資公司44家,內資公司75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或證券公司資管子公司共13家,保險資管公司2家。以上機構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合計13.36萬億元。

華安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林採宜認為,《管理辦法》對於公募基金的影響主要在三個方面:

一是基金銷售渠道中銀行代銷量將進一步下降。

銀行代銷一直是基金公司及其他資管機構產品銷售的重要渠道。2013年開始,隨著銀行非標產品的推行,代銷基金在銀行理財銷售結構中佔比一直下降。截至2018年上半年,國內銀行代銷基金佔整體理財產品銷售規模的比重已降至10%以下。受此影響,公募基金的銷售渠道逐漸轉向第三方平臺和直銷,銀行代銷佔比從2007年的77%降至2018年的8%,伴隨著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的落地,銀行理財產品將進一步走向“自產自銷”,代銷公募基金的規模將進一步縮小。

其次公募基金固收產品的市場份額將遭受擠壓。

目前,我國公募基金管理資產中約有80%份額涉及固定收益投資(貨幣基金68%、債券型基金0.1%、混合基金12%),由於債券型基金、混合型基金所佔規模相對不高且主要以信用債為主,與銀行理財具有差異性。但主要以投向銀行定存、大額存單、央票等短期資產的貨幣基金,無論在收益率(集中於2%-3%區間)還是投資風格上,與銀行理財產品有著較強的替代性,而銀行本身長期作為此類投資的參與者,其在理財產品中固定收益資產(債券、貨幣市場工具等)佔比約為六成。銀行理財子公司一旦發揮固收投資的資源優勢,並依託母公司在流動性管理上的支持,將直接替代公募基金同類產品的市場份額。

第三,銀行系資管通過延續非標投資優勢構建行業優勢地位。

從銀行理財產品投向來看,2017年底,非標資產餘額佔比16.2%,僅次於債券。從2013年以來,銀行正是憑藉非標投資的資源優勢,迅速做大理財規模。自資管新規以來,監管對非標業務的清理導致非標融資不斷縮減,但新規對銀行系投資非標的監管要求有所放鬆,僅要求全部理財產品投資於非標資產餘額在任何時點均不超過產品淨資產的35%(此前有對銀行母公司投資非標資產與金融機構資本淨額10%、上年總資產4%之間的限額要求)。因此,銀行理財子公司將來利用大股東的商業資源,延續其在非標理財業務上的優勢地位。

銀行系基金受衝擊更大

此前背靠大樹好乘涼的銀行系基金在《管理辦法》的裹挾下,優勢變成劣勢。

“對於投資者來說,肯定是好事。相當於大資管領域增加了合格的機構投資者,有利於解決普通投資人和機構投資者的投資理財資產配置的需求。

但是對銀行系基金公司來說則確實存在一定的麻煩,從目前來看業務基本上完全重合,而且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投資範圍似乎還更大一些,公募基金壓力其實還是比較大的,業務肯定會被分走一塊,但是多少,目前還不得知。

我們是屬於銀行系基金,產品中以固定收益為主,此前母公司確實在銷售上給了不少關照,但一旦 ‘親兒子’下場挑戰,母公司給予我們渠道上的關照自然會大打折扣。

公募基金目前的優勢在於發展了20年,本身積累的人才、制度的優勢,但是這種優勢能持續多久,目前還不得而知。現在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具體的差異要看未來公司開始運營以後說。”

一家大型銀行系基金公司的市場部負責人表示。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楊慧敏認為:

《管理辦法》對公募基金有一定的衝擊。特別是在資管發力較早的大行,如招行、工行等,一旦自己的理財子公司發展起來,銀行系公募基金將面臨與理財子公司共同競爭母行的資源,競爭壓力增加。這個競爭來自於客戶資源的競爭,也來自於渠道的競爭。

