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明知道朱棣起兵造反,為什麼在攻打他時卻下令手下不許殺他?

天之筆神之作


許多人相信,建文帝朱允炆在和四叔燕王朱棣打戰之前,曾經交代手下,不要傷害了我的四叔,使得我揹負殺叔之名。我認為,朱允炆若是會笨到這種程度,朱元璋當初絕不會把皇位傳給他。

朱允炆是怎樣當上皇帝的?

朱元璋的太子朱標於1392年5月去世,太子朱標去世滿百日後,朱元璋即舉行大典,冊立朱允炆為皇太孫。這時,朱元璋還有十幾個兒子在世,這麼早就立朱允炆為皇太孫,充分說明朱元璋之前已經經過深思熟慮的思考。朱元璋從一個叫花子到當上皇帝,可謂見多識廣,他自己在《皇明祖訓》所說:朕自起兵至今四十餘年,親理天下庶務,人情善惡真偽,無不涉歷。眼光老辣的朱元璋能捨去其他兒子立孫子朱允炆為皇太孫,也在一個方面說明朱允炆綜合素質是比較高的,不然老朱不會這麼快這麼堅決立他為皇太孫。

明初的藩王地位如何?

我查閱了大量的史料,發現一個問題:建文帝的削藩不是漢代那種削藩。明代藩王,“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最多就是有一些護衛,沒有財權、沒有行政權。在朱元璋時代,藩王受朝廷委派,領兵作戰,但是平時無事可做。所以不存在收回封地、收回財權、收回行政權一說,最多就是削除藩王的護衛(每個藩王有3000-19000人護衛軍),而這些護衛本身就要服從朝廷調遣。

建文帝為什麼要削藩?

朱元璋以皇太孫繼位,諸位藩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遜服”,有恃無恐,在封地為非作歹,岷王朱楩在雲南封地“擅收諸司印信,殺戮吏民”,代王朱桂在大同招搖過市,隨意砍人等等,按照《皇明祖訓》,這些叔王死有餘辜。這些叔王的斑斑劣跡,被各級官吏上報到朱允炆的案頭。換做你,你會怎麼處理?

建文帝的削藩是依照《皇明祖訓》辦事,並不是為了削藩而削藩,是誰觸犯了《皇明祖訓》就修理誰,對事不對人。所以後世專家說,建文削藩無計劃、無準備,原因就在這裡。這種削藩,目的是為了維護朝廷的綱紀,是學習祖父朱元璋的治國風格,朱元璋屠殺功臣,主要原因在於這些功臣不法,按照大明朝的法律,這些人死不足惜。

建文帝是如何削藩的?

建文帝上臺之初,即開始削除違法亂紀的叔王。他削藩模式很特別,削除5位叔王的做法都一樣,就是一杆子幹到底,沒有警告、沒有批評教育、沒有削除護衛等循序漸進的環節,而是直接將他們廢為庶人,將性質惡劣的齊王、谷王押到南京軟禁;將性質稍微輕一點的岷王從雲南封地遷到福建漳州,周王從開封遷到雲南;湘王朱柏膽小,嚇得全家在王府自焚而亡。

特別是湘王朱柏的慘劇發生後,作為侄子的朱允炆本該安撫一下家庭氣氛,但湘王的死並沒有在朱允炆心裡激起什麼大的波瀾,而是繼續他的削藩事業。下一個目標是四叔燕王朱棣,但是燕王這人非常老道,一直沒有給文帝削除的理由,給了燕王朱棣造反的準備時間。

建文帝對待自己違法亂紀的親叔叔,沒有任何情面可講,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該抓的就要抓,該廢的就要廢,性格鮮明;對於沒有犯事的藩王,並不輕易處罰。

削藩失敗

建文元年六月,朱棣開始起兵靖難,對抗朝廷。朱允炆在軍事上並未輸給朱棣,靖難戰爭打了3年多,雙方勢均力敵,其實越拖下去對朱棣越不利。為此,朱棣採取高人的建議,率大軍繞開中央軍鐵璇、盛鏞、梅殷等人的防區,單刀直入殺到南京城下,谷王朱橞和李景隆打開南京城門迎接朱棣大軍,建文帝放火燒了皇宮,和皇后、太子一起自焚而亡,死於不當朱棣的俘虜,結束了悲情而短暫的一生。

