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地名」康平西关屯乡地名集锦

【康平地名】康平西关屯乡地名集锦

附注】康平,取义康乐太平。1802年(清嘉庆七年)开禁,招民垦荒,大批河北、山东移民前来开垦落户。康平建治前属昌图府,因地面生齿日繁,流民耕种殆遍,地方辽阔,蒙民兼理,昌图府鞭长莫及,1877年(光绪三年),设康家屯分防经历,1880年(光绪六年)6月,清廷批准建县。设治康家屯,故名康平县,意为康乐太平。

中共康平县委宣传部官方微博@康平发布上有一个#康平地名#的栏目,按照康平县的乡镇逐日发布一个村庄地名的由来。通过梳理,可以发现辽北村庄名称由来的一些规律。身边的村庄数量在减少,留下的只有一些地名。等地名也消失了,我们又该怎样……

康平县西关屯乡,康平县辖乡。1947年分属六区、九区,1956年先后属方家屯区、方家屯公社,1961年析建西关屯公社,1984年置乡,1986年改蒙古族满族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32公里。面积86平方公里,人口1.5万。辖西关屯、小辛屯、姜家沟、边台子、望山堡、大广宁、大辛屯、东沟、荒岗子、罗家屯、黑山11个村委会。矿藏有硅石。乡镇企业有砖、瓦、硅石、磕石等厂和鹿场。农业主产玉米、高粱,兼产生猪,药材等。

「康平地名」康平西关屯乡地名集锦


「康平地名」康平西关屯乡地名集锦



【康平县西关屯乡八虎山景区】八虎山位于康法两县交界处,山北坡属于康平县西关屯乡,山势东西走向,为医巫闾山余脉,海拔382.1米,区域面积8000公顷,距省城沈阳90公里,距康平县城30公里。山南坡平缓,北坡较陡峭,山顶部平坦舒展,方圆约8000平方米,山上鹿、兔、鹰等动物种类繁多,盛产人参等上百种药材及大量的蘑菇、野菜,山脚下建有一座人工水库,山上绿树青青,山下碧水潺潺。八虎山历史悠久,蕴含着古老与现代文明,清朝一位公主陵墓建在八虎山的东南,西南建有僧格林沁王爷陵,还有土门子、独木关、神龟子、锁龙井、三清宫等许多天然景点,基础设施较好,每年吸引众多省内外游客登临览胜。

西关屯乡【拉拉街】

西关屯乡【荒岗子】最早这里是高丽人居住遗址,高丽人被撵走后,这里成一片荒地。清嘉庆中期,由河北省永平府月亭县逃荒避难过来的人路经此地,便留了下来,因居住地点是在一个山岗上,遂取屯名为荒岗子。

西关屯乡【杨家窝堡】清咸丰年间在小房身(黑山)居住的一户杨姓人家,从屯子里搬出,迁到那里居住,原因是他家的耕地离家远。后来又有其亲戚王、邓等几户看好那里的生存环境,也迁到那里居住。为了让人们知道自己新的落脚处,遂起屯名为杨家窝堡。

西关屯乡【三家窝堡】清咸丰年间,分别从本县境内有三户人家庞姓、兰姓、张姓一同从蒙古人那里买下荒地,开始了农耕生活,兰姓未到,但三姓同买大片土地,开荒占草,却得名三家窝堡。

西关屯乡【大辛屯】清嘉庆年间,有何姓和潘姓蒙古八旗人,到此圈地放牧,招佃放荒,因他们在军中有职务,所以王爷赏其丰腴的牧场。后来山东直隶一带的逃荒者纷纷到此落脚,租种土地,屯落不断扩大,得名为大辛屯。辛屯,蒙语意为新建的屯子,蒙汉语结合,就是新建的大屯子。

西关屯乡【回家营】回家营原名回回营,清咸丰年间,从法库北门外回子营那里搬迁过来一个姓李的回民,在此定居。随后又有大房身几户人家迁入,成屯后,起名回回营,后改为回家营。

