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背叛汉武帝,为什么没人骂他反而骂汉武帝?

'寻梦旅人'


武帝负陵,陵不负汉!

李陵5000步兵对阵110000骑兵,能战8日,辗转千里,打出1比3的战损比,不愧名将的称谓!

李广之孙,李当户遗腹子,李敢之侄李陵5000步兵疾驰30日遭到匈奴30000骑兵伏击首日,击杀匈奴3000余人;后匈奴骑兵增至11万,李陵见匈奴势大,且战且退,骑郎将战报传至长安后,汉武帝竟未派出一个援兵。经过八昼夜激战,矢尽粮绝,刀卷剑断,拆车副与敌厮杀,至此击杀匈奴一万余人,陵部剩余2000人。突围前夜,以鼓为号,但得回归者已报天子。然鼓湿不响,陵与一裨将共带20余人突围,遭千余人匈奴追击,裨将死,其无颜见天子,投降匈奴,约400余人逃回。李陵突围之地,据汉朝边境仅百余里。步兵打骑兵,只有劣势,胜不能追,蝇头小利,败则全军覆没。李陵全军覆没,投降,但是他打出步兵对阵22倍骑兵的经典战例,军事才能足以冠绝其时。李陵步兵深入匈奴腹地,原本后有路博德援兵,却与公孙熬汇合,责任在汉武帝。首次战报至长安,汉武帝就应该派出大量哨骑作为援军的耳目,接应李陵,但汉武帝没有。汉武帝一生穷兵黩武,宠幸外戚,别的将领只是配角,死不足惜,这才是李陵战败的根本原因。可惜的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大汉民不聊生,匈奴人虽然失去了很多地盘,却未伤根本,全歼李广利七万精锐,照样占有军事优势。


YS143800016


李陵作为飞将军李广的孙子,不但武艺出众,也有乃祖之风,于是武帝让他对抗外敌匈奴,可惜在浚稽山之战中,被来想以内应灭匈奴的李陵,却事情败露,内应被杀,计策失败,李陵率军突围,却因为没能得到同时率军攻匈奴的李广利的救援,不得已被匈奴俘虏。

接下来,司马迁为李陵求情,说李陵孤军奋战,已经十分勇猛,虽然被俘,但是也是因为李广利的不及时救援所致。

武帝听了非常恼火,认为司马迁为李陵求情,还诋毁将军李广利,司马迁被宫刑就在此时。

一年以后,汉武帝感念李陵的功劳,就派公孙敖去匈奴境内接李陵回来,但是没能找到,但是这个公孙敖很可恶,回来居然伪造了一个消息:有个姓李的将军在替匈奴练兵。

没有确认是不是李陵,以及这个消息是不是真的情况下,汉武帝灭了李陵的三族。

李陵在匈奴本来没有真的归降,但得知汉武帝将其三族都灭了,也就只好留在匈奴,从此在匈奴终老一生。

李陵一生,未带兵攻打过匈奴,所以谈不上与祖国为敌,反观汉武帝,不分青红皂白就灭了他的三族,所以,现如今与司马迁观点一致的人还是占多数。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李陵是走逃无路时才背叛汉武帝的,是诈降。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长孙,善骑射,爱士卒,名声很好。公元前99年,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兵战于浚稽山,最后兵败投降。由于汉武帝误听信李陵替匈奴练兵的讹传,夷其三族,致使李陵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后来单于把公主嫁给李陵,被且鞮侯单于封为坚昆国王,做了右校王。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汉匈和亲,汉昭帝派人劝李陵回国,李陵以"恐再辱"的原因拒绝回汉。公元前74年老死于匈奴。


李陵平时为人口碑不错,颇得美名,这和李广很像,他投降很大程度上是无奈之举,是以暂时的屈辱以图以后再报答汉朝,但在当时,投降肯定是遭人唾骂的。正直的司马迁只为李陵说了些公道话而遭宫刑,可见汉武帝在后期是多么的昏庸。

骂汉武帝的人多是因为

一、汉武帝没有分清青红皂白而仓促处死李陵的家人而断了李陵的归路。

二、是汉武帝统治后期的昏庸,任用酷吏,迷信且大兴土木, 制造了巫蛊之祸,害死太子,用人唯亲,因宠爱李夫人而重用李广利这等庸才,的确为其千古一帝之称号减分不少。



三、“李广难封”,李广没被封侯而且在出击匈奴时因迷路也不愿被质疑受辱而自杀和司马迁遭宫刑,这些都是正直的人而受到不平等的对待,也是后人同情他们而骂汉武帝的重要原因。