總結

皇位是你是我活之爭,戰場上刀槍無眼。建文帝受過多年的帝王教育,這個道理應該懂,所以不可能會說讓將士不要傷了叔叔這樣的話。實際上,建文帝一點也不懦弱。湘王朱柏被逼得自焚而死,朱允炆沒有掉一滴眼淚,我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建文帝逼死朱柏後,還給了朱柏一個惡諡:戾,湘戾王。戾當然不是一個好字。建文帝把叔叔逼死了,還給人家一個罵名,絕了。明朝後來還有一親王的諡號也是戾,誰啊?有點明史知識的都應該知道是明代宗朱祁鈺,郕戾王。

建文帝的失敗完全是敗在年輕,敗在威望不足,敗在經驗不足,絕不是敗在婦人之仁。

後記:

當初被建文帝廢除的五位叔王,除湘王自焚而死,另外四個都不是什麼好鳥,朱棣奪取帝位後,將他們全部平反,恢復待遇。但是,過了不久,這四個人都犯事了:周王被警告多次,被朝廷收回護衛後老實了;齊王被朱棣屢屢勸說無效後,再次被廢;代王被朱棣多次警告、勸說,後被削除護衛;岷王回到封地後繼續為所欲為,不久被削除護。朱棣處理這種問題的辦法高明多了,對待這些親弟弟,有的是耐心,慢慢來,先是批評教育、再是削除護衛、再是廢為庶人,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處理了弟弟,自己還落個仁至義盡的好名聲,實在是高人。


坐看東南了


說實話朱允炆這個操作真的是令人看不懂,在朱棣起兵初期,朱棣絕對是無法和朱允炆的力量相抗衡的,甚至可以說如果朱允炆一開始就重視這件事,直接就能鎮壓,可惜他卻優柔寡斷,別說下令不許殺朱棣,他甚至下令不許傷害朱棣,這讓手下的人怎麼打?

萬一說真刀實槍的傷到朱棣了,恐怕在朱允炆這裡不僅僅得不到賞賜,反而還會惹來麻煩,所以手下的士兵都不敢真的去打,這可是為朱棣大開方便之門。那麼朱允炆為什麼會有這麼愚蠢的做法呢?我們不妨來大膽的猜測一下,當然這一切都只能是猜測,至於他當時到底是怎麼想的,恐怕只有朱允炆本人自己知道了。

首先第一個原因肯定就是朱允炆不想殺朱棣罷了,朱允炆和朱標非常的相似,都是非常的寬厚仁慈,這也是朱元璋喜歡他的一個原因。朱標那個時候,大臣犯了錯,兄弟犯了錯,他都會去向朱元璋求情,求朱元璋饒了他們。朱允炆也是這樣一個人,他不想和自己的至親去拼命,也不想親手殺了朱棣。

還有一個原因便是朱棣當時駐守的位置很重要,朱棣一直在防備著北元勢力,北元勢力也一直虎視眈眈,假如說朱棣死了,那麼這些人肯定會趁機入侵,帶來大麻煩。要是真的和朱棣開始鬥起來,外族看到中原內亂,肯定會趁火打劫,這是不用想的。

還有人說朱允炆不敢殺朱棣,這個說法似乎不太靠譜,因為朱允炆雖然仁慈,但是他有的時候也是殺伐果斷的,假如說朱允炆心狠點,直接從開始就狠心滅朱棣,朱棣造反成功的幾率其實是很低的,可惜歷史沒有假如。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這句話的原文是“毋使朕有殺叔父名”。

這句話其實很值得推敲啊!

正面理解,這是要首先別傷害朱棣。

但從反面理解,也可以說是告訴手下,戰場上刀槍無眼,你們能弄死朱棣就弄死,不要活捉帶來讓我殺,我不想揹負殺叔的罪名。因為只要不是我親自下令殺的,就不算。

結合歷史上建文帝的表現來看,這個人其實還是很陰狠的,急功近利的削藩,對自己的叔叔毫不手軟。周王朱橚、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都被廢為庶人,湘王朱柏直接被逼得自焚而死。朱棣的造反一半也是被逼出來的,因為當時對他來說,造反還是困獸猶鬥,死中求活,要是不造反,那就真的是十死無生,要涼涼了。

這勁頭,你說建文帝沒有弄死朱棣的心思,我是不信的!

腦洞推理一下,如果建文帝如果真說了這話,那是相當的腹黑啊!