西关屯乡【刘祥窝堡】清咸丰年间,大房身有一个叫刘祥的人,性格孤僻,和当地人不合群。有一年他在大房身南山坡下种下瓜田,他恐怕有人去偷,于是在那里搭了一个窝棚看护,后来干脆迁到那里生活。后来又有几户迁入,逐渐成屯,取名刘祥窝堡。

西关屯乡【姜家沟】清嘉庆中期,在大房身已经居住了几年的一个姜姓的人,除了种地,还养了几头牛,在每天早出晚归的放牧中,看好了距离大房身西边两里外的一个山坳。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很适宜放牧和耕种,于是全家搬到这里定居。后来户数增加,人口渐多,形成屯落,起名姜家沟。

西关屯乡【甄家窝堡】清道光年初,居住在东小陵的一甄姓庄户人家,,在外出放牧时看好了西面2千米外的一处地带,及其肥沃,可以开垦大片良田,于是从东小陵搬出,落脚新处,后逐渐成屯,取名甄家窝堡。

西关屯乡【狐狸沟】狐狸沟原名瓠(hù)子沟。清道光初年,由山西省逃荒避难的人流落至此。当时沟内多产一种属于葫芦科的攀援植物野果--瓠子,鲜时可以食用,干又可入药。山沟内野鸡、兔子非常多,因此也是狐狸经常光顾的地方。因此初名瓠子沟,清末明国初时,改名狐狸沟。

西关屯乡【边台子】明末清初,为保护龙兴之地,清政府在辽、吉二省修起了柳条边,边上设门即后旧门,门中设台即边台子为首台得名为边台子。在清嘉庆年间,一些山东难民来到此处开垦荒地,后逐渐成屯,沿用此地名。

西关屯乡【白石沟】清嘉庆末年,由山西省太原府逃难过来的李、王两家难民来到此处,开垦荒地。后来又有人家迁入,逐渐成屯。这里有一条盛产白石的矿脉,一米见方的白石随处可见,于是起名白石沟。

西关屯乡【下腰沟】清道光年间,一李姓家族从河北一路逃荒至此落脚,其家族族长李才带领家人开垦了很多荒地。后又有外姓逐渐迁入,形成屯子,称李才窝堡。民国后期改名,因这个屯子与北面的腰沟在一个沟里,所以改名下腰沟。

西关屯乡【西关屯】清雍正年间有关佳氏陪公主到科尔沁左翼中旗王府,改汉姓为关,镶黄旗人。关恩在王府当管家,其中他一个儿子来到现在西关,搭建窝堡,圈地放牧,后人称为关家屯。一直到民国后期,为区别本县境内有两个关家屯,而成居西者为西关家屯,简称西关屯。

西关屯乡【腰沟】清道光年间,由直隶永平府逃荒避难、闯关东过来的周、吴、张姓难民,在此落脚,他们除了耕种田园外,又在东面山坡脚下,挖坑修建了一个瓦盆窑,烧制泥瓦盆对外销售。因此旧称老窑沟。民国时期,改名腰沟。

西关屯乡【太平沟】清道光末年,山东省逃荒的难民李洪,带领一家人途经此处,开荒种地,取名李洪窝堡。后看好一千米外的一个小山沟,于是搬到那里定居,一直很太平,甚至在胡子闹得最凶的时候,也没闹到那个地方,所以取名太平沟。民国后期,两村合并,定名太平沟。

西关屯乡【小辛屯】嘉庆初年有林姓、王姓蒙古八旗人,他们在军内有职务,来到此地圈地放牧,同时招佃放荒,后逃荒者多在此处落脚,且租种林、王家土地,逐渐成屯,称为小辛屯。

西关屯乡【后山】清咸丰年间,有几户小辛屯的农民,他们开垦的地块多在山岗上,这几户人家干脆把家搬到了山上,后来逐渐成屯,因处于小辛屯后面山上,因此起名后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