此外在互聯網寶寶收益率持續下跌的形勢下,投資者或會轉向更為靈活的銀行T+0產品。這都會給公募基金以巨大的壓力。

不過公募基金公司並不是完全沒有機會,北京某家以權益類產品為主的基金公司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由於行情不給力,今年做權益的全都灰頭土臉,公司此前多次開會想要發展固收業務,沒想到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剛開始衝擊不大,即使是大行,在權益投資方面也沒有完善的投研體系,可能更多的會尋求和公募基金的合作,對於基金公司反而是業務機會。 公司現在主要考慮未來能不能和理財子公司合作,例如理財子公司的FOF產品,公募基金可以提供自己的產品成為底層資產。 ”

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合作只是公募基金單方面的願望。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從今年9月份開始,已經有國有行、股份行和實力較強的城商行都開始發佈招聘廣告,網羅權益類投資的基金經理,緣由不言自明。

理財子公司興,信託通道亡?

非也

銀行系理財子公司棋子落定,對銀信通道挫傷極大,但尚未形成“絕殺”。

理财子公司“来势汹汹”,13.36万亿公募基金“压力山大”!第三方理财面临“生死考验”

圖片來源 / 圖蟲創意

《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正式發佈,威力相當於“公募+私募+信託”的萬能牌照到來之後,勢必會對信託理財客群、銀信合作業務產生劇烈影響。短期來看,由於理財子公司不能直接放貸,信託通道業務尚未被堵死,但長期也面臨政策不確定性的風險。

根據中國信託業協會數據,截至2018年6月,信託業管理資產規模達24.27萬億元,雖較2017年底的26.25萬億元有所下降,但依舊是僅次於銀行理財的第二大資管子領域。值得注意的是,通道業務在信託業業務總量中佔比極高,達到近六成。

理財子公司落地之後,有了獨立法人身份,可以獨立開設證券賬戶、直投股票,對信託通道的需求大大減少。

一位股份制銀行資管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我們銀行正在籌備設立理財子公司,一旦牌照下發,就相當於是‘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信託’牌照集於一身,再加上商業銀行強大的資金實力、網點銷售能力和廣泛的客群,自然是對其他三種資管業態產生衝擊。另外,包括信託、基金子公司、券商資管和公募基金專戶這些通道的需求都會急劇下降。”

中小銀行渴慕子公司牌照而不可得

資深信託研究員袁吉偉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短期看來自銀行理財的通道業務需求肯定會明顯下降。

“但信託的通道業務並沒有完全被‘堵死’。

其一,不設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做理財業務還需要信託通道;

其二,理財子公司的部分非標業務如果做貸款還需要信託;

其三,除銀行理財之外還存在部分通道業務。”

首先,並不是所有銀行都會設立理財子公司,監管也並沒有強制規定。根據銀保監會《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的答記者問,商業銀行可以結合戰略規劃和自身條件,按照商業自願原則,通過設立理財子公司開展資管業務,也可以選擇不新設理財子公司,而是將理財業務整合到已開展資管業務的其他附屬機構。

雖然大多數銀行都渴慕這一張萬能牌照,監管也對牌照總數不設上限,但並不是人人都能如願以償。

設立理財子公司,要求境內外金融機構作為子公司股東,必須以自有資金入股,不得以債務資金和委託資金等非自有資金入股,一次性需實繳最低10億元人民幣。業內測算,全國能夠拿出10億資本金註冊理財子公司的銀行不會超過50家。目前一共有18家銀行對外公開設立理財子公司,除了5家國有大行之外,還有股份行和實力較為雄厚的部分城商行。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曾剛、譚松珩認為,對外投資會直接消耗商業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對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造成巨大影響的同時,也會削弱商業銀行其他業務的拓展能力:以目標資產充足率為8%,且當前資本充足率為8%的商業銀行為例,在信用風險權重法下,減少10億資本金,就需要減少至少80億貸款規模,這些貸款的淨息差可能超過1.5%,意味著商業銀行為投資理財子公司必須減少約1.2億利息淨收入。