忠哥说历史


真相恰恰相反,都是骂李陵的,反而没有人骂汉武帝,也不敢骂汉武帝。

公元前99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统领三万骑兵,准备攻击在天山一带活动的匈奴右贤王,想让李陵率军运送粮草。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孑,听说此事后,李陵向汉武帝请求自率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王庭,而不要做运输队,汉武帝同意了,并诏令强弩都尉路博德迎侯李陵。

于是李陵率五千步兵出征,在浚稽山遭遇单于主力近8万骑兵的围攻,浴血奋战十几天,武器全部用完,又无支援,而且还有叛徒出卖,李陵力竭而投降了匈奴。



汉武帝知道此事后,交由朝臣议论,文武百官都在骂李陵,汉武帝就问一旁的太史公司马迁怎么看,司马迁抱着安慰汉武帝的心理说:李陵孝顺讲信义,常奋不顾身应对国家危难,是国士之风,朝臣就攻击李陵投降而不计较其他事,这次战败,李陵兵不满五千,深入匈奴腹地,击杀数倍敌军,以死效命,古代的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现在虽投降而没战死,可能是想立功赎罪来报效朝廷。

汉武帝听后大怒,认为司马迁是诋毁贰师将军李广利而为李陵说情,就将司马迁下狱并施行宫刑。



过了一段时间,汉武帝后悔此事,在一年后派公孙敖带兵去匈奴境内接李陵,公孙敖无功而返,并谎称李陵在为匈奴单于练兵而对付汉军,所以接不到,汉武帝听说后,勃然不怒,杀李陵三族。不仅朝中的文武百官大骂李陵,而且李陵家乡的人也以此事为耻辱,毕竟投降是丢人的事。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李陵以五千将士和匈奴七万到十万大军撕杀将近一个月时间,转辗近千里,无援兵无粮草,在弹尽粮绝之下要自杀殉国,但被部下拦住.投降后匈奴这里对他尊重有加,给吃给喝!反观汉武帝这里,杀李陵一家大小八十口,包括八十岁老母!还口口质问大臣:他为什么不自杀殉国?给汉武帝陈述事实的司马迁,被汉武帝理解为替李陵说情,被汉武帝实施宫刑,司马迁羞愧难当,发奋图强,继承家里祖训,写下历史之绝唱的史记.后苏武被匈奴囚禁,其间和李陵有当面沟通,后返回大汉也有书信交流劝李陵回汉.但李陵仰天长叹:汉武帝之绝情,自己家人之悲惨,致死也不愿归汉!


长安阿光



手机用户5974070381


之前专门写过李陵的文章,正好拿来一用,呵呵


李陵的悲情源自汉武的错乱

衣赐履按:本篇七千余字,真费了老劲了,呵呵。
李广一门,极尽悲情。老李广一辈子就想封个侯,和匈奴打了近五十年仗,也没能实现这个愿望,自杀;儿子李敢,以战功封关内侯,因认为老爹是大将军卫青逼死的,于是打伤卫青泄愤,结果被骠骑将军霍去病一箭射死;今天要讲的是李广的孙子李陵,简直就是悲情的化身,让人唏嘘不已。我个人感觉,这祖孙仨人,有个共同特点,都有点“二”,这种特质,一方面促使他们在作战时勇冠三军,另一方面,也使他们高度自负,行为失谨,非常容易主动陷入险境。李陵,作战能力恐怕还在其祖李广之上,其结局之悲情,也在李广之上。

自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征讨匈奴之后(两人最后一次出战是在前119年),近二十年间汉匈没有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此间,经过张骞两通西域,贰师将军李广利两征大宛,汉朝与西域诸国建立了联系。而西域本是匈奴的势力范围(从匈奴控制范围看,其疆域远远大于汉朝),汉朝的介入,实际上是动了匈奴的奶酪。当初,虽然卫青、霍去病重创匈奴,但匈奴并未伤筋动骨,再经这十几年的休息,军事实力依然强大,汉匈之间,征战的号角随时都会吹响。