他其實就是在暗示手下,一定要弄死朱棣!好不讓自己擔罵名。

但手下也不傻啊!你對你親叔都那麼狠,到時候我真把朱棣弄死了,黑鍋背好了,你還不得得了便宜還賣乖,殺我全家以謝天下啊!

最典型例子就是三國末期的司馬家。

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見司馬家的權力越來越龐大,不想坐以待斃,就率領宮中僮僕欲攻打司馬昭宅第。當時,司馬家的兵士見皇帝衝來,都不敢真向前。結果有個叫成濟的二愣子在中護軍賈充的唆使下,衝上去一下子就把曹髦戳死了。結果司馬昭為了平息天下的指責,殺掉了成濟,還有記載是直接殺光了成濟的三族。

有這前車之鑑,你跟手下人玩腹黑,手下人就跟你裝實在,就按正向理解,就不弄死朱棣!

不過,以上都是腦洞了啊!

其實“使朕有殺叔父名”這句話,出自清代史學家蔡東潘所著的《明史演義》,也叫《明史通俗演義》。

這種說法的真實出處是《明史·本紀·成祖一》記載的夾河之戰,當時朱棣被建文方包圍了,結果建文“諸將以天子有詔,毋使負殺叔父名,倉卒相顧愕貽,不敢發一矢。”

在《明史紀事本末》裡的東昌之戰也有類似記載,“諸將奉帝詔,莫敢加刃。”

因此,按歷史的記載,確實有這個情況。

而到底是那些將軍跟朱棣有勾結,假傳聖旨,還是建文帝玩腹黑,大家裝實在,又或者建文帝真不想弄死朱棣。

這事太說不準了。

但起碼靖難之役,朱棣差點被鐵鉉給弄死。


冷兵器研究所


各位請聽我慢慢道來,朱元璋在死人堆裡爬上皇位之後,對自己的下一代要求是非常高的,當時就請了最有學問的宋濂來教太子朱標的文化課,請徐達來教朱標的軍事課。這個配置可以說是當時的頂配了。那麼朱標的確也如朱元璋期望的那樣,文武雙全,而且因為深通儒學,所以他比起同時代的任何一個經歷過血腥歲月的人,都表現得仁慈,寬仁。所以成為朱元璋晚年可信任可分擔工作的為數不多的幾個人之一。朱元璋是個粗人,但是他知道打天下靠一棒子武將,但治天下得靠讀書人。朱元璋為此還是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追認理學大家“朱熹”為自己的祖宗。雖然朱熹同志泉下有知未必買賬。他嚴格遵循儒家的嫡長子繼承那套。

但晚年的朱元璋同志經歷了太多的背叛,太多殺伐,心理實際上是扭曲的,所以某次朱元璋又要殺人的時候,朱標據理力爭的時候,朱元璋同志出離憤怒了,操起椅子砸過去以後。朱標同學一病不起。朱元璋砸完了就後悔了。可是朱標還是沒扛住,死了。朱標一死,朱元璋內心崩塌了一大半。那殺起人來就更不分青紅皂白了。殺一個藍玉,陪葬了兩萬多人。

但繼承人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對兒子朱標的愧疚之情讓朱元璋寢食不安。這種感情逐漸移植到朱允炆身上。其實在朱標活著的時候,朱元璋就十分喜歡朱允炆。朱允炆很小的時候,朱元璋同志討伐蒙古的時候就曾經多次帶過朱允炆出征。所以別說朱允炆同學沒經歷過戰爭,有婦人之仁。朱元璋在朱允炆身上下的心思是超過朱標的。給朱允炆選擇的文官班底,方孝孺、齊泰、黃子澄,代表了當時整個帝國的學問和良知。然而在武將問題上,朱元璋還是過分相信了儒家那一套,讓幾個兒子帶兵給自己孫子守邊。正是儒家上陣父子兵,父慈子孝,兄弟和睦的那一套。但到了朱元璋風燭殘年得時候,他也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了,在皇位面前,兄弟也是可能相殘的。所以他加強了一整套的制度設計。嚴格規定了藩王不可以進京,如果必須進京需要符合哪些情況要求等等。

然而,朱元璋有朱元璋的想法,朱允炆有朱允炆自己現實問題。如果朱標治理天下二十年,朱允炆的幾個藩王叔叔老了,或者尾大不掉的問題解決了。朱允炆再接班,他可能成為一個很不錯的皇帝。他有理想有抱負,同時也有手段。