曾剛認為,成立理財子公司的門檻已經能夠拒絕掉絕大部分總資產規模在1000億以下的商業銀行。

而業界的測算更不樂觀。“總資產規模低於5000億,甚至低於3000億的銀行我認為已經沒有必要設立資管子公司了,”一位中西部地區城商行資管部門總經理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後期人才、投研成本更是無底洞,本來理財業務規模不大的話,沒必要去跟別人死磕銀行資本金。”

放貸資格給了信託通道生存空間

理財子公司暫時還需要信託通道,還因為尚無放貸資格。袁吉偉表示,理財子公司非標業務中如果想以貸款形式放款,那就得通過信託,目前只有銀行和信託是主流的可以放貸款的機構,但是銀行不接受資管產品的委託貸款。

根據今年1月原銀監會發布的《商業銀行委託貸款管理辦法》,信貸資金不得參與委託貸款業務,委託貸款資金不得投資資管產品。

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有銀行資管人士認為,給了銀行理財子公司超級牌照後,貸款細則可能會更改,未來銀行資管可能還會擁有放貸資格,如此就會和信託站在同一起跑線,無需通道。

一位信託業內人士表示,理財子公司的橫空出世,總體而言對信託行業的影響不算大,但是各公司差異較大,比如個別信託公司對於通道業務的依賴性較高會比較吃虧,而主動管理能力較強的信託公司受到的波動很小。

其實自從去年監管要求“去通道化”以來,包括信託通道在內的所有通道都在收縮。根據信託業協會數據,2018年第二季度事務管理類信託規模下降明顯,從一季度的15.14萬億元下降到14.30萬億元,減少8414億元。二季度事務管理類信託佔比為58.93%,比一季度下降了0.19個百分點。事務管理類信託的下降是信託規模下降的主要因素,貢獻度達到了62.57%。

通道業務往往被統計於信託公司“事務管理類”項下,因而事務管理類信託被視作通道業務風向標,從其衰減中也可窺斑見豹。

相對於可預見的通道的頹敗,袁吉偉認為信託更大的危機來自理財子公司的固定收益類產品的衝擊。未來兩者也會在中長期理財產品方面有所競爭,同時銀行代銷、資產等資源也會優先於銀行理財子公司,對於信託形成一定壓力。因此,信託業應繼續鞏固非標業務的優勢,並加強家族信託等財產權信託等具有迴歸本源優勢的信託業務發展,提升資源整合能力。

第三方理財生死考驗:

清退虧損網點 留住高淨值客戶

“日子肯定是越來越難過。”一家第三方理財機構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感慨說。

12月2日銀保監會發布《管理辦法》當天,他迅速召集公司高層舉行會議,研究對策。

理财子公司“来势汹汹”,13.36万亿公募基金“压力山大”!第三方理财面临“生死考验”

圖片來源 / 圖蟲創意

三大沖擊

“不少業務主管普遍認為,《管理辦法》對第三方理財機構的主要業務衝擊,表現在三個方面。”他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一是優質資產“獲取”難度加大,原先銀行受到監管政策制約,不得不將部分優質資產交給信託、券商、基金子公司進行產品設計,再由後者委託第三方理財機構進行銷售,如今在《管理辦法》出臺後,銀行理財子公司可以自己發行理財產品對接這些優質資產,導致第三方理財機構“銷售”這些優質資產的空間驟然收窄;

二是客戶流失風險驟增,相比不少第三方理財機構面對產品兌付違約風險“無能為力”,銀行理財子公司可以憑藉母公司銀行的資源整合與資金對接“盤活”風險資產,加之銀行自身的品牌影響力,勢必吸引不少第三方理財機構客戶流向銀行理財子公司進行理財投資;

三是自主管理業務發展空間受限

,儘管銀行理財子公司短期內主要經營公募業務,而第三方理財機構則運營私募業務為主,但在實際業務操作過程,兩者依然存在較高的競爭關係,比如第三方理財機構通過發行FOF產品配置私募股權或私募證券基金產品,如今銀行理財子公司在對客戶進行分層後,也可以設立FOF產品向高淨值高風險承受能力用戶募集資金,投向私募股權或私募證券基金產品。