前99年,五月,武帝刘彻派李广利率三万骑兵从酒泉郡(甘肃省酒泉市)出塞,进击驻守天山(新疆东北部)的匈奴右贤王,格杀及俘虏匈奴一万余人后班师,归途中陷入匈奴包围。李广利缺粮,将士伤亡惨重。幸亏假司马(副军政官)、陇西(甘肃省临洮县)人赵充国,率敢死队一百余人,将匈奴包围圈冲出一个口子,李广利率大军紧跟其后,得以逃脱。此役,汉军阵亡十之六七,赵充国受伤二十余处。李广利上奏朝廷,刘彻专门召见赵充国,一边查看他的伤势,一边发出叹息,封赵充国为中郎(皇家警卫官)。

衣赐履说:从《通鉴》记载看,李广利西征大宛凯旋后,汉匈之间,也有数次冲突。到了前101年,且鞮(读如低)侯单于继位,汉匈关系缓和,都释放了以前扣留的对方使节,又重新互派使节出访。苏武于前100年出使匈奴,被牵连到一场政治谋杀案之中,被匈奴扣留(详见拙文《这一年,苏武开始在贝加尔湖畔放羊》)。自此,汉匈关系又降至冰点,大战即将展开。我们的悲情英雄李陵,急不可待要登场了。

飞将军李广,有三个儿子,长子李当户,次子李椒,三子李敢。李当户早死,留下一个遗腹子,叫李陵。李陵担任侍中(宫廷随从),家传的骑射本领无人能及,爱护部属,善对贤士。刘彻发现,李陵颇有其祖李广的风范,封他为骑都尉(骑兵总监),统御丹阳郡(安徽省宣城市)和楚国(首府彭城,江苏省徐州市)战士五千人,在酒泉郡、张掖郡(甘肃省张掖市)教习射箭之术,以防备匈奴。

衣赐履说:李陵的老爹叫李当户,这名字挺怪。据说,李广在与匈奴作战时,曾经俘获了一个“当户”,恰巧生了儿子,干脆就起名李当户。“当户”是什么意思呢?匈奴的职官是冒顿(读如墨毒)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后所制定的,单于之下依次是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军、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单于总揽一切军政大权,而左右贤王为地方最高长官;自左右贤王以下至当户共二十四长,其下各自设置了千长、佰长、什长、禆小王、相封、都尉、当户、且渠等。由此可见,当户是匈奴的一个中下级官职,李广在俘虏那个当户的时候,应该还很年轻,虽然当户职位不高,也足以让李广兴奋几天的了。

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时,刘彻召见李陵,想让他为李广利押运辎重,搞好后勤工作。李陵叩头请求出战,说,我手下的战士,都是荆楚地区勇武之士和奇才剑客,单兵能够扼住猛虎,射箭全都百发百中,希望能让我率领他们前往兰于山(今地不详)以南地区,用以分散匈奴兵力,减轻对贰师将军的压力。

刘彻说,你小子是不愿给别人当下属吧?不过呢,你要带兵出塞,而我调动的军队太多,没有多余的马匹分配给你。

李陵说,我用不着马匹,愿以少敌众,率五千步兵踏平匈奴单于的王庭。

衣赐履说:李陵确实有点“二儿”,尽管本事很大,但太小看对手了。

刘彻一看,李陵同志豪情万丈,心下也有些感动,就同意了他的请求,下诏命强弩都尉(强弓兵团司令)路博德在李陵撤回时接应。路博德是沙场老将,曾跟随霍去病北伐匈奴,因功封侯,又曾以伏波将军的身份与楼船将军杨仆一道灭了南越国(详见拙文《汉武开疆之灭南越国》),如今让他给李陵打下手,心中十分不爽,便上奏说,秋季将到,匈奴马肥,正是兵力最强的时候,不宜攻击,希望陛下命李陵稍等,到明年春天再一同出征。

刘彻怀疑是李陵夸下海口之后,又心生怯意,不想出征,就鼓捣路博德上书取消出击计划,非常恼火,下令路博德率兵从西河郡(内蒙古准格旗西南)进击,命李陵于九月出发,由遮虏障(内蒙古额济纳旗古居延海南,路博德所筑的城堡),直到东浚稽山(蒙古戈壁阿尔泰山)南面的龙勒水(今已堙没),搜索察探匈奴行迹,如果不见敌踪,便退回受降城(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东五十公里新忽热)休整。

衣赐履说:我对刘彻,越发地不能理解。李陵年轻,不知深浅,可能意气风发提出以五千步兵深入匈奴。然而,刘彻与匈奴打了几十年,匈奴的实力,没有人比他更清楚的,匈奴清一色的骑兵,以李陵的五千步兵深入大漠,只要碰到匈奴主力,几乎就是送死。我非常诧异,刘彻为什么能够同意李陵出征?另,西河郡在今内蒙古中部,而遮虏障在今内蒙古最西部,刘彻让路博德接应李陵,而两地相距两千余里,如此遥远,如何接应?这不是放嘴炮吗?