但是問題在於朱允炆面臨的是優勢軍事力量在地方,中央軍事力量只剩二代的現狀。他時刻感受到朱棣在朱標死時,壓迫他的眼神。朱棣的內心也是反覆折騰的,朱標一死,突然感覺自己有希望了;然而並沒有,朱允炆接班了;自己想安心做王爺得時候,道衍和尚說要送他個白帽子,他心裡又起了一絲漣漪;然而朱允炆登基不久,齊泰就提出了“削蕃”。一下子把朱棣逼牆角了。

和很多小皇帝登基一樣,朱允炆登基之初,並非真正意義上乾綱獨斷,至少後宮的意見很重要,至少朱元璋留給他的三位輔政大臣的意見很重要。這其實才是真正決定朱允炆失敗的原因。

就二代而言,一個徐輝祖,一個李景隆。按道理朱允炆應該跟徐更近一點才對,可是齊泰同學和李景隆關係更好。小皇帝很相信齊泰同學,那自然也應該相信自己會來事的表兄李景隆。而那個木訥的徐輝祖小皇帝總是不大能看到。

後宮還有一個人(其實可能已經不在後宮住了)慶成郡主,這個人算是朱允炆姑媽,朱棣堂姐。這個奇怪的角色在整個所謂“靖難之役”中,擔當了朱允炆和朱棣的傳話筒。因為有這麼一個傳話筒就對朱棣非常有利。因為朱棣可以送錢給她,而皇帝放不下這個面子。所以話傳到朱棣那裡的都有情報,傳到朱允炆那的都是謊話和錯誤信息。再礙於親戚面子,朱允炆總得表個態啥的,我並不想殺自己的叔叔啊,我只是想他搬個家啥的。

這話本身可以是句策略話,兵不厭詐麼。但問題是你真是家庭內部打仗啊。朱允炆還是太年輕,你說出這句話,後果是無法挽回的。因為有這話在,所有參與戰爭的南軍部隊(政府軍)上到軍官下到士兵,突然都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殺誰都不能殺朱棣。萬一你倆和好了不打了,朱棣說當年誰誰誰曾經在哪裡砍過我一刀。誅九族啊!誰不小心砍死了朱棣,好,朱允炆會說,我早說過了,不得使朕揹負殺叔之名,你這是抗旨啊,誅九族!

到了這份上,這仗還怎麼打?當朱棣打到南京城下的時候,朱允炆又派自己的好姑姑慶成郡主去說和談判了,而此刻朱棣拍案而起了,拂袖而去了,不在堂姐堂姐那麼親切客氣了。慶成郡主才恍然大悟!


炒米視角


而在看我們的小朱同學,該說他是黃二代呢,還是黃三代呢,黃二代可他是孫子輩的,黃三代可他的確是第二個當皇帝的,如果朱棣是生長在草原的野草,小朱同學就是溫室裡培育的花朵,小朱同學自幼熟讀儒家經典,性格知書達理,溫文爾雅,說白了就是性格內向,見到漂亮女生也不多看一眼的正人小君子。雖然小朱同學不是個好皇帝,應該說不是個當皇帝的料,但他是一個好人,還是一個好侄子。朱老四本來對造反頗有顧慮,他幾個兒子在小朱同學手裡攥著,可朱老四裝裝瘋賣賣傻,就把小朱虎龍了,小朱上趕著把他幾個表弟送回去了,你看多好的親戚,給我來一打。


至於為什麼小朱同學說勿傷吾叔的廢話,我覺得小朱是對自己太有自信了,畢竟我才是正兒八經的皇帝,朱老爺子欽定的接班人,大明帝國真正的總裁,你朱老四不過是一北平分公司經理,雖然被你搞的有聲有色,實力也不錯,但我分分鐘搞定你。

小朱同學心說話你也不看看歷史,想造反的又不止你一個,漢朝時的總裁漢文帝手下可是七個國王造反,那可是七個國王,不也被收拾了麼,你一番王還不如人家呢,可見沒文化多可怕,你再看看我,身邊的老師方孝孺,齊泰黃子澄,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滴,雖然平時連個雞都不敢殺,包括我,這都是文化人!