“由於銀行理財子公司在網點與客戶數量方面遠遠超過第三方理財機構,越來越多PE/VC機構與私募基金在政策允許下,很可能更傾向通過銀行理財子公司募資,直接導致第三方理財機構主動管理業務空間受到很大限制。”

這位負責人直言。為此,他們正考慮加快業務轉型步伐,將整個業務模式從產品銷售為導向,徹底轉向綜合型金融服務為主。

“這也意味著我們很快會對所有營業網點開展新的清退。”這家第三方理財機構網點運營主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目前他們的計劃是,關閉所有尚未盈利的營業網點,並要求留存的網點轉型成利潤中心,而不再是成本中心。

與此同時,他們打算在投資移民業務、高淨值人群資產全球化配置、子女海外留學規劃、富豪資產全權委託投資管理、家族信託等方面加大投入,構建新的業務競爭力以留住更多高淨值用戶。

“至少在短期內,銀行理財子公司還不大會全面涉足這些業務。在這段時間內,第三方理財機構能否找到新業務發展空間與塑造核心競爭力,決定了我們未來能否存活下來。”上述負責人直言。

競爭轉合作

不過,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多方瞭解到,部分大型第三方理財機構則認為《管理辦法》的面世,給他們帶來新的業務合作空間。

“與其競爭,不如合作。”一家大型第三方理財機構業務主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他們的算盤,是儘早成為銀行理財子公司的代銷機構,從而將銀行理財產品納入高淨值用戶的資產配置方案裡,為他們提供更多元化的產品選擇,從而留住高淨值用戶。

一位熟悉《管理辦法》相關政策的知情人士坦言,按照《管理辦法》規定——理財子公司產品可以經由商業銀行和其他由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認可的其他機構代銷,因此第三方理財機構想成為代銷機構,必須先獲得銀保監會相關部門認可。

“這絕非易事。”他透露,銀保監會一方面會查看第三方理財機構是否建立理財產品銷售合規操作流程,包括對銀行理財產品銷售過程是否採取“錄像錄音”等,另一方面也會審核是否對投資者建立合適的風險承擔能力評估體系。

尤其是《管理辦法》規定,銀行理財子公司銷售理財產品的,應當在投資者首次購買理財產品前通過本公司渠道(含營業場所和電子渠道)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這意味著第三方理財機構旗下客戶首次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需到銀行營業網點或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渠道先辦理風險承受能力評估,因此第三方理財機構能否與銀行建立基於互聯網技術的遠程客戶風險承受能力評估服務,在提升客戶體驗同時進一步完善業務合規操作,無形間成為他們能否成為代銷機構的重要審核標準。

“我們內部做過測算,要成為銀行理財子公司的代銷機構(與眾多銀行理財子公司建立業務合作),僅在後臺系統技術對接方面的投入預計超過千萬元。”上述大型第三方理財機構業務主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但他們內部認為這筆錢必須花,否則一旦銀行理財子公司逐步“擠佔”第三方理財機構業務發展空間,他們只能接受“被淘汰”的結局。

理财子公司“来势汹汹”,13.36万亿公募基金“压力山大”!第三方理财面临“生死考验”
理财子公司“来势汹汹”,13.36万亿公募基金“压力山大”!第三方理财面临“生死考验”理财子公司“来势汹汹”,13.36万亿公募基金“压力山大”!第三方理财面临“生死考验”

百萬讀者都在看……

這屆年輕人真敢窮!人均負債超12萬,這群90後快被貸款“榨乾”了...

2018年中國城市營商環境排名出爐!深圳、上海、廣州、北京位居前四,你的家鄉排第幾?

理财子公司“来势汹汹”,13.36万亿公募基金“压力山大”!第三方理财面临“生死考验”理财子公司“来势汹汹”,13.36万亿公募基金“压力山大”!第三方理财面临“生死考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