李陵率五千步兵按时出发,出居延(内蒙古额济纳旗)向北推进,三十天后抵达浚稽山扎营,沿途命人将所过之处的山川地形绘制成图,派骑兵陈步乐送回长安。刘彻召见陈步乐,听他报告说李陵能使部下拚死效力,非常高兴,封陈步乐为郎官(宫廷禁卫官)。

然而没有料到,就在浚稽山,李陵竟然遭遇且鞮侯单于亲自率领的三万骑兵,被团团包围。李陵屯兵两山之间(应为东、西浚稽山),用大车围成营寨,亲自率领士卒在营外列下战阵,前排手持戟、盾,后排手持弓、弩。匈奴见汉军人少,便直逼营前阵地。汉军千弩齐发,匈奴兵纷纷应弦倒地,只得退回山上,汉军追击,杀死匈奴数千人。

汉军如此骁勇,单于大吃一惊,急召西部兵团及东部兵团八万余骑兵前来围攻李陵。李陵率部且战且走,向南撤退,数日后,来到一个山谷之中。汉军接连作战,士卒大多身带箭伤,仍顽强苦战。李陵下令,受伤三处的乘车,受伤两处的驾车,受伤一处的继续战斗,又斩杀匈奴三千余人。李陵率部沿着龙城(此龙城指故南单于庭,今内蒙古察哈尔右翼中旗)旧道向东南方撤退,四五日后,退到一大片沼泽芦苇之中。匈奴顺风放火,企图火烧汉军。李陵已先纵火自救,开辟出防火隔离带。汉军继续南行,来到一座山下。单于登山观阵,命他的儿子率领骑兵进攻,汉军退入树林,又杀死匈奴数千人,使用连弩射向单于,单于下山逃避。

当天,生擒匈奴俘虏,报告李陵说,我们听单于说,这一定是汉朝的精兵,我们如此猛攻居然不能将他们消灭,而他们似乎在引我们向南接近汉朝边塞,恐怕是设了个圈套让我们钻诶。各位当户、君长都说,单于御驾亲征,亲率数万骑兵攻击几千名汉军,如果不能将他们消灭,以后怎么号令边臣?而且还会使汉朝更加轻视匈奴。目前还有四五十里才到平原,我们必须在山区奋力作战,如果还是不能取胜,再撤退不迟。

此时汉军处境越发凶险。匈奴骑兵多,一日交战数十次,汉军又杀伤匈奴二千余人。匈奴不能取胜,终于打算撤兵。然而就在此时,李陵军中有一个名叫管敢的军候(低级别的军官),受到校尉(指挥官)的欺辱,逃往匈奴投降,泄漏李陵的底牌——汉军既无后援,箭矢也将用尽,只有李陵部下和成安侯韩延年所属部队各八百人在前面开路,以黄旗和白旗作为标志。如派精锐骑兵集中力量猛攻,汉军立即就可击破。

单于喜出望外,恨不能抱着管敢狠狠亲上一通!即刻命骑兵一齐向汉军发起进攻,同时高喊,李陵、韩延年,快快投降(不知用汉语还是匈奴语)!又派兵截断汉军的道路。李陵的部队被困在山谷之中,匈奴军在山上,从四面射箭,箭如雨下。李陵继续向南退却,尚未到达鞮汗山(蒙古西南部诺颜博格多山),一天之中,射尽五十万支箭,于是放弃辎重车辆,继续南行。此时军中士兵还有三千余人,刀枪已折,就砍下车的辐条当武器,文职人员拿着笔刀(那时还没纸张,用刀把字刻到竹简上)战斗。汉军退入狭谷之中,单于亲自率兵截断汉军后路,指挥匈奴兵卒将山上巨石滚入谷中,汉军多数死去,不能前进。