小朱削藩是好事,可他老爺朱元璋把那些一起創業的元老全收拾了,只留了個耿炳文,雖然也挺有能力,可他耿炳文說了不算那,他是打工滴,朱老四是創業滴,而且朱老四前期還是拿蒙古人練級滴。

哎大權旁落怨何人

九五至尊化為民


郎壹號


主要是他長於深宮之中受儒家教育的影響,再加上仁厚的心理不願意背上殺叔的名聲,所以下命令對軍隊的各大將領下了死命:“不得加矢刃於燕邸,使朕有殺叔父名”,也就是說建文帝不允許手下的將領們殺死朱棣,不能對朱棣動刀動槍放冷箭,只能活捉!而在明史中《明史·平安傳》中有一段記載,寫的是建文軍隊和朱棣軍隊在白溝之戰中的事情,當時:“燕王見事急,親冒矢石力戰。馬創矢竭,劍折不可擊。走登堤,佯舉鞭招後騎以疑敵。會高煦救至,乃得免。當是時,諸將中(平)安戰最力,王幾為(平)安槊所及。”最終被奪了皇位,也是婦人之仁。



崑崙國史


當時朱允炆怎麼想的,我們肯定無從知曉了。

不過呢,從事件分析來看,當時明明朱棣已經起兵造反了,雖然打著靖難的旗號,但畢竟是要去奪侄兒的皇位,怎麼說也算是造反。說是靖難,只不過為起兵師出有名,找個遮羞布罷了。

但是建文帝朱允炆呢,明顯有點婦人之仁的感覺。對自己的親叔叔不忍心下狠手。估計有兩方面考慮,第一是當時形式對建文帝極其有利,朱棣是連吃敗仗。那麼既然覺得勝券在握,何不為天下百姓做出個忠孝仁義的榜樣呢,所以才下令不要殺他。

第二是婦人之仁,不願意落下個殺叔的惡名。古語說的好,成王敗寇。當時的環境對朱棣來說肯定是你死我活的局面,這把賭贏了,不但皇宮美女統統的大大的有,還可以實現權利慾望。當然,既然是賭博那就有風險,如果輸了,肯定是吃飯的傢伙也保不住,說不定七大姑子八大姨都跟著玩完。所以說,他跟建文帝的想法一定有區別,朱允炆想著只要把他打敗了,還繼續香車寶馬。而朱棣如果不盡全力打贏,一定是到極樂世界找如來耍去了。


亂眼看世界


朱允炆當然不能殺朱棣,朱棣當時鎮守北平,而明朝對於北元勢力還是非常忌憚的,北元勢力非常的強大,朱棣的實力才得以能夠抗拒北園。如果把朱棣去掉,朱允炆並不知道能不能扛得住北元勢力。

其次,朱允文從小接受的是儒家教育。這種仁義道德在他心裡已經根深蒂固。讓他直接殺掉自己的叔叔,他還是不忍心的。但是事實上皇帝真的是很難做。太仁慈了,就容易被幹掉。

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有多少人在覬覦這個皇位呢?


文心採露苑


有明一朝二次亡於文臣,第一次是朱允炆聽信不自量力的文人急於削藩。

第二次朱由檢在北方內外交迫,形勢岌岌可危時本可遷都南京,卻被迂腐文人以天子守國門,天子死社禝之語將死,結果卻被無情出賣,大臣個個爭先投敵,天子只有去死。

這就這裡不得不說一箇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劉大夏,此人沽名釣譽,迂腐之極,以鄭和下西洋所費靡巨而擅自焚燬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圖及所有檔案,絕了明朝再次下西洋的打算,使中國錯過了大航海時代,間接造成明朝沒有挺過小冰河期,使滿清入主中原,無數生靈塗炭,社會發展全面倒退。

所以說儒教至明已完全禁錮了國人的創新精神,死氣沉沉,文臣們食古不化,冠冕堂皇的言語之下是迂腐可笑的名節或勾心鬥角的名利。


手機用戶6012083853


建文帝的確是仁君!這道奇葩的命令,等於是給朱棣若干面免死金牌,好多次朱棣都是憑此化險為夷,畢竟朱棣是建文帝的親叔叔,打斷骨頭連著筋啊!朱允文這是既當表子又立牌坊的節奏啊,任用李景隆為平叛主帥、下令不許殺朱棣……,允文是一個錯誤接著一個錯誤,而朱棣是一個勝利連著一個勝利,一正一反顛倒了乾坤,這樣建文帝不敗還有天理嗎?允文為何會下如此命令?也許他想活捉朱棣,也許他想感化朱棣束手就擒,也許以後就沒有也許了!連擒賊先擒王的道理都不懂,我也是醉了,建文帝丟掉皇位怨不了別人,只能怨自已實在不是當皇帝的那塊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