衣赐履说:虽然惨烈,但李陵的战斗力实在太强,损失步兵两三千人,杀敌骑兵近万人,让人嗟叹。

夜幕降临,李陵着便衣走出大营,左右要跟随,被他制止,说,不要跟着我,大丈夫当独自生擒单于!良久,李陵回到营中,叹道,我们已然兵败,即将死于此地了!于是将所有的旌旗全部砍倒,与珍宝一起埋入地下。李陵再次叹息,说,如果再有数十支箭,我们就足以逃脱了,如今没有武器,天亮以后,只能坐等被擒,不如各自逃命,还有人能够侥幸逃脱回去报告天子。

于是命将士每人带二升干粮,一块坚冰,约定到遮虏障会合。半夜时,李陵命人击鼓叫醒将士们,但战鼓已破,敲不响。李陵与韩延年跨上战马,十几名壮士跟随。匈奴数千名骑兵随后追击,韩延年战死。李陵说,我已无面目报答皇帝陛下了!于是投降。其他人分散突围,逃回边塞的有四百余人。李陵兵败之处距边塞只有一百余里。

衣赐履说:不知是哪个边塞。李陵向北三十余日,到达东浚稽山,而在匈奴大军攻击包围之下南撤,只用了十几天就到达汉塞,材料不详,颇为费解。另,李陵投降,匈奴自然减轻攻势,汉军士卒才有可能突围,如果死战,则必然全军尽没。

边塞将领将此事报告朝廷。刘彻本希望李陵能死战,后听说李陵投降匈奴,大为震怒,责问陈步乐,陈步乐自杀。满朝大臣都说李陵有罪,刘彻问太史令司马迁对此事的看法。

衣赐履说:刘彻收到报告之后的反应,原文为“上欲陵死战,后闻陵降,上怒甚”,我颇不能理解。硬去想,似乎刘彻送李陵出塞时,本就是送他去死,或者知道他必死,才会有“上欲陵死战”这样的话。那么,他为什么要送李陵去死?我不能解释,恐怕,汉武大帝已经被自己的武功烧得糊涂了吧。

司马迁说,李陵对长辈孝顺,对士人仗义,赴国难奋不顾身,正是他的志向所在,可以说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不幸失败,那些保全了性命、与妻子儿女厮守的大臣立即捏造他的短处,实在令人痛心!况且李陵率领不到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与匈奴数万骑兵对决,杀伤数倍于己的敌人,匈奴将全国所有能拉弓射箭的人全部调来围攻李陵。李陵转战千里,箭矢用尽,无路可走,将士们手拿着没有箭的空弩机,冒着敌人锋利的枪尖刀刃,仍然拚死力战,能够让将士们如此,即使是古代的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虽然兵败,但他痛击匈奴的壮举,也足以名扬天下了。另外,我认为,李陵之所以没有死节,并不是真的投降,可能是想找机会报效国家。

刘彻认为司马迁在诬陷欺骗,是为了诋毁李广利,为李陵游说开脱,下令对司马迁施以宫刑。

衣赐履说:关于李陵,满朝大臣都说他有罪,只有一个无足轻重的太史公为他鸣不平。为什么?因为刘彻认为李陵有罪,所以所有人都认为他有罪。记得秦始皇嬴政吗?他临死前,忌讳言死,故群臣莫敢言其身后事者,这才有了沙丘之变,赵高、胡亥矫诏干掉公子扶苏,顺便干掉了大秦帝国。循着这个思路,刘彻问臣僚意见,居然都问到了司马迁,说明他要让所有人都认为李陵有罪,李陵事件,他刘彻没有责任。岂料,这个司马迁居然不识相,居然为李陵鸣冤!那就给你好看,老子阉了你!哈,实话,不是什么时候都能说的。

很久以后,刘彻才对原先使李陵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表示后悔,说道,应当在李陵率军出塞后,再让路博德前去接应;而我预先就颁下诏书,使老将路博德生出奸诈之心,不肯接应李陵。

于是对逃脱回来的李陵余部进行慰劳赏赐。

衣赐履说:这是刘彻在为自己开脱。我们在《汉武开疆之平朝鲜国》里讲过,左将军荀彘灭了朝鲜凯旋归来,却被刘彻以“争功相嫉、计谋乖戾”的罪名斩首,已经让人瞠目,刘彻恐怕已经陷入到某种错乱之中,自己也不知道吧。如让路博德接应李陵,又为何也派路博德出塞?李陵和路博德分别出塞之处,相距两千余里,事先不计划安排两军如何接应,一句“得令老将生奸诈”,就把过错推给了路博德。我只能说,言及于此,意还更深。倘若真的是“老将使诈”,刘彻完全可以像斩左将军荀彘一样,一刀解决了路博德不就完了?理由非常充分,然而他却没有。因为,不是那回事儿。

前97年,刘彻征发全国七种贱民(即,七科:①犯罪的小吏;②逃亡的罪犯;③赘婿【从妻姓的男子,应该就是倒插门儿的】;④商人;⑤曾经当过赘婿、商人的;⑥父母曾经当过赘婿、商人的;⑦祖父母曾经当过赘婿、商人的)和志愿者,派李广利率骑兵六万、步兵七万自朔方郡(内蒙古杭锦旗北黄河南岸)出塞,路博德率一万余人与李广利会合,游击将军韩说率步兵三万自五原郡(内蒙古包头市)出塞,因杅(读如于)将军公孙敖率骑兵一万、步兵三万自雁门郡(山西省右玉县)出塞,袭击匈奴。

匈奴听到这一消息后,将其家属、财物等全部迁徙到余吾水(土拉河。发源于肯特山,流经乌兰巴托市南,向西转北,注入鄂尔浑河)以北,然后由单于亲率十万大军在余吾水南岸迎战。李广利率兵与单于大军连续交战十余日,撤兵而还。韩说没有收获。公孙敖与匈奴左贤王作战失利,撤兵而回。

衣赐履说:刘彻当年慧眼识将的本领已经丧失,只能用李广利、公孙敖这些二流货色出征,这一时期与匈奴的对决,基本以失败告终。

刘彻命公孙敖深入匈奴腹地,还有一个打算,就是想办法把李陵接回来。结果公孙敖兵败返回,上报说,据匈奴俘虏交代,是李陵教导匈奴制造兵器以防备汉军,因此我们才没有收获。刘彻再次大怒,下令将李陵的家属满门抄斩。不久听说,教导匈奴的不是李陵,而是另一个汉朝降将李绪所为。

李陵悲痛之余,派人将李绪刺杀。匈奴单于的母亲大阏氏要杀李陵,单于将他藏在北方,直到大阏氏死后,李陵才回到王庭。单于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为妻,封其为右校王,与卫律(卫律是先前投降汉朝的匈奴人,后来又重新投降匈奴,详见拙文《这一年,苏武开始在贝加尔湖畔放羊》)同时都受到尊重,并握有权力。卫律经常在单于身边,李陵则在外地,有大事才到王庭会商。

班固评论:……司马迁所定的是非标准,非常荒谬,跟圣人并不一样……可是,以司马迁的闻博见广,却不知道保全自己。既然已经陷于极刑,发愤著作,《报任安书》上的话,也可以相信(关于司马迁为李陵鸣冤事,记载于《报任安书》)。可看出他之所以自怨自艾,不过《诗经·小雅·巷伯》之流的哀怨,而只有《大雅》,十分明哲,才能保身,可是司马迁却办不到。衣赐履说:这一段话,是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里对太史公的评价。班固说司马迁的是非标准荒谬可笑,我就不评论了。然而,班固嘲笑司马迁不能明哲保身,以致被刘彻割了鸡鸡,这句话实在太搞笑了,因为,班固在评价司马迁时,正傍着如日中天的外戚大将军窦宪,班固本人大红大紫,因此,褒贬臧否人物,自有一番居高临下的悠游感觉。奈何窦宪一朝被诛,班固连《汉书》都未完成,便被捕死在狱中,比太史公还惨。官场中人,非善终那一刻,千万不要吹牛逼精通“明哲保身”之道,随时可能打脸,呵呵。巷伯,是掌管宫内之事的宦官。《巷伯》是一首政治抒愤诗,作者被谗言陷害,作诗以发泄满腔的怨愤。班固把太史公比作一般的太监,真的是从心底里瞧太史公不起。然,太史公又瞧得起你班固吗?王夫之《读通鉴论》:司马迁挟着私心写《史记》。班固讥刺他不忠,十分恰当。李陵之降敌,罪状昭著,无法掩饰。如果说他孤军抵抗匈奴,而他率步兵五千人出塞,是李陵自己炫耀他的勇敢,并不是刘彻命令,使他不能推辞。李陵全族被诛杀,却嫁祸给李绪。等到后来李广利远征匈奴,李陵率三万余骑兵追击,转战九日,难道也是李绪干的?如果说李陵被单于控制,不得不被驱使,难道匈奴除了李陵,便没有可以任用的大将?如果李陵有模棱两可之心,匈奴如何能交给他重兵?使他跟中国军队对抗?司马迁替李陵遮盖过失,惟恐遮盖不住,并对李陵祖父李广赞不绝口,褒扬他们世代勋业。司马迁那种背弃公义,图利于死党的话,怎么可以相信?衣赐履说:我本对王夫之无所谓印象好坏,但看他如此评价司马迁和李陵,不得不说几句。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大儒,和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三大思想家,最初,也是反清复明,复明无望之后,王夫之隐居山野,不在清朝为官,著书立说,《读通鉴论》就是其晚年作品。据说,王夫之誓死不剔发,保了晚节。王夫之说司马迁挟私心写《史记》,让我颇为不解,不晓得王夫之认为司马迁如不挟私心写史,当写出什么样子来。又说班固讥刺司马迁不忠,十分公允。这话就是胡说八道了,我上上下下看了班固对太史公的评价N次,并未发现任何“不忠”之处,王夫之下这个断语,实际上已经是血口喷人了。文人毁人,一毁就是连根毁起,因此,动笔之际,心术不正,那真叫毁人不倦。

王夫之说李陵孤军出塞,是李陵自己炫耀他的勇敢,并不是刘彻的命令,这一点自当不错。我也表达过,李家这几代人都有点“二”,否则不至于带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几千里。又说李陵全族被诛杀,却嫁祸给李绪。这里自也有李陵无处发泄,李绪充当了出气筒的成分在。然而,我不知王夫之如何看待刘彻诛李陵全族这件事,如果搁在王夫之本人身上,他会如何?通篇看过,但觉刘彻的凶残霸道、李陵的英勇和悲惨遭遇,王夫之均视若不见,他似乎要求的是,李陵绝不能降,只有一死。这一点最为好笑,你王夫之老先生苟活在清朝二十多年,号称不剔发,然而,你的画像为何永远戴着帽子?不要告诉我天冷取暖!那帽子还是前后左右罩得严严实实的那种,让人分不清究竟剔发了没有。满清入关,规定“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我不大相信,会对王老先生一人格外开恩。你既然是忠于大明的,为何独不殉国?反而活到七十多岁?你这不是投降?你这与李陵何异?你又凭什么羞辱李陵?大家都降了,那也是没办法,你降了,谁也不会说你。关键是,你自己是个叛徒,却骂古人为叛徒,这就实在不地道了。一句“不做清朝的官”,就能苟活几十年,你的价值观也太向着自己了吧。
有人说,读王夫之,要了解他的背景来判断他究竟想表达什么,未必是字面上的意思。开什么玩笑?白纸黑字地毁人,司马迁、李陵凭什么要去了解你的背景?真是岂有此理!对王夫之的印象,被他这一篇全部毁了。另,读着读着,发现匈奴的单于很不简单,单在用人上,大度得让人咂舌。对汉朝降将,单于们往往委以重任,以前讲过的中行说,最近讲的卫律、李陵、李绪,包括再后来的李广利,还真是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不得不叹服呢。

衣赐履和金大妞


李陵乃李广的长孙,从小受到“虽忠不烈,视死如归”的熏陶,在李陵兵败之后,他想假意投降匈奴,毕竟自己年轻还有机会报效祖国,不料,小人谗言让汉武帝认为李陵给匈奴卖命,而汉武帝这个人,只要触及他的底线,再熟的人也会遭到严惩,结果李陵的家人全部被斩杀,而一心想找机会报效国家的李陵听闻大失所望,索性真正投降匈奴,在一次汉匈交战中,李陵率领匈奴大军大败汉军,自那场战役之后,汉军再无力讨伐匈奴。一代忠义之将被陷害,成为大汉帝国的损失


忆古察史


骂汉武帝是后来的事。在当时当世,举国震惊的是居然有人投敌!在当时的汉,民族的自信心达到顶峰,一个将军居然投降蛮夷是无论如何不可接受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就算司马迁的辩护,也是建立在汉朝将军绝不可能投降的前提基础上。但他分析原因,犯了忌讳,用他自己的话说“以为沮贰师也”。所以才招来横祸。反过来说,若非司马迁因此获罪,中间有几篇书信流传。李陵也许早就淹没在历史中。


龙泉三尺辉


我就不骂汉武帝,看着武断,标准简单,投降有罪,抵抗有功。曲线救国都是冠冕弹簧的汉奸样,李凌被俘,后代也是被汉武帝骂回来的!难道是被鼓